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從理雅各《孝經(jīng)》看孝文化典籍英譯
張娟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孝文化典籍英譯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理雅各英譯本《孝經(jīng)》作為中華孝文化典籍英譯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譯本。文章擬從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不同視角來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經(jīng)》,這在孝文化典籍《孝經(jīng)》英譯研究中至今尚屬首次,希望能為《孝經(jīng)》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理雅各;《孝經(jīng)》;孝文化典籍;英譯;生態(tài)翻譯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文化。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古人以孝治天下,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孝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孝文化典籍英譯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孝經(jīng)》作為中華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在典籍英譯史上被翻譯過數(shù)次,其中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之一當屬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的譯本。國內至今僅有兩位學者曾就《孝經(jīng)》英譯本進行研究過,曾春蓮[1]從理解、表達、注釋、宗教思想傾向等方面比較了英語世界較早的兩個《孝經(jīng)》譯本,陳燕欽[2]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對《孝經(jīng)》的四個英譯版本進行了評價和解讀。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研究《孝經(jīng)》譯本尚屬首次,本文擬從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適應/選擇”論,“譯者中心”論,“三維轉換”論,“翻譯策略/方法的優(yōu)化選擇”論,以及“汰弱留強,適者長存”論等不同視角來深入剖析理雅各譯本在《孝經(jīng)》英譯本中始終獨樹一幟、長盛不衰,被奉為經(jīng)典譯本的原因,希望能為《孝經(jīng)》的英譯研究以及孝文化典籍英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過程是譯者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的“選擇”。翻譯過程中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具體特征:一是“適應”——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二是“選擇”——譯者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3]84。
理雅各是近代英國著名的漢學家,是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并翻譯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人,至今雖逾百年,理雅各的譯本仍被認為是中國經(jīng)典的標準譯本[4]。從1843年到1873年,理雅各把他一生中最美好的30年都留在了香港,他深深為中國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傾倒,并決心潛心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和英譯工作。在他從事翻譯工作時,中國正處于被外國列強瓜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但理雅各不顧種種偏見,克服了重重困難,打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門[5]。在生態(tài)翻譯學看來,理雅各極好地適應了當時中國的整體環(huán)境,說明了他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孝文化的推崇恰好適應了當時宏觀背景下中華文明的流失,而這種適應也極好地維護了語言文化的生態(tài)平衡。
《孝經(jīng)》,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一共有十八章,章章都是經(jīng)典。《孝經(jīng)》在我國歷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特別是西漢統(tǒng)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必讀書目。《孝經(jīng)》在儒家重要的十三部典籍中是最顯赫的。這樣一部經(jīng)典作品,對于一位漢學家或翻譯家來說是不容錯過的。因此,理雅各當時以《孝經(jīng)》為譯本,恰好符合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翻譯適應選擇論中譯者對譯本的選擇。
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看,譯者為中心可以解釋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做出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譯文能否生存,譯者是翻譯過程的主體,翻譯活動自始至終是通過譯者的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來完成[6]。在翻譯孝文化典籍《孝經(jīng)》的過程中,理雅各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用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作為一名外國人要熟練掌握漢語就已經(jīng)很難了,何況還要讀懂、透徹理解古漢語就更難了,他在完成每一篇譯文之前都要反復推敲反復研究,力求譯文完美,為了使譯文準確可靠,他還做了大量的注釋,足見理雅各是一位治學嚴謹、毅力驚人、知識淵博的學者。從理雅各為翻譯《孝經(jīng)》所花費的心血,付出的努力,克服的困難來看,這無疑符合了生態(tài)翻譯學中“譯者中心”論。
在英譯《孝經(jīng)》的過程中,理雅各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精益求精地選詞選句,精確地傳達了孝文化的思想精髓,故他的譯文才能流芳百世。
在《開宗明義第一》中,“曾子避席曰”中“席”是指竹席、篾席?!氨芟?即離開席子?!跋痹谖覈糯侨藗內粘I畹闹饕镁?也是禮節(jié)規(guī)制的象征,接待賓客都要在室內布席,故理雅各把“席”譯為“mat”[8]465比起其他譯本的“seat”[7]346要準確得多。
古漢語非常精簡,可謂言簡意賅,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讀者推敲和琢磨,才能心領神會。理雅各在《孝經(jīng)》英譯本幾乎所有的篇章中都補全了原文中省去的話語,使得譯文在邏輯上流暢合理,便于譯文讀者理解。
例1: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肚浯蠓蛘碌谒摹?/p>
譯:When these three things—(their robes,their words,and their conduct)—are all complete as they should be,they can then preserve their ancestral temples[8]470.
