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特教中心 曲 琨
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新課,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具有藝術性的導入新課,如同橋梁,聯(lián)系著舊知與新知;如同序幕,預示著高潮和結(jié)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梢哉f,導入新課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準備活動,能為師生即將進行的智力活動做好心理準備,為整堂課的進行和控制打好基礎。
針對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當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首先要針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充分考慮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建立有機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不能游離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之外,否則,導入新課就發(fā)揮不出應有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tài)、知識經(jīng)驗、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的差異程度等。比如在小學一年級,導入新課時最好從講故事、寓言、做游戲入手;中學生則可以從聯(lián)想類比、啟發(fā)談話、設置疑難問題入手。
趣味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當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就認為:一堂課上之所以必須有趣味,并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積極化。堅持趣味性原則,要切實反對教師為趣味而趣味,忽視其思想性和知識性的形式主義。要努力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激發(fā)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當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引起對新知識新內(nèi)容的探求。啟發(fā)式原則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迅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同時,教師還應注意留給學生適當?shù)南胂罂臻g,使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因及果,從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教學效果。
簡捷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精心設計,力爭用最少的語言,最短的時間,迅速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zhuǎn)移到課業(yè)上來。導入新課雖然很重要,但它畢竟只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用時不宜過長。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僅用一、二分鐘就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溫習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新課的方式。從溫故出發(fā),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使本課的教學有的放矢,一開始就能抓住內(nèi)容重點。記得我在講《茶花賦》一課時,就注意以舊引新,使學生感到新課并不陌生。我這樣給學生講:“同學們,散文作家楊朔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可以說每個學期都要和我們見面。開始他奉獻給我們的是北京香山的紅葉;后來他請我們品嘗了廣東香甜的荔枝蜜;今天他將捧給我們春城昆明的一叢鮮艷的茶花,大家喜歡不?”同學們顯示出喜歡的表情,這時學生的情緒已開始活躍。于是我接著說:“《香山紅葉》,作者借紅葉比喻老向?qū)?,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贊美辛勤的勞動人們?,F(xiàn)在要學習的《茶花賦》又是象征什么的呢?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我們就知道了?!贝藭r,學生已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個個躍躍欲試。此時此刻,教師已經(jīng)用回憶舊知的手段,把學生引入了新的知識天地。
所有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愛聽一些有趣的奇聞軼事,因此,在導入新課時,適當?shù)匾靡恍┡c本堂課內(nèi)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趣聞等,既可以把課講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又可以幫助學生開展豐富的聯(lián)想,激活思維,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記得我在上小學時,我的一位政治老師,在講述“一切都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zhuǎn)移”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就講了一個“賣黃歷的故事”:一個賣黃歷者的妻子,看到隔壁賣油郎的妻子每當丈夫出門賣油前,都悄悄地從油桶里舀出一碗藏起來,到了年關,正當賣油郎為家里沒錢過年而發(fā)愁時,他妻子就拿出藏的一桶油,賣了錢,一家人過了個快樂的春節(jié)。這個賣黃歷者的妻子就學習賣油郎的妻子的做法,每當丈夫賣黃歷前,也偷偷地拿一本藏起來,等到年關,正當丈夫為自己家沒錢過年而發(fā)愁時,他妻子就把自己藏起來的黃歷拿出來,讓他丈夫去賣,結(jié)果卻被她丈夫揍了一頓。這樣的故事,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哲理,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迅速理解課文中的道理。
實踐證明,問題是思維的“啟發(fā)劑”。教師生動活潑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zhuǎn)入活躍狀態(tài),有力地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如我在講《蟬》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這篇課文,課一開始,我就向?qū)W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問題:蟬是夏天的歌唱家,它的嗓子在哪里?它歌唱是為了呼喚同伴,還是怕熱?蟬吃的是什么?該保護還是該捕殺?在一系列問題的激發(fā)下,學生認識上便產(chǎn)生了知與不知的矛盾,出現(xiàn)了求知的內(nèi)在動力,于是主動地看書,感知實物,聽教師講解,開展積極的認知活動,去尋求正確的答案和科學的結(jié)論。
課文的標題,有的有一些生詞,有較強的比喻性和象征性,學生不容易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疑難字詞,審清題意,了解所學內(nèi)容的大致概況,并為傳授新課做好鋪墊,教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就要和學生一起審清題意。我在給學生講《將相和》一課時,就是從解釋課文題目的三個字導入新課的。我這樣說:“這是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記載在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里?!畬ⅰ?,將領,率領軍隊的人,這里指趙國的大將廉頗;‘相’,古時輔助國王掌握政權的最高官吏,后來也叫‘宰相’,這里是指藺相如?!汀呛秃?,說明他們原來有矛盾。廉頗和藺相如為什么有矛盾?后來又怎樣和好的?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就知道了?!边@樣導入新課,簡要地補充了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題的意思,又初步揭示了課文的脈絡,有助于學生抓住作者的思路。
總之,導入新課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在教學中認真研究,精心總結(jié),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的預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