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00)
七十余歲中進(jìn)士 正九品的校書郎
——唐才子曹松史跡探索與佳詩賞析
李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00)
出身貧寒的舒州人曹松,以“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的苦吟實(shí)踐,學(xué)賈島為詩,又能有所創(chuàng)新。在“吟詩應(yīng)無罪,當(dāng)路卻如仇”社會環(huán)境極度混亂的晚唐,至光化四年(公元901),“七十余”方中進(jìn)士。因是年為昭宗“內(nèi)難新平”的“反正之年”,得以“五老榜”授于“正九品”校書郎。幾十年的落榜“滯留”和“避亂”,曹松嘗游大半中國,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章,屬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組成部分。于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進(jìn)程的今天,追索、鉤沉唐才子曹松的人生史跡與賞析、研究其詩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zé)任。
苦吟不息;五老榜;校書郎;詩作賞析
進(jìn)士,在科舉制度興盛與完善的唐朝,是最被看重的一科。鑒于此科及第艱難,文壇將其比譬為“月中折桂”,社會上也長期傳承著“三十(歲)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jìn)士”俗語[1]。有的人甚至苦讀苦考幾十年,在年過“古稀”之后方中進(jìn)士。晚唐的曹松,就是位“七十余”才進(jìn)士及第的傳奇人物。由于曹松擁有豐厚的詩歌藝術(shù)造詣及其在詩壇的影響力,元代著名詩人、又“是別具一格的詩評家”的辛文房[2],將其錄入《唐才子傳》,在這部“以詳記唐代詩人逸事趣聞為特色的精彩的傳記文學(xué)作品,還是一部杰出的論唐詩風(fēng)格流變與評價(jià)各位詩人藝術(shù)成就的專著”中[3],成為二百七十八名唐才子中的正傳者。尋覓、鉤沉、梳理曹松的人生史跡,吟誦、賞析、研究他的詩作,對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有著一定的無可替代的價(jià)值與意義。
由于《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無曹松傳略,這就給探索曹松的人生史跡,帶來很多地困難。
《唐才子傳》云:“(曹)松字夢征,舒州人也?!逼洹白帧?來自《新唐書·藝文志》[4];而籍貫,則本于《唐摭言·放老條》[5]?!短圃娂o(jì)事》也有相同記載。唐時的“舒州”,又稱同安郡,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更名盛唐郡,后復(fù)故名”,州治所在懷寧縣(今安徽潛山縣)[6]。與此曹松同時代的,尚有另一“曹松,(一作曹崧),衡陽(今湖南衡陽市)人”[7]。
《唐才子傳》又云:曹松“學(xué)賈島為詩,深入幽境,然無枯淡之癖?!盵8]《唐詩紀(jì)事》亦有此述,皆本于與曹松同時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曹松“學(xué)賈司倉為詩”的記載[5]。賈島,字浪仙,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因家貧,曾出家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考不第。五十九歲上任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主簿,時稱其“賈長江”。后為普州(今四川安岳縣)司倉參軍,故又謂“賈司倉”。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七月二十八日,終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五”[9]。是位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刻苦求工為突出特色的著名詩人,對后世詩壇具有很大影響。賈島去世當(dāng)年,曹松即有《吊賈島二首》詩,用“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古今隔,惟有月明同”句,來表達(dá)對賈島的深切懷念。在“學(xué)賈島為詩”過程中,曹松也逐步形成“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里言懷》)的臻善求工的特殊風(fēng)格。
在“深入幽境,然無枯淡之癖”的苦吟歷程里,成就了曹松豐厚的詩歌底蘊(yùn),但并沒有使他在此詩賦為考題的科舉中,很快獲取功名,經(jīng)歷了四、五十年的應(yīng)貢舉,才于唐王朝滅亡前五年的光化四年(公元901)進(jìn)士及第。究其原因,主要是晚唐戰(zhàn)禍不止,政局危難,社會混亂不堪,尤其是昭宗時,皇帝在宦官和軍閥的挾持之下,多次逃出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致使每年一次的拔才會試也不能保障;二是官風(fēng)敗壞,權(quán)貴干預(yù)和操縱科舉選才,致使真才者屢屢落榜。出身微賤的曹松,誠如其《崇義里言懷》詩所云:“把向侯門去,侯門未可知。”這種“世路不妨平路少,才人唯是屈聲多”。(《贈鏡湖處士方于二首》)惡劣環(huán)境下,曹松只能“久困名場”。每年秋冬,從舒州至京師(今陜西西安市)備考;次年春,落榜后再返回,千里之遙,貧困的家中經(jīng)濟(jì),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負(fù)擔(dān),迫使他常常滯留京師或遠(yuǎn)游,求地方軍政長官幫助解決食宿難題。以前的落榜者,滯留期間,多半去游賞大西北的塞上邊防之地。曹松時所臨的社會環(huán)境已大變,大西北的兵禍遠(yuǎn)比其他地方慘烈,難以再去游覽,故“久困名場”的他,選擇的是南方之游。
