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考求古音有很多方法,其中利用諧聲材料很重要。趙振鐸先生在他的《音韻學綱要》中說到:“(《求古韻八例》)求古韻之道有八:一曰諧聲,說文某字某聲是也?!保?](P.193)王力先生在《漢語音韻》中也肯定諧聲字的研究價值:“諧聲字價值最大,是因為它數(shù)量多,形態(tài)多樣,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分析?!保?](P.162)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說到“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聲必同部?!彼摹巴C聲者必同部”觀點反映出了利用形聲字考求古音已發(fā)展到成熟。然而懂得運用諧聲材料證古音有一個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從吳棫、陳第一直到顧炎武、段玉裁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古音研究從草創(chuàng)到粗具規(guī)模,而諧聲研究似乎也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發(fā)展趨勢?!保?]陳第在這一過程中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在《毛詩古音考》中陳第使用了眾多的證音材料來考求古音,共考證出503字的古音,其中直接用有諧聲關系的字來注音的以及在引證解釋時涉及諧聲材料的高達200多處。陳第在《讀詩拙言》中寫的話表明他已經(jīng)注意到同諧聲偏旁字音近,可以系聯(lián)讀音,如他說:“愚考《說文》,‘訟’以‘公’得聲,‘?!浴畟俊寐?‘霾’以‘貍’,‘斯’以‘其’,‘脫’以‘兌’,‘節(jié)’以‘即’;‘湊’、‘臻’皆‘秦’,‘闐’、‘填’皆‘真’?!摺x旅,‘涘’讀矣,‘滔’讀由,玖讀芑;又‘我’讀俄也,故‘義’有俄音,而‘儀’、‘議’因之得聲矣,且以‘莪’、‘娥’、‘蛾’、‘鵝’、‘峩’、‘硪’、‘哦’、‘誐’之類例之,‘我’可讀平也,奚疑乎?可讀阿也,故‘奇’有阿音,而‘猗’、‘錡’因之得聲矣,且以‘何’、‘河’、‘柯’、‘軻’、‘珂’、‘妸’、‘苛’、‘訶’之類例之,可可讀平也,亦奚疑乎?凡此皆毛詩音也?!笨梢婈惖谝呀?jīng)同諧聲偏旁字音近,而且可利用這一方法考求同諧聲偏旁字音。本文試圖通過陳第對《毛詩古音考》中諧聲材料的組織和分析,來證明陳第考證古音時對諧聲材料的重視和他使用的諧聲材料的正確性。
張世祿說:“陳氏不特以楚詞及上古歌、謠、箴、銘、頌贊之類,與毛詩印證,又嘗以《說文》形聲字讀詩?!保?](P.30)陳第認識到《說文》中多諧聲材料,如:“《說文》多諧聲,雖若近易而與詩葉,后雖巧變而去詩遠。《說文》所以不可缺也。”并認為《說文》材料必須重用,如:“吳才老援‘慆’、‘滔’于尤部。以二詩證也,而不及《說文》也,孰能信之?……《說文》至明,其可廢乎?”而且檢查注音也以《說文》為參照,如:“舊以上為如字,以‘怲’音‘棒’,以‘臧’音‘臓’,似未考之《說文》也?!笨偠灾?,陳第認為“許氏去古未遠,當有真見?!?/p>
《毛詩古音考》一書的出現(xiàn)大大提高了《說文》在古音考證當中的地位,他明確提出《說文》之諧聲“多與《毛詩》合者”。把握住了上古音研究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證明了《說文》諧聲和《詩經(jīng)》用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在注音材料中,《毛詩古音考》運用《釋名》材料25處,《白虎通》材料10處。而僅就引用《說文》對形聲字分析的材料來注音的就高達114處。對《說文》的重視尤其表現(xiàn)在,為突出諧聲關系,借助《說文》找出原字形,從而證明所注讀音與例字有相同聲旁。如:
