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秦良玉文化”的人類學解讀

2014-03-29 09:49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土家族文化

李 虎

?

“秦良玉文化”的人類學解讀

李 虎

(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秦良玉是明朝著名的愛國軍事將領,用其輝煌的一生譜寫了我國女將首次被載入正史的新篇章。圍繞秦良玉傳奇的一生,后世以史書、文學作品、民間故事等形式加以記載和傳播,并逐漸形成圍繞秦良玉及其遺物等為核心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即“秦良玉文化”。從人類學的視角,分析和探討“秦良玉文化”的核心符號及內涵,并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多層面的分析和解讀顯得尤其必要。

秦良玉文化;土司制度;土家族;性別符號

秦良玉是明朝著名的愛國軍事將領,用其輝煌的一生譜寫了我國女將首次被載入正史的新篇章。秦良玉成就的偉業(yè)歷經(jīng)明代萬歷、天啟和崇禎三朝,她曾率軍鎮(zhèn)壓播州叛亂、抗擊后金、京都勤王、平定水西土司叛亂和抵抗農民起義等,成為后世傳頌的楷模和典范。

一、“秦良玉文化”梗概

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生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自幼聰穎,與兄、弟從父秦葵“習騎射擊刺之術”、兵法戰(zhàn)術及文韜武略,雖生為女兒身,卻自幼胸懷大志,奉著名唐朝女英雄平陽公主和隋初女豪杰冼夫人為榜樣,有領軍掛帥報效國家之雄心。秦良玉22歲時,通過比武招親嫁石砫(今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并輔佐夫君整頓軍備,操練兵馬,訓練出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隊伍,因這支隊伍擅使一種經(jīng)過特殊設計的兵器,為鋼矛帶鉤、尾有鐵環(huán)、硬木為桿的長矛,而被稱為“白桿兵”。據(jù)《明史·秦良玉傳》載:“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fā)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盵1]75526歲時,秦良玉首次統(tǒng)帥精兵五百,隨夫參與鎮(zhèn)壓四川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使楊應龍的叛亂,即顯示出其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華,被譽為“此役戰(zhàn)功第一”。而后,良玉在丈夫受人迫害、含冤早逝之時,毅然舍棄個人恩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遵循土司承襲制度,代領石砫宣撫使之職。從此,秦良玉率領白桿兵南征北戰(zhàn),東征西伐,足跡遍及云貴川大部,征程涉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屢建奇功,其中援遼討奢、萬里勤王、鎮(zhèn)亂保民等事跡被后世傳為佳話。

秦良玉一生戎馬40余載,因戰(zhàn)功封官賜爵,官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zhèn)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等等,更于崇禎年間遠征萬里、入京勤王,威震京師,而備受崇禎皇帝器重,招至平臺,賜詩四首,予以嘉獎。作為女性,其位之顯,其爵之高,堪稱古今唯一。

永歷二年(1648年),秦良玉病逝于石砫,享年75歲,其尸骨葬于城東十五里的回龍山,墓碑題為:“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zhèn)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掛鎮(zhèn)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貞素秦太君墓?!?/p>

圍繞秦良玉傳奇的一生,后世以史書、文學作品、民間故事等形式加以記載和傳播,并逐漸形成圍繞秦良玉及其遺物、遺址等為核心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即“秦良玉文化”。具體而言,“秦良玉文化”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涉及秦良玉大都督府、古戰(zhàn)場遺址萬壽寨、三教寺、秦良玉陵園、雕塑,及碑刻牌匾、印章文獻、土司譜牒、禮器兵器、個人遺物等重要文物;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則包括與秦良玉有關的民間故事、兵器制作工藝、兵法、軍事思想和各式文學作品等[2]。

近年來,隨著各學科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秦良玉及其文化的研究中,加之地方政府部門的關注,“秦良玉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斷補充、完善,內容也更加充實、完整。因此,從人類學的視角,分析和探討“秦良玉文化”的核心符號及內涵,并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多層面的分析和解讀顯得尤其必要。

