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超驗主義觀照下“哈立德”的自由觀解讀

2014-03-31 15:32李恩光
關(guān)鍵詞:哈立德全人類阿拉伯

李恩光

(河南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1)

愛敏·雷哈尼(Ameen Pdhani,1876—1940)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阿拉伯裔詩人、作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同時也是20世紀上半葉阿拉伯移民文學“旅美派”作家的杰出代表,于1911年由美國托德·米德公司出版了首部阿拉伯裔美國小說《哈立德之書》。這部帶有濃厚自傳特點的小說,生動地表達了作家愛敏·雷哈尼對現(xiàn)實世界的失望和不滿,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強烈向往。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哈立德之書》至今都沒有漢語版問世,因此國內(nèi)學者對該書的研究還屬鳳毛麟角。截止2014年1月,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有關(guān)《哈立德之書》研究的論文僅有兩篇:一篇為“《哈立德之書》: 你看到哈立德的身影了嗎”,(石英,2013)另一篇為“《哈立德之書》——埃敏·雷哈尼的自白”。(石英,2013)前者以清新的文筆讓我們對小說的梗概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后者則認為該小說具有極強的自傳色彩,從哈立德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愛敏·雷哈尼的影子。因此,我們認為,對《哈立德之書》這部小說的研究還有相當大的挖掘空間。本文旨在以超驗主義理論為視角來研究《哈立德之書》中主人公“哈立德”的自由觀,以期彌補國內(nèi)對《哈立德之書》這部小說研究的不足,同時引起國內(nèi)學者對第一部阿拉伯裔美國小說《哈立德之書》的作者愛敏·雷哈尼的關(guān)注。

一 超驗主義

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是產(chǎn)生于19世紀30年代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涉及文學、宗教和社會等方面的一場哲學思潮,是一種以掙脫傳統(tǒng)限制,追尋嶄新信仰和人生夢想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鼓勵人們?nèi)ヅΤ礁鞣N限制,無論是內(nèi)在的還是外在的。因此,它大力提倡思想自由,精神自由和表達自由。

一方面,超驗主義強調(diào)人對傳統(tǒng)的反叛和對自由的追求。這種思潮發(fā)源于單一神教,同時又接受了浪漫主義的影響,強調(diào)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這種對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quán)威與傳統(tǒng),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為可能。另一方面,超驗主義者以全新的目光來看待自然。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不只是物質(zhì)而已,它有生命,并且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靈的外衣。因此,它對人的思想具有一種健康的滋補作用,主張回歸自然,接受它的影響,以在精神上成為完人。

二 哈立德對傳統(tǒng)的反叛和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十九世紀初的美國人漸漸地開始對“人性”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質(zhì)疑。傳統(tǒng)的單一神教以經(jīng)驗主義為指導,反對人們對事物的一切想像,倡導人只能夠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外部的世界。這與當時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下人們渴望打破陳規(guī)、尋求自由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加劇,那些思想激進的美國超驗主義者們紛紛開始摒棄單一神教的思想,他們認為人類的自由比上帝更加重要。他們把個性解放和人文精神拔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就這樣,美國的超驗主義打碎了多年來深深限制美國人民的單一的歐洲神教,為美國思想文化的獨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美國的超驗主義從創(chuàng)立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反對傳統(tǒng)、追尋自由的特征。

《哈立德之書》中的主人公哈立德是一個典型的叛逆者形象,這一人物形象處處流露出對傳統(tǒng)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不滿。敘利亞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東西方的交界地帶,整個國家的宗教信仰也特別復雜。長期以來,敘利亞人都虔誠地信奉著基督教,然而,由于國土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占領,信奉穆斯林教的土耳其人又極力地在敘利亞的土地上推行穆斯林教,因此敘利亞人的宗教信仰問題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哈立德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信仰混亂的時代。他出生在黎巴嫩附近自然風景安靜閑適的小城巴爾貝克,表面平靜的背后卻是暗流涌動,到處都充斥著土耳其帝國的高壓統(tǒng)治和馬龍派教會的嚴苛管理,到處都彌漫著沉悶而又保守的宗教氣息。作為地地道道的貝爾貝克人,哈立德的父母都是虔誠本分的馬龍派基督徒,按理說,哈立德也應該是繼承其父母的衣缽的,然而,他的所作所為都與基督教的教規(guī)背道而馳。作為教會的叛逆者,他從小就對教義提出了質(zhì)疑,把自己推向了異端分子的位置。他經(jīng)常指責教會的貪婪和虛偽,并且從小就拒絕參加任何的宗教活動。在他的心目中,宗教并不需要什么儀式,不需要什么教義,不需要什么教會,只要你自己的靈魂相信它就可以了。

