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松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水、水文化與城市發(fā)展
張建松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水是人類生存的命脈,也是城市建立、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條件。歷史上,水與城市自身發(fā)展相依相伴。不僅如此,水還影響到城市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人類在治水、用水、賞水等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水文化,也對城市發(fā)展、城市形象帶來重要影響。而現(xiàn)代城市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用水來美化環(huán)境,還需要以水文化來彰顯魅力。城市發(fā)展中留下的豐富的水文化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フJ真挖掘和保護,同時需要我們不斷去創(chuàng)造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水文化,使水文化成為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水;水文化;城市發(fā)展
水是人類生存的命脈,也是城市建立、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條件。自古以來,人們在城市選址時都將水源作為重要因素來考慮。歷史上,水與城市自身發(fā)展相依相伴。不僅如此,水還影響到城市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人類在治水、用水、賞水等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水文化,也對城市發(fā)展、城市形象帶來重要影響。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而城市的發(fā)展史又大多與水有著深厚的淵源。那么,水與城市之間究竟有哪些關系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其一,城市因水而建。水是城市形成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中國早期歷史文獻《管子·乘馬》就提到城市選址與水資源的關系:“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敝赋龀侵返倪x擇要有利于供水和防洪。而《詩經(jīng)·公劉》中的“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既景乃岡,相其陰陽”等記載,則是周人先民在依山傍水、負陰抱陽的地方勘察地形、選擇家園的情景。為了生產(chǎn)、生活用水的便利,許多城市往往就在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之濱發(fā)展起來,進而沿著水系不斷向外擴張;當然,也有城市在建城時先行開河,然后依照河水的走勢進行謀劃,布街辟路、修房建舍。
其二,城市因水而興。水的開發(fā),賦予城市以活力與魅力,運河城市的興起便是這樣的例子。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船只,成為歷史上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同時也造就了沿岸無數(shù)充滿活力的運河城市。如山東臨清,原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村鎮(zhèn),由于大運河的開通,一躍發(fā)展成為明清時代的中心城市,清人賀王昌說它“舟車輻輳說新城,古號繁華壓兩京”[1](P1524),對其發(fā)展贊譽倍至。而北方境內(nèi)水運的發(fā)展同樣促進了沿線城市的繁榮。汴河是北宋物資轉輸?shù)闹匾獦屑~,江南等地的物資通過水路被運送至開封、洛陽,支持了當?shù)厝丝诘南M,促進了當?shù)氐姆比A。而因水而興的城市內(nèi)部,河流沿線又往往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帶。唐代開元年間,王維途徑河南滎陽,寫下《早入滎陽界》:“泛舟入滎澤,茲邑乃雄藩。河曲閭閻隘,川中煙火繁。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秋野田疇盛,朝光市井喧。漁商波上客,雞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論!”[2](P41)這里沿河一帶人家眾多,商業(yè)發(fā)達,生機盎然,號稱“雄藩”。而不論是水上往來的漁商,還是岸旁走動的雞犬,都讓詩人頗感興奮。
其三,城市因水而廢。有史以來,水曾經(jīng)造福于人類,造就城市的發(fā)展與繁榮,但也曾給人們帶來消極影響與深重的災難,造成城市的衰落甚至消亡。缺少了水,城市的發(fā)展就會失去活力,并逐漸走向衰落;而因受洪災等因素困擾,還有一些城市則逐漸成為地下古城。黃河沿岸曾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但黃河也曾毀滅沿河多座城市。在今天開封市地下,埋藏著北宋時期的古都汴京。在明代的一次黃河洪災中,這座曾風光一時的城市被無情的洪水淹沒。如今,唯一露出地面的是位于開封市東北隅的鐵塔,只有它曾經(jīng)見證過北宋逝去的繁華。另外一個例子是古代的泗州。古泗州城位于今江蘇境內(nèi)淮河北岸,南與盱眙隔河相望。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其興起與隋代開挖的通濟渠息息相關。通濟渠(唐、宋兩代又稱“汴渠”或“汴河”)的開通,使泗州處于交通要沖的位置,泗州城因此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繁榮。然而到了清康熙年間,淮河下游淤塞,洪澤湖水位進一步抬高。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之交,因泗州一帶連降暴雨,使得洪澤湖水位猛漲,堤壩潰決,最終導致泗州城沉沒于滔滔洪水之中。
