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宗
(蘇州大學(xué) 歷史系,江蘇 蘇州 215006)
今湖北襄陽市,漢水北岸為樊城,漢水南岸為襄陽城。東漢末年,劉表當(dāng)荊州刺史后,將治所移到襄陽城。襄陽城北的鄧縣,當(dāng)時屬南陽郡管轄,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鄧縣境內(nèi)。所以,諸葛亮的《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峴山為山名,是襄陽城南的重要屏障。初平二年(191年),袁術(shù)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孫堅死后,其子孫策繼承父業(yè),先依靠袁術(shù),然后攻取江東六郡,為孫吳政權(quán)奠定了基礎(chǔ)。孫策死后,孫權(quán)繼兄統(tǒng)事,為父報仇,于建安十二年(207年)“西征黃祖”。次年,“權(quán)復(fù)征黃祖”,追梟其首,終于報了當(dāng)年的峴山之仇。
三國鼎立時,蜀、吳爭奪的荊州,治所在江陵,最終由孫吳控制。曹魏的荊州治所在襄陽。曹魏末年,司馬昭掌權(quán)派兵滅蜀,為其子稱帝創(chuàng)造了條件。西晉初年,羊祜被晉武帝司馬炎任命為荊州都督,鎮(zhèn)守襄陽。
羊祜當(dāng)時遇到的對手陸抗是孫吳名將陸遜之子,也是著名文學(xué)家陸機、陸云之父。他負(fù)責(zé)守衛(wèi)西陵(今湖北宜昌),防止晉軍入侵。羊祜治軍非常嚴(yán)格,“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如雙方打獵相遇,羊祜約束部眾嚴(yán)禁越界。若野獸先被吳人射傷打傷,逃過境來,羊祜責(zé)令士兵送回。陸抗敬重羊祜的人格與品德,羊祜也敬重陸抗的為人與才能。有一次,陸抗生病,羊祜送藥來,陸抗毫不生疑就服下了。陸抗派人送美酒給羊祜,羊祜對著使者拿起就喝。羊祜與陸抗在邊境雖然軍事上對抗,但注意“增修德信”,使“吳人翕然悅服”,“二境交和”,隨著南北互市的發(fā)展,人員交往日益密切。
據(jù)《晉書·羊祜傳》記載,“祜樂山水,每風(fēng)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愿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yīng)登此也。’”可見羊祜對襄陽峴山感情之深。史載羊祜“所著文章及為《老子傳》并行于世。襄陽百姓于峴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祜卒二歲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司馬炎)執(zhí)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羊祜生前努力推動南北之間的往來與了解,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其功績是卓著的。
唐人登峴山,憑吊先賢,題詠賦詩,主要是為了表達對羊祜的敬重。張九齡為唐代名相,公務(wù)之余,惟文史自娛,其《登襄陽峴山》題下注:“一本峴山上有恨字”,詩云:
昔年亟攀踐,征馬復(fù)來過。信若山川舊,誰知歲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逶迤春日遠,感寄客情多。地本原林秀,朝來煙景和。同心不同賞,留嘆此巖阿。[1]卷49
張九齡感慨歲月蹉跎、山川依舊,而人事變遷。雖說人同此心,但看人、看事、看物的欣賞角度卻并不完全相同。往昔諸葛亮吟誦《梁父吟》的聲音,聽不到了;紀(jì)念羊祜的碑碣經(jīng)歲月的磨損漫漶,看不清了。人生的遺恨與價值又在哪里呢?張九齡雖然曾經(jīng)身居高位,但以直道黜。嘗識安祿山必反,請誅,不許。后來,唐明皇在蜀思其言,遣使致祭,恤其家。但張九齡已經(jīng)聽不到了,這種祭祀只是對家族的一種安慰而已。人生是多么地有情而又無情,歷史是多么地?zé)o情而又有情。凡對歷史做過貢獻的先賢,都會活在人們的心中。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一位很自負(fù)的詩人,其《登幽州臺歌》[1]卷83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逼鋵?,自負(fù)的背面往往是不自信。所以他才會在登上高臺之際,面對古今茫茫,大哭人生。然而,當(dāng)他來到襄陽登峴山的時候,一種懷古之情卻油然而生。其《峴山懷古》,詩云: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yún)?。丘陵徒自出,賢圣幾凋枯。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躇。[1]卷84
從漢末到晉初,天下大勢從三國鼎立到西晉統(tǒng)一。襄陽這個地方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諸葛亮本是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漢末避亂來到襄陽。羊祜是泰山南城(今山東萊蕪)人,晉初奉命做官來到襄陽。拿今天人口流動的套話來說,都是“新襄陽人”,還是山東老鄉(xiāng)呢!這兩個人的機遇與行事風(fēng)格不完全相同,但就做人的誠信來說,卻都是首屈一指,所以都能忠于王命而不辱使命。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天下三分勾畫出了藍圖。羊祜的增修德信催人淚,為西晉統(tǒng)一奠定了基業(yè)。面對這兩位賢圣人物,陳子昂這位“萬里客”正躊躇滿志,考慮自己該如何做人呢!
