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從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改革與法治相輝映
南方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標注到了一個新高度。
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全面深化改革。一年后,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吹響號角。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實現(xiàn)這個總目標,必然要求推行法治。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法治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依托,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要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于是,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歷史上第一個以法治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召開,向全世界鄭重宣示,我們將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法治需要改革推進,改革期待法治護航。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 “體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 ‘三個全面’的邏輯聯(lián)系。” “三個全面”,將是一個改革與法治精神交相輝映的偉大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