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虹,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361005
善惡報應是因果報應的一種形式,它是以人的行為的道德性與否作為報應依據(jù)的一種理論,即通常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報應是基于人的行為給予相應報償,體現(xiàn)了后果與行為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善惡報應是人類倫理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幾乎人類所有的文化形態(tài)中都有善惡報應的內容。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早就已經產生了樸素的善惡報應思想:“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天道福善禍淫”(《尚書·湯誥》),《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弊非筚p善罰惡的倫理秩序的善惡報應思想逐漸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西方思想中同樣存在著對善惡報應的追尋和探究。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提出了善惡及其后果的對應問題:“做正義的事、實踐做好事、做正義的人(不論是否有人知道他是這樣的)有利呢,還是做不正義的人、做不正義的事(只要不受到懲罰和糾正)有利呢?”[1]174人類文明進程中,伴隨著道德的產生而出現(xiàn)了對行為報應的思索和探討,這種思索和探討將伴隨整個人類倫理思想發(fā)展史。
善惡報應不僅體現(xiàn)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而且是一種實踐模式,它溝通了理論與實踐,體現(xiàn)了行為與后果之間的雙向互饋關系,在道德信仰的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它對道德知識真理性的確證,而且體現(xiàn)在為道德信仰的確立提供了外在依據(jù)和內在動力。
雖然道德懷疑主義對道德知識持懷疑的態(tài)度,但是,學界幾乎已經達成共識,即道德仍然是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應該”的道德知識無處不在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精辟論斷已經毋庸置疑。人類的社會存在方式決定了道德的必要性,道德是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學者都認同道德源自人類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道德無客觀性、無知識性,就會成為主觀任意的東西,那么,正常的人類生活秩序的維持就成為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
人類理性決定了人會從自己的存在方式出發(fā)尋找適合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否則就是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無論是主動的義務論、德性論,還是被動的契約論、后果論,都體現(xiàn)了人類理性。正是人類理性的存在,決定了人類行為的限度,決定了道德知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善惡報應符合內在主義的融貫論。按照內在主義的觀點,真理是某種合理的可接受性,是我們的諸信念之間、信念同經驗之間的某種融貫。善惡報應理論符合融貫論的要求,體現(xiàn)了道德知識的自洽性。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道德的行為,或者“善”的行為,它的結果應該是普遍善,即有利于增進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利益。如果“善”的行為的后果是損害行為者本人的利益,則違背了它的初衷,那么就是對道德本質的背離,道德知識就陷入自我矛盾的悖論之中,道德知識的真理性就值得懷疑。
外在主義認為,決定知識辯護的因素,不僅僅是相信者的內在狀態(tài),而應該是在可信賴的認知過程中所產生。在外在主義看來,內在主義具有自我循環(huán)、自我確證的可懷疑性,是不可信的。根據(jù)外在主義的理論,善惡報應仍然具有真理性。
按照外在主義的觀點,知識信念應該是在可信賴的過程中產生??尚刨嚨倪^程或可靠的過程是指符合認知規(guī)范,包括正常的知覺過程、記憶、正確的推理和內省等,它們引導我們的認知,使對知識的信念得到辯護。善惡報應絕不是自我循環(huán)、自我確證,在其理論思想中,形成了行為與后果之間的互饋系統(tǒng),理論是向實踐開放的。正是這種互動開放,善惡報應論不僅具有理論上的自洽性,而且符合正確的推理和內省,符合可信賴的認知過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符合人類的理性認知,是正確的推理得出的必然結果;相反,如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得不到實現(xiàn),那恰恰是對人類理性的反動。
在善惡報應理論中,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絕對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一個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范的自覺過程,其中既有內在主義的證成,又有外在主義的說明,在不同層次和不同脈絡里體現(xiàn)了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的協(xié)調。
