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吉方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在“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初期,英國大眾文化研究已經(jīng)有了較長時間的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過了雷蒙·威廉斯、理查德·霍加特的努力,“英國文化研究”基本上跨越了馬修·阿諾德與利維斯的“文化與文明”的傳統(tǒng),開始重視工人階級文化經(jīng)驗在社會文化構成中的作用,也廓清了“工人階級文化”與“資產(chǎn)階級文化”在表現(xiàn)形式、意識形態(tài)上的種種誤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工人階級文化已經(jīng)成為“大眾文化”的主要領域與唯一形式,特別是隨著大眾媒介與商業(yè)文化的崛起,社會文化領域中人們的情感體驗方式與表達方式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這也迫切要求大眾文化研究在走出“文化與文明”的傳統(tǒng)中,充分把握社會時代風潮巨變中的審美趨向?!安骱矊W派”在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特征就是重視社會文化建構中的表意行為,注重從具體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經(jīng)驗出發(fā)探索文化研究的表意內(nèi)容,重視社會文化變遷中新興的文化形式與文化風格,并積極地從文化文本中挖掘體現(xiàn)各種文化權利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要素。在這個過程中,“伯明翰學派”展現(xiàn)出了明顯“文化與社會”的視野與“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路徑,其中,青年亞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學派”的重要研究方向。
“青年亞文化”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大眾文化發(fā)展中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體現(xiàn)的是處于社會主流文化之外的青少年群體的生活方式、生存立場、道德準則、價值觀念與人生信仰,它往往與嬉皮士青年、光頭黨、飛車黨、朋克一族等青少年群體邊緣性、顛覆性與對抗性的社會行為聯(lián)系起來,展現(xiàn)了西方大眾傳媒與商業(yè)文化崛起過程中青少年群體對社會主流文化既剝離抗爭同時又適應調(diào)和的文化體驗過程?!扒嗄陙單幕迸c20世紀英國文化研究中的“伯明翰學派”的理論傾向與思想旨趣有很大的關系,“青年亞文化”研究也是“伯明翰學派”早期文化研究最有影響力的成果之一,不但奠定了“伯明翰學派”在西方文化研究領域中的領軍地位,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特色。
“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在英國大眾文化發(fā)展的脈絡中成功而有效地剝離出“青年亞文化”的文化屬性與文化標示特征,使“青年亞文化”研究在英國工人階級與大眾文化研究的整體格局中,既成為了大眾文化研究的特殊內(nèi)容,又展現(xiàn)出與“工人階級文化”研究不同的目的與主張,從而成為了“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涉足的一個特殊領地?;艏犹卦诰腿尾骱泊髮W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時,就曾強調(diào),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qū)⑹侵铝τ诋敶鐣斜缓雎缘拿浇榕c文化現(xiàn)象。[1]21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文化”獲得長足發(fā)展以及理論總結之后,“伯明翰學派”就開始積極關注那些與時代變化風潮緊密相連的文化趨向,這就包括“青年亞文化”。1957年,霍加特的《識字的用途》中,描寫了他在從事成人教育工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美國式的大眾文化對英國的影響,他特別提出了一類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電唱機男孩(Joke-Box Boys)”。所謂的“電唱機男孩”是受美國大眾文化影響下的工人階級的時尚青年,他們無所事事,感傷憂郁,喜歡往電唱機里投進硬幣欣賞嘈雜的音樂來打發(fā)無聊的光陰。這是一群受時代文化影響的無聊青年,但霍加特從他們的行為和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了特有的大眾文化的符碼暗示,所以在《識字的用途》中霍加特不但專門探討,而且提出了“他們不僅是一種社會異物,而且是一種社會征兆”[2]191的重要命題。1964年,斯圖亞特·霍爾與沃內(nèi)爾合作出版了著作《通俗藝術》,描述了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特征?!锻ㄋ姿囆g》深受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觀念影響,特納認為,霍爾的這部著作超越了霍加特的《識字的用途》,因為它不認為新興媒體產(chǎn)生的文化形式是無用的,而是強調(diào)了新興大眾文化形式興起的歷史趨勢。[3]81這也是霍爾從事“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突出的作品。1976年霍爾等編輯出版了《儀式抵抗——戰(zhàn)后英國青年亞文化》、1979年迪克·赫伯迪格出版了《亞文化:風格的意義》,這兩部著作成為了英國“伯明翰學派”從事“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從理論上確定了“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獨特角度。