其四,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推動新的水系不斷發(fā)掘、利用。城市選址鄰近天然水系,使人們用水得到很大便利,但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發(fā)展與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人們又在不斷考慮城市新的水系的規(guī)劃與建設。比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為便利人們生活,便根據(jù)城市附近的自然條件修建工程,溝通城外水系,使城外的活水源源不斷流入城中。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為解決當?shù)厮Y源供應緊張的問題,統(tǒng)治者不遺余力地開發(fā)、建設了若干水利工程。其中,郭守敬主持開鑿的通惠河,將昌平白浮泉水引入大都,堪稱壯舉。再如,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往往在城墻外開挖城壕,于是產(chǎn)生了護城河。如南通的濠河,始筑于后周顯德五年(958年),如今已成為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護城河之一。
城市的發(fā)展史與水密切相關,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互動發(fā)展過程。同時,城市的文化也因不同的水而形成自身特點,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的文化象征與文化記憶。
其一,城市因水而名。城市與水關系密切,不管是在豐水地區(qū)還是在缺水地區(qū),從城市的名稱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不少地方都蘊含有豐富的水文化。其中,有些城市直接以河流、湖泊等名稱來命名,云南麗江市、黑龍江牡丹江市、浙江湖州市等均屬此類;也有許多城市因與水相鄰,其地名中便含有與水相關的字眼。比如,“寧波”地名的由來就與其地處沿海有關。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寧波舊稱)人單仲友奏稱,明州與國名相同,請求改名。他認為明州府既有定??h,采“海定則波寧”之義,可將明州改為“寧波”。明廷于是下詔以鄞縣縣治為寧波府治[3]。又如,河南境內(nèi)水資源曾經(jīng)十分豐富,不少地名便與水相關。如開封古稱“汴州”,而汴州本身便與水有關。關于汴州之名,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后周“改梁州為汴州,以城臨汴水,因以為名”[4](P13)。此外,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而得名;濮陽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濟源則因濟水而得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另外,還有一些城市,過去是人類利用當?shù)厮到ㄔO水利工程,這些地名便往往直接以工程名稱來命名,如四川都江堰市、河南三門峽市等,都是如此。
其二,水影響城市的空間布局。歷史上,影響城市架構形成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水系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各種建筑沿著河流走向布局,河流沿線往往發(fā)展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帶,并形成城市各有特點的整體格局,從而構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江南地區(qū)水網(wǎng)縱橫,這種沿河布局的特點更為明顯。例如我國南宋平江府城,以河流水系作為城市脈絡,架構“三橫四直,前街后河”的空間格局。又如,常熟古城依據(jù)自然山水的特點設計,將虞山東南角融入古城,而虞山腳下平行的琴川七溪,猶如古琴的七條琴弦,這些獨特的山水構成了古城“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的城市風貌。因古城水道豐富,水上交通便利,因此影響了街坊的構成,使當?shù)匦纬闪搜睾訕嬑?、特色鮮明的江南城市街巷空間格局。
其三,城市因水性的不同而呈現(xiàn)別樣的靈性與韻致。不同的水有不同的特性,汩汩流淌的溪流,讓人覺得溫順柔美;而波濤洶涌的激流卻又讓人覺得冷漠無情,甚至面目猙獰。壯美的水性,使一些城市給人留下粗獷壯美的印象。而提到江浙水鄉(xiāng),人們腦中往往浮現(xiàn)出小橋流水與臨河青石板鋪就的街巷,會想到“吳儂軟語”,想到“杏花煙雨”,想到“枕河人家”,“水鄉(xiāng)”似乎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城市的代名詞。水充滿不同的靈性,城市的物產(chǎn)、風光因而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風貌。“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之所以膾炙人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水所造就的美景讓人神往。當然,水對城市靈性的塑造并不受地域的限制,北方同樣擁有因水而秀美的城市。河南信陽地區(qū)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南灣湖風景區(qū)的自然風光,還使信陽享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豫南小蘇州”等美譽。
其四,水影響城市人們的生活,造就了城市的生活品質(zhì)。自然山水為人們親近自然、放松身心提供了理想的場所,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則為人們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
