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萍,涂秀虹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人物是小說藝術(shù)的生命,是小說魅力之所在?!端疂G傳》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英雄豪杰的典型形象,因之而成為表現(xiàn)中國英雄豪邁精神的宏偉史詩。在這批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魯智深、武松、李逵三位英雄形象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是《水滸》創(chuàng)作者在民間文學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塑造出的不朽的英雄典型,為歷代讀者喜愛,尤其為晚明《水滸》評點者所鐘愛。
在晚明的《水滸》評點中,容與堂本、袁無涯本及貫華堂本的評點堪稱代表,三本的評點者——李卓吾(或葉晝)①、金圣嘆,堪稱晚明文人之代表,他們對魯智深、武松、李逵三位英雄形象的評點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表現(xiàn)出晚明文人獨具特色的英雄觀。
作為優(yōu)秀的小說評點家,晚明小說評點者對自己所評點的小說是有所選取的,與欣賞小說的內(nèi)涵相比,他們更看重的是在小說閱讀與評點中求得自身情感與心靈上的契合。因此,他們通常會更青睞與自己的審美趣味及價值取向相契合的對象,容與堂本、袁無涯本及貫華堂本對《水滸》魯莽英雄魯智深、武松、李逵的評點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花和尚魯智深是《水滸》創(chuàng)作者竭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歷來最受讀者喜愛的水滸英雄之一。他以其闊大、俠義、赤誠的形象深深打動了后世無數(shù)讀者,以李卓吾和金圣嘆為代表的晚明評點者們對這一形象的鐘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爽直闊綽是魯達之天性,評點者們屢屢批道:“妙”、“直人”、“真爽利”、“妙哉此公,令人神往”②……晚明評點者喜愛魯達甚至到了無視其“污點”的地步:《水滸》第四回,魯達竊了李忠、周通的酒器并滾下山去,許多人以為這一行為足以讓其蒙羞,李、金二人不僅不以為然,相反,他們高度贊賞這一行為。金圣嘆在此回回前總評中說:“要盤纏便偷酒器,要私走便滾下山去,人曰:堂堂丈夫,奈何偷了酒器滾下山去?公曰:堂堂丈夫,做什么便偷不得酒器,滾不得下山耶?益見魯達浩浩落落?!比荼疽苍诨啬┛傇u中批道:“人說魯智深桃花山上竊了李忠、周通的酒器,以為不是丈夫所為。殊不知智深后來作佛正在此等去處。何也?率性而行,不拘小節(jié),方是成佛作祖根基。若瞻前顧后,算一計十,幾何不向假道學門風去也?”袁本此處亦批“可得可畏可敬”。在他們看來,魯達此舉是無傷大雅的,他只是給李忠和周通這兩個極不爽利的朋友一個極闊綽的回敬。經(jīng)他們一批,魯達極為闊大爽利不拘一格的個性便躍然紙上。
魯達不僅闊綽,還活得十分自在。三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以后,魯達不得不來到五臺山,削發(fā)為僧。在世俗的眼里,做了和尚,自然要遵守和尚的清規(guī)戒律,似個出家人模樣。然而,逍遙自在慣了的魯達是不易被束縛的,他依舊我行我素:要喝酒吃肉便喝酒吃肉,要睡覺便“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要打人罵人亦隨心所欲……魯達公然無視佛門清規(guī)戒律,把“莊嚴神圣”的佛寺攪得天翻地覆。面對魯達不拘禮數(shù)的言行,容本一概批道:“佛”。容本評點者認為,魯達自是不知禮教的,“一知禮教,便不是佛了。”在第三回中容本一共連用三十幾個“佛”來形容魯達在五臺山的言行,從這三十幾個“佛”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評點者對魯達不拘禮數(shù)行為的心馳神往。