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峰
種樹、種花、獻(xiàn)花,甚至彈琴、拉二胡,各種方式都可以向祖輩表達(dá)感恩思念之情,都很美,而且有意義,。
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都有其深意,并非可有可無。
清明節(jié),我們繞不過去。“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這是往大里說。往小里說,往有用里說,清明節(jié)帶孩子去給先人祭掃,孩子會從我們的講述中尋找到自己與先人的生命的聯(lián)結(jié),體會到生命的珍貴,獲得成長的資源;從莊重的儀式中收獲敬畏之心,過好當(dāng)下的每一天。
這個清明節(jié),我們帶孩子去祭掃,可以采取這些儀式。
種樹
這兩年,很多地方會在清明時去先人墓前種下一棵樹。這是一個既環(huán)保,又能讓孩子感到生命存在的好辦法。
河南新鄭市的武江就是這么做的,他種了棵大葉女貞。他說:“若干年后,當(dāng)蔥翠的枝條鉆入云天的時候,當(dāng)孩子懂事的時候,來這里紀(jì)念先人,會感受到彌漫在空氣中的親人的氣息,體會到生命的生生不息!”
先人如果喜歡白楊,就種棵白楊,喜歡銀杏就種棵銀杏。先人生日恰在4月,種棵紫葉李,在我們?nèi)ゼ腊菹热藭r,花開得正旺,就像先人還活在我們身邊,掃墓不再是一件悲戚的事。
在樹前,跟年幼的孩子說:爺爺去世了,化作這棵樹,庇護著我們。孩子背靠大樹坐下,就像躺在爺爺?shù)膽驯Ю?,那是踏實溫暖的?/p>
講故事
帶孩子去給先人掃墓,墓前做點啥?有些孩子或許連先人的模樣都不記得。給孩子講講先人的故事,是一種非常好的紀(jì)念方式。
我們每個人對先人的記憶是不同的,在這個日子里,每個人講講自己記得的部分,孩子聽幾個故事,眼前浮現(xiàn)的是先人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不是面對墳?zāi)沟谋洹?/p>
甚至,從現(xiàn)在開始,用筆記錄我們家族的故事,這是送給孩子的非常棒的禮物。終有一天,孩子會從這些故事里明白,“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將以自己或家人為起點,游走世界,往而有返(余世存語)” 。
學(xué)者余世存最近出了本新書,《家世》。寫了宋耀如、黃興、盧作孚、金庸等名人家族往事,也寫了蔡文彬、楊志鵬等人的普通家族的事跡。跟孩子一起讀讀,孩子會更明白家族傳承是什么,家風(fēng)家訓(xùn)對我們的意義。
我們是普通人,我們的家族也有自己的故事。我們的先人也有《家世》中那些故人的特征,比如善良、敬畏、自強不息、開放精神。
在這個“成功學(xué)”盛行的年代里,我們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會讓孩子獲得安身立命的資本。
帶孩子在先人墓前坐坐,用心感受
形式總是不拘泥的,甚至帶孩子在先人墓前坐坐,孩子都能獲得成長。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劉德水每年清明都會帶女兒去給先人掃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第一次帶女兒去掃墓,是她上三年級的時候。
“爸爸,干嘛要掃墓?這是不是迷信?”孩子好奇。
“爺爺奶奶都埋在這里。我們給他們的墳上添一把土,表示我們沒有忘記自己的根。這是一種自古流傳下來的儀式。迷信,是指毫無理由地相信什么。我們掃墓,是對先人的紀(jì)念,不能算是迷信。”
孩子似懂非懂,隨著我們一起,吃力地用鐵鍬添土。
“慎終追遠(yuǎn)”,不是靠說教,而是要靠這樣的行動的傳承來體現(xiàn)并延續(xù)的。它應(yīng)該有著具體的、實在的內(nèi)涵,這儀式,才有價值。
儀式結(jié)束后,我問女兒,想爺爺奶奶嗎?“想!”
“好,那我們坐一會兒,想想爺爺奶奶好嗎?”
于是,我們一起坐在墳前,呆呆地坐了好久…………
孩子上中學(xué)時,每年清明,我們會談到去世親人師長,涉及最多的話題,是死亡的本質(zhì)。我們一起討論過生命的神秘,一起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是作者體悟生死觀的最好的一篇文字,我們受益良多。
2005年,我剛出版第一本書,想到媽媽生前,自己本不識字,卻也戴上花鏡,看我發(fā)表的文字。清明那一天,我跟女兒說,我想在墳前燒化一本書,把它獻(xiàn)給奶奶。女兒說:“爸爸,您不用燒,奶奶在那邊也能看到的!留著給需要的人讀吧?!?/p>
我覺得女兒長大了,她說的對——對親人的最好紀(jì)念,是生者的認(rèn)真生活。我聽取了她的意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