盛唐詩人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又是別一番景象。他不是孤身一人登高,而是與諸子一起登峴山。詩云: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水落魚梁淺[注]《水經(jīng)注·沔水》:“襄陽城東……沔水(漢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饼嫷鹿?,襄陽人,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躬耕田里,以琴書自娛,夫妻相敬如賓。與司馬徽、諸葛亮相友善。事見習(xí)鑿齒《襄陽耆舊傳》。,天寒夢澤深[注]云夢澤,古大澤名,在今湖北、湖南境內(nèi),跨長江南北,云在江北,夢在江南,通稱云夢澤。后來逐漸淤積成陸地,水面面積縮小?,F(xiàn)在的洞庭湖、洪湖及湖北境內(nèi)的一些小湖泊,其前身都是云夢澤的一部分?!对涂たh圖志》卷27安州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云夢澤,在縣南五十里?!?。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1]卷160
全詩語言通俗、平淡簡潔,正是詩人平和心態(tài)的一種自然流露。古往今來,人世間的新陳代謝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與現(xiàn)象。江山如此美好,是前賢留下的勝跡。作為晚輩,我們再來登臨瞻仰,是為了追蹤前賢、開創(chuàng)新局?!八漪~梁淺,天寒夢澤深”都是自然現(xiàn)象,告訴我們的卻是做人的道理。魚梁洲距峴山不遠,在襄陽城東漢水中,寒冬水淺時才能更多地顯露出洲邊的沙灘。云夢這樣的大澤,只有天寒時節(jié)才能測量其水的深淺。人的本質(zhì)與本領(lǐng)也只有在寒冬的艱難歲月才能顯出其高超。羊祜身前有政跡,襄陽百姓才在峴山上立廟樹碑來紀(jì)念他。百姓望碑落淚,羊祜舉薦的繼任人杜預(yù)稱此碑為“墮淚碑”。今天,我孟浩然與大家一起登峴山,讀罷羊公碑上的銘文后,不禁熱淚盈眶、淚流漣漣啊!孟浩然的詩彷佛是一位老師,帶著一批學(xué)子登峴山,給學(xué)生講羊祜的故事。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好一派夫子風(fēng)度。
孟浩然這首詩寫得實在好,可以說句句都說出了心里話。孟浩然登峴山,不止這一次。他所寫有關(guān)峴山的詩篇,有《傷峴山云表觀主》《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峴山送張去非游巴東》《登峴山亭寄晉陵張少府》等多首,可見他曾登臨過多次。
《登峴山亭寄晉陵張少府》云:“峴首風(fēng)湍急,云帆若鳥飛。憑軒試一問,張翰欲來歸。”由于張少府當(dāng)時在晉陵(今江蘇常州),故此詩末句用西晉初吳人張翰思鱸魚、莼羹、菰菜美,欲歸江東的典故,貼切而自然。
孟浩然在襄陽還寫過一首《檀溪尋故人》(一題檀溪尋古),詩云:“花伴(一作苑半)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一作武陵迷)。”[1]卷160用的是劉備投依荊州刺史劉表時在襄陽躍馬檀溪以避蔡瑁之害的典故。
李白《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弁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1]卷168對他作了高度評價。李白本人也寫過多首有關(guān)襄陽與峴山的詩篇,如《襄陽樂》《襄陽曲四首》《峴山懷古》等。
參考文獻:
[1] 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