分析:原文中僅提到“三者備矣”,但理雅各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根據(jù)我國古代文化特色及上下文邏輯關系,在譯文括號中把“三者”的具體內容補充完整。
例2: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度耪碌谄摺?/p>
譯 :Heaven and earth invariably pursue the course (that may be thus described),and the people take it as their pattern.(The ancient kings)imitated the brilliant luminaries of heaven and 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varying)advantages afforded by earth,so that they were in accord with all under heaven[8]474.
分析:例文中語言言簡意賅,四字結構表達,抑揚頓挫,但在譯文中理雅各在括號中補全了例文省去的語言,雖增添了一些詞語,但保全了意義的連貫順暢,便于譯文讀者理解。
理雅各無論在理解孝文化典籍原文,還是在其將古漢語英譯的過程中選詞造句造句方面,無不體現(xiàn)了他充分發(fā)揮“譯者中心”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其譯作能歷久彌新,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生態(tài)翻譯學的翻譯方法可謂之“多維”轉換,其中主要落實在“三維”轉換上,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3]236。
從語言維看,古漢語言簡意賅,往往以四字結構,排比,對偶著稱,在英譯時,理雅各選擇適應原文《孝經(jīng)》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留漢語對稱的形式之美,盡全力展現(xiàn)原文的音韻、節(jié)奏和結構,他以嫻熟精湛的語言駕馭能力,用規(guī)整的語言譯出古漢語的風貌,保留了對稱工整的句式結構,傳達了《孝經(jīng)》的行文特點,而且文字精煉,符合原文睿智簡潔的文風。
例3: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廣要道章第十二》
譯:For teaching the people to be affectionate and loving,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filial piety.For teaching them (the observance of)propriety and submissiveness,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fraternal duty.For changing their manners and altering their customs,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music.For securing the repose of superiors and the good order of the people,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the rules of propriety[8]481.
分析:例文四句運用四子結構以及工整的對偶排比句,這是古漢語的一個顯著特點。理雅各在其譯文中盡其所能地發(fā)揚了這一特點,在翻譯這四句時,他采用了這樣的排比句式結構:For doing……,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使行文緊湊簡潔,符合原文的特點。
從文化維看,任何一個民族語言都是根植于其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到文化的因素。理雅各在《孝經(jīng)》的十八章中,幾乎章章都有詳盡的注釋,對原文不足兩千字的《孝經(jīng)》,注釋達四十八處之多。他在注釋中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及了解孝文化提供了非常詳實的介紹和說明,為讀者理解譯文鋪平了道路。
在《開宗明義第一》中,理雅各在注釋中以“This is the zi or‘style’of Confucius”[8]466.來解釋“仲尼”、“曾子” 這樣的人名,并在注釋中指明”All virtue” means the five virtuous principles,the constituents of humanity: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propriety,knowledge,and fidelity[8]466.另外在《士章第五》中,在注釋中解釋“士”,在《圣治章第九》中,在注釋中解釋“配天”,等等,對于這種含文化專屬信息的名詞,理雅各綜合利用音譯法、意譯法及解釋等各種方法。這種添加注釋的手法更可以使西方讀者愿意理解中國文化,從生態(tài)的角度說,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當時西方文字更為流行的局面,使中國文化地位得到提升,因而這種翻譯手法更符合生態(tài)性,對語言界的平衡有巨大幫助。
從交際維看,在翻譯中如果譯文沒有交際作用,就毫無用處可言?!缎⒔?jīng)》的字數(shù)很少,今本僅存1799字,簡短精煉,可謂字字珠璣,若翻譯上一字偏差,都有可能導致原文信息失真甚至扭曲,為了將原文信息傳達得更清楚明白,易于西方讀者理解中國孝文化,實現(xiàn)交際交流的目的,理雅各在《孝經(jīng)》譯文的十八個章節(jié)中幾乎都有在括號中添注信息,運用增譯法,補全了原文省略的話語,將《孝經(jīng)》的精髓傳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便于西方讀者理解,實現(xiàn)中西思想智慧的交流。
例4: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妒苏碌诹?/p>
譯:They follow the course of heaven (in the revolving seasons);they distinguish the advantages afforded by(different)soils[8]472.
