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壽
?
高山金福菇層架高產栽培技術
葉海壽
(浙江省慶元縣百山祖鎮(zhèn)農業(yè)公共服務中心,浙江 慶元 323808)
金福菇;高山;栽培;層架
金福菇又名洛巴伊口蘑、大白口蘑,日本稱白色松茸,是熱帶地區(qū)的大型珍稀真菌。本單位于2012年引種自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在海拔高度1 200米的齋郎村進行試驗性栽培。其子實體叢生、粗長肥厚、顏色鮮白,肉質脆嫩,風味頗佳,營養(yǎng)豐富,堪稱味質兼優(yōu)的菇中姣姣者;加之在食用菌缺貨的夏季上市,市場前景看好。
本項試驗開始于2013年4月15日,共制栽培料袋2 250袋,成品率98.5%。出菇時間2013年7月8日至10月16日,平均每袋產菇0.6千克,生物學效率約為80%,收益較好?,F(xiàn)將金福菇生物學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1 形態(tài) 子實體大型,叢生,白色或米色。菌蓋初期半球形,后期為扁平形。菌柄中生,圓柱形,幼時基部膨大呈瓶形。
1.2 溫度 金福菇屬高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范圍15~35 ℃,以25~30 ℃為最佳;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5~33 ℃,以23~28 ℃為最好。一般于3~4月份栽培,由于栽培地海拔高,在培菌溫度低于15 ℃時要采取加溫措施。
1.3 水分 培養(yǎng)料含水量宜60%~6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宜保持在85%~90%。
1.4 光照 金福菇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在子實體分化和發(fā)育階段需要較明亮的散射光。
1.5 空氣 金福菇為好氧型真菌,在菌絲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充足氧氣。
1.6 酸堿度 金福菇菌絲生長適宜pH在6.5~8.0。
2.1 栽培時間 根據金福菇的生物學特性,各地應因地制宜安排栽培時間。慶元縣百山祖地區(qū)一般在3~7月播種,6~11月出菇。
2.2 培養(yǎng)料配方 棉籽殼81%,麥麩15%,石膏粉1%,石灰2%,過磷酸鈣1%。
2.3 培養(yǎng)料制備 在主料中加入麥麩、石膏粉、過磷酸鈣,并加入料重110%~120%的清水。將攪拌均勻后的料堆成寬1.5米、高1.2米、長度不限的龜背形長條堆。為給嗜熱微生物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條件,防止厭氧菌滋生,堆料寧松勿實,并在堆上每隔30厘米,用直徑4~5厘米的木棒打一自上而下的通氣孔,而后覆蓋薄膜讓其發(fā)酵。在料堆20厘米深處溫度達到60 ℃時,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后,重新打孔覆膜;溫度再次達到60 ℃以上后保持12小時再翻堆。期間共翻堆3~4次,待料的顏色變?yōu)楹稚?,且有特殊香味時,即可散堆降溫。
2.4 裝袋、滅菌、接種 經過發(fā)酵處理后的培養(yǎng)料,加入石灰及水,調節(jié)pH至7~8;培養(yǎng)料含水量宜60%~65%。將料裝入規(guī)格為17×33×0.005(厘米)的塑料栽培袋內,裝料必須緊實,呈圓柱形,每袋重量大致相等。采用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 ℃后保持8~10小時,?;鸷罄^續(xù)悶10~12小時后出鍋冷卻。至袋內料溫降至25 ℃左右時,進行接種。接種要在無菌環(huán)境中進行,方法同常規(guī)接種法。
2.5 菌絲培養(yǎng) 把接種后的培養(yǎng)袋搬入清潔、干燥的層架培養(yǎng)室進行培養(yǎng),擺放整齊,排與排之間留適當間隙。培養(yǎng)期間注意通風,并盡量保持培養(yǎng)室的溫度穩(wěn)定在25 ℃左右。經過40~45天的培養(yǎng),菌絲即長滿全袋。
2.6 覆土 金福菇子實體的形成需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伴生菌,覆土應選用富含有機質的腐殖土或菜園土。把菌絲長滿全袋的金福菇搬入室外香菇蔭棚,去掉套環(huán),打開并拉直袋口,立放于香菇架(香菇層架每層加支撐物,層間高50~60厘米)上,整齊擺放,并將事先準備好的覆土材料均勻地覆在培養(yǎng)基料面上,厚3厘米左右。覆土后用噴霧器噴水,使土層濕潤,并在袋口表面蓋報紙保濕。
2.7 出菇管理
(1)覆土培菌階段。覆土后9~12天白色菌絲全部爬上土面。待表層布滿濃白色菌絲后,停止噴水,加強通風,促使表面菌絲倒伏,由營養(yǎng)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此階段應控制相對濕度在85%~90%,溫度在25 ℃左右,同時加強通風換氣,增加光照,刺激土層內的菌絲進一步分化形成菌索,促進原基扭結分化形成菇蕾。
(2)菇蕾階段。菇蕾形成期一般不噴水,干燥的天氣宜于空間噴霧狀水。
(3)發(fā)育階段。菇體長到3厘米高時,每天噴水1~2次,菇棚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保持土壤濕潤。6~8月,在氣溫超過30 ℃時,于空間噴霧降溫。
(4)成熟階段。進入成熟期要停止噴水,以防爛菇。
2.8 適時采收 金福菇從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8~10天。當菇柄粗長,上小下大,菌蓋肥厚緊實時即可采收上市。第一潮菇采完后,應及時清理料面,除去菇腳及0.5厘米左右的表層土,適時補充水分,保持土層濕潤。經8天左右的休養(yǎng),可進入下潮菇管理。管理方法類同第一潮菇,可連續(xù)采收3~4潮。
S646
B
2095-0934(2014)03-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