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輝,馬志強
(山西大同大學(xué)遼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在應(yīng)縣木塔秘藏中,發(fā)現(xiàn)有遼代雕版印刷書籍2部,分別為《蒙求》和卜筮書,是佛教典籍之外僅存的兩部遼代刻書,其中《蒙求》刻本為現(xiàn)存最早的《蒙求》刻本,保存了《蒙求》正文的大部分內(nèi)容,并附有《音義》,與傳世補注本多有不同,可以窺知《蒙求》之原貌,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和校勘價值。
《蒙求》是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內(nèi)容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為唐朝李瀚,也稱“李氏蒙求”?!睹汕蟆窌∽浴兑捉?jīng)·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義,全部采用四言韻文,每句講一個掌故,上下兩句對偶,總計2484字。書中所講的大部分是歷史人物故事,也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如“郭巨將坑,董永自賣”、“衛(wèi)青拜幕,去病辭第”、“女媧補天,長房縮地”、“蒙恬制筆,蔡倫造紙”、“綠珠墜樓,文君當(dāng)壚”等,其中很多成為后來《三字經(jīng)》、《龍文鞭影》和《幼學(xué)故事瓊林》等蒙書取材的來源?!睹汕蟆吩凶髡呃铄宰ⅲ谔拼延袩o注的白文本流行,白文本可能是給學(xué)童作識字課本用的刪節(jié)本,有目有注者當(dāng)是給塾師作教材講解之用。無注者刻版簡省,銷量大,有利于坊間書商刻賣。歷代注釋《蒙求》者眾多,大批蒙書都采用《蒙求》的編法和稱謂,如《六經(jīng)蒙求》、《文字蒙求》、《小說蒙求》、《歷代名醫(yī)蒙求》等,可見其影響之大,故后人把李氏《蒙求》與《千字文》相提并論?!睹汕蟆芳饶苡靡宰R字,又可學(xué)習(xí)典故,與過去以認(rèn)字為主的蒙書相比,有了較大的進步,在中國蒙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書大概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以后才逐漸湮沒失傳。
應(yīng)縣木塔發(fā)現(xiàn)的《蒙求》刻本框高20.4cm,版廣25.8cm,麻紙,蝴蝶裝。全冊現(xiàn)存7頁半,每頁20行,行16字,邊框左右雙線,上下單線,版心刻有版碼,楷書,今存第 2、3、4、5、6、7、8、9頁 (半頁),缺首頁,保存了正文的大部分內(nèi)容。[1](敘錄,P52)木塔刻本分上、中、下三卷,白文無注,“《蒙求》卷上”前部殘缺,現(xiàn)存部分起于“燕昭筑臺,鄭莊置驛”,止于“隱之感鄰,王修輟社”;“《蒙求》卷中”起于“阮放八雋,江泉(皋)四兇”,止于“應(yīng)奉五行,張安(世)三篋”;“《蒙求》卷下”起于“相如題柱,終軍棄繻”,止于“芟繁摭華,爾曹勉旃”。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4錄“《蒙求》三卷”,木塔刻本的發(fā)現(xiàn),證實其記錄不誤?!吨饼S書錄解題》并稱《蒙求》“舉世誦之,以為小學(xué)發(fā)蒙之首”。[2](P424)卷后為音義,共8行。音義天頭有一墨繪張臂人物,屬于兒童戲作。
木塔刻本版碼楷書,字體整齊?!懊鳌?穆宗耶律璟,后更名明)字和“真”(興宗耶律宗真)字缺筆避諱,據(jù)諱字,此書當(dāng)刊印于遼興宗重熙 (1032年—1055年)之后,為遼代刻本。
《蒙求》原著久已失傳,后世所見為后人補注本,國內(nèi)較通行的是宋人徐子光的《蒙求補注》,經(jīng)附音增廣,已大失原貌,致使其作者、卷帙及作者自注等問題,一直成為學(xué)術(shù)界探討的焦點。[3](P228)王重民在《敦煌古籍?dāng)洝分姓f:“按自中唐至于北宋,是書為童蒙課本,最為通行。及徐子光補注出,而李氏原注微。明清之間,學(xué)者已不識李翰為何人,遑論其書。”[4](P206)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有《蒙求》寫本3件,也均為殘本,1件無注,2件有注,其中李良的《薦〈蒙求〉表》及李華的《〈蒙求〉序》,為考證作者提供了依據(jù)。
