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琴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北 承德 067000)
康熙、乾隆皇帝都是清朝制定對蒙古佛教政策的重要奠基人與實踐者。他們把扶持和發(fā)展喇嘛教,作為治理蒙古諸部的重要一環(huán)。為進一步團結蒙古、西藏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尊重蒙古民族信奉佛教的習俗,廣修寺廟,弘揚佛法,對百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滴醯坌Q,在蒙古地區(qū)“建一廟,勝養(yǎng)十萬兵”。清朝中期,在內蒙古地區(qū)就有寺廟1800余座??登觊g,清政府為進一步鞏固北部邊防,密切與蒙藏等眾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的往來,增進邊疆地區(qū)對中央的向心力,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在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山麓陸續(xù)修建了十二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寺廟。這些皇家寺廟,融藏族佛教建筑和漢族建筑藝術于一體,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中國北方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皇家寺廟群。外八廟在建筑形式上,集中融合了我國漢、藏、蒙、維等各民族宗教建筑藝術風格,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充分體現(xiàn)我國多民族團結統(tǒng)一風貌的皇家寺院建筑群體。外八廟的建筑,在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其具體表現(xiàn)主要有兩個方面。
從外八廟的總體布局看,不同時期修建的寺廟,具有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既有早期漢族“伽藍七堂”式的傳統(tǒng)布局,又有中期漢藏結合布局形式,更有后期仿藏式為主充分利用地形的靈活布局。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康乾時期,對藏傳佛教寺廟在布局形式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創(chuàng)新的軌跡,也反映了外八廟建造的總設計師乾隆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治世思想以及深厚的佛教素養(yǎng)與鮮明的審美趨向,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我國中原地區(qū)的佛寺布局,基本采取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府邸院落式布局方法,即“伽藍七堂”式,包括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東配殿、西配殿。平面布局嚴格按照中軸線布置,形成層次進深的院落,突出主體建筑。這種佛寺建筑布局在公元四、五世紀已經大體定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在清代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長期以來,漢族的先進文化影響著各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各具特點,結合不同的自然條件,各民族的建筑又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特征。各民族之間建筑技藝的交流,清朝建立以前多體現(xiàn)在漢族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影響。到了乾隆時期,為了聯(lián)系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特別是蒙藏地區(qū)政教領袖,在承德陸續(xù)修建了十余座規(guī)模宏偉的喇嘛寺廟。從建筑布局上看,這些寺廟融入了各民族建筑的布局特征,可以分為漢式、藏式、漢藏結合式三種形式。
漢式為主。外八廟中有五座漢式寺廟,敕建的有四座:溥仁寺、溥善寺、殊像寺和羅漢堂,廣緣寺是喇嘛出資修建的。這些寺廟在布局上沿用了漢族地區(qū)佛寺傳統(tǒng),建筑依中軸線布置,形成若干四合院,是典型的漢族“伽藍七堂”式。只是在佛像布置、個別內部裝修上,使用了一些具有喇嘛教內容的題材。
