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娟
摘要: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本文從目前初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狀況分析了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論述了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以文化為切入點,比較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提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文化。正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性,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睘榇?,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也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跨文化情景,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漢威(Hanvey)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差異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地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帶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拔幕谌搿笔窃诓糠终J識異國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
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指人們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即是一個人運用各種可能的語言和非語言手段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能力。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含語言、文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各種因素都處于不同層次,它們相互制約又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極其復雜的知識和技能體系,體現了一個人的整體素質。
二、初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分析
為了解目前初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因素,筆者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測試調查。
這次調查的對象是我校2013屆5、6、7、8四個班級的學生,共183人。調查問卷為《文化意識對英語學習的影響》,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在從小學到初中幾年的英語學習中對文化現象的注意情況、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語言習慣和特點的了解程度以及學生對非語言行為的理解。為了讓學生能夠表達真實想法,確保調查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本次問卷的題目全部采用中文,并實行無記名形式。雖然這次調查比較簡單,調查的題目和參加調查的人數都比較少,但這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問題。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文化意識能夠促進英語學習的看法持支持的觀點,但是85%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用了大量的時間,尤其是記單詞、背語法規(guī)則,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應試能力,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甚少,英語口語水平低,不但存在交際障礙,還經常犯一些交際錯誤,所以他們最感恐懼的是課堂上的口語操練。
三、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一)教師的問題
大部分初中教師理解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但對教學和考試來說,他們認為語言知識比文化知識更重要。因此,課堂教學模式仍是以講解語言知識為主要模式,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很多教師不能在備課和上課時注重強化跨文化交際,為學生提供跨文化意識的實踐平臺,使他們在交際過程中真切地感受西方文化。
(二)學生的問題
初中學生對不同的社會文化以及文化差異很感興趣。但是大部分學生考慮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學習語言知識更有利于升學考試,所以,平時不重視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
(三)中西方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
1.詞匯方面的文化差異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教育信息的載體,英語中許多詞匯與中國文化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例1:英語中的“restroom”并不等于漢語中的“休息室”。在美國英語中,“restroom”是指劇院、大商場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間屋子,里面設有供方便和盥洗的設備,供顧客或雇員用。而漢語中的“休息室”譯成英語應是“l(fā)ounge”或“l(fā)obby”。
例2:“boxing day”指的是“圣誕節(jié)的次日”,是送禮物給服務人員(如送報員、送牛奶工等)的日子。絕非字面上所謂的“拳擊日”。
例3:英語的“drugstore”與漢語中的“藥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國除了出售藥物之外,還可以出售零食、報紙、飲料、提供沖印膠卷等服務。
2.交際習慣和行為方式中的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異,人們在言語和行為方式上的表達也有所不同。
例1: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 duty.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聽了就會不高興。因為他會以為你的幫助不是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這才是最得體的回答。
例2:在漢語中“你吃飯了嗎?”是一個打招呼用語,其含義已超過“吃飯”本身,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Hi”,但在英語中“Have you eaten yet”這名話的內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所以他會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決不會回答“Yes/No.”