關(guān)于《蒙求》的作者,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說為唐人李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等持此說。李翰(717年—?年)為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華(715年—766年)宗子(一說為侄),弱冠登進士第,釋褐衛(wèi)縣尉。至天寶十載(751年)時,尚在衛(wèi)縣尉任上。天寶末房琯、韋陟薦充史官、諫司之任,為奸相楊國忠所阻。安史之亂時避地吳越。上元二年(761年)撰《張巡傳》,彰明張巡的忠義。約于是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大歷六年(771年)征為左補闕,俄以本官充翰林學(xué)士。八年尚在任,未幾以疾病免官,居陽翟。建中元年(780年)尚在世,約卒于建中、貞元之際(780年—804年)。[5](P434)李翰為《蒙求》作者的說法雖然流行最廣,但并非史實。首先是《蒙求》作者李瀚年齒與李華相近,二人不可能為父子關(guān)系;其次如果二人為叔侄關(guān)系,叔為侄書作序也不合情理;還有二人如果是叔侄關(guān)系的話,則籍貫應(yīng)當(dāng)一致,而在李華所作《蒙求》序文中,李華自署籍貫為趙郡,而稱李瀚籍貫為安平。因此可以肯定《蒙求》的作者不是李華宗子李翰。
二為五代及遼人李澣?!端膸焯嵋泛汀度圃姟返瘸执苏f。李澣(?—962年),字日新,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后唐天成中進士。有逸才,每作文,則筆不停輟。長興初,吳越王錢鏐卒,詔兵部侍郎楊凝式撰神道碑,令澣代草,凡萬余言,文采遒麗,時輩稱之。仕后晉,任中書舍人。遼會同九年(946年)滅后晉時歸遼。世宗時,授翰林學(xué)士。穆宗即位,累遷工部侍郎。時澣兄濤在后周為翰林學(xué)士,密遣人召澣。欲遁歸汴,至涿,為繳巡者所得,送之南京(今北京),下吏。禁錮于奉國寺,凡6年。后因高勛薦,撰《太宗功德碑》,得釋。加禮部尚書,宣政殿學(xué)士。有《應(yīng)歷小集》10卷,今佚。死后,其兄李濤輯錄其遺文為《丁年集》10卷,取蘇武丁年奉使之義,亦佚。此李澣出生于《蒙求》成書之后,故亦不可能為《蒙求》作者。
三為安平李瀚。李瀚,深州安平(今屬河北)人。曾任信州(今江西上饒西北)司馬倉參軍,《蒙求》作于其寄居饒州(今江西鄱陽)時。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蒙求》有3件,其中2件現(xiàn)存于法國,另1件現(xiàn)存于甘肅敦煌研究院,雖然保存下來的文獻殘缺不全,但李華的《〈蒙求〉序》和李良的《薦〈蒙求〉表》卻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現(xiàn)存最早的傳本,其記載更為可信,為《蒙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饒州刺史李良的《薦〈蒙求〉表》云:
臣良言:臣聞建官擇賢,其來有素;抗表薦士,義或可稱。爰自宗周,逮茲炎漢,競征茂異,咸重儒述(術(shù))。竊見臣境內(nèi)寄住客前信州司馬倉參軍李瀚,學(xué)藝淹通,理識精究,撰古人狀跡,編成音韻,屬對事類,無非典實,名曰《蒙求》,約三千言,注下轉(zhuǎn)相敷演,向萬余事。瀚家兒童三數(shù)歲者,皆善諷讀。談古策事,無減鴻儒。素不諳知,謂疑神遇。司封員外郎李華,當(dāng)代文宗,名望夙著,與作序云:“不出卷而知天下,其《蒙求》哉!”[3](P242)
“瀚”敦研95號本作“翰”,其他各本均作“瀚”,可見唐時已有人將二人混淆。信州置于乾元元年(758年),見《元和郡縣志》卷28,又見《舊唐書·地理志三》,《新唐書·地理志五》,《蒙求》成書當(dāng)在其后。
法藏P.2710卷子本中題“《〈蒙求〉序》趙郡李華撰”,序文云:
安平李瀚著《蒙求》一篇,列古人言行美惡,參之聲律,以授幼童,隨而繹 (釋)之。比其終篇,則經(jīng)史百家之要奧,十得其四五矣。推而引之,源而流之,易于諷習(xí),形于章句,不出卷而之(知)天下,其《蒙求》哉!《周易》有“童蒙求我”之義,李公子以其文碎,不敢輕傳于達識,所務(wù)訓(xùn)蒙而已,故以《蒙求》為名,題其首。每行注兩句,人名外傳中有別事可記者,亦比附敘之。雖不配上文,所資廣博,從《切韻》“東”字起,每韻四字。[3](P232)
李華為盛唐時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號“蕭李”,卒于大歷元年(766年),因此可以推定李瀚《蒙求》作于大歷元年之前。徐子光在《蒙求補注序》中也稱:“唐李瀚搜羅載籍,采古人行事,著為《蒙求》?!薄睹饕唤y(tǒng)志》“安平縣縣學(xué)”記載:“鄉(xiāng)賢堂在安平縣學(xué)內(nèi),元大德中縣尹馬惟良建。內(nèi)繪李爕、李覃、李幾、李敬族、李徳林、李百藥、李安期、李瀚、李文愽、崔骃、崔瑗、崔實、崔州平、崔鑒、崔玄暐、崔孝芬、崔棁像?!盵6](卷3)李瀚的畫像與李百藥父子同列于安平縣學(xué)的鄉(xiāng)賢堂中,說明其和李德林父子等人一樣均有令鄉(xiāng)人稱頌之處。因此,可以肯定李瀚的籍貫是安平,由其畫像的順序在李百藥(565年—648年)父子之后,可確定李瀚是李百藥及其子李安期(?年—約670年)之后的唐代人,是《蒙求》真正的作者??梢酝贫?,《蒙求》作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歷元年(766年)之間。