二、“秦良玉文化”的人類學核心符號解析

“秦良玉文化”在形成過程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象征符號,把握其中的典型元素和核心部分,是準確認識和解析整個文化的關鍵。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萊斯利·懷特(Leslie A. White)指出,符號是人類隨意賦予事物的某種意義的事物或事件……符號的使用關系到其含義和實在形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3]27。解釋人類學大師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則稱:“我采用的文化概念實質上是一個符號學(semiotic)的概念……在我看來,所謂文化就是這樣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因此,對文化的分析并非是一種尋求規(guī)律的實驗性科學,而應該是探求意義的解釋性科學”。[4]5因此,探求典型文化符號的意義是合理和深刻地解釋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要途徑。

“秦良玉文化”在當代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僅是秦良玉作為民族英雄所具有的影響力,還應該包含秦良玉自身具有的兩個重要身份符號,即少數(shù)民族的精英代表和女性身份。

(一)族屬身份

秦良玉及其丈夫馬千乘的族屬是土家族還是漢族,在當前學界的研究中說法不一:一說,二人均是土家族,如董其祥在《秦良玉及其遺物》一文中,通過對秦、馬二姓進行考證,并結合史料知識的分析,認為秦良玉和馬千乘應是古代巴人“溪蠻”族群的后裔,今天土家族的成員[5]。二說,秦良玉為漢族,馬千乘為土家族。如曹毅《土家族歷史上的女強人——秦良玉》一文,即認為秦良玉屬漢族女子,嫁給少數(shù)民族(土家族)人士馬千乘[6];滕新才教授則指出:“她(秦良玉)自己是漢人,丈夫的馬氏家族世為土司,她也隨之成了少數(shù)民族,但她對明王朝卻有著無比的忠誠?!盵7]三說,二人均為漢族。龍震在其《揭秘“白桿兵”興衰》一文中指出:“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陜西撫風,乃馬援后裔,因祖上建立了戰(zhàn)功,被封為石砫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后傳到馬千乘?!盵8]從文中可以推測,龍震認為石砫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但秦良玉和馬千乘均為漢人??梢?,具體到秦良玉和馬千乘的族屬問題,學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本文意不在于進一步辨析秦良玉和馬千乘本身的族屬是漢族,還是土家族或苗族,因為利用當代的民族定義來識別古人之“民族身份”的作法,或許仍值得商榷,更何況,民族學界至今對“民族”的定義依然存在“客觀論”和“主觀論”之爭。雖然秦良玉和馬千乘的族屬依然存在爭議,但總結這些說法,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二人自身及其祖先是不是少數(shù)民族,但二人的土司身份,都說明了其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首領的客觀身份和地位。宋元以降,封建中央王朝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土司制度,這一制度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即中央王朝冊封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中有威望的首領為職官,劃其疆界,使其世領其土,世有其民[9]。因此,無論秦良玉和馬千乘的祖籍何地,是否是少數(shù)民族,但作為土生土長于石砫及周邊的社會成員,二人都已經(jīng)認同于當?shù)氐奈幕土曀?,因此才能夠與當?shù)厝巳谇⑾嗵帲⒊蔀槠滠娛骂I袖??傊?,秦良玉是土家族地區(qū)的重要領袖和民族精英代表,這是當前學界形成的共識。這也可以從當前有關土家族的諸多研究文獻中得以體現(xiàn),如曹毅著的《土家族民間文化散論》中有“土家族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秦良玉”之說,田荊貴主編的《中國土家族歷史人物》即有“石砫宣撫使秦良玉”的篇章,等等。

實際上,對秦良玉作為土家族領袖的身份認可,也是其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明朝末期,政局動蕩,除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還有女真族的后金政權意欲南下,以楊應龍、奢崇明等為代表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司也紛紛謀叛明朝廷。在此背景下,同樣具有少數(shù)民族領袖身份的秦良玉卻能夠以大局為重,率領“白桿兵”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征戰(zhàn)沙場,并立下汗馬功勞。而當代民族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秦良玉的族屬身份更是受到關注,這進一步推動了秦良玉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

