陶嫣姹
(黎明職業(yè)大學外語外貿(mào)與旅游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翻譯的標準眾說紛紜,而具體的翻譯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無論是循著嚴復“信達雅”的中國翻譯標準而側(cè)重目的語語所做的各種翻譯策略的選擇,還是根據(jù)奈達的“等值論”而在雙語比較基礎上做出的策略選擇,都沒能使翻譯策略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的方法論。由此可見,翻譯的策略選擇遠非一個標準可以概括并且有效指導的。
翻譯過程涉及的策略多種多樣,必須根據(jù)語境做出恰當?shù)倪x擇?,F(xiàn)今高速發(fā)達的科技以及細化的分工使得翻譯在各個領域都成為必須,所以在專業(yè)翻譯和實用翻譯大行其道的情況下,翻譯的目的也影響著譯者所選擇的翻譯策略。然而,文學翻譯始終是正統(tǒng)的、廣為接受的翻譯文體,其翻譯策略也一貫成為翻譯的主流。正如鄭海凌在《文學翻譯學》所說:“翻譯國際條約與翻譯文學作品同屬語際轉(zhuǎn)換活動,但二者之間存在本質(zhì)差別,怎么可能找到它們的共同規(guī)律呢?……把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放在一起討論是不明智的,就好比把詩歌和家兔放在一起研究?!盵1]所以,在翻譯策略的討論當中,還是需要側(cè)重文學文本的翻譯作為例子,進行較為嚴謹?shù)?、科學的翻譯研究。
文學作品是最富有文化性的一種文體。文學的敘事性質(zhì)使其帶上豐富的地方故事色彩和人文思想。敘事就涉及到時間和地點這兩個必須的因素,而敘事者作為某個特定地域的人,其塑造的發(fā)生的特點時間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在其所熟悉的地域,這一地域即為空間。所以,一般的敘事作品都有假設時間和地點。即使是科幻等虛構(gòu)作品,也是發(fā)生在某個特點的假設的地點,有其特有的色彩。更不必說標題就體現(xiàn)出文化和地域色彩的眾多作品,如《美國悲劇》、《巴黎圣母院》等。
文學作品的翻譯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雖然具有地方色彩,但是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關(guān)照,使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廣到他族文化當中?!拔谋疽饬x的產(chǎn)生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讀者的先行知識。無論是源語讀者,還是目的語讀者,他們的先行知識大都來自本文化體系。他們對譯文的解讀機制早已浸濡在各自的文化環(huán)境里。其結(jié)果是,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對同一文本(原文和譯文)的期望值自然大相徑庭?!盵2]文學作品的翻譯,涉及到語言和文化各個層面。翻譯的目的是溝通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他族文化對本族文化的陌生化,一種語言之于另一種語言的陌生化,加之文學作品相對非文學作品,更加注重語言的新穎和地道,以及對他族文化傳播的交流意義,對兩種語言體系文學特點的差異的保留,以此讓譯文讀者感知異域文化和語言的特點,所以“一個好的文學翻譯,必須盡可能地兼顧文學語言的巧妙運用、文學比較的潛在維度以及文學批評的隱含價值。”[3]為此,文學翻譯過程中必須適當將原文的潛在意義解讀出來,將原文隱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譯文讀者能夠在與原文讀者相似的平臺上理解作品。
每個語言的詞匯與另一種語言的詞匯多數(shù)意義無法等同,除了基本義,詞匯還有各種延伸義以及由語境影響而產(chǎn)生的細微的措辭差別。對于詞匯的意義,在具體語境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使其措辭與語境相符合,順暢、流利,語義明確,特別是當一種語言的詞匯搭配與另一種語言的搭配存在差異,則需要將原文的搭配解開,使其關(guān)系在譯文中得到明晰化,如:
Eager to trust but determined to verify, many single women in an age of risky romance are hiring private detectives to check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suitors.