在認知科學領域,知道意味著相信,即知道P 是真的,同時意味著相信P 是真的。但是,在道德領域,知道“應該做什么”,卻并不意味著對“應該做什么”的命題的相信并遵從,知與行之間存在著距離,有時甚至是難以逾越的距離。偽善是典型的知與行之間的斷裂。如何從知到行,把道德知識升華為人們對道德的信仰?僅僅有對道德知識的真理性確證是不夠的,還需要被人的認知所接受,成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的信念。善惡報應不僅注重動機,也注重后果,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了橋梁,體現(xiàn)了工具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的統(tǒng)一,也體現(xiàn)了道德權威和秩序,為確立道德信仰提供了內在動力和外在保障,有助于道德信仰的形成和確立。
首先,善惡報應具有工具性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自我關切和社會關切的效用性上。善惡報應在邏輯關系上明確地體現(xiàn)出對自我利益的關切,是一種個人利益實現(xiàn)方式。按照羅爾斯的觀點:“簡要地說,善就是理性欲望的滿足。”[2]93如果道德沒有自我關切,難以獲得人們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認同。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會相信并且履行,那么他就是非理性的,甚至反理性的。善惡報應通過因果聯(lián)系實現(xiàn)自我關切,體現(xiàn)了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這種因果聯(lián)系的深層含義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個人所得包括物質利益乃至幸福都由個人決定。
因果聯(lián)系是人類最先認識的一種關系,對于人們確定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確定不移的聯(lián)系,使得人們相信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會得到相應的結果。對于因果聯(lián)系,休謨認為,“它所呈現(xiàn)的對象是確定而不變的。記憶的印象永遠沒有任何重大變化;每個印象都帶來一個精確的觀念,那個觀念發(fā)生于想象中,而成為一種堅定和實在、確定而不變的東西。思想永遠被決定由印象轉到觀念,并從那個特定印象轉到那個特定觀念,沒有任何選擇或猶豫。”[3]130在休謨看來,因果聯(lián)系代表著確定性,是信念形成的重要條件。的確,因果聯(lián)系是決定論的基礎,它對于人們把握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認識事物、現(xiàn)象的本質以及規(guī)律的基礎;如果沒有因果聯(lián)系,我們可能連最基本的認知觀念都難以形成,從而根本無法把握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因果聯(lián)系所帶來的是工具合理性。“當某事能因果有效地實現(xiàn)或者滿足各種給定的目標、目的、愿望和效用時,它對于后者而言就是工具地合理的?!保?]218善惡報應中的行為與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類似于控制論,通過控制操作過程就可獲得想要的結果。善惡報應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的中介,它實現(xiàn)道德行為在時間中的現(xiàn)實性,連接已經給定的過去和現(xiàn)在,或者現(xiàn)在的事實與將來之間的關系,給予道德規(guī)范以現(xiàn)實性。并且,善惡報應還是主觀與客觀聯(lián)系的紐帶,它把主觀認知、愿望和意欲訴諸客觀行為實踐,以因果對應的方式溝通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聯(lián)系。
善惡報應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自我關切,也是實現(xiàn)社會關切的合理方式。善惡報應體現(xiàn)的是一種倫理秩序,在這個秩序中,每個人遵照道德行動,不僅個人會獲得其應得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在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中,獎賞和懲罰都具有倫理意義,能夠促進道德的遵循,實現(xiàn)社會關切?!皯土P之所以有意義僅在于它也處在事物的因果鏈條之中。我們可以通過教育使一個人變得有道德,也就是說,影響他的性格,引導他為社會利益而行動?!保?]219獎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其次,在善惡報應中,道德本身就具有價值,即具有目的善。善惡報應不僅能夠因果有效地實現(xiàn)目標、目的、愿望或效用,即具有工具性價值,而且具有目的性證成。善惡報應體現(xiàn)了人類理性的意義追求,體現(xiàn)了對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價值和意義的尊重。人的社會性存在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有功利性的關系,更有人與人的友愛等目的性價值。根據(jù)個人行為得到相應報償,個人辛勤勞動,就能得到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同時,也體現(xiàn)著對個人勞動、人格和價值的尊重,是人類理性所追求和肯定的理性秩序。因而,善惡報應不僅反映人類生存的低層次需求,也體現(xiàn)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高層次需求。
如果善惡報應只具有工具合理性,就會陷入庸俗的功利主義,而這恰恰被義務論者所攻訐。善惡報應與功利主義存在著根本的區(qū)別,即出發(fā)點上的不同。在善惡報應中,不是“凡是有用的就是合理的”的這種功利主義思路,而是“凡是合理的應該是有用的”這種模式。要言之,功利主義是以后果作為基礎,而善惡報應是以道德為基準的。
最后,善惡報應體現(xiàn)了工具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的統(tǒng)一。善惡報應絕不等同于功利主義,也不等同于單純的義務論,而毋寧是二者的結合,它超越了后果,又不拘泥于一成不變的、僵化的道德戒律,是基于義務論基礎的功利主義。黑格爾認為,“兩種原則,即藐視后果的行為和以結果來評價行為并將其作為行為標準的原則,都是抽象的理解力。”[6]48善惡報應恰恰是對這兩種原則的摒棄,把這兩種原則合理地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目的合理性與工具合理性的統(tǒng)一。