歷史上,江南地區(qū)山水幽美、經(jīng)濟繁榮,人們休閑、出游既有便利的自然條件,又有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杭州城市形制山水相抱,白居易在詩中描繪道:“馀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盵5](P445)在不斷疏浚開發(fā)的過程中,西湖逐漸成為名聞遐邇的游賞勝地。游賞西湖的湖光山色更是杭州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審美愉悅,西湖同樣給人們帶來飲酒作詩、歌舞絲竹的逍遙生活。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望海潮》這樣描述杭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鳳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湖上桂花飄香、荷風送爽,笛音繚繞、菱歌飄揚,再加上釣魚的老漢與采蓮的姑娘,一幅其樂融融、頗具詩情畫意的畫面便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可見,當時游賞西湖的不僅僅局限于文人與官宦之家,就連普通的市井平民也鐘情留戀于這里的風景、熱鬧與安逸。有記載就稱,西湖龍舟競渡,“都人士女,兩堤駢集,幾于無置足地……張武子詩云: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后船”[6](P48)。更將湖岸擁擠與游人晚歸的情景描寫得非常形象。
不管是城市本身,還是城市文化,其形成、發(fā)展都與水發(fā)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千百年來,在城市與城市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許多與水相關的建筑、橋梁、水利工程等文化遺產(chǎn),積淀了大量傳說故事、詩詞歌賦、音樂戲曲等與水有關的文化遺產(chǎn)。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水文化對城市的發(fā)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城市因水文化而擁有相應的別稱。中國地域遼闊,城市眾多,不同的城市各有自身的特色,很多城市的名稱便因其特色而來,而其中更有不少地方則因具有與水相關的特色而獲得特有的別稱,并因此充滿濃郁的人文氣息。大家所熟悉的城市中,比如武漢,因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有了“江城”之名,并成為人所熟知的稱呼。湖州境內(nèi)溪水清澈,在歷史上曾擁有“水晶宮”這一美稱。南宋人胡仔曾對“水晶宮”的來歷作過考察,他說:“吳興謂之‘水晶宮’,不載之于圖經(jīng)。但《吳興集》刺史楊漢公《九月十五夜絕句》云:江南地暖少嚴風,九月炎涼正得中。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因此詩也?!盵7](P366)大概從此之后,湖州(吳興)“水晶宮”的雅稱便流行開來。另外,一些常為人所忽視的城市或地區(qū),則因與水結緣而擁有了美名與知名度。如吳江擁有“鱸鄉(xiāng)”這一別稱,并被歷代眾多詩文吟誦。關于這個稱呼,要從晉代張翰所作《思吳江歌》樂府說起,其中“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等佳句,意境恬靜幽遠,令人回味無窮。其中借秋風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鱸魚、進而希望藉隱居以避禍的典實,常常為后人引用,“鱸鄉(xiāng)”一詞從此成為文人思鄉(xiāng)的代名詞。這便是吳江“鱸鄉(xiāng)”之名的濫觴。
其二,水的開發(fā)利用促進了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在傳統(tǒng)時代,水系的一個主要功能是交通運輸,水運曾是區(qū)域之間人員往來與經(jīng)濟交流的重要形式。水運在便利人們往來的同時,又促進了城市的繁榮。而同樣重要的是,水利的開發(fā)促進了地區(qū)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歷史上,蜀地水害十分頻繁,水災主要來源于岷江。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時,成都平原就會變成一片澤國,這構成了成都平原生存、發(fā)展的一大障礙。而都江堰的修建,徹底改變了地處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的自然環(huán)境,滋潤了萬頃良田,從此使這片災害頻發(fā)之地徹底轉變?yōu)槲忠扒Ю锏奶旄畤?,而地處成都平原中心的成都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其三,城市因水文化的不同而呈現(xiàn)多樣的色調(diào)。自古以來,水就是激發(fā)人們想象的重要源頭,一些城市因而充滿神秘與浪漫色彩。比如在杭州,西湖是其重要的城市名片,以西湖為中心,便生成了不少或真或假的情事:萬松書院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千古絕唱,斷橋、雷峰塔許仙和白蛇的美麗傳奇,慕才亭里埋葬的六朝名妓蘇小小雖受辱而對愛情不渝的追求……發(fā)生在西湖之畔的這些凄美而浪漫的愛情傳說與真實故事,又給這座城市蒙上了溫柔浪漫的色彩。就連鄰近的建筑,也與這些動人的故事緊緊聯(lián)系起來。建于吳越時期的雷峰塔,同樣是杭州這座城市浪漫色調(diào)的調(diào)和劑。坐落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每當黃昏之際,塔身與落日相映生輝,被命名為“雷峰夕照”,成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而流傳不衰的《白蛇傳》等神話傳說,更使美麗的雷峰塔聲名遠播、家喻戶曉。杭州如此,濟南同樣因水而迷人,這里湖光山色優(yōu)美怡人,還擁有許多讓人充滿無限聯(lián)想的動人故事。
其四,城市因水文化而擁有歷史厚重感與別樣的文化意蘊。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因水而逐漸積聚起厚重的歷史文化。城市河岸地區(qū)往往坐落著古橋、古塔等城市的歷史性建筑,這是城市的寶貴物質(zhì)財富。比如,聳立于湖北武漢蛇山、雄踞長江之濱的黃鶴樓,與佇立于湖南洞庭湖畔、且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的岳陽樓,建筑在山東蓬萊市丹崖山上、下臨大海、海霧繚繞的蓬萊閣,以及聳立于江西贛江之濱的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四大名樓均與水相鄰,使這些城市凸顯出獨有的厚重感。而城市中的這些濱水建筑,都有各自的歷史,從這里產(chǎn)生的無數(shù)與水有關的詩文、傳說、故事,則使迷人的風光又增添了一抹濃郁的人文氣息,構成了城市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chǎn)。比如杭州的西湖,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修建了白堤,蘇軾在守杭州時又在西湖修建了蘇堤,白居易、蘇軾與西湖之間的關系,都使西湖的古典文化氣息更加濃厚。