木塔秘藏遼刻本《蒙求》為白文本,無注文,與傳世的徐子光《蒙求補注》相比,不僅分卷情況不一致,文字也多有不同,屬于不同源流。法藏敦煌P.2710卷子本也系白文本,正文存28句;P.4877為注文本,正文存16句;敦煌研究院藏本正文存50句。3部敦煌出土《蒙求》合并只存李華的《〈蒙求〉序》和李良的《薦〈蒙求〉表》及正文卷上的部分內(nèi)容,卷中和卷下全缺。木塔本《蒙求》只缺卷上前部40句,卷中和卷下保存完整,同時也在諸本中唯一保存有音義,其第9頁前半頁存有“音義”8行,共有63個字頭。“音義”前印有“韻東字起,每韻四字。音義唐家。”一行。經(jīng)查對,所注63字的“音義”,大都與《唐韻》、《廣韻》系統(tǒng)的反切注音一致,只注字音,并未注義。[7]4部出土《蒙求》合在一起,正好覆蓋了古本《蒙求》的全部內(nèi)容,可以基本恢復(fù)古本《蒙求》的全貌。
木塔本《蒙求》時代早于徐子光所見舊本,故與徐注本等諸本文字多有不同,如“江革忠孝”,木塔本作“忠孝”,學(xué)津本、箋注本作“巨孝”。學(xué)津本引《后漢書》為據(jù),說“舊本巨作忠,非。”《四庫提要》已指出“今本(指學(xué)津本)不載江革忠孝句,事見《南史》,乃以為后漢之江革,改忠孝為巨孝。”楊守敬曰:“江革忠孝,事見《南史》,非后漢之江革,此說本《野客叢書》,《瑯琊代醉篇》襲之。按,卷子原注引《東觀漢記》‘江革,字次翁,忠臣孝子之稱行天下’云云,是本有忠孝二字,不必以《后漢書》作巨孝為疑。”[8](卷11)再如“陳重送金”,木塔本作“陳重”,舊注本、學(xué)津本、箋注本、活字本均作“雷義”。《后漢書》載:“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也。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學(xué)《魯詩》、《顏氏春秋》。太守張云舉重孝廉,重以讓義,前后十余通記,云不聽。義明年舉孝廉,重與俱在郎署。有同署郎負(fù)息錢數(shù)十萬,責(zé)(債)主日至,詭求無已,重乃密以錢代還。郎后覺知而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將有同姓名者。’終不言惠?!庇州d:“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也。初為郡功曹,嘗擢舉善人,不伐其功。義嘗濟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謝之,義不受,金主伺義不在,默投金于承塵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無所復(fù)還,義乃以付縣曹?!盵9](P2686-2688)則送金代人還債者應(yīng)是陳重,后人誤為雷義?!暗澡毖浴?,木塔本作“住(任)座直言”,《資治通鑒·周紀(jì)一》載:“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巫?‘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暮钤?‘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暮類?,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笨梢娭毖哉邽槿巫澡送褶D(zhuǎn)諫之。與傳世本相比,木塔本更接近李瀚《蒙求》原貌,不僅為《蒙求》的原始分卷提供了實據(jù),也具有重要的??眱r值,對于研究遼代的文化教育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1]山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主編.應(yīng)縣木塔遼代秘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4]王重民.敦煌古籍?dāng)沎M].北京:中華書局,2010.
[5]周祖譔.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唐五代卷)[Z].北京:中華書局,1992.
[6](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7]畢素娟.世所僅見的遼版書籍《蒙求》[J].文物,1982(06):20-28.
[8]楊守敬.日本訪書志[M].光緒丁酉(1897年)鄰蘇園刻本.
[9](南朝宋)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