“伯明翰學派”在對“青年亞文化”研究中,進行了充分的“文本化”努力,嬉皮士青年、光頭黨、飛車黨、朋克、搖滾樂、吸毒、酗酒等等,這些行為本來是社會角落中的頹廢現(xiàn)象,上升到文化層面上至多是文化潮流中的另類形象,但“伯明翰學派”在研究方法上獨辟蹊徑,不但深入剖析了這些文化文本的歷史成因,而且借助于文化文本研究的方式,透過“青年亞文化”的文化風格與文化結構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它們特殊的文化表意特征。霍爾的《儀式抵抗》對英國“亞文化群體”如光頭黨、朋克、嬉皮士進行了集中分析,透過這些“亞文化群體”的表層行為方式,霍爾提出,他們在表面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方式背后其實隱藏著深層的意識形態(tài)訴求,這種意識形態(tài)訴求與“工人階級文化”的表達機制有深刻的差別,“工人階級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了工人階級在生活方式層面上對自身文化歸屬的認同,而這些“亞文化群體”卻缺乏自身的文化歸屬,比如“光頭黨”的行為表面上看來是具有一幅激進的面孔,其實隱藏不住他們自身文化認同感的失落,朋克與嬉皮士一族雖然有完全的非主流色彩,但行為乖張除了具有時尚的外表之外并不代表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但是,他們的文化反應卻不能忽視,恰恰是在特殊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反應是他們區(qū)別“工人階級”文化的集體利益上的共同性而體現(xiàn)的階級性,他們構不成階級,但展現(xiàn)文化象征意味。正是對這種文化象征意味的挖掘,使“伯明翰學派”在“青年亞文化”研究中逐漸走上了大眾文化研究的經(jīng)驗道路。
除了霍爾等人編輯出版的《儀式抵抗——戰(zhàn)后英國青年亞文化》之外,保羅·威利斯的《世俗文化》與《學會勞動》充分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青年亞文化”的風格類型,他充分借鑒E.P.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的分析方法,通過分組、個案、訪問等多種方式,總結歸納“青年亞文化”群體與個體行為背后的文化潛能。在《學會勞動》中,威利斯以“鐵錘鎮(zhèn)男孩”為個案切入“青年亞文化”的“民族志”傳統(tǒng)。他考察了來自“鐵錘鎮(zhèn)”的12個男孩,分析了對他們的家庭出身、交友方式、文藝愛好、行為儀表等,甚至對他們的“男人意識”也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之所以選擇這12個男孩,是因為他們大都不愛學習但彼此很要好,而且都是工人階級學校里的某種反抗文化的典型成員。威利斯發(fā)現(xiàn)了他們整體上的“反抗學校文化”的方式,如他們往往給自己加上自我加封出來的頭銜、“課間的走廊上,你可以看到他們踢踢踏踏地走著路,過分親熱地打著招呼,當學校副校長走過時走廊上會頓時寂靜下來”,“在教室里他們盡可能一伙人坐在一起,常常發(fā)出椅子的刮擦聲,對最簡單的要求也發(fā)出不耐煩的‘嘖嘖’聲,坐立不安的人不停地變換著坐姿或者干脆躺在椅子上。在自習課上,一些人明目張膽地歪趴在課桌上試圖睡覺,以此來表示一種輕蔑,有些人背對課桌向窗外張望,或者甚至對著墻發(fā)呆。”[4]172威利斯指出,這些“鐵錘鎮(zhèn)男孩”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抗學校文化”風格,是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時代文化影響分不開的,更是當時階級文化構成的反映?!拌F錘鎮(zhèn)”是一個典型的工業(yè)市鎮(zhèn),雖然已有兩百多年的工業(yè)化的歷史,但仍然帶有現(xiàn)代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特征,這些“鐵錘鎮(zhèn)男孩”的奇怪行為顯然不僅是針對“學校文化”,更主要的是對社會權威價值觀的一種反抗,勤勉、服從、尊重這些往往用來形容工人階級文化品格的詞語,但在這些工人階級的后代——“鐵錘鎮(zhèn)男孩”身上卻有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這不禁會讓人反思在一個“文化微觀”世界,“工人階級”究竟該擁有什么樣的文化指涉含義?安·格雷認為,威利斯的理論框架顯然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他從事的是一個“微觀”世界的研究,但應該放在一個宏觀的世界下來理解。[5]52-53威利斯承認,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民族志”,“它允許在對客體的研究過程中把研究者的某種特殊活動、創(chuàng)造、人類的動力體現(xiàn)在分析和受眾的體驗中?!盵4]169這種別具一格的文化分析方式在威利斯的“青年亞文化”研究中獲得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也正體現(xiàn)了“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貢獻。