另外,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哈立德應該是被其父母寄予厚望的一個人物。然而,哈立德極端地厭棄所謂的功名利祿,他痛恨學校,并且經(jīng)常逃學,這種“不思進取”,是與傳統(tǒng)觀念對人的要求背道而馳的。在哈立德的心里,與傳統(tǒng)的功名相對的,是大自然中那些真實的風景和玩伴。在他眼里:“振振有詞的老師和刻板的校規(guī)只能讓他對學習深惡痛絕。在學校當老師罵他是驢子時,他恨不得逃離得遠遠的,成為平凡的趕驢人中的一員。相反,廣袤的大自然對于他來說就像是個友善的樂園,那里的一切都讓他覺得無比的溫馨和愜意,即使是蝴蝶、甲蟲、夜鶯、牛、騾和驢都能讓他的心情異常的欣喜?!?Ameen,1914:9)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敘利亞地區(qū),人們生活窮困潦倒,哈立德不想就這樣像老一輩人那樣孤苦一生,他想盡一切辦法來打破束縛,為自己的自由和夢醒而努力奮斗。首先,他不走尋常路,思路敏捷地從一個驢子做起,僅僅經(jīng)過幾年的時間便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獲得了小鎮(zhèn)上最優(yōu)秀的馬匹,然后,他再接再厲,用聰敏的腦袋把馬匹以高額的價格賣給了一位旅行者,從而換得了他和伙伴薩克伯開往美國的船票,為以后夢想和自由的追尋打下了基礎。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哈立德 “從來都沒有滿足于不遠處能夠看得見的地平線,盡管它是那么的寬廣和絢爛。相反,他的靈魂和夢想渴望停留的地方總是永無止境,遠在天邊。”(Ameen,1914:11)

三 哈立德對拜金主義的批判和對全人類自由的追尋

超驗主義者懷著對大自然近似宗教般的敬仰,以全新的目光來審視自然,號召人們遠離物質(zhì)世界,擁抱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真善美的精神體驗。因為大自然不僅對人具有很好的療傷作用,還可以凈化人的心智和啟迪人的靈魂。超驗主義的杰出代表之一梭羅曾經(jīng)說過:“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梭羅,2003:12-13)

和自己的同伴薩克伯一起登上通往美國航船的哈立德,懷揣著自由和夢想準備在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大干一場、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然而,幾經(jīng)波折到達美國的哈立德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美好。住在看不見陽光的地下室里,為了生存哈立德和同伴不得不像別的敘利亞移民一樣,挑著貨擔大聲吆喝著販賣冒充來自“圣地巴勒斯坦”的十字架和念珠等小裝飾品。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不過好在哈立德和薩克伯都勤勞肯干,他們很快站穩(wěn)了腳跟,還有了一些自己的積蓄?!肮⒌潞臀颐咳硕紦碛辛艘粋€銀行賬戶,但里邊的錢平時我們幾乎都用不上”。(Ameen,1914:20)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對夢想和自由的追求在哈立德的內(nèi)心深處變得越發(fā)強烈起來,他想要怒放的生命,他想要借助文化和修養(yǎng)的提高來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以實現(xiàn)自己瑰麗的人生夢想。于是,他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花在了學習英語、閱讀書籍和聆聽演講上。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昂貴的付出似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由于買不起門票,自己崇拜的偶像拒絕他去聽演講。那一刻,哈立德心如刀割、倍受痛楚,不知道自己的夢在何方、該歸何處。失魂落魄的哈立德萬念俱灰,無所適從。迷茫中,他也做過多種嘗試,比如去做律師助理,比如去做社區(qū)募捐員,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本來以為只要努力奮斗就一定能實現(xiàn)夢想、過上幸福生活的哈立德如今對金錢至上的美國社會心灰意冷,對現(xiàn)行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失望透頂。常年流浪他鄉(xiāng),滿眼閃著酸楚的淚光,身心疲憊的哈立德似乎一下子就聞到了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于是,踏著長長的路途,哈立德和他的同伴果斷地登上了返鄉(xiāng)的航船。