容本第三回回末總評:“此回文字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決無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樣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來外面模樣,看不得人,濟不得事。此假道學之所以可惡也與?此假道學之所以可惡也與?”袁本亦評:“智深好睡,好飲酒,好吃酒,好打人,皆事禪機,此惟真長老知之,眾和尚何可與深言?!痹谠u點者的眼里,真正的出家人是不必似“出家人模樣”的,故容本在《水滸》第五回回末總評中說:“如今世上都是瞎子,再無一個有眼的,看人只是皮相,如魯和尚卻是個活佛,倒叫他不似出家人模樣。請問,似出家人模樣的,畢竟?jié)庙ナ?模樣要他做恁?假道學之所以可惡可恨可殺可剮,正為忒似圣人模樣耳?!睙o怪乎容本評點者給了魯智深“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如此至高無上的評價。金圣嘆也認為,“以眼取人,失之魯達”,凡夫俗子斷然看不出魯達才是真正能修得正果之人。
《水滸》中的武松歷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晚明許多《水滸》評點者都高度評價這一形象,金圣嘆更是將其視為自己最鐘愛的人物。他在《第五才子書讀法》中明表:“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庇终f盡管魯達也是上上人物,“然不知何故,看來便有不及武松處。想魯達已是人中絕頂,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處?!睘楹谓鹗@會對武松作出如此高的評價,他在二十五回總評中給出了解釋:“然則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斷曰第一人,不亦宜乎?”金圣嘆在這里對武松作出了絕無僅有的評價,在他看來,武松是梁山群英優(yōu)秀性格之集大成者。
武松身上有許多令人仰慕的氣質(zhì):勇武神威、光明磊落、正義凜然……一提起武松,讀者眼前就會浮現(xiàn)與武松相關(guān)的精彩故事:景陽崗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這些故事將武松之勇武渲染得淋漓盡致,極其完美地展現(xiàn)了武松的勇和力。在這些故事中,袁本多次批道:“真好漢”,容本也極力稱武松是“真漢子”、“是個硬漢”、“真是好男子”、“武二真是個頂天立地漢子,不可及,不可及”。金圣嘆更是多次贊嘆道:“活寫出武松神威”,“寫盡武二神威”,“寫武二答語處,都有神威”,“武二神威,讀者皆欲起立”。所以金圣嘆說:“寫武松到處有人拜門生,可謂榮華之極,一百七人中,無一個得及他。”在晚明《水滸》評點者的眼里,武松無疑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然而,他們在看到武松身上富有“神性”一面的同時也看到了他與常人一致的“人性”。
武松雖是過人的英雄,但也有人性共有的一些弱點,如好名、虛榮、易為小恩小惠所拉攏等。以打虎一節(jié)為例,武松不聽酒家勸告,堅持獨自一人酒后上岡,無非因為他自負勇武,但當他看到印信榜文,知道岡上確實有虎時,武松也萌生了轉(zhuǎn)身回酒店的想法,無奈顧及回去以后“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由此可見,武松固然勇武,但他畢竟是個凡人,也有膽怯的一面。最終,武松的好名之心還是戰(zhàn)勝了內(nèi)心的怯弱。金圣嘆此處批道:“以性命與名譽對算,不亦異乎?”容本贊嘆道:“是個硬漢?!蔽渌梢宰约旱挠挛鋺?zhàn)勝了猛虎后,打虎一事便屢屢由武松口中道出,金圣嘆道:“打虎得意之筆,便處處提唱出來。”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蔣門神后,對眾人說的一番話(“我武松自從陽谷縣殺了人……我從來只要打天下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見不平……我便死也不怕……”)更是將武松這種個性表露無遺,金圣嘆批道:“看他一篇說話,句句用我字起,說得響。”