善惡報應中行為與后果的互饋機制使善惡報應體系中的道德具有了生命力和活力,為道德自身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在善惡報應體系中,如果道德的行為沒有帶來好的后果,原因不外乎兩種:或者道德本身的合理性出現(xiàn)了問題,或者道德所在的社會制度出現(xiàn)了問題。解決方案或者是對道德理論本身的修正,或者是改革和推進道德保障機制。正是在此意義上,善惡報應理論使道德避免成為僵化不變的東西,為道德隨著社會和理性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從而不斷促進道德制度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從總體上看,善惡報應更像羅爾斯所說的“基本的善”(a primary good)[2]62那樣的東西,它對大范圍的甚至是所有的人都能帶來普遍的好處,為社會帶來公平正義;善惡報應從道德出發(fā),超越了個人和社會的純粹的功利要求。因而,它不僅具有工具合理性,而且具有目的合理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沒有工具性價值,目的性價值將失去依托;沒有目的性價值,工具性價值將走向庸俗,并且失去目標。換句話說,失去目的則盲,失去手段則空??傊康男詢r值為工具性價值提供指引,工具性價值為目的性價值提供保障。
善惡報應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理論方面為道德信仰提供工具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還在于體現(xiàn)著倫理秩序和倫理權威。
首先,善惡報應的主旨在于德福一致的倫理秩序,這種倫理秩序以德性與利益的密切相關為特征和主要內容。在這種倫理秩序中存在著個人道德行為與后果的相關聯(lián)、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相關聯(lián)。一方面,德性是獲得利益的手段,而不是阻礙我們獲得利益。個人的行為是決定其獲得利益、幸福的重要依據(jù),個人追求利益、幸福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個人對個人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也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和多數(shù)人的幸福。在善惡報應理論和實踐中,個人利益、幸福與社會利益、幸福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
在善惡報應中還體現(xiàn)著公正、仁慈等道德的基本原則和秩序,這些原則和秩序不僅是理性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的重要原則,也是理想社會的存在秩序。善惡報應的核心內涵是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德性得到相應的報酬,這本身是對公正的詮釋。公正包涵平等和正義兩個方面的含義,這都在善惡報應中得到了體現(xiàn)。善惡報應是對個人的平等權利的尊重。個人在法律和道德的限度內追求自己的利益、幸福,有不受任何非法行為阻礙的權利,這體現(xiàn)著對個人權利的尊重。根據(jù)德性得到相應的報酬,體現(xiàn)分配上的正義。此外,仁慈的行為會得到好的報應,這是善惡報應的應有之義,因而它也蘊涵著對仁慈的鼓勵。
其次,善惡報應為道德賦予內在和外在的權威。善惡報應之所以能為道德提供內在權威在于它的合理性。根據(jù)康德的觀點,道德的權威性就是理性推理所具有的權威性。善惡報應所具有的權威性,來自于它符合理性推理,具有內在的自洽性;它能滿足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這不僅包括個人的需要,而且包括整個人類的普遍的需要。善惡報應能為道德提供外在權威在于它的有效性和強制性。有效性和強制性主要來自于因果聯(lián)系的實現(xiàn),而這種實現(xiàn)則需要依靠道德的保障措施,即道德的制度層面的建設。
因此,在善惡報應中,由于理論與實際的相聯(lián)結、行為與后果之間的互饋機制,道德既不是非理性的情感反應,也不是非理性的任意決斷,而是充分論證后的理性認知的結果,在此意義上,道德知識獲得了真理性的地位,并且得到人們的內心認可,具有價值傾向的可接受性、可信賴性和可意欲性。
善惡報應在道德信仰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道德信仰確立的一種重要方式,但絕對不是惟一的方式,在道德信仰確立方面還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且其他信仰方式與善惡報應并非不相容,而是具有內在的相通性。
由于信仰宗教而產生的道德信仰(信仰其中的道德主張、道德戒律)是非常廣泛的一種方式。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豐富的道德內容,并且往往是把履行道德誡命作為修行的一種重要方式。
宗教信仰與善惡報應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各大宗教思想中都有善惡報應的內容?;浇痰哪┤諏徟芯褪且环N終極的報應實現(xiàn)。佛教的輪回報應是把報應鏈條無限延長,延長到無法驗證的來世。伊斯蘭教明確提出善惡的因果報應,側重現(xiàn)世,也可在來世實現(xiàn)。中國道教的“承負說”則把善惡報應擴展到子孫后代身上。各大宗教報應的依據(jù)主要為對神的態(tài)度和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主要是以道德誡命為判斷標準。
從總體上看,宗教中的報應思想也主要是基于行為道德性的報應,只不過其報應鏈條或者延長到來世、或者延長到末日、或者延長到子孫身上等,具有不可證偽性,從而使其理論精致化、圓融化。
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的德性主義傳統(tǒng),提倡“為了美德而美德”,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履行道德要求,并不注重行為對自己的回報,而更注重行為本身及其對普遍善的意義(對他人、對社會)。不過,在德性本身的評判上,還是需要實踐后果的反饋參與。如果把實踐后果完全拋開,德性論就成為一個單向度的封閉的系統(tǒng),德性本身的真理性就成為值得懷疑的。因而,如果德性論純粹從自身出發(fā)就難以避免走向僵化,成為死板教條的東西,無法根據(jù)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豐富和完善,并且不可避免陷入道德上的主觀任意。