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受生態(tài)環(huán)境、人為破壞等影響,城市的水系面貌也在不斷發(fā)生著分化演變,有些河流發(fā)生改道,有些河流生態(tài)遭到破壞,有些則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水資源逐漸退化甚至消失成為城市發(fā)展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不過,近年來,許多地方在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注意到水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河網(wǎng)水系的規(guī)劃整治,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城市水景觀,為人水和諧相處、人類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現(xiàn)代城市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用水來美化環(huán)境,還需要以水文化來彰顯魅力。城市在與水共存的發(fā)展歷程中,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水文化。縱觀城市的發(fā)展史,與水相關的遺產(chǎn)總能引發(fā)人們雋永的回味。在今天,獨具特色的水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市民的文化修養(yǎng)和生活品質(zhì),還能增強城市的競爭力,為城市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因此,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新的美麗畫卷能更多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更重要的是,城市發(fā)展中留下的豐富的水文化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フJ真挖掘和保護,同時需要我們不斷去創(chuàng)造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水文化,使水文化成為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1] 徐子尚修,張樹梅,等.臨清縣志·藝文·詩詞[M].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2] 陳鐵民.王維集校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政協(xié)寧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寧波市文史資料[C].寧波.1983.
[4] 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 白居易.白居易集[M].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周密輯.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7]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責任編輯:劉明)
OnWater,WaterCultureandtheUrbanDevelopment
ZHANG Jian-song
(Schoo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6,China)
Water is the irreplaceable resource for humans to survive.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a city to establish, develop and be prosperous. Urban development has never been separated from water in history. In addition, water has influenced on the culture of a city. Meanwhile, the culture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using and appreciating water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image of a city deeply. In the modern society, water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but exude the charm of a city. The rich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ted in the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requires being excavated and protected. We are suppos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reate the modern water culture and let it be the everlasting impetus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water; water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2014-06-10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精神形態(tài)水文化遺產(chǎn)與河南城市文明發(fā)展研究》(2014-gh-15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
張建松(1982—),男,河南鄭州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文化交流史及水文化。
K928.4
: A
: 1008—4444(2014)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