袁本眉批:“倜儻剛正,語有筋力?!比匚渌杀粡埱嗍窒轮怂`,以為自己將命喪于此,肚里尋思:“卻撞在橫死神手里,死得沒了分曉。早知如此時,不若去孟州府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剮,卻也留得一個清名于世?!比荼敬颂帄A批:“真”。袁本眉批:“死也為名。須知憤而棄名是英雄,死而求名亦是英雄?!睂τ谝粋€英雄好漢來說,名譽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甚至不惜為之付諸生命。好名是英雄之天性,本身無可厚非,但武松過分好名,甚至到了有些虛榮的地步。金圣嘆說:“武松平生一片心事,只是要人叫聲好男子,乃小人之圖害之者,早已一片聲叫他做好男子矣?!笨吹搅宋渌尚愿癞斨械倪@一弱點,張都監(jiān)這樣的小人便投其所好,施與小恩小惠,使其落入自己的陷阱,這也直接影響了武松一生的命運。
總之,武松是性格最為復雜的水滸英雄之一,從武松身上,讀者看見了勇敢與怯弱,仁義與殘忍,光明與黑暗?!澳撤N意義上,武松可看作整個梁山大寨的縮影?!保?](P157)
李逵,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以其極真、極趣的英雄形象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容本卷首《梁山泊一百單八人優(yōu)劣》中說:“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為善為惡,彼俱無意。宋江用之便知有宋江而已,無成心也,無執(zhí)念也?!比荼径啻卧谖闹袏A批:“妙人妙人,超然物外,真是活佛轉(zhuǎn)世?!薄袄畲蟾缡鞘ト?,真是無可無不可?!薄袄畲蟾缡敲恳獗赝艺咭病!薄u點者對李逵這一形象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金圣嘆對這一形象也極為青睞,他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此馑迹闶巧讲粗幸话倨呷?,無一個入得他眼?!睹献印贰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保?]以《孟子》之語來評價李逵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正體現(xiàn)了金圣嘆對這一形象的喜愛之情。李逵一出場,金圣嘆便贊賞有加:“李大哥口中純是天籟”、“寫他說謊,偏極嫵媚”、“何其嫵媚”、“越無理,越好笑,越嫵媚”、“全是嫵媚,毫無粗鹵,妙人”……金圣嘆竟然能在李逵粗鹵無比的言談舉止中讀出“嫵媚”,金氏之愛李逵無以復加。
在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中,李逵無疑是最真之人,評點者們一再肯定李逵之真。李逵一出場,他們便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表面粗鹵的漢子實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人?!端疂G》三十七回,李逵初見宋江,便問戴宗道:“哥哥,這黑漢子是誰?”金本此處批道:“漢子黑,則呼之為黑漢子耳,豈以其衣冠濟楚也而阿諛之。寫李逵如畫?!比荼緤A批:“雅”。戴宗笑李逵粗鹵,李逵反問道:“我問大哥,怎地是粗鹵?”金本此處批道:“連粗鹵不知是何語,妙絕。讀至此,始知魯達自說粗鹵,尚是后天之民,未及李大哥也?!痹久寂?“連粗鹵也不知是何語,方是真人,凡顧體面者,皆假也。”李逵不肯輕易拜宋江,還妙語連連:“若真?zhèn)€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閑人,我卻拜甚鳥!節(jié)級哥哥,不要賺我拜了,你卻笑我?!贝颂幵久寂?“不肯輕拜,其拜是真”,“此等乖覺語亦真,正顯他人多詐”。金圣嘆也批:“偏寫李逵作乖覺語,而其呆愈顯?!痹谠u點者們看來,李逵任性率情看似粗鹵的語言正顯示了他的質(zhì)樸純真。金圣嘆對李逵此種性格感慨萬分:“寫得遂若不是世間性格,讀之淚落”,“我讀至此處,不覺掩卷而嘆。嗟乎!世安得有此人哉!……要拜便拜,要去便去,要吃酒便吃酒,要說謊便說謊。嗟乎!世豈真有此人哉!”鐵??蓯廴绱?,如何不令人向往!