“伯明翰學派”充分發(fā)掘了“青年亞文化”的“文化抵抗風格”以及意識形態(tài)特征,在使“青年亞文化”納入英國文化研究的文化與社會、文化與權力、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整體理論視野的過程中,充分展現(xiàn)了20世紀英國文化研究跨學科特征、開放性旨趣和批判性精神,也充分體現(xiàn)了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特征與啟發(fā)。這方面,迪克·赫伯迪格的《亞文化:風格的意義》是代表。相比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理查德·約翰生等早期“伯明翰學派”文化理論家,迪克·赫伯狄格算是一個“學生輩”的學者,他早年曾在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學位,是斯圖亞特·霍爾的學生。他日后的理論成就也恰恰證明了他并沒有辜負“伯明翰學派”光輝的理論傳統(tǒng)。1979年,28歲的迪克·赫伯迪格出版了《亞文化:風格的意義》這部代表“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的作品,在這部著作中,赫伯迪格廣泛吸收阿爾都塞、羅蘭·巴特、列維-斯特勞斯等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研究方法,對“青年亞文化”的種種文化風格進行理論化的歸納。赫伯狄格指出,在關于“亞文化”的種種定義中,“風格”是“矛盾的定義以最引人注目的力量彼此相互沖突的場域”。[6]3所以,他廣泛地描繪了“青年亞文化”群體身上各種充滿矛盾和悖論風格:一方面他們是時尚文化的試行者,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受大眾文化傳媒締造的壓迫性社會體系的受害者,他們的存在構成了對體現(xiàn)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如朋克,再現(xiàn)了對搖滾音樂文本的一種糊涂亂抹,旨在揭穿那些華麗的搖滾音樂矯揉造作和奢華的風格;嬉皮士風格是在相對接近黑人聚居區(qū)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方面,他們代表了和黑人共享的一種社區(qū)空間的體驗,但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某種對立的價值思考,無論是那些舉止高貴的黑人,還是那些被敬仰的黑人英雄,都處于經(jīng)常遭受羞辱的生活和揮之不去的危險之間,處在奴役和自由狀態(tài)之間。所以,所謂的“文化抵抗的風格”恰恰展現(xiàn)了社會文化的“編碼”特征,“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研究就是為了闡釋那些被編碼的文化體驗是怎樣在各種不同場所(工作、家庭、學校等)中得以成形的,以及這些場所又是如何各自將其獨特的結構、規(guī)則與意義、價值體系強加在亞文化的體驗之中的。在迪克·赫伯迪格的視野中,這些“青年亞文化”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不是個別行為的舒展與放浪,也不是涉世未深的少年行為,而是一種“群體文化”的表現(xiàn),這種“群體文化”已經(jīng)具備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學文本的文化文本特性,它需要被闡釋同時也在被闡釋中顯現(xiàn)價值。迪克·赫伯迪格的理論意義在于他采取的深入的文化分析手段以及日常生活化的實踐考察,使“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有了一種基于文化理論的把握形式,這也是“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具有批判性闡釋價值的所在。
迪克·赫伯迪格指出:“亞文化不是特權的形式;它們并非超然于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反射性循環(huán)之外?!盵6]107隨著時代文化語境的變化以及“伯明翰學派”的復雜的理論變遷道路的影響,“青年亞文化”研究后來逐漸淡出了“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視野,嬉皮士青年、光頭黨、飛車黨、朋克一族,這些“青年亞文化”群體有的已經(jīng)淡出了公眾的視線,有的以新的文化變種出現(xiàn),這說明“青年亞文化”也是一個歷史化的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它可能擁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與影響方式,當然,對“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形式與方法也會有一種歷史性的轉(zhuǎn)換。無論如何,他們作為一種特殊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文化體驗方式乃至文化文本形式,仍然有理論研究之必要與價值。從歷史上看,“青年亞文化”研究不但構成了“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理論傳統(tǒng)與學術譜系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是“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理論最具理論啟發(fā)性的表現(xiàn)之一。
從現(xiàn)實看,在今天的文化研究過程中,“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對我們的啟發(fā)在于,文化研究不僅需要切實地面對“青年亞文化”的復雜景觀與風格,更需要從文化經(jīng)驗入手實現(xiàn)對它的良好規(guī)約,因為,它自始至終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并且是很有價值的一部分。
[1]Stuart Hall.Culture.Media,Language: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1972-1979[C]//London:Routledge,1992.
[2]Richard Hoggart.The uses of literacy:aspects of working-class life[M].England:Penguin,Harmondsworth,1958.
[3]格雷姆·特納.英國文化研究導論[M].唐維敏,譯.臺北:臺灣亞太圖書出版社,2000.
[4]保羅·威利斯.“哥們”:一種反學校文化[C]//陶東風,等.亞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與生活文化[M].許夢云,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6]迪克·赫伯狄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