分析:例文中的“天之道”,實則指四季輪回交替之道,因此理雅各在翻譯此句時,不僅將“天”譯為“heaven”,而且還使用的增譯的翻譯方法,在其后的括號中注明“in the revolving seasons”,若不增譯的話,將會使譯文讀者讀起來感到突兀茫然,不知所措。
在總的交際意圖上,要做到如實全面地將《孝經(jīng)》的思想內容傳達給讀者,理雅各《孝經(jīng)》無疑是實現(xiàn)了的,這也正是對其自身忠實的翻譯這一多維度選擇適應原則的結果。
因此,在翻譯孝文化典籍時,首先,應考慮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要充分認清英漢語言的差異,使孝文化典籍英譯更接近原著,生動地再現(xiàn)原作當中的意境和美感;其次,在文化形式上以傳達中國孝文化為主,要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差異;再次,要了解孝文化典籍英譯的交際意圖,要符合原語、譯入語的環(huán)境,為兩種語言的使用者都能接受,關注交際層面的選擇轉換,達到宣傳和弘揚的功能。
譯者對生態(tài)翻譯策略/方法的優(yōu)化選擇,主要表現(xiàn)為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的前提下,為獲得較高“整合適應選擇度”而對翻譯策略和技巧進行優(yōu)化的變換使用[3]244。
紐馬克認為,翻譯權威作品和哲學著作應采用語義翻譯法。語義翻譯是指“在譯入語語義和語法結構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上下文意義”,譯者首先要尊重作者,其次要尊重原語,最后才去考慮讀者[9]。德國著名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艾爾馬赫認為,翻譯有兩種不同的途徑,一種是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10]。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將前者稱為“異化”翻譯策略,將后者稱為“歸化”翻譯策略。由此可見,直譯、語義翻譯及異化翻譯在翻譯方法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理雅各翻譯的孝文化典籍《孝經(jīng)》,首先考慮忠于原作,其次是盡可能為讀者理解孝文化提供條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實于原文,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古漢語的韻味及其結構特點。理雅各在保證語法正確和語意順暢的基礎上,采用語義翻譯、異化翻譯或直譯的翻譯方法,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詞序語序,及原文里的修辭手法,如對比排偶句,一律在譯文中加以保留,并且對原文的語氣把握到位,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孝經(jīng)》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孝文化有效的弘揚和傳遞。
例5: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堕_宗明義章第一》
譯:Filial piety commences with the service of parents;it proceeds to the service of the ruler;it is complet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8]466.
分析: 例文中三個動詞“始于”,“忠于”,“終于”,在譯文中分別用動詞短語“commence with”,“proceed to”,“be completed by”,原文中“事親”,“事君”,“立身”分別譯成三個名詞短語“the service of parents”,“the service of the ruler”,“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實現(xiàn)了譯文最大限度與原文的詞序一致,保留了排比對偶句。
例6: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肚浯蠓蛘碌谒摹?/p>
譯:They do not presume to wear robes other than those appointed by the laws of the ancient kings,nor to speak words other than those sanctioned by their speech,nor to exhibit conduct other than that exemplified by their virtuous ways[8]470.