(二)性別符號

秦良玉具有的女性身份,是其受到矚目和贊賞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秦良玉文化”得以構建的關鍵。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男權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和男主內女主外的觀念一直存在。雖然部分學者研究表明,明代中后期婦女問題出現(xiàn)了一些新動向,即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營造了婦女解放的社會氛圍,廣大婦女已逐漸突破封建禮教的禁錮,在一定程度上爭取了個人自由……但這種動向的影響畢竟非常有限,沒有突破傳統(tǒng)的社會模式[10]235??傮w而言,明代作為學界公認的女性遭受封建壓迫最深重的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仍然很低。這一時期,隨著程朱理學成為官學,“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念被發(fā)揮到極致。作為男性附屬物的女性,幾乎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女性被視為男性的私有財產(chǎn),被要求婚前保持童貞、婚后守貞,丈夫死后守節(jié)。雖然忠州因地處西南邊陲,或許在男女觀念上會相對平等,至少良玉之父秦葵允許其跟隨學詞翰、練騎射、習兵法。學習過程中,秦良玉初顯其異常稟賦,此時秦葵對諸子感嘆:“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笨梢?,秦葵對于女兒具有如此天賦,卻是女兒身頗感遺憾。這也說明當時的社會觀念中,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某種定位,即不宜從軍打仗等。在這樣的背景下,秦良玉能夠憑借赫赫戰(zhàn)功而受到皇帝平臺賜詩的褒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巾幗英雄。換言之,秦良玉正是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女性的刻板印象,才吸引了更多人的好奇、關注和稱贊。

同時,秦良玉還組織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隨軍征戰(zhàn)。據(jù)1620年出使中國的朝鮮使臣黃中允記載:“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wǎng)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吹角打鼓乘轎而氣勢頗壯。厥夫馬姓云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領各隊。凡女兵四十余名,著戰(zhàn)笠,穿戰(zhàn)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11]43從這一描述可以看出,秦良玉的魁梧身姿及其女兵隨從的英姿颯爽形象,甚至不亞于男兒,而言辭中也充分表露了黃中允的欽佩之情。

當代社會,雖然婦女社會地位實現(xiàn)大解放,男女平等的觀念基本深入人心,但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界定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在當代的秦良玉文化研究成果中,其女性身份符號在有意或無意地被強調和彰顯,如“奇女子”、“巾幗英雄”、“女將”、“女帥”、“女杰”、“女土司”等文字,都成為諸多文人學者敘述秦良玉形象的關鍵詞。當然,這些詞匯也是吸引更多讀者的關鍵字眼。從社會大眾對“女英雄”好奇心理的社會現(xiàn)實,也足以說明中國社會賦予女性的性別角色所形成的社會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傊?,秦良玉作為一代傳奇女將,崛起于女性地位低微的明代,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一奇跡,不僅受贊于古人,而且吸引著今人,這使得秦良玉文化更能大放異彩。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認為秦良玉文化之所以能夠發(fā)揚光大,僅其族屬身份和性別符號的功勞,而重在強調秦良玉戰(zhàn)功赫赫受到普遍認可的基礎上,其族屬身份和性別符號在秦良玉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光大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重要性。

三、“秦良玉文化”傳播形態(tài)多元性的解讀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是首次提出“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概念的學者,這一對概念后來成為人類學社區(qū)研究重要的二元分析構架。在雷德菲爾德看來,“大傳統(tǒng)”(Great Tradition)即“一個文明中,那些內省的少數(shù)人的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Little Tradition)則指“那些非內省的多數(shù)人的傳統(tǒng)”。[12]156中國學者王銘銘對這一概念的解釋進一步本土化,“所謂大傳統(tǒng)是指以都市為中心,以士紳階層為發(fā)明者和支撐力量的文化。而小傳統(tǒng)指的是鄉(xiāng)民社會中一般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文化”。[13]157秦良玉的生平事跡,既可閱于正史文獻,也可從各類詩、詞、文及方志文獻中查閱,還可見于各式民間演義小說及口傳故事中。