三十七回還寫了李逵搶銀子、搶魚二事,表面上看“搶”這一舉動是粗鹵至極的,而評點者們卻從李逵如此粗鹵的舉動中看到了他的天真。金圣嘆在此回回評中說:“看他要銀子賭,便向店家借;要魚請人,便向漁戶討。一若天地間之物,任憑天地間之人公同用之。”在評點家眼里,李逵之粗鹵全然是因為他的孩童般的質(zhì)樸天真,像李逵這樣的真人是無須用一些道德規(guī)范和繁文縟節(jié)來約束自己的。除此之外,評點中還屢屢出現(xiàn)“真”、“真人”、“好直性人”、“直人”、“快人”等字眼,這些評價無一例外地褒獎李逵絕假純真的本性。
李逵不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人,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趣人。
容本卷首懷林《批評〈水滸傳〉述語》中稱:“和尚讀《水滸傳》,第一當意黑旋風李逵,謂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薄罢嫒恕?、“妙人”、“趣人”、“天真爛漫”——評點者們之所以如此鐘愛李逵,還因李逵之“趣”。李逵“妙人妙語,全是嫵媚,毫無粗鹵,令我讀之解頤?!保ń鸨疚迨换貖A批)統(tǒng)觀整部《水滸》,李逵這一喜劇形象不僅令晚明評點者們解頤,更令后世無數(shù)讀者解頤。倘若少了李逵這一形象,《水滸》不知要減多少笑聲與魅力。
在《水滸》中,與李逵相關(guān)的趣事可謂不勝枚舉。初見宋江時其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便躍然紙上,容本此處的批語是“趣人來了”。金圣嘆更是感慨道:“李大哥來何遲也,真令讀者盼殺也,想殺也?!苯鹗@這一評語無疑道出了后世無數(shù)讀者的心聲。三十七回李逵出場以后,這個趣人便接二連三地為讀者制造了許多笑料:四十回李逵道出“大皇帝、小皇帝”的荒謬言論時,容本眉批“天上的言語,大皇帝、小皇帝,都是不經(jīng)人道語,正使晉人捉麈尾,十年也道不出。李大哥當是不食煙火人。”當戴宗在喝斥李逵的“不經(jīng)人道語”時,李逵道:“阿呀!若割了我這顆頭,幾時再長得一個出來?!比荼九?“趣甚,妙甚?!蔽迨乩铄优c戴宗去薊州取公孫勝,李逵因沒有遵守路上吃素的約定而遭到戴宗戲弄,一路上語無倫次,妙語連連,容本批道:“寫李大哥偏用又憨又猾之筆,令人絕倒。”金圣嘆亦多次感慨:“妙語非李大哥不能道?!边@一回,金本、容本多次批曰“趣”、“妙”、“妙人”,容本更是稱其“趣事趣話趣人,無所不趣”。七十四回李逵鬧學堂,作知縣一節(jié),容本連用七個“趣”字、一個“趣人”來評李逵,容本眉批:“李大哥執(zhí)事必奇,說話必趣,天縱之也?!痹疽捕啻闻?“趣甚”,“有情有趣”。七十五回黑旋風扯詔謗徽宗一節(jié),容本回末總評:“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實是不經(jīng)人道語。李大哥一派天機,妙人趣人,真不食煙火人也?!笨v觀以李逵為主角的故事,哪一事不趣,哪一言不趣?李大哥真是“一團天趣”,無愧于梁山“第一趣人”、“第一妙人”之稱號。
綜上可見,晚明《水滸》評點者對這三位魯莽英雄作出了極其精彩的評價。他們之所以能夠?qū)@三位水滸魯莽英雄形象作出如此精彩的解讀,就在于他們“得作者之胸臆”[3],與《水滸》作者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但同時,晚明《水滸》評點者又對這些英雄形象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這些評點不僅包含了評點者對小說人物的評論,還蘊含了評點者對歷史的思考,對現(xiàn)實人生的種種感慨,他們的評點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時代的印記,呈現(xiàn)出極其濃厚的時代色彩。
在英雄形象的締造上,人類為自己留下了輝煌的篇章。盡管不同的英雄形象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各個不同,但他們身上依舊有一脈相承不易變更的特質(zhì):如英雄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智慧與力量、善良與正義、忠誠與勇敢等。人們總是將人類共有的一些優(yōu)秀品質(zhì)賦予這些英雄形象,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愿望,這種理想化的審美形象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積淀,它與中華民族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guān)。
儒家文化對倫理道德的推重,成為中國文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評價標準呈現(xiàn)出極其濃厚的道德色彩,對人物的評價著重于其言行是否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標準,而非人物的性格本身。晚明《水滸》評點者的英雄觀自然也有因襲傳統(tǒng)的一面,他們在對水滸英雄人物作出評價時也奉行了這一標準,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對水滸英雄“忠義”品格的極力肯定。從李卓吾、金圣嘆等對《水滸》的評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水滸》主題及水滸英雄的認識依舊流露出了濃厚的封建倫理色彩。由于歷史的局限,無論是李卓吾還是金圣嘆等,都未能超越他們所屬的時代和階級。