譯文:在一個愛情保險系數(shù)不高的時代,許多單身女子對向自己求婚的人既急切地愿意以身相許,但又一定要查明對方是否靠得住,于是就紛紛雇用私人偵探去查清對方的底細。
分析:“verify”原義為“核實”,此處如果只翻譯出這層意思,則少了賓語,語句無法通順,語義不清楚,所以譯文“一定要查明對方是否靠得住”通過顯化,將要核實的對象根據(jù)語境補充,則詞匯意義與語境融合,無緊繃扭捏之感。另“in an age of risky romance”不譯成“冒險的浪漫時代”,而譯為“在一個愛情保險系數(shù)不高的時代”,是由于前者是漢語所缺少的搭配,所以必須將“冒險”和“浪漫時代”分開,將二者的搭配意義解讀出來,使其搭配連貫、地道。詞匯的搭配是兩種語言詞匯用法最大的差別,也是翻譯時候的難點,如: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譯文:我把頭埋在被單和毯子里,孩子似的哭了起來,而那被單和毯子也仿佛感染了我的悲傷。
分析:漢語沒有“悲傷的被單和毯子”這一搭配,譯文以句譯詞,使其內(nèi)涵明晰化。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如果本段譯為“在晚秋暗淡而悲哀的一天,當曙光和夜色幾乎混而為一,而將這年終釀成一片凄涼的時分,我在西敏寺徘徊,消磨了數(shù)小時的光陰”,則出現(xiàn)幾處不符合漢語語感的搭配:“悲哀的一天”、“年終釀成一片凄涼的時分”,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原因是譯者竭力保留原文的詞匯搭配,拘泥于原文而放不開手腳,使譯文“歐化”嚴重,如果改為“時逢晚秋,氣象肅穆,略帶憂郁,早晨的陰影和黃昏的陰影,幾乎連接到一起,不可分割,歲月將暮,終日昏暗,我就是在這么一天到西敏寺散步了幾個鐘頭?!眲t“大量的四字結(jié)構(gòu),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有致,使人有如入其境的感覺。”[4]
詞匯明晰化一般直接體現(xiàn)在句子當中,不需要單獨注釋。而句法明晰化則是另一種情況。
詞匯是語言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句子才是語言使用的單位。詞匯只有在構(gòu)成句子的情況下才能有意義,文學作品作為書面材料,句子是其基本構(gòu)成單位。所以可以說,從本質(zhì)上講,翻譯的單位應當是句子。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也應當以句子為基本翻譯單位。不同的語法系統(tǒng)使得兩種語言的句子結(jié)構(gòu)大相徑庭,特別是句子的隱含義,在一種語言可以省略掉的,在另外一種語言進行明晰化,則可以方便對源語不了解的譯文讀者更加輕松理解譯文的內(nèi)涵和前后關(guān)系,理清思路。句子的明晰化還經(jīng)常涉及到文化信息,即句子當中含有源語文化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譯語讀者來說是陌生的、新奇的,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所以為了使譯文透徹可讀,譯者需要將這樣的句子明晰化,作為文化溝通的橋梁將其中的文化信息解讀出來并且體現(xiàn)在譯文當中。句法的明晰化可以直接體現(xiàn)在譯語句子中,也可以做腳注等,如:
They were the works of a Sister of Charity—far more difficult to perform than those of a Lady Bountiful.
譯文:那都是婦女慈善團體的工作,做起來遠比慷慨太太的工作還更困難。
腳注:1.婦女慈善團,羅馬天主教會的修女慈善團。
2.慷慨太太,法國喜劇作家法夸爾(1678-1707)所著喜劇《好計謀》(1707)中的女主角,以慷慨好施著名。[5]
分析:原文出現(xiàn)兩個專有名詞,而沒有任何解釋,足見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和其出處對英美讀者來說是不陌生的,而對于文化和地域差異較大的漢語讀者,則構(gòu)成很大的閱讀障礙,成為理解小說的糾結(jié)點。所以翻譯過程中,要將這兩個語義難度大的詞匯明晰化,將其所互文的信息體現(xiàn)出來,使譯文讀者能站在和原文讀者相近的起點上理解譯文。
但是,“一篇文章如果注解多了,讀起來往往失去流暢之感?!盵6]所以許多情況下,文學作品的翻譯要本著全局的眼光,高屋建瓴,以作品內(nèi)涵為重,一些表面的句法在難以傳達的情況下,只取其精髓,打破原句的詞匯組合,去掉其語法上的陌生化,以漢語的句法代替,也是明晰化的一種策略,因為將原句精神實質(zhì)和省略掉的部分化隱為顯。如: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參考譯文:“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p>
分析:這個句式是典型的英語省略句式。第一個小句出現(xiàn)謂語動詞makes,之后5個小句全部省略謂語動詞,其句式靈秀,娓娓道來,文采斐然。拉丁語Abeunt studia in mores需要再翻譯之后做腳注說明是拉丁語,更體現(xiàn)這片短篇小說的古樸風雅。前句如果直譯成“讀史使人明智,詩靈秀,數(shù)學周密,科學深刻,倫理學莊重,邏輯修辭之學善辯”則不堪卒讀。通過明晰化添加了謂語動詞,則句子鐘靈毓秀,以漢語的平行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散文的語句之美。
各種修辭效果在兩種語言都有存在,然而,由于語言的差異和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的修辭效果在使用的頻率和語境以及修辭的風格差別較大。所以有些修辭修過在翻譯的時候,從讀者反應論出發(fā),必須適當加以明晰化處理,以利譯文讀者的理解。如:
“And the years flipped off the calendar like dry leaves from a lawn.”
