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打造學校課程特色
——以清華附小為例
●方丹
把國家課程與每一所學校的條件、環(huán)境、特色充分融合,既是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必然路徑,也是學校特色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整體設計,對國家課程標準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同時還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國家課程;校本化;特色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課程專家在反思學校對課改理念的落實困境時提出的,用以引導學校多角度的認識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實施,通過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建設,創(chuàng)造性的實施國家課程改革。具體來說,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指,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校根據(jù)自身性質、特點和條件,將國家層面上規(guī)劃和設計的面向全國所有學生的書面的計劃的學習經驗轉變?yōu)檫m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實踐的學習經驗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包括教材的校本化處理、學校本位的課程調整、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個性化加工及差異性的學生評價等多樣化的行動策略。
從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發(fā)起到今天,課改已經經歷了10個年頭。即使是在清華附小(下簡稱清?。┻@樣有眾多專家資源和名師資源的學校,也仍然存在著教育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也仍然存在教師備課不精、課堂效率有限、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不高、課后作業(yè)多、教師批改壓力大等問題。為了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境界,清小教師以“為學生提供一生有用的知識,運用知識的知識,整體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為目標,對國家課程進行深度研究,走出了一條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課堂結構改革之路。以國家課程整合后的基礎性課程為“1”,以學校特有的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的拓展課程為“X”,形成獨具特色的1+X課程體系。這里的“X”和“1”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在“1”的基礎上的統(tǒng)合變量或增量。
清小的竇校長有一個80%理論,即“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學校生活80%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師生課堂生活的80%時間是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中熬過來的;只有80%的學生理解80%的知識”。她認為改變課堂是解決學校各種問題的根本,并帶領清小的老師調整本校課程設置,對全校課程體系進行了重組和分化。
重組課程內容。調整后的清小課程不再單純以傳統(tǒng)的學科劃分,而是組成了書香、體育、科學、藝術四個大的課程體系。對傳統(tǒng)的學科內部結構也進行了重組,例如語文課就分成了讀書課、書法課、吟誦課、演講課、文學賞析課和哲學課等。所有的課程內容都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最終目標,體現(xiàn)“為學生提供一生有用的知識,運用知識的知識,整體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的教育追求。
靈活課時長度。在1+X課程體系中,課時長度不再整齊劃一,而是根據(jù)學科和教學內容決定。目前有40分鐘和60分鐘兩種課時。每節(jié)課還有學前3分鐘、學后5分鐘等,相應的時段有相應的任務,如吟誦、速算、中英文演講等。這種彈性課時長度和課時結構的詳細劃分,一方面為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教師落實課改理念提供了向導。
豐富課堂地點。只要有利于學生成長,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清小的課堂。教室變成了課堂實施的主要地點,根據(jù)需要圖書館、報告廳、田徑場都曾經作為清小學生上課的地點。
教育資源是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進行教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資源的條件如何,決定了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質量。為了真正實現(xiàn)學生在教師編導下自主學習,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學校取消了各種練習冊。為了幫助教師把握核心教學內容,學校花大力氣研發(fā)了一套《目標手冊》,為了幫助教師變教案設計為學案設計,師生共同研發(fā)了一套《樂學手冊》。同時學校還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開發(fā)了多種實踐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赌繕耸謨浴贰ⅰ稑穼W手冊》和新型作業(yè)共同組成1+ X課程體系的核心教育資源。
在教師依據(jù)學情而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設計中,相對于“怎么教”,“教什么”是更具決定性的。國家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提供的是宏觀指導,解決的是底線問題。但是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很難建立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清小的解決之道是建立各學科的《目標手冊》?!赌繕耸謨浴钒颜n標的要求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幫助教師解決了核心教學內容的把握問題。例如,《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手冊》的質量目標為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和一篇好文章。一手好字的標準是正確、規(guī)范和美觀;一副好口才的標準是傾聽、表達和應對;一篇好文章的要求又分為讀和寫,讀懂一篇好文章的標準是理解、統(tǒng)整和評鑒,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標準是積累、表達和運用。這些標準又分別細化到小學六年級十二個學期的語文各年段和各學期。同時還給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完善的配套考試評價樣本等。
為了研發(fā)一本適合學生的輔助學習工具,清小的老師深入領會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要求和學生需要,同時經集體備課、學生參與修訂,最終形成了能夠體現(xiàn)典型性、趣味性和針對性的《樂學手冊》?!稑穼W手冊》的主要項目有:樂學導言、樂學目標、樂學導航、樂學作業(yè)。
《樂學手冊》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發(fā),共同使用的學習輔助材料。學生通過樂學導言、樂學目標和樂學導航,在課前就能夠明確課堂學習的目標,可以根據(jù)目標自主掌控學習過程。教師依據(jù)《樂學手冊》的學習單安排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以《樂學手冊》為載體,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程度,明確哪些地方可以不教,哪些內容需要重點教;哪些要點需要哪些學生關注,甚至哪些學生的哪些地方應當進行深入指導。
樂學作業(yè)是《樂學手冊》的另一個主要內容。作為一種學習單,它整合了預習本、積累本、練習冊等多種作業(yè)種類,減少了作業(yè)數(shù)量,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依據(jù)學生的發(fā)展差異,每一份樂學作業(yè)都分為過關作業(yè)單、闖關作業(yè)單和探究作業(yè)單三部分。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血氣情況自主選擇。其中,過關作業(yè)適合于全體學生,闖關作業(yè)適合中等以上學習程度的學生,探究作業(yè)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以語文學科為例,過關作業(yè)主要落實基礎知識,闖關作業(yè)主要用以培養(yǎng)能力,探究作業(yè)主要進行課外延伸。