藏式為主。外八廟中有三座為仿藏式寺廟,即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和廣安寺。這些寺廟都是仿西藏著名的寺廟樣式,依山勢高低錯落修建,外觀上具有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主體建筑輪廓清晰的特點。由于受到復雜地形的限制,部分地區(qū)既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沒有形成封閉的院落,從而成為完全自由布局的寺廟。這些寺廟,雖為模仿,又不拘泥于模仿,取其精華,求其神似,充分體現(xiàn)出建造者的巨大想象力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中國傳統(tǒng)的佛寺古建筑多是規(guī)則的群體組合,對稱的平面布局和有規(guī)律的立體輪廓帶給人以靜態(tài)的和諧美感。相反,如果同時揉和了自由活潑的、非規(guī)則的形式更能帶給人以動態(tài)的美感。在本質上是靜態(tài)的建筑形式中取得動態(tài)的美感,這無疑是對建筑藝術的深化和發(fā)展。外八廟中具有藏式寺廟特征廟宇,就是規(guī)則與自由的關系結合的最成功的,自由活潑的手法發(fā)揮的最好的典范。普陀宗乘之廟仿西藏布達拉宮,但它與布達拉不同,寺廟前部坐落于山麓,后部的主體建筑居于山巔,氣勢磅礴,中部大部分平頂?shù)锓?、白臺是隨山勢呈縱深散落的自由建置。此廟在規(guī)則與自由的結合方面表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水準。在建筑布局上,不但它的前半部是對稱的,大紅臺的主體也是對稱構圖,包括整體的大紅臺和大白臺,幾十座大小不等的白臺建筑,也是按照嚴格的權衡布局,實際上是形成了一條軸線的。但這組廟宇最終還是由于突破了絕對對稱的布局,又采用了許多平面、輪廓都不對稱的單體建筑,所以,它是外八廟中動態(tài)美感最強,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座寺廟。這種類型的寺廟本為中原地區(qū)所未有,體制和作法也無先例可循,工匠們打破了傳統(tǒng)寺廟沿用的封閉對稱格局,沖破了前中期只在寺廟后局部利用地形的手法,將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結合地形的起伏、山勢的高低自由配置相應的建筑,神同形異地將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在承德再現(xiàn)。
漢藏結合式。外八廟中的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和普樂寺是漢藏結合式建筑的代表。這些寺廟,前半部基本上保持漢族佛寺的布局方法,后半部則體現(xiàn)藏族寺廟利用地形的特點。山地寺院是西藏廟宇的常見形式。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重要的寺院不僅為某一地區(qū)的宗教活動中心,同時還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的甚至還作為軍事攻防的城堡。因此,藏式寺院的選址一般都依山而建,居高臨下,便于掌控全局。寺廟建筑群的布置也就不一定嚴格遵循軸線的關系,但作為寺廟的主體建筑仍雄踞于山地的首要位置。如普寧寺的總體布局即體現(xiàn)了漢藏結合的特征,它是以一條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要的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普寧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將全寺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典型的漢族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后半部則體現(xiàn)了三摩耶廟布局的基本特征,即按佛教宇宙觀的形象——曼陀羅式建造的。寺廟的建筑群體因山勢高低錯落布置,主體建筑大乘之閣建在地勢陡起的高臺上,由妙嚴室和講經堂所形成的輔助軸線加以襯托,突顯主殿的雄偉氣勢。這種利用地形起伏的靈活布局方式,在外八廟尤其是中后期興建的寺廟布局中被廣泛應用,形成了豐富的建筑輪廓線,使這些皇家寺廟的建筑布局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承德外八廟將我國邊疆地區(qū)蒙、藏、維等少數(shù)民族的代表性宗教建筑,匯集在一起,置于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的周圍,并使之玉成一個藝術整體。這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通過模仿祖國邊疆地區(qū)的著名寺廟的建筑形式,把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喇嘛寺廟,呈半月形環(huán)列在避暑山莊的外圍,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藏傳佛教廟宇建筑群形象,形成一種體現(xiàn)我國多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建筑形象的嶄新格調。外八廟建筑不僅具有明顯的政治蘊意、宗教內涵,還寄寓了深遠的象征意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承德外八廟是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征,是我大中華統(tǒng)一的象征。