譯文:歲月催人,日歷一張張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葉一樣。
分析:用“日歷一張張撕掉”來借代日子一天天過去,翻譯的時候增加“歲月催人”來解釋“日歷一張張撕掉”,使這個借代得修辭手法隱含的意思得到明晰化。
英語的幽默和漢語的幽默由于文化的差異,存在極大的不同。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英語原文在原文讀者讀來幽默層出不窮,而直譯成漢語則漢語讀者無法體會其笑點。這個時候,翻譯就必須把幽默的笑點明晰化。如:
A: “Waiter,I don’t like the looks of the codfish.”
B: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ooks, you should have ordered goldfish!”
譯文:顧客: “服務員,這盤鱈魚怎么做得這么難看?”
服務員: “如果你喜歡好看的,就點美人魚!”
分析:這個幽默借助“codfish”“ goldfish”發(fā)音接近的特點產(chǎn)生笑點。但翻譯成漢語“鱈魚”和“金魚”則失去這一發(fā)音特點,笑點無法明晰化,所以譯文采用“美人魚”來明晰化笑點?!霸谥形恼Z境中,讀者對于‘好看的魚’的最大關(guān)聯(lián)想象應該是‘美人魚’而不是‘金魚’,所以譯者在對譯入語的文化作出評估之后將‘金魚’改為‘美人魚’?!盵7]轉(zhuǎn)移了意象,但不變的是同樣取得幽默的修辭效果。
有的原文沒有的修辭效果,譯者也可以適當增加,使譯文更加形象、生動,當使譯文文辭更出彩,更富有表現(xiàn)力。如漢語各種嘆詞、常見句型的使用,可以使譯文更具有感情色彩:
I beg you to receive the grateful homage of a sensible mind for your descent in exposing to me General Gates’letters which unmask his artifices and efforts to ruin me.
譯文: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請求您接受我的敬意和感謝。我感謝您屈尊向我出示了蓋茨將軍的信件,揭露了他想要毀掉我的種種試圖和詭計。
分析:“漢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修辭的民族,因此漢語修辭學的研究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應該可以這樣說,漢語的歷史有多長,漢民族人的修辭史就有多長?!盵8]漢語的修辭比英語更豐富。原句沒有明顯的修辭色彩,譯文則添加“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一漢語古語反詰句,感情色彩強烈許多,修辭效果勝過原文??芍^是美譯的典范。
Don’t take it seriously.I’m just making fun of you.
譯文:不用認真嘛!我不過開開玩笑罷了。
分析:原句平淡無味,譯文則增加了語氣助詞“嘛”、“罷了”,修辭色彩鮮明,使原句要表達的意思更加明確,這恰恰是明晰化翻譯的目的和效果。
“最早提出明晰化理論假設的是Shoshana Blum-Kulka,其在《翻譯過程中銜接與連貫手段的轉(zhuǎn)換》中指出:成功的翻譯需要對語篇和話語進行復雜的處理,譯者對原文進行闡釋的過程可能會導致譯語文本比源語文本冗長。這一冗余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譯語中提高了銜接上的明晰化程度造成的?!盵9]文學翻譯的明晰化從詞匯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異、修辭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譯文質(zhì)量。正如馬紅軍教授分析許淵沖先生對《竹枝詞》里面“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譯成“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的明晰化翻譯的評點時說:“二語雙關(guān)的明晰化處理手法無疑豐富了現(xiàn)有的譯詩理論,譯詩本身帶有多重含義,極富韻味,讀者可展開自由想象。把原文隱含的意義明晰化是其不足,但明晰化了的譯文又包含多重蘊義則屬于一種彌補。”[10]所以通過明晰化方法,可以轉(zhuǎn)換原文不可譯或者難譯的部分,同時以其他的修辭或者意向代替,可以有效提高翻譯的質(zhì)量。
[1]鄭海凌.文學翻譯學[M].北京:文心出版社,2000:2.
[2]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41.
[3]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8.
[4]趙秀明.英美散文研究與翻譯[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345.
[5]曹庸譯.夏洛蒂·勃朗特著.謝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158.
[6]馮偉年.新編使用英漢翻譯實例評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90.
[7]鄧云麗.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英語幽默的翻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30-133.
[8]吳禮權(quán).古典小說篇章結(jié)構(gòu)修辭史[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6.
[9]戴光榮.基于自建英漢翻譯語料庫的翻譯明晰化研究[J].中國翻譯.2010.1:76-80.
[10]馬紅軍.從中詩雙關(guān)語的翻譯策略看詩歌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3.1: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