但是明代中葉以來,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發(fā)生著極為顯著的變化。這些劇變使晚明文人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王陽明心學是晚明啟蒙思潮的先導,它以自然人性為基礎,強調(diào)人的意識及主觀精神,對封建倫理綱常和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耙畬W,嘉隆以來,幾遍天下”[4](P190),一時之間,心學思潮席卷中國大地。
無論以陽明心學為發(fā)端的這股思潮是否為晚明思潮的主潮,可以肯定的是這股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李卓吾、金圣嘆為代表的晚明士人。盡管晚明《水滸》評點者對英雄形象的認識有因襲儒家傳統(tǒng)的一面,但細究起來,作為晚明先進知識分子之代表的李卓吾與金圣嘆在評點中展現(xiàn)出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的質(zhì)疑與超越。傳統(tǒng)英雄觀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以李卓吾和金圣嘆為代表的晚明士人衡量人物品格高下的標尺不再只有“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tǒng)的封建倫理道德,與以往相比,他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與標準來審視這些人物。作為中國古代英雄傳奇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水滸》英雄形象可謂是歷代英雄豪杰之典型。在諸多英雄中,為何魯智深、武松、李逵能夠成為晚明《水滸》評點者心頭筆下最為鐘愛的三位英雄?這除了得益于《水滸》創(chuàng)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具匠心外,很重要還在于晚明思潮影響下,士人賦予了“英雄”這一概念新的內(nèi)涵,從而形成了晚明士人獨具特色的英雄觀。
“英雄”一詞的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直至漢末三國時代這一詞才得以廣泛使用。“英雄”最早出現(xiàn)時與“圣”、“賢”等語義相近,用于指代一種近乎完美的理想人格,因此英雄崇拜常常也被等同于圣人崇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雄”一詞的內(nèi)涵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不同時代對“英雄”的不同闡釋使得這個詞具有了濃厚的時代色彩。
隨著王氏心學的崛起,晚明士人眼中的“英雄”有了獨具特色的內(nèi)涵。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晚明士人眼中的“英雄”與傳統(tǒng)的“圣人”已有了明顯的區(qū)別:英雄不再被認為是圣人的附庸,而是一種介于凡圣之間的新型人格。他們不再被苛求人格上的完美至善,而是被賦予更多的“凡人”氣息,是活生生的人。這一點在魯智深、李逵身上表現(xiàn)得十分典型。他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有著和凡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在他們身上,我們已經(jīng)感受不到太多的“圣賢性”,即便是被評點者認為堪稱“圣賢”的武松,更多的也是與常人一致的“人性”。但同時,評點者認為英雄與一般的凡人又不盡相同。李卓吾就說:“人猶水也,豪杰猶巨魚也。欲求巨魚,必須異水;欲求豪杰,必須異人。此的然之理也?!保?](P3)由此可見,英雄既不等同于圣賢,也與普通人有所區(qū)別,他們是介于圣凡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
從容與堂本、袁無涯本、貫華堂本《水滸傳》評點看來,晚明士人對這個特殊群體的解讀影射出他們獨具特色的英雄觀:
首先是英雄需至真至誠。
這一點與晚明人文思潮對“真”的大力褒揚以及對假道學的極力批判不謀而合。魯智深待人接物的闊大豪放,對朋友的赤誠俠義,在五臺山的率情任性,無一不是其真誠的表現(xiàn);武松的真誠爽直、光明磊落也是其為萬千讀者所激賞的重要原因;而李逵孩童般的質(zhì)樸單純、天真爛漫更是深深感染了無數(shù)人。李卓吾在《水滸》人物的評點中始終堅持“真”的原則,“真”成為其評判人物品格高下最重要的準則之一;金圣嘆對《水滸》人物的評點,往往著眼于人物生而俱來的“天性”與“本心”,肯定人物本來之面貌,二者在水滸人物的評點中呈現(xiàn)出高度的相似性。在他們看來,“豪杰在個人行為方面大多曠達疏闊,不拘小節(jié),無道學氣,也無巾頭氣。他們不喜歡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保?](P351)“英雄、豪杰不僅是一種活生生的人物性格,而且成了至真、至誠生活的代名詞?!保?](P355)李、金等人之所以對這三位水滸英雄作出如此高的評價,最重要的是英雄完全沒有受到假道學侵襲的與生俱來的純美本性,對于大力提倡“真”與“自然”的李卓吾和金圣嘆來說,這些英雄的存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其次,英雄可有“瑕疵”。