1.員音云?!墩f文》注曰:“‘云’,籀書作‘員’?!闭业搅恕皢T”與“云”字形上的關系,利于說解字音。
2.簋音九?!墩f文》:“‘簋’,古作‘匭’?!闭业健绑钡墓盼淖中巍皡Q”,與“九”在字形上找到聯(lián)系。
3.池音沱。白華:“滮池北流?!薄墩f文》作“滮沱”?!墩f文系傳》:“今之‘蹉跎’,古作‘差池’?!笨吹健八迸耘c“也”旁的關系,利于諧聲關系的說解。
4.兕音豕,一角獸也。《說文》下從“豕”,古文從“幾”。這里也是找到了“兕”與“豕”的字形聯(lián)系。
陳第認為相同或相近的音韻關系,能夠通過諧聲字反映出來,如:“詩之作非一人,故有音義同而字形踳駮者。詩作湛、耽,而此妉音義皆同?!闭驗樗吹搅酥C聲字間的這種語音上的聯(lián)系,從而文中多次運用同諧聲字來注音,我們以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中的擬音來證明陳第所選取的同諧聲偏旁字注音的正確性。同時他不僅注意以諧聲字來注音,而且還主動地在一些注音字的講解中系聯(lián)同諧聲偏旁的一組字,指出他們之間的音近關系。并且他對不同地方的同諧聲字以同一個字注音,更是想要讓讀者對這種諧聲關系加深認識,方便讀者自主系聯(lián)。
陳第所注的讀音與我們現(xiàn)在的擬音基本上相同(共87個)。二者的這種關系表現(xiàn)在聲與韻皆同(37個),或韻同聲近(50個)。
1.注音字與被注音字中聲韻皆同的共37處,如:
(1)觥音光。其中“觥”與“光”的上古音都是“陽部”、“見母”。
(2)居音倨。其中“居”與“倨”的上古音都是“魚部”、“見母”。
(3)皮音婆。其中“皮”與“婆”的上古音都是“歌部”、“並母”。
(4)革音亟。其中“革”與“亟”的上古音都是“職部”、“見母”。
其他還有如:軌音九(幽見);節(jié)音即(質(zhì)精);蝱音盲(陽明);罹音羅(歌來);瓜音孤(魚見);娛音吳(魚疑);正音征(更章);輻音逼(職幫)等都表現(xiàn)出這種關系。
2.注音字與被注音字中韻同聲近的共50處,如:
(1)訟音公。其中“訟”與“公”的上古音都是“東部”,但“訟”是“邪母”,“公”是“見母”。
(2)蛇音駝。其中“蛇”與“駝”的上古音都是“歌部”,但“蛇”是“船母”,“駝”是“歌母”。
(3)昴音留。其中“蛇”與“駝”的上古音都是“幽部”,但“蛇”是“來母”,“駝”是“明母”。
(4)脫音兌。其中“脫”與“兌”的上古音都是“月部”,但“脫”是“透母”,“兌”是“定母”。
其他的還有如:霾音貍(之明/來);救音求(幽見/群);為音譌(歌匣/疑);俟音矣(之崇/匣);青音菁(耕清/精);耽音沈(侵端/書);渴音竭(月溪/群);邁音厲(月明/透);愉音偷(侯喻/透)等都表現(xiàn)出這種關系。雖然這些字的聲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也大多是相近的。
以上注音材料充分證明了陳第諧聲材料的正確性。他能意識到利用這部分材料對諧聲字進行注音,并且大量地使用則更是難能可貴。
諧聲系列是指某一聲符及以該聲符為構件的合體字共同組成的一組字。通過對這些字諧聲偏旁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它們歸屬韻部。這就是我們說的諧聲偏旁類推的辦法。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就大量利用了同諧聲偏旁類推的辦法來證古音。如:他在“榆”下注:“‘榆’音‘由’?!怼?,可讀‘由’,何疑于‘榆’乎?”再如“豈”下注:“‘愷’,……豈亦聲。則古音可識矣。且安知‘凱’不音‘豈’乎?”