例3:中國人同桌吃飯,先吃完者離席時說“慢用,慢用”,這應該是禮貌的情景性語言。但如果對一起用餐的英美人說“Eat slowly,eat slowly”,他會覺得你是在暗示他貪吃而不高興。
3.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中的文化差異
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規(guī)范化的價值系統(tǒng)是一個文化意識的核心,它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準則。在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如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了解其中的觀念差異,就能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使交際成為可能。
例1:英語民族習慣說:“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這可以證明他們的價值觀和商品意識,既然他們把“time”與“money”等同起來,因此就有了如下的表現法:to spend ones time(花時間);to save ones time(節(jié)省時間);to budget ones time(計劃時間);to squander ones time(浪費時間);to invest ones time (投入時間)。
例2: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傳統(tǒng)提倡集體主義,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而美國人則崇尚個人主義和個人奮斗?!癎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這句諺語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例3:教學實踐中,常遇見這樣的病句:“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The rascal hit his face.”出現這樣的原因是由于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漢語著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語則著眼于人的整體。正確的表達方法應是:動詞+人+介詞+ +身體部位。如“pat somebody on the head;slap somebody in the face;hit somebody on the nose;lead somebody by the arm?!?/p>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在語言交際中出現某些誤解或意外后果,并非因為學生在語言知識方面有差距,而是對英語文化中的語言習慣、社會風尚、價值觀念等知識缺乏了解。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語言問題并不突出,文化問題乃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在外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 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需遵循的原則
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必須遵循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滲透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境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tài)。
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
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fā)展。
滲透性原則強調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
(二)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的教學上,關注詞匯和語法輸入的多少,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語教學在課堂上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改變以往側重語言知識傳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從課型設計的角度來看
(1)閱讀課
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文化信息,同時利用各種資源,拓展課本知識,和學生共同搜集與話題有關的素材。例如:講食品與健康,就會談到外國快餐進軍中國和餐桌文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一些國外名著的選段,如Jane Eyre, Gone With the Wind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通過閱讀這些名著既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待人接物的習俗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多做一些閱讀理解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詞匯量,又可以體驗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文化意識,一舉兩得。
(2)聽力課
初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聽和說的能力。由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的三兩分鐘時間進行free talk的活動,即每次課前布置給大家一個話題,上課時讓學生到前面作自由發(fā)言,用學過的單詞和句型談談自己的興趣、愛好、家庭或當天的天氣等。然后由發(fā)言的學生提一些問題,通過回答問題來檢查其他學生是否聽懂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聽說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在課前準備話題時更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另外,現在網絡技術非常發(fā)達,網上有很多可以供教師利用的資料,而且許多材料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下載一些聽力材料。如美國總統(tǒng)競選演講,美國人怎么紀念9.11中死去的親人等,這既練習了聽力,又可以了解異國風情。
(3)口語課
口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聽說法教學中過多的機械化的句型操練并不能解決問題。而交際法能使學生從互相說提高到互相交流的實踐層面,培養(yǎng)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習者能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如魚得水,自如交際。
關于口語課堂教學,我認為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比較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是最佳方法,它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4)寫作課
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寫作練習時,應有意識地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通過這一訓練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打招呼、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的同時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2.從語言訓練的角度來看
(1)詞匯教學
英語的詞匯是借鑒了許多西方國家甚至一些東方國家的詞匯而形成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單詞的發(fā)音用法和意義,還要解釋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許多單詞都有自己的起源,比如英文中的姓氏來源于古時候人們的職業(yè),如Carpenter 原指木匠,Cooper(制桶工)、Barber(理發(fā)師)、Clark(clerk店員)、Cook(廚師)、Taylor (tailor) 、Baker(面包師)等等。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強調中英文化差異,通過對比母語與英語的差別,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轉化。在七年級教授幾個關于顏色的單詞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到同種顏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例如,
color English Chinese
red 危險、暴力、血 喜慶、幸福、吉祥
white 純潔無暇 恐懼、死亡和不吉利
black 魔鬼、邪惡、痛苦、不幸 不吉利、不幸
yellow 憂郁、病態(tài)、膽小的 貴族、皇族的顏色
教師應該將文化教學和詞匯教學相結合來學習詞語,不僅要了解它的字面意義,也應該了解它的隱含意義。例如,在遇到諺語俚語時應不失時機地穿插故事,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單詞。