如上文所述,晚明士人眼中的英雄已不再完美至善,相反,他們更熱愛那些身上有“瑕疵”的英雄們?!鞍疵魅说挠^點,英雄、豪杰并非至正、至善,而是偏致、有瑕?!保?](P367)如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位水滸英雄:魯智深、武松、李逵,他們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完美英雄形象,相反,他們身上有許多無法回避的缺點,如魯達的粗鹵、武松的虛榮、李逵的嗜殺……然而這些“缺點”并不影響晚明水滸評點者對他們發(fā)自肺腑的喜愛與贊美。他們甚至偏愛這些具有明顯“瑕疵”的英雄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
其實,細究之可以發(fā)現(xiàn),評點者們并非無視英雄們身上的“瑕疵”,相反,他們正視英雄們身上的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既然這些英雄與圣人是有所區(qū)別的,那么想必他們身上也有著與常人一樣的缺點,從某個角度來說,愈是“揭露”這些英雄身上的“瑕疵”,這些形象就愈顯得真實。以李卓吾、金圣嘆為代表的小說評點者一定是深諳此道的,所以他們對于《水滸》創(chuàng)作者所刻畫的這些“瑕疵”不但毫不避諱,反而大加贊賞,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彰顯了評點者在品評人物高下時以真為首的評判標準。
再次,晚明士人尚趣,尤喜妙趣橫生的英雄。
晚明《水滸》評點者對三位英雄形象的評點表現(xiàn)出對“趣”的追求,他們對于《水滸》中的趣人趣事大加贊賞,充分肯定了《水滸》創(chuàng)作者在“趣”上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晚明《水滸》評點者為何對“趣”情有獨鐘?這與晚明人文思潮下士人娛世樂生的心態(tài)息息相關(guān)。
明代中葉以后,隨著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無力,以及新的商品經(jīng)濟形態(tài)出現(xiàn)、市民階層的崛起,進步思潮的發(fā)展使晚明士人思想和心靈得以松懈,娛世樂生的心態(tài)和喜笑愛樂的生活方式普遍流行。晚明《水滸》評點對“趣”的大力肯定與這股追求人生樂趣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guān)。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對李逵這一形象的評點?!叭ぁ笔抢铄幼钜俗⒛康奶卣?,他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就在于李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趣人”,他的一言一行都能令無數(shù)讀者解頤開懷。而對于魯智深、武松等其他英雄形象,評點者也極力圈點出他們性格中“趣”的一面,并不吝筆墨對此極力贊頌。應該說,“趣”是以李卓吾和金圣嘆為代表的晚明文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晚明文人獨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得他們在評點中尤其青睞于與自己的觀念相契合的事物,因此他們尤為關(guān)注那些妙趣橫生的英雄,評點者對這些英雄的偏愛是晚明社會文人追求人生樂趣的真實寫照,在這些趣人趣事的評點中,評點者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四,晚明士人多愛有狂狷之氣的英雄。
這種狂狷外在表現(xiàn)為我行我素,蔑俗輕規(guī)。隨著心學的崛起,晚明士人勇敢沖破程朱理學之束縛,掀起了一股個性解放思潮之風。這些士人大多才學滿腹,但同時又蔑視禮法,日常言行不為禮法所拘囿,無論在思想上、學術(shù)上,還是在生活方式上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個性意識?!八麄兊奶厣恰瘛?,旁人罵他們‘狂’,而他們自己也以‘狂’自居。”[7](P50)作為晚明狂士之翹楚,李卓吾與金圣嘆身上無疑浸染了晚明狂士特有的狂狷之氣。李、金二人的狂狷灑脫使得他們對于與自身有著同樣個性的水滸英雄青睞有加:魯智深豪放灑脫,倒拔垂楊柳、大鬧五臺山是狂;武松勇武自負,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是狂;李逵的任性率情,沂嶺殺四虎、砍倒杏黃旗是狂……李、金二人對魯智深、武松、李逵的賞識頗有點惺惺相惜的味道。封建文人受到的封建綱常禮教的精神束縛是異常沉重的,因此,他們尤為鐘愛那些我行我素、蔑俗輕規(guī)的英雄們,在文學的世界里他們擺脫了現(xiàn)實世界沉重的束縛,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解放。從某個角度來說,“明末所顯露出來的具有狂傲特性的豪杰人格,可視作新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構(gòu)成的性格的外露,是晚明追求自我這種新趨向的真實反映?!保?](P145)
這種狂狷之氣在內(nèi)表現(xiàn)為英雄身上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集中體現(xiàn)在對個人價值較為清醒的認識上。晚明時期群體性“狂士”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封建士人自魏晉以來的第二次覺醒,士人們以異乎尋常的勇氣沖破理學藩籬,開始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進行質(zhì)疑和反思,對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作出全新的闡釋。