多種實踐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指學校根據(jù)學生實際開發(fā)出來的合作作業(yè)。這些作業(yè)有的需要一周完成,有的需要一個月完成,也有的需要一個學期完成。例如,需要一周完成的“調查報告”,需要一個學期完成的“起航護照”等。結合學校豐富多彩的月度教育主題,以及各學科內部安排的學期實踐探究活動,老師們還精心設計了大量實踐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動手、動腦,收獲豐富、立體的學習體驗。
在1+X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教師從傳統(tǒng)的關注教學模式,轉向了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提出“課堂必須以學生的學習增值為中心組織教學”。在對課標要求高度熟悉和深度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樂學手冊》等教育資源,教師們逐漸形成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普適性的教學路徑。學生在課前依據(jù)《樂學手冊》進行預習,帶著有準備的大腦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到課堂。教師從自學反饋開始,幫助學生梳理問題和困惑,整理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然后老師不再進行表演式講授,而是根據(jù)需要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或個人獨立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入探究,此時教師扮演的是學習的導師與助者的角色。展示交流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不同想法和做法的機會,實現(xiàn)生生有效互動,往往會收到師生彼此啟發(fā),教學相長的效果。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提升。教師為學生提供矯正性或發(fā)展性鞏固聯(lián)系,輔以畫龍點睛的總結提升,使學生能夠帶著更高的渴望和更高級的問題離開課堂。
這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較長時間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內化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與學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當學生帶著準備和問題走進課堂,教師的教就有了針對性和實效性;當學生帶著更高的渴望與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學就有了方向性和提升性。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路徑的落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成了教師的內在需求,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
新課程的評價并不排斥學生的高分數(shù),而是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評價方式一次考試決定結果,和考試內容單一,導致學生單純注重書本知識等弊病。更突出評價的診斷作用,加強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以評價帶動教師多角度、全方面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1+X課程體系的學生評價采用期末綜合測試和分項考核結合的方式。以語文學科為例,除期末考試以外,學生日常的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單元測試成績都占有相當分值。學校針對每學期學生語文學習的各個門類還進行分項考試,比如,一年級末進行讀拼音、認漢字、背誦詩歌、朗誦、講故事等多個門類的考試。其他各個學科也同樣采用過關性、階段性、終結性等多樣考核形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構成全面、系統(tǒng)、多元的評價體系。
專項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評價結構設計方面更加細致和具體。把學校認為學生應該養(yǎng)成的關鍵能力作為專項進行考核,例如語文學科的朗讀和吟誦,數(shù)學學科的口算和思維訓練,英語學科的演講,以及樂器演奏和導游解說等專項活動,都作為期末或小學畢業(yè)前的一項考核。通過專項評價的方式,督促學生全面發(fā)展,也督促教師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時至今日,課改實施仍然面臨種種困境。專家和學者們滿腔熱血介紹給學校的各種新的教學技術,在教師們不知所措的盲目跟隨中演變成了教師在講臺上自導自演的新道具。舊的模式已經打破,雖然歷經十年的磨礪,新的路徑卻遲遲不能建立。有的學校開始在行政管理面前玩起表演,公開課上十八套武藝用盡,常規(guī)課仍然回歸傳統(tǒng)。有的學校積極引進各種新的教學理論,卻因為教師已有教學習慣和教學評價的束縛收效甚微。清小正是在這樣紛雜的起點上,冷靜的思考,穩(wěn)健的嘗試,逐漸走出了一條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道路,在不經意間,也收獲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一)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整體設計
學校的一切規(guī)則都為方便學生學習而立。在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一方面,國家課程的地位不可動搖。另一方面,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又異軍突起。學校既要保證國家課程的實施,又不想放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教育價值,但是學生的課時是有限的,如何處理內容與課時的矛盾?清小采取了把三級課程融合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學校首先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考慮,回答了應該交給學生什么知識的問題。當“為學生提供一生有用的知識,運用知識的知識,整體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這一教育追求成為學校教師的共識,所有的課程都圍繞這一原則進行重組。學什么、在哪里學、怎么學、學多長時間、怎么評價都按照方便學生和保證質量的原則進行整體設計,最終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對國家課程標準有嫻熟的把握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既需要從全局統(tǒng)籌規(guī)劃,也需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扎實落實,其中,確保質量最為重要。清小教師緊密圍繞課程標準的落實,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底線,添加校本內容和要求,最終形成《目標手冊》和《樂學手冊》兩大資源,共同形成課堂教學的標準,使教師可以擺脫具體教材的束縛,清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教師在形成新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學校提供約束性向導。在清小,承擔向導角色的正是《目標手冊》和《樂學手冊》。
(三)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離不開學校的獨立思考,以學校為本位的教育思考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yè)團隊完成。清小目前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專業(yè)團隊。這些專業(yè)團隊的成長得益于學校建設專業(yè)共同體的策略。學校通過發(fā)現(xiàn)學術領軍人物,建立學科團隊,加強專業(yè)研修等方式,依托學科教研與課程研發(fā),帶領教師形成自覺成長的專業(yè)發(fā)展團隊。這些團隊為學校的課程建設和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張斌)
方丹/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中教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學校發(fā)展、教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