(2)語法教學
語法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小結,它揭示了連字成詞、組詞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規(guī)律。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各異。英語注重運用各種連接手段達到句子結構和邏輯上的完美,如要表達“他是我的一個朋友”,不能說“Hes my a friend”,而應該說“Hes a friend of mine”,雙重所有格準確地體現了“他”與“我的朋友們”之間的部分關系。漢語句子主動句較多,反映了中國人長期以來以人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而英語中被動句較多,反映了講英語民族重客觀、重邏輯的思維方式。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對于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的錯誤是有幫助的。
(3)句子講解
教師在分析句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文化方面的內容,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譯成漢語是“你是幸運兒”,不能說成“你是幸運的狗”。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dog(狗),英美人視為寵物、伙伴和朋友。他們還說:“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時)?!蔽覀冎袊藚s不喜歡狗,常說“走狗”“狗仗人勢”“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等。這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再如,“H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instructions, but was completely at sea.”譯成漢語是:“他努力想理解這些說明文字,卻感到一片茫然?!薄癆t sea”是不知所措、茫然之意。此處應該講清楚,英國人屬于航海民族,他們和大海的關系十分密切,我們是農耕民族,差別很大,這一點也反映到語言上來。比如我們說“進退維谷”,他們則說“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我們形容東西之多說“多如牛毛”,他們則說“sea of sth.”。
3.從文化知識的角度來看
(1)闡釋法
闡釋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選擇含有文化內容的語言材料,把容易引起學生理解困難的詞語和表達法,專門加以講解,針對母語和英語的文化差異和相似之處及語言結構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敏感性,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困難。由于學生對外國社會文化知識一般沒有親身的感受,僅依靠閱讀書面材料或講解抽象的概念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因此,為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外國文化,理解其真實含義,在教學中應盡量多地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其中實物、圖畫與照片是比較容易就地取材的。
(2)比較法
比較法一般強調的是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學生做到“知己知彼”極有益處。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對教材中出現的中英文化的差異直接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中英文化的差異并簡單地了解一下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或社會背景,使學生在正常的交際中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以下是我認為行之有效的三種比較方法:
①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②選擇適當的練習,比較中外文化的特點。為了學生能敏感地發(fā)現外國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教師在選擇練習時,可有意識地選一些明顯帶有文化差異的練習,做完練習后進行討論。
例如,中國人詢問同事或朋友物件的價格是經常發(fā)生的事,可是在西方文化中,這是一種禁忌。教師對這類文化差異可能已講解過多次,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習慣,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不少中國學生仍然會下意識地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課堂練習與討論,可以減少這類錯誤。
③利用多媒體教學比較中西文化?,F代外語教學的一大特色是多媒體教學的引入。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使教學活動情景交融,聲形并茂,生動活潑。如投影、自制幻燈片,原聲錄音、原版電影等,教師都可以用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并且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進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實踐法
實踐法要求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大量的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寫等學習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事實上并非每個中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英美人士,從而經歷各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為他們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演講比賽、小品表演、英語角等形式為學生提供跨文化意識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本族文化的氛圍中體會異族文化的“異處”,增強跨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加大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和容忍度。
教師應在課堂里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靈活選擇和綜合應用“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work, simulation”等方法,組織模擬訓練,引導學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語語言之中,也置于英語文化之中,反復進行練習,爭取脫口而出,言之有理。
教師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英語的交際氛圍,讓學生經常模擬情景,使所學內容不斷鞏固提高。
(三)加強學生的課外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僅憑課內的學習是不夠的,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練習。
1.布置有效的課外作業(yè)
大多數英語教師關于課外作業(yè),不外乎就是抄單詞、背課文、做相關練習本上的作業(yè)。周末,做一大堆的模擬試卷或是全真試題。對此,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持厭惡情緒的??上攵?,這樣的作業(yè)質量是不高的。針對這一現象,我對于所教的兩個班進行了實驗,7班布置的作業(yè)內容還是傳統(tǒng)的,而8班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結果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關于8班的作業(yè),我有兩大創(chuàng)新:
(1)課文背景知識查閱
以Go for it教材中九年級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為例,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Vacations”,整個單元的內容是圍繞“Vacations”以生動、活潑的對話,以及個人的自我介紹展開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談論自己想去的地方,并學會介紹旅游景點,同時了解世界各地的一些名勝古跡,從而能自覺地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因此,國家和旅游景點的介紹,不僅在本單元占據主導地位,也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據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本單元有一大難點:農村中學生知識面相對比較窄,學生對于課本上Mexico,Florida,Amazon,Niagara Falls等國名、地點名比較陌生。原本不少學生就不敢開口,羞于在人前表達,口語薄弱,如再加上話題不熟悉,會更加沒話可說。為此,筆者在課前做了調整。給8班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yè),讓他們查找有關國家、城市的相關圖片或資料。這樣能使學生在預習中就掌握大量的信息,具備了相應的選擇能力和重組能力,這也恰恰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第二天的課堂上,果然兩個班反映截然相反。7班學生對于這些地名非常陌生,課堂上死氣沉沉。相反,8班學生在課堂上就非?;钴S。