晚明士人對個體價值的追求體現(xiàn)在他們強烈的成圣意識上。圣人情結(ji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集體意識。早在先秦時代的孟子和荀子就已經(jīng)提出“人人可以為堯舜”(《孟子·滕文公上》),“涂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的觀念。陽明心學興起之下,“滿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大行,士人們“成圣”的熱情被再一次點燃。王陽明、王心齋、王龍溪……無一不渴望成圣成賢?!傲_近溪稱顏山農(nóng)為圣人,楊復稱羅近溪為圣人,李卓吾稱趙大洲為圣人,焦弱侯稱李卓吾‘可坐圣人第二席’,真可謂‘滿街都是圣人’了。”[7](P71)可見晚明之際“圣人”的標準也打上了濃厚的時代烙印,“圣人”與“英雄”一樣接地氣,因而具有了真實性、平凡性乃至普泛性。士人求圣求賢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尚,李卓吾、金圣嘆自然也繼承了自陽明至心齋以來人人皆可成圣的傳統(tǒng),與一般士人相比,他們的圣人情結(jié)顯得更加強烈。這種強烈的圣人情結(jié)實際上是晚明士人追求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在他們的世界里,個體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
李卓吾、金圣嘆等人不自覺地將這種個體生命價值的覺醒融入其小說評點中,這種意識尤為明顯地體現(xiàn)在對魯莽英雄魯智深、武松和李逵的解讀中。魯智深的赤誠俠義是對個體價值的一種認同,李逵的忠義血性亦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而這種覺醒更為典型地表現(xiàn)在武松身上。從某個角度來說,武松的虛榮好名又何嘗不是他對自我的認可和對個體價值的不斷追求呢?晚明這樣一個朝綱廢弛的時代徹底粉碎了士人們追求功名的愿望,面對日益衰落的晚明政局,“立德”、“立功”的理想已變得萬分飄渺,那么“立言”便成為晚明士大夫在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的境遇下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佳選擇。而評點者的生命,確實因為這些激情靈動的《水滸》評點而不朽。
應該說,以陽明心學為發(fā)端的晚明人文思潮對中國思想界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陽明心學所帶來的思想巨變使晚明士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英雄觀的轉(zhuǎn)變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晚明人文思潮下的英雄觀顛覆了人們對于“英雄”的傳統(tǒng)認識。李卓吾、金圣嘆等人對《水滸》魯莽英雄的評點呈現(xiàn)出求真嗜趣、多慕狂狷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蘊含了豐富的時代文化內(nèi)涵,正是晚明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
注釋:
①關(guān)于容與堂本與袁無涯本的評點者,署名李卓吾,前人稱之為葉晝之托名,但李卓吾確曾評點水滸,葉晝也必然受李卓吾之影響,因此,不妨把李卓吾看作“共名”,本文不作辨析,為行文方便,以下把容與堂本和袁無涯本的評點者統(tǒng)稱之李卓吾。
②本文關(guān)于水滸英雄的評語出自以下版本:容與堂本《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袁無涯本《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金圣嘆批改貫華堂原本水滸傳》(影印本),上海中華書局據(jù)劉半農(nóng)藏本影印,民國23年。下文不一一說明。
[1]陳洪,孫勇進.武松:漫說水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金圣嘆批改貫華堂原本水滸傳:冊一:卷三[M].劉半農(nóng)藏本.影印本.上海:中華書局,1934(民國二十三年).
[3]石麟.集體意識與個體意識的分別體現(xiàn)——中國古代小說評點人物論掃描之一[J].揚州大學學報,2006,(4).
[4](清)湯斌.湯子遺書[M].范志亭,范哲,輯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明)李贄.焚書: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陳寶良.明朝人的英雄豪杰觀[J].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1,(10).
[7]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8]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M].臺北:臺灣出版委員會,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