1.陳第主動用形聲字聲符求古音,系聯(lián)同偏旁字。
首先,在給單個字注音的過程中,已經(jīng)注意到去系聯(lián)同諧聲偏旁的字,組合出一個諧聲系列。如:
(1)皮音婆?!墩f文》“波”、“坡”、“跛”皆以“皮”得聲。
(2)瓜音孤。《說文》“孤”、“罛”、“觚”、“柧”皆以“瓜”得聲。
(3)娛音吳。《說文》:從女,吳聲。是“虞”、“娛”、“吳”、“吾”,古皆同音。
(4)至音即。“室”、“窒”并以“至”得聲。
(5)地音沱?!耙病?,古通“沱”,故“池”、“馳”、“虵”、“沲”皆讀“沱”。
(6)卒音萃。此其說至明,且今“淬”、“焠”、“啐”、“崪”皆讀“萃”。
(7)孚音浮。《說文》“浮”、“烰”、“蜉”、“桴”,皆云“孚”聲。
(8)匐音必?!爱w”古讀必,故“?!薄ⅰ皸椤?、“幅”、“輻”、“偪”、“蔔”之類悉從此音。
(9)吳如字?!墩f文》“娛”、“虞”皆以吳得聲。
其次,每個注音字材料內(nèi)部,也有意識地系聯(lián)出其他同諧聲字。如:
(1)悔音喜。即晦明之“晦”亦此音。
(2)乾音堅。集韻與“漧”音義同。
(3)蕭音脩,“簫”亦此音。
(4)訊音誶?!罢r”,張堪音“碎”?!坝崱薄ⅰ拜汀睘轫嵣蹴?。雨無正亦以韻“瘁”。
(5)旁音滂。徐鉉曰:今俗別作霶霈之“霶”,非是。此古音之證?!鞍币啻俗x。
(6)反音番。韓詩作“威儀昄昄”,音“板”。
(7)有音以?!班蟆币浴坝小钡寐?,“洧”亦以“有”得聲。
(8)北音必?!氨场币嘁源说寐暋P腥敗包S耇臺背”,桑柔“職涼善背”,皆此讀。
(9)抗音岡??埂⒇浴翱骸甭?。
(10)逆音博?!墩f文》:“從辵,屰聲。”“屰”,月初生也,讀如“書哉生魄”之魄,故“朔”字以此得聲。
2.他給同一個字來注音多處同諧聲偏旁字,通過系聯(lián)得出這些諧聲字材料音同音近的結論(共28組)。如:
(1)“輻”、“福”、“幅”、“楅”注音字均為“逼”。
(2)“百”、“白”、“柏”、“伯”注音字均為“博”。
(3)“顛”、“巔”、“填”注音字均為“真”。
(4)“施”、“池”、“地”注音字均為“沱”。
(5)“悔”、“晦”、“?!弊⒁糇志鶠椤跋病?。
其他還有如:“怙”、“祜”(音古);“違”、“圍”(音怡);“謀”、“媒”(音怡);“抗”、“伉”(音怡);“儀”、“議”(音俄);“俟”、“涘”(音矣);“驅(qū)”、“樞”(音邱);“反”、“阪”(音顯)等。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陳第雖然注意系聯(lián)同諧聲字的讀音,但是并未將這些字組織在一起進行歸納總結。也就是在給某一個字注音時,想到了同偏旁的其他字也讀此音,便一并寫在這里。所以材料還顯得分散、零散了一些,更是無法形成系統(tǒng)。
總之,雖然在《毛詩古音考》中未曾看見系統(tǒng)地對所利用的諧聲材料進行歸納總結的語言,并且陳第也沒有相對完整地系聯(lián)出諧聲系列。但是諧聲材料卻大量散見于《毛詩古音考》中。陳第在材料組織上重視《說文》的價值,充分利用《說文》對形聲字的分析,尤其借助《說文》找出原字形;在對材料的細致分析中,運用聲韻相近的諧聲字注音,同時主動系聯(lián)同諧聲字以及以用同一個字給多處同諧聲偏旁字注音。總之,陳第利用諧聲考求古音的方法雖未成熟但無可否認地對清代學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關于陳第的言論及例證材料可見:(明)陳第.毛詩古音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8.
②標注的擬音可見: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1]趙振鐸.音韻學綱要[M].成都:巴蜀書社,1990.
[2]王力.漢語音韻[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賀福凌.上古音諧聲研究:諧聲譜、諧聲理論和古韻再分部的討論[D].南京:南京大學,2004.
[4]張世祿.中國古音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