(2)有效運用daily report
我要求8班每天有一名學生作為reporter上講臺向全班學生講述英美國家特有的文化知識,內容可以是詞匯典故、西方重大節(jié)日的介紹等。
例1:有位學生在做daily report時,就表現得非常好。他將blue一詞的多種含義闡述得淋漓盡致。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a word. What color is the sky? Yes, blue. Blue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our sky, it also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Yesterday, my deskmate said she was blue. But today, she is very happy. So, now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blue? That means unhappy. And do you know The Blue Room? Blue room is one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It is the place for presidents to receive guests.” 作為reporter的學生對于blue一詞有了較為詳盡的解釋,這不僅調動了課前氣氛,使其他學生對于blue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教師的詞匯教學。
例2:Christmas來臨之際,我讓學生查閱有關Christmas,Christmas Eve 以及Santa Claus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做陳述。這種課前準備、課后分享的方式使那些性格比較內向、語言功底較差而不敢發(fā)言的學生受到鼓勵。學生有準備的發(fā)言會克服學生開口的焦慮。另外,通過搜集資料,學生增進了對英美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學生做了陳述之后,我再進行必要的概括和補充。這樣,學生對于Christmas這一西方重要節(jié)日有了深入了解。以至于在中考前寫作練習時,關于西方節(jié)日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比較中,大多數學生都有話可說。
2.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1)諺語競賽
英語中許多諺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組織英語諺語競賽活動。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加詞匯量,擴大知識面,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還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不能用漢語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味望文生義。學生積累大量的諺語對寫作也有很大幫助。如以下這些諺語筆者在學生的作文中經??匆姡骸癊very coin has two sides. No pains, no gain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且這些諺語大多數學生能正確使用。我也了解到學生喜歡用諺語,他們認為這樣能使作文增色不少。其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開始關注英語國家的文化,希望語言更地道。
(2)英語戲劇表演比賽
學生參加英語戲劇的排練表演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課堂上,教師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的表現形式:什么時候說什么話,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什么角色說什么話等語用知識,以及注意各種表情、手勢等非語言交際習慣的講解。課后,學生自我表演時這些都能起到作用,大大激發(fā)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3)英語演講辯論賽
英語演講與辯論是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在英語國家,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學校教育中極受重視。因為演講與辯論,如果僅僅掌握幾句淺層次的交際口語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場合中全面、得體地表達、分析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二人組合練習、小組討論、大組匯報、復述、表演、采訪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交流信息,解決問題,進行思想溝通,逐步達到英語表達準確與流利的結合,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教師就某個話題讓學生演講或辯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媒介,增加知識積累
除了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雜志外,還要鼓勵學生多注意廣播、電視、網絡中的外語節(jié)目。這些是傳播國際文化的重要媒介,不但文化信息覆蓋面廣,而且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四)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姿勢、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衣著、時間、空間以及輔助語言等大多數非語言行為都是以一定的文化為基礎。
以“預約”為例,在中國拜訪他人一般不需要預約,而在西方國家則一般會預約,以避免給對方帶來不便,同時給對方留有選擇的余地。再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fā)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
一些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表示不同的含義。教師不能只教語言知識而忽略了交際文化的傳授,應該以宏觀的角度,多側面、深層次地進行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授,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五、應注意的事項
(一)尋求教學相長
文化知識有許多層面,比如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只有自己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促進學生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專業(yè)的語言知識,同時也要具備世界知識,時刻關注國內外時事。
(二)注意階段把握
在起始階段,學生的詞匯不多,表達水平不高,在教學中應側重教會他們一些既簡單又常見的跨文化知識。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到了中高級階段,在教學中就應該側重教會學生一些更深層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如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教師應把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切忌本末倒置
教師通過文化知識的導入的確可以促進學生有效交際,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有些教師,尤其是缺乏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以為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很感興趣,就滔滔不絕,而忽視了語言本身。
語言歸根到底是一種交際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一項艱巨任務,是時代的需要。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擴大知識面,當好主導,把握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zhàn),為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玉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
[2]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1997(2).
[3]賴招仁.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與外語教學[J].龍巖師專學報,1998(9).
[4]章兼中.外語教育心理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5]周儀.中國文化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9).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