就正史文獻而言,包括《明史》、新修《忠縣志》和《石柱縣志》等皆有“秦良玉傳”或其相關事跡記載。明清以降的各類詩、詞、歌、劇中也不乏有以秦良玉為主題者。以詩歌為例,彭福榮先生曾對現(xiàn)存歷代吟詠秦良玉的詩歌進行統(tǒng)計:明代6首,清代31人77首,民國28首,當代49首[14]。其中尤以明朝崇禎帝的賜詩四首和當代文人郭沫若的詠詩最具代表性。此外,20世紀30年代后出現(xiàn)的各式文學小說,如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義》、李慶成、周靜女的《秦良玉》和衛(wèi)聚賢的《秦良玉傳》;各種故事傳說,如秦良玉萬里勤王在平臺召見時用饅頭擱平底尖御酒杯的故事以及《南城寺的韋陀》、《萬壽寨飛鯉魚》等故事[2]??梢姡亓加裎幕ㄟ^文字、口頭等多種形式傳承和發(fā)展,這也是“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傳播路徑的再現(xiàn)。通常而言,正史文獻、及各類詩、詞、歌、劇是以士紳階層為發(fā)明者和支撐力量的文化,即所謂的“大傳統(tǒng)”,而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傳說則屬于底層鄉(xiāng)民社會的文化,即“小傳統(tǒng)”。當然,“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并非對立和矛盾的,反而常常是相互借鑒,互為補充的關系。正如《明史·秦良玉傳》和《女杰秦良玉演義》,前者代表“大傳統(tǒng)”,后者則屬于“小傳統(tǒng)”。《明史·秦良玉傳》是當前學界研究秦良玉最重要的史料依據(jù)之一,一方面不惜濃墨重彩展示秦良玉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崇高行為,歌頌她忠君愛國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卻對秦良玉晚年的政治傾向秘而不宣,有意隱去其大義凜然的抗清精神,使對這位巾幗英雄的歷史描述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而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義》則是一部歷史題材的武俠小說,其對歷史真實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使之超脫為杰出的藝術典型和古代社會更具普遍意義的文學形象,較之歷史原型更具本質真實性,也因此顯得更可感、更豐滿[15]。

四、“秦良玉文化”的功能性解釋

人類學的功能主義學派主張,文化是一個由緊密相聯(lián)的各要素組成的整體,各文化要素和文化現(xiàn)象都應置于文化整體中進行考察。正如英國人類學家布羅尼斯勞·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所說,“在每種文明中,一切習慣、物質對象、思維和信仰,都起著某種關鍵作用,有著某些任務要完成,代表著構成運轉著的整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2]130同時,他強調文化應該滿足社會整體及其個體的需要。秦良玉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滿足了中央政府歌頌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式英雄的需要,也滿足地方少數(shù)民族群體紀念英雄祖先、民族楷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心理需求,還滿足社會成員崇拜英雄、效仿英雄,甚或是滿足個體窺探女性英雄事跡的好奇心理需求。

具體而言,因秦良玉及其文化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對滿足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需求各異,以致對其評價也存在差別。明末,秦良玉率部萬里赴京勤王,奮勇出擊,先后收復灤州、遷安、永平、遵化四城,為解京師之圍立下大功,故崇禎皇帝贊其為“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里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順治十六年(1659年),秦良玉之孫馬萬年歸順清朝,對于祖妣的抗清壯舉諱莫如深,馬氏家族亦無敢言者,竟使秦良玉晚年事跡撲朔迷離,難以廓清[16]。清朝末年,革命黨人鼓吹反清排滿,抗清英雄秦良玉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革命志士秋瑾賦詩贊譽秦良玉:“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笨谷諔?zhàn)爭時期,郭沫若賦詩贊其為:“石柱擎天一女豪”。然而,在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郭沫若對秦良玉的贊美變成了被他人責難的把柄,以致其后來不得不致信《四川日報》編輯部,闡述見解,陳明立場。這都可以呈現(xiàn)出秦良玉文化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為滿足不同立場者的不同需求而出現(xiàn)的變化。