從表面看,德性論或義務論雖然并沒有為道德后果留下位置,但是其在確定德性、義務時就已經預設了德性、義務會造成普遍的好的后果,實質上暗含著后果的考量,因而德性論與善惡報應是相容的,而絕不是對立的。
道德的最大特點是實踐性。對德性、義務的判斷離不開實踐依據(jù),這也是為什么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在道德哲學中是沒有意義的。道德知識若是脫離實踐的反饋,其合理性將會大打折扣。
人類是否有道德直覺的能力,目前仍然缺少普遍的共識。在麥金太爾看來,“道德哲學家引入‘直覺’一詞乃是其論證已走投無路的標志。”[7]88即使人類有道德直覺的心理能力,與德性信念同理,如果其否定善惡報應的因果聯(lián)系,那么這種直覺是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
雖然善惡報應在道德信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這絕不意味著有了善惡報應就必然會產生道德信仰。在道德信仰問題上,任何決定論都是貧乏的。信仰問題正如海森堡的“測不準”理論所反映的,具有無限復雜性和難以把握性。知性認知與道德信仰、道德履行之間存在著距離,如前所述,即使能夠證實一個命題為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相信;即使相信,也不一定按照其要求去做。
在理性的人看來,道德是人們應該去做的,因為道德體現(xiàn)了人們的理性追求。但是在道德信仰上,任何還原論都是貧乏的。道德與理性、利益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但是也不能把道德信仰還原為理性的考量、欲望和利益的滿足等。何況,現(xiàn)實中存在著道德懷疑主義者,他們懷疑道德事實的存在;存在著非道德主義者,他們承認道德的存在,但卻對之無動于衷。對于這兩類人來說,無論怎樣,道德信仰都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在道德信仰的形成中,自由意志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皢问抢硇圆粔颍瑔问怯膊粔颉@正是新發(fā)現(xiàn)的核心——‘除非心靈愿意被推動,否則它是不能被推動的。’我能夠下決心反對理性深思熟慮的建議,正如我能夠下決心拒絕我的欲望對象的純然誘惑,是意志而非理性或欲望決定了我要去做什么這個問題。故而,我能夠意愿我所不欲的東西,也能夠拒絕、有意識地反對理性告訴我的正確的東西,而在每一個行動中這種‘我愿……’或‘我不愿……’都是關鍵因素。意志是理性和欲望之間的仲裁者,就此來說,只有意志是自由的。況且,雖然理性展示了適用于所有人的東西,欲望展示了適用于所有生物的東西,但只有意志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保?]89道德信仰的建立與個人的認知、意志緊密關聯(lián),一個人只有當他意欲相信某事時,他才會相信。在信仰中,自由意志是關鍵,相信與否在于個人的自由意志的決定。
但是,不可否認,善惡報應為道德信仰、道德履行提供了堅實的認知基礎,也是人類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只有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信仰才不會輕易坍塌。
當前中國社會中道德信仰問題是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近現(xiàn)代以來,伴隨著歷次思想解放運動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批判,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權威消失殆盡,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道德信仰尚未完全建立。在此背景下,如果現(xiàn)實像詩人北島所寫:“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那么,“信仰只一細燭香,那點子亮再也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著梧桐樹吹!”①引自林徽因的詩歌《秋天,這秋天》。
誠然,善惡報應既不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它在道德信仰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善惡報應形成機制,能夠通過制度化保障其實現(xiàn),能夠如自然規(guī)律般在人類道德生活中發(fā)揮著作用,那么,即使沒有對道德的信仰,也會產生對道德權威的認同,有利于形成認知共識和行為習慣。因而,善惡報應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關系當前道德信仰及道德履行的重要課題。
[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3](英)休謨:《人性論》(上冊),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4](美)羅伯特·諾齊克:《合理性的本質》,葛四友、陳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
[5](美)弗蘭克·梯利:《倫理學導論》,何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6](德)羅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沈國琴、杜幸之、勵潔丹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
[7](美)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宋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8](美)漢娜·阿倫特:《責任與判斷》,陳聯(lián)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