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璟琨
夏玉米田要科學防控彎孢霉菌葉斑病
徐璟琨
玉米彎孢霉葉斑病是近幾年在我省玉米生產上新發(fā)生的一種玉米葉部病害,一般年份發(fā)病率在10—30%,嚴重的達50%以上,尤其是高溫高濕多雨年份極利于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對夏玉米安全生產威脅嚴重。
彎孢霉葉斑病的病原菌為新月彎孢菌(Curvularia lunata),屬半知菌亞門、彎孢霉屬。該病主要發(fā)生在東北和華北玉米產區(qū),南方玉米產區(qū)局部發(fā)生。彎孢霉病菌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和苞葉。病株葉片自下而上相繼枯死,造成結實率低、果穗瘦小、籽粒不飽滿而減產。
玉米彎孢霉葉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和苞葉。典型癥狀,初發(fā)病時呈淡黃色或褪綠色半透明的小斑點,周邊水浸狀,中間枯白色至黃褐色,邊緣暗褐色,四周有淺黃色暈圈。后期病斑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個別品種也有表現(xiàn)為梭形或長條形)。由于玉米品種抗性不同,其癥狀表現(xiàn)也略有差異,抗病性品種如唐玉5號,病斑小,病斑直徑僅為1—2毫米,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間灰白色至淺褐色,邊緣無褐色環(huán)帶或細紋,外圍具狹細半透明暈圈。高感病品種病斑大小可達7×3毫米,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灰白色或淺褐色,邊緣具較寬的褐色環(huán)帶,外圍褪綠暈圈明顯。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淺褐色,最外圍有半透明的“淺黃色暈圈”,這是本病最大特征。
病害以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夏季節(jié)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病殘體中的菌絲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氣流和雨水傳播到玉米葉片上,在葉片表面有水膜的情況下分生孢子萌發(fā)出芽管和菌絲侵入葉片。病菌約經過3—4天完成侵染循環(huán),形成初侵染病斑,病害多從植株的下部葉片向中、上部葉片蔓延。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彎孢霉葉斑病的流行。玉米品種間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一般低洼積水田塊和連作地塊發(fā)病重。
在發(fā)病初期,提倡選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2.5%特普唑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800倍液。經多點試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較噴霧法好。如采用噴霧法可掌握在病株率達10%左右噴第1次藥,隔7—10天再噴1—2次,噴藥時重噴喇叭口,以使藥液能流入植株內部,使植株吸收較多藥液,能更有效殺菌。
(作者單位:隆堯縣農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