當然,秦良玉文化在歷史各階段各社會群體中的多元呈現(xiàn)形式,也證實了社會群體及成員會根據(jù)當下的或現(xiàn)實的集體或個人利益,對文化現(xiàn)象有選擇地接受或拒絕。換言之,社會記憶具有選擇性與工具性的特質[17]。以秦良玉英勇事跡為主要呈現(xiàn)形式的“秦良玉文化”,是石柱馬氏后人,乃至石柱土家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這一重要遺產(chǎn)在馬萬年歸順清朝后,逐漸被其族人遺忘;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由于反清運動和抗戰(zhàn)需要,其再次被有志之士從歷史記憶中翻出,不斷得到強化和豐富。解放初期受極左思潮泛濫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秦良玉文化”的諸多元素被當作“毒草”進行批判,眾人關注的熱情不再。改革開放后,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重新得到評估,文化研究熱潮再次將土家族及“秦良玉文化”研究推向“前臺”?!扒亓加裎幕弊鳛榈胤降奈幕放坪屯良易宓闹匾z產(chǎn)被重新塑造和推介,這一遺產(chǎn)作為地方和族群集體記憶的關鍵部分再次凸顯。因此,可以說,“秦良玉文化”作為石柱土家族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在各階段外顯或潛隱地存在于其社會群體的記憶系統(tǒng)之中。

總之,秦良玉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并不斷被推崇而影響力倍增,其原因可以歸納為:其一,秦良玉一生為民族和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和豐功偉績,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層和人民大眾的一致認可,這是根本;其二,秦良玉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即少數(shù)民族領袖符號和女性性別角色,這至關重要;其三,秦良玉文化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對于滿足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需求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當前秦良玉文化作為地方文化品牌和土家族重要遺產(chǎn),而被重新塑造和弘揚,這更是關鍵。

[1][清]張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李良品,冉建紅,吳冬梅.石柱“秦良玉文化”的類型、成因與保護[J].重慶社會科學,2007(11).

[3][美]L.A.懷特.文化的科學[M].沈原,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4][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5]董其祥.秦良玉及其遺物[J].四川文物,1987(2).

[6]曹毅.土家族歷史上的女強人——秦良玉[J].民族論壇,1991(4).

[7]滕新才.三峽巾幗秦良玉傳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2(4).

[8]龍震.揭秘“白桿兵”興衰[J].貴陽文史,2008(4).

[9]李虎.論清代改土歸流對土家族地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的影響[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5).

[10]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1]林基中.燕行錄全集:卷16[M].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轉引自楊昕.朝鮮使臣筆下的明代中國女性形象[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

[12]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3]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14]彭福榮.歷代吟詠秦良玉詩歌述論[J].文藝爭鳴,2008(7).

[15]滕新才,張春花.《明史·秦良玉傳》與《女杰秦良玉演義》比較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16]滕新才.秦良玉“平臺賜詩”考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17]李虎.儀式展演·集體記憶·他者表述——基于一個客家村落“會期”儀式之思考[J].民俗研究,2011(4).

(責任編輯:朱 丹)

An Anthropological Reading of “the Culture of Qin Liangyu”

LI HU

Qin Liangyu is a famous and patriotic general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female general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She is recorded and passed on in various forms such as history, literal works, folk stories, etc. A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necessitated to disclose the core symbolic connotations and to make an overall multi-layered study.

the culture of Qin Liangyu; the Chinese Chieftain System; Tujia Minority; gender symbol

2013-10-12

李 虎(1982-),男,壯族,廣西馬山縣人,博士,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土家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

G127

A

1009-8135(2014)01-0023-05

猜你喜歡
土家族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土家族情歌
三峽地區(qū)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分析
———評《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
土家族
誰遠誰近?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土家族“七”類藥物考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