分析:例文中采用排比句式“非先王之……不敢……”,理雅各在譯文中遵循了排比的修辭手法,采用句式結構“……not to do……other than……by……”實現(xiàn)了譯文最大限度與原文的句式一致,保留了原文的特點。
孝文化典籍《孝經(jīng)》言簡意深,意義往往不在淺表。理雅各譯本儼然一部英文注釋,為讀者理解古文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其作用和效果遠非單純翻譯所能取代。注釋及在括號中添注信息增譯的好處,在于闡幽發(fā)微,彌補單純翻譯的不足,使譯文邏輯合理、行文流暢,易于譯文讀者的理解。理雅各通過詳盡的注釋和在括號中添注信息的增譯方法照顧到讀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忠實、可讀,堪稱文化典籍翻譯的典范。
例7: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妒戮碌谑摺?/p>
譯:The superior man serves his ruler in such a way that,when at court in his presence,his thought is how to discharge his loyal duty to the utmost,and when he retires from it,his thought is how to amend his errors[8]482。
分析:從此例可以看出,理雅各為了使譯文流暢,在譯文中將“君子”譯為“The superior man”,同時為了譯文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孝文化,他還在注釋中解釋“君子”“Jun zi here can only be the good and intelligent officer in the royal domain or at a feudal court.”從其注釋看“君子”一詞譯成“Jun zi”,顯然屬音譯,其后用釋義法具體解釋“君子”的含義。
綜上所述,理雅各譯本持久的生命力說明,譯注并舉的翻譯才是文化典籍翻譯的正途。理雅各譯本始終獨樹一幟、經(jīng)久不衰,至今被奉為標準譯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汰弱留強,適者長存”是生態(tài)翻譯學的基本法則[3]317。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世界開始矚目中國,世界上幾乎各重點大學都設有孔子學院,旨在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文化。魅力無窮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特別是《孝經(jīng)》這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因此不斷地有人嘗試將它譯為不同的語言,希望自己本國人民能夠領會其中無盡的思想精髓,而理雅各的譯本在眾多的英譯版本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也許我們可以用“汰弱留強,適者長存”這一生態(tài)翻譯學的基本法則來解釋此現(xiàn)象。
在《諸侯章第三》中,對于“社稷”這個文化專有名詞,理雅各在注釋里對其作出了詳盡的解釋:“The king had a great altar to the spirit(or spirits) presiding over the land.The color of the earth in the center of it was yellow;that on each of its four side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colors assigned to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sky.A portion of this earth was cut away and formed the nucleus of a corresponding altar in each feudal state,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capital.The prince of the state had the prerogative ofsacrificing there.A similarrule prevailed for the altars to the spirits presiding over the grain.So long as a family ruled in a state,so long its chief offered those sacrifices;and the extinction of the sacrifices was an emphatic way of describing the ruin and extinction of the ruling house”[8]469.從理雅各的翻譯和注釋中,譯文讀者可以了解到“社稷”的具體涵義,而且他還對文中“保其社稷”的特定含義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而其他有的譯本只是簡單地譯為“the produce of their lands”[7]348。
理雅各作為一個漢學家和翻譯家,本著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透徹理解原文的內涵,反復推敲反復琢磨,最終形成經(jīng)典譯文,這也是“汰弱留強”法則在他翻譯思想中的體現(xiàn),使其譯本在“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大潮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經(jīng)久不衰,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譯本。
理雅各英譯《孝經(jīng)》過程中,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選擇性適應、對譯本的適應性選擇,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進行轉換,并優(yōu)化選擇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逐步“汰弱留強”,最后實現(xiàn)了其譯本的“適者長存”。
理雅各皓首窮經(jīng),其成就令人景仰,為向西方傳播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理雅各譯本《孝經(jīng)》,既可總結典籍英譯的經(jīng)驗,為孝文化典籍英譯提供寶貴的借鑒,又可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進一步實現(xiàn)中華孝文化走向世界,同時還能促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平衡。
[1]曾春蓮.裨文治、理雅各《孝經(jīng)》英譯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191-195.
[2]陳燕欽.《孝經(jīng)》英譯版比較[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8-22.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宋新.理雅各——從傳教士到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7(2):30-34.
[5]陳可培,劉紅新.理雅各研究綜述[J].上海翻譯,2008(2):18-22.
[6]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9.
[7]ElijahColemanBridgman.FilialDuty[J].TheChineseRepository, 1835(8):345-353.
[8]Legge,James.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The Texts of Confucianism[M].2nd ed.Oxford:Clarendon Press,1899:465-488.
[9]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2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74.
[10]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 [M].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08.
[責任編輯:余義兵]
H315
A
1674-1104(2014)02-0115-05
10.13420/j.cnki.jczu.2014.02.029
2013-12-26
湖北工程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課題;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1JYTG195)。
張娟(1982-),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