曾經(jīng)豪情萬丈的哈立德,歸來時卻只有空空的行囊。本以為那故鄉(xiāng)的風和故鄉(xiāng)的云能夠為自己撫平多年漂泊在外的創(chuàng)傷,然而多年未見的故鄉(xiāng)卻沉悶和落后得一如昨天,甚至每況愈下,并且多年的旅美生活讓他更加地與眼前的一切格格不入。首先,他對宗教活動恨之入骨。他不僅拒絕參加教會的一切活動,還不履行作為一個教徒應盡的義務,并且他還宣揚“反動”思想,在教堂周圍散發(fā)一些印有“異端思想”的文本。這樣做的后果是,他被教會開除了,同時也被自己的親朋好友們孤立起來。其次,因為得不到當?shù)亟虝某姓J,盡管他跟表妹瑪麗·奈佳瑪深深地相愛,卻不能結(jié)婚。無奈之下,瑪麗·奈佳瑪只好另嫁他人。這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和打擊使哈立德痛苦不堪,患上了嚴重的肺病。就這樣,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哈立德開始了隱居雪松林的生活。

在雪松林隱居的日子里,哈立德深居簡出,把物質(zhì)拋在腦后,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投放于大自然的懷抱,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在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過程中,他獲得了非凡的追求真理的力量。原始清新的環(huán)境使他獲得了巨大的勇氣,深深地觸動了內(nèi)心深處原始的自我意識;靜謐和諧的大自然給他提供了一個遠離鬧市的平臺,使他對所經(jīng)歷的人和事進行了反思。在這一過程中,他終于頓悟了,找到了困惑他多年的問題的答案。首先,本應該過上美好生活的有錢人為什么依然感到痛苦?因為他們抵制不住物質(zhì)的誘惑,屈從于一種所謂的“成功”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之下,他們越加地貪婪和愚昧。因為他們離純粹的大自然越來越遠,金錢塵土般慢慢地遮住了人們的雙眼,遮住了大自然中美好的天性。所以,只有走進自然,遠離塵囂,才能讓心靈達到真正的寧靜。其次,對自由與解放的追求范圍應該是全人類,而不是單純的某一個民族。在他看來,僅僅推翻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壓統(tǒng)治、復興阿拉伯民族遠遠不是對自由和解放的終極追求。真正的、終極的對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應該是全世界和全人類的終極自由。山林中的頓悟不但使哈立德肉體上的痛苦銷聲匿跡,而且解開了困擾他多年的思想上的困惑,使他跳出了自我得失的圈子,站在了更加廣泛的大眾的立場上來為自由和理想而奮斗。頓悟后的哈立德不再自暴自棄,而是用寬容的心態(tài)來審視這個并不完美的世界。他將自己視為拯救阿拉伯民族英雄人物,擔當起了偉大的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他斗志昂揚,果敢地號召阿拉伯人民努力使自己的民族走向繁榮,繼而為全人類(包括東西方人在內(nèi)的),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帶領全人類去尋找更繁榮的文明。(Ameen,1914:364)

四 結(jié)語

本文從超驗主義的角度探析了第一部阿拉伯裔美國小說《哈立德之書》中主人公哈立德對自由道路的追尋。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哈立德對自由的追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對個人自我自由發(fā)展的追求,其二是對整個民族和全人類自由的追求。該書中哈立德在雪松林里隱居時感悟出來的觀點,不論是對于歐美還是阿拉伯知識界都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對待宗教我們應該采取寬容的心態(tài),而在最終實現(xiàn)全人類共同發(fā)展這一問題上我們可以采取互補的方式,取不同文化中的長處來為我所用。

[1]Rihani,Ameen.The Book of Khalid[M].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 1911.

[2]梭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石英.《哈立德之書》——埃敏·雷哈尼的自白[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3(2):53-54.

[4]石英.《哈立德之書》:你看到哈立德的身影了嗎[N].文藝報,2013-3-11.

猜你喜歡
哈立德全人類阿拉伯
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關(guān)于獻血
瘋狂的重量
馬蘇德·哈立德 巴基斯坦大使:中國是最可靠的朋友
來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阿拉伯小鎮(zhèn)的露天集市
從“哈立德”到“先知”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jié)局
沙漠名將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