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學生寫作文,往往將視線過多的投放在課本之外的視野里,結(jié)果是放之大海,收獲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學生們沒有將學過的課本放在心上。其實,課本是教育專家苦心孤詣的成果,內(nèi)容涉及歷史、人文、科學、立身、品行等方方面面,有著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課本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對于學生而言,能用好課本,從課本中學會引用寫作的“活水”,對學生來說是事半功倍、可望而可即的事。
一、素材積累與課堂授課緊密相連
學習新課文前,就布置好課前預習:能從今天學習的課文中提取哪些“為我所用”有價值材料,要在預習課文時讀出感悟,讀出新意,并將自己的感悟與新意寫成隨筆,來供大家交流討論驗證。比如學習《我有一個夢想》時學生在《人一定要有夢想》中寫道:夢想是生命的織錦。人沒有了夢想,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時候。沒有夢想的生活是暗淡的、貧乏的、空虛的。對生活的熱情期望、勇敢追求和執(zhí)著信念,作為青春的遺產(chǎn)留在心中。因此,人一定要有夢想,并且要為之不斷努力。從美國追求平等權(quán)利的黑人領(lǐng)袖馬???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到我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以天下為己任”都告訴我們,成功背后都有夢想的支撐。
比如學習《報任安書》時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到:司馬遷握著那桿沉甸甸的鐵筆走來。他那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步履,絲毫沒有帶著對那次人生轉(zhuǎn)折的滄桑與苦痛,他輕輕耳語:“是轉(zhuǎn)折賜予了我勇氣?!庇行@訝,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沒能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沒有轉(zhuǎn)折,司馬遷恐怕還不知道自己修史的決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轉(zhuǎn)折賜予了他執(zhí)著。轉(zhuǎn)折是如此神奇。
從以上例子來看,課本中寫作素材的積累應當是貫穿于整個課堂中,如果抓住有利的時機,適時點撥,就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的變成寫作素材的積累過程,從而有效的矯正學生“無米下鍋”的惰性認識。
二、素材整理與高分作文緊密相連
如果留心學生優(yōu)秀習作及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的材料來源,就會發(fā)現(xiàn)不少都取之于語文教材。這些文章深入挖掘文本素材的思想內(nèi)涵,構(gòu)思獨特,文采斐然,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充分顯示了其扎實的語文素養(yǎng)和令人驚嘆的創(chuàng)造智慧。不少考生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拿來主義”的方法,把教材的內(nèi)容加以處理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我們把這些在高三學生心中極具權(quán)威性的高考滿分作文,定期印發(fā),既為學生考場作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又便于激發(fā)學生摹寫的興趣。
因此,平時必須有目的地對紛繁的內(nèi)容進行有序的歸納整理。為了方便學生整理、記憶,可以把教材里面的名篇名言名句,主要內(nèi)容以及典故事例等大致歸類,略舉如下:
(1)表現(xiàn)堅守氣節(jié)的。如《滕王閣序》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另外如文天祥、左光斗、史可法、岳飛、辛棄疾、陸游等出自課文的人物事例。
(2)表現(xiàn)樂觀、豁達的。如蘇軾《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表現(xiàn)逆境中奮起的?!拔耐蹙卸荨吨芤住?;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4)表現(xiàn)珍愛生命、積極進取的。如海倫?凱勒、霍金。
三、素材運用與方法點撥緊密相連
現(xiàn)在我們在處理蘇教版教材時,《唐詩宋詞選讀》是老師們處理的重點,其實,引用詩詞名句是學生作文的一個好傳統(tǒng),也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恰當?shù)囊眉饶茇S富文章的內(nèi)容,又能增添文章風采,提升寫作文化品位。如一篇《面對大?!返奈恼轮袑懙剑汉Ec大海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孟德的“烈士墓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想到的是子壽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著文學的光,并且這片光芒不是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炫目。
在一篇《有一種美麗叫放棄》的文章中這樣寫到:十三四歲時愛上了詩歌,常常手執(zhí)一本古詩詞,漫步于校園的林蔭小道,抑揚頓挫地誦著那些或浮華或淳樸的詞句,沉浸于表象的憂傷或感動。然而隨著經(jīng)歷的越來越多,終于在那些鉛墨之后,聞到了詩人散發(fā)出的靈與魂,是高潔、淳樸或不羈。也在無數(shù)的執(zhí)著與追求中迷戀上了一種叫做放棄的美麗。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放棄世俗的繁華與喧囂而獲得的感悟自然的美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放棄對生的留戀而獲得的風骨與氣節(jié)的美麗。
在一篇《學會忘記》的文章中寫到:李商隱該去嘆息,佳人知己不復,只留回憶空成惘然;劉永該去嘆息,親朋遠去,縱有滿腔風情卻不知向何人訴說;白居易該去嘆息,不知奉宣室是何年,只能在琵琶聲中淚滿青襟;李后主該去嘆息,雕欄玉砌空在國都皇城,滿腔怨恨無奈隨流水東流。從此,他們的生活便暗淡無光,每日飲酒賦詩,蹉跎歲月。他們都忘了一句話: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應該學會忘記。
這幾段文字里有相當多教材里的內(nèi)容,如果在平時作文時嘗試著運用課文材料,將讀與寫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可以使寫作內(nèi)涵更豐富,從而增強作文的表現(xiàn)力。
以上是我在進行課本素材積累時運用的一些具體做法,如果日常教學中,教師能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整理積累課本里的材料,并在寫作之中嘗試就地取材,這樣讀寫結(jié)合既解除學生“無米”之憂,又可以使寫作內(nèi)容更加豐富,從而真正將素材積累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程海濤(1977-),男,聊城大學文學院2011級在職研究生。煙臺萊陽人,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