首先,從外八廟的來源上說,每一座寺廟都各有來頭。普寧寺是仿西藏雅魯藏布江畔最古老的三摩耶廟而建;普陀宗乘之廟是仿前藏拉薩的布達拉宮而建;須彌福壽之廟是仿后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而建;安遠廟是仿伊犁的固爾扎廟而建;普樂寺的主殿是仿北京天壇的祈年殿而建;殊像寺仿五臺山的殊像寺而建;羅漢堂仿浙江海寧安國寺而建。仿建手法始自秦始皇。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首都咸陽照原樣縮仿建造六國宮殿,象征秦國的大一統(tǒng)江山??登觊g修建的外八廟,同樣采用了仿建手法,但比秦始皇要高明的多。秦用武力統(tǒng)一六國,為炫耀武功而仿建。而外八廟則是清政府在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鞏固的進程中,為加強與各民族友好往來,彰顯文治而次第修建的。秦始皇的仿建是單一的參照原樣縮仿,反映了秦始皇稱帝后居高臨下的霸主心態(tài);清帝興建外八廟則是多元的創(chuàng)仿,即模仿建筑的典型特征,并結合本地實際,揉融多民族建筑特色于一體,顯示了清帝盛世所具有的博大、開放、包容的胸懷??登郏鹬厣贁?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為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的聯(lián)系,把祖國最邊遠地區(qū)最著名的寺廟,搬到了內地首都與邊疆的結合部避暑山莊——清帝避暑的夏都周圍。在這里搭建了一座清政府處理政治、軍事、外交、民族、宗教等事務的大舞臺,上演了一幕幕促進民族團結的感人劇目,使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在山莊朝覲皇帝時,還能按照自己本民族的習俗,上香、禮佛。作為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讓他們在這里找到了在家一樣的感覺??登瑫r期,外八廟接待的是來自祖國各地的不同民族身份上層人物,不僅有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還有來自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高山族等邊遠地區(qū)的兄弟民族,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大家庭的多民族和睦共存。
第二,從方位上來看,外八廟涵蓋了東西南北中的全部國土,以不同方位的建筑象征遼闊的祖國大地。清朝盛世時遼闊的疆域,遠超以往歷代。其東北地區(qū),北起外興安嶺以南,東北至北海,東含庫頁島;西北地區(qū),西至巴爾克什湖以西;北部地區(qū),北至蒙古恰克圖;南部至南沙群島;東部達沿海地區(qū),形成了空前的大一統(tǒng)局面。外八廟以具象代表抽象,仿浙江海寧安國寺而建的羅漢堂代表東部;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而建的安遠廟代表西部;仿西藏著名寺廟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代表南部;仿北京天壇的祈年殿而建的普樂寺代表北部;仿五臺山而建的殊像寺代表中部。東西南北中象征著中國的全部領土。通過“移天縮地在君懷”的方式,體現(xiàn)了“錦繡河山之縮影,民族團結之象征”。
第三,外八廟的建筑整體布局別具匠心,體現(xiàn)了向心式布局,其所蘊含的政治象征意義遠遠大于一般行宮的游憩意義。從外八廟整體布局來看,暗含“向心集中,宇內一統(tǒng)”的政治寓意。避暑山莊是清朝在長城以北的第二政治中心,山莊的整體布局是中國全貌“移天縮地”的結果。山莊中山巒起伏的西部山區(qū)和水路婉轉的東南部湖區(qū),北部廣袤的草原和隨山勢蜿蜒的宮墻,象征著中國的西部山區(qū)、東南水鄉(xiāng)、北部草原和雄偉長城以及長城以外的蒙藏地區(qū)的典型風貌,再現(xiàn)了祖國錦繡山河的無比壯麗,象征著祖國遼闊的疆域。山莊內宮殿區(qū)為縮小的紫禁城,象征著皇帝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山莊正門“麗正門”用滿、蒙、漢、藏、維五種文字鐫刻,象征著全國各民族和睦相處,祖國統(tǒng)一。外八廟作為一個整體,即十二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喇嘛寺廟,呈眾星捧月之勢,環(huán)列在避暑山莊的東部和北部。除早期營建的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以及由堪布擦魯克喇嘛自己出資修建的廣緣寺外,其余中后期興建的七座喇嘛寺廟,山門均面向避暑山莊。雖然這些寺廟先后經歷了近七十年的拓建,卻像經過統(tǒng)一規(guī)劃一樣,廟與廟之間序列分布,起始連貫,節(jié)奏明晰,既富有強烈的動感,又保持著和諧的空間序列。尤其是外八廟與避暑山莊兩組建筑的向心協(xié)調,表面看反映了“萬法歸一”的宗教思想,實際則蘊含著“向心集中,宇內一統(tǒng)”的政治涵義。這種布局排列,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意識,顯示了清王朝對我國邊疆與內地的眾多民族、部落的征服與統(tǒng)治;而且形象地反映了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對中央歸屬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出康乾盛世民族和睦共存的大一統(tǒng)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