《唐才子傳》云:曹松“早未達(dá),嘗避亂來?xiàng)槎嘉魃健盵8]?!拔催_(dá)”,可理解為及第之前;“洪都”,即唐時對“洪州”的別稱。王勃《滕王閣序》即有“南昌故都,洪都新府”之句;“洪州”,唐時又稱豫章郡,即今江西南昌市;“西山”,又名洪崖山、南昌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贛水西岸,歷來是道家勝地,亦是文人常游常棲之處,唐張九齡有《登城樓望西山》詩。曹松《亂后入洪州西山》詩,以“記得瀑布落,有同幽鳥聞;一迴驚雨暴,長有剩風(fēng)云”來描繪西山之景。曹松《再到洪州登西山》詩,題下自注:“松常棲此山”,“常棲”,說明其在西山時日之長。關(guān)于“避亂”與詩題中“亂后”,可從曹松《已亥歲二首》中去理解。此題下自注:“僖宗廣明元年”。而“已亥歲”,則是廣明元年(公元880)的前一年乾符六年(公元879)。
據(jù)《資治通鑒》,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夏河?xùn)|節(jié)度軍府亂;九月,黃巢起義軍陷廣州;冬十月,沿湘江而下,歷衡州(今湖南衡陽市)、永州 (今湖南永州市),取潭州 (今湖南長沙市),逼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官兵敗走之時“焚蕩殆盡,士民逃竄山谷。會大雪,僵尸滿野”;十一月,黃巢取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又“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市),陷其外郭,轉(zhuǎn)掠饒(今江西鄱陽縣)、信(今江西上饒市)、池(今安徽池州市)、宣(今安徽宣城市)、歙(大部在今安徽黃山市)、杭(今浙江杭州市),廣明元年(公元880)正月,沙陀入雁門關(guān)(今山西代縣境),”致使“盜賊滿關(guān)東”,而腐敗透頂?shù)恼炎?卻“不親政事,專務(wù)游戲,賞賜無度”,尤善擊毬,竟說出“朕若應(yīng)擊毬進(jìn)士舉,須為狀元”混賬話,對極諫者賜死,并以擊毬來決定西川節(jié)度使之官職。荒唐又無可救藥的唐王朝,致使五月黃巢攻取信州(今江西上饒市)、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六月克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七月,黃巢自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境)渡江,連克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今安徽滁州市),“數(shù)十萬眾乘勝長驅(qū),若涉無人之境?!崩^而黃巢占徐州(今江蘇徐州);九月,攻克東都(今河南洛陽市);十二月,入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建立大齊政權(quán),昭宗出逃?!盵10]故曹松《亂后入洪州西山》之“亂”,是指乾符六年(公元879)已去之亂;《唐才子傳》所言“避亂來?xiàng)槎嘉魃健敝皝y”,則是廣明元年(公元880)之“亂”。說明曹松隱居洪州西山,當(dāng)在廣明元年。此次曹松游了洪州城西滕王閣、翠巖寺、東湖,有《滕王閣春日晚眺》、《書翠巖寺壁》、《江西題東湖》詩,同時還游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登過廬山(一名匡山),甚至鉛山(今江西鉛山縣)、信州(今江西上饒市),余干(今江西余干縣)等地,有《九江暮春書事》、《九江送方干歸鏡湖》、《廬山訪賈匡》、《鉛山書懷》、《信州聞通寺題砌下泉》、《贈余干表明府》詩,為佐證。
《唐才子傳》又云:“(曹松)初在建州依李頻”[8]。當(dāng)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以前。建州,唐時又建安郡,在今福建建甌縣。一個“依”字,暗示李頻為建州執(zhí)政官?!杜f唐書》記載:乾符二年“正月,都官員外郎李頻為建州刺史”;三年十一月,“度支分巡院使李仲章為建州刺史”[11];因此可認(rèn)定李頻在建州時間是“乾符二年至三年(公元875~876)[12]”“依李頻”,也只能在此兩年間。曹松先給李頻寄《林下書懷寄建州李頻員外》詩,云:“一從諸事懶,海上蹟宜沉;吾道不當(dāng)路,鄙人甘入林。云垂方覓鶴,月濕始收琴;水石南州好,誰陪刻骨吟”[13]。李頻收到此詩,即邀之前往。其實(shí),曹松往昔與李頻已有交往。李頻于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擢世士第,調(diào)校書郎,為南陵(今安徽南陵縣)主簿”[14]。曹松時有《贈南陵李主簿》詩,中有“看云情自足,愛酒逸應(yīng)無;簟席遺棋子,衣裳惹印朱”諸趣筆[13]。這也是曹松“依李頻”的重要原因。李頻是賢良之官,在建州,“以禮法治下,更布條教。時朝征亂,盜興,相椎奪,而建州賴以安。卒官下,喪歸,父老相與扶柩”[14]。乾符三年(公元876)卒,曹松有《哭李頻員外》詩,題下自注“時在建州”。以悲憤之情寫下深切懷念:“出麾臨建水,下世在公堂;苦集休開篋,清姿罷轉(zhuǎn)郎。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東歸就歸鄉(xiāng)”[13]。李頻的“故鄉(xiāng)”是壽昌(今浙江建德縣)。失之所“依”后,曹松離開了建州。
曹松有《陪湖南李中丞宴隱溪》詩,并題下自注:“璋”,可知此“李中丞”即李璋。李璋,憲宗朝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絳之子,“咸通中,累官尚書右丞,湖南、宣歙觀察使”[15]。其帶“尚書右丞”京銜出任湖南觀察使的年限,是“咸通四年(公元863)至咸通五年(公元864)[16]”曹松在湖南,依李璋,也是能在此二年內(nèi)?!昂稀?唐時方鎮(zhèn)之一,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在湖南,曹松游過潭州的岳麓山、岳麓寺及唐置龍回關(guān)的關(guān)山寺,游過南岳衡山 (今湖南衡陽市境)、岳陽(今湖南岳陽市)、湘陰(今湖南湘陰縣)、洞庭湖(今洞庭湖)等地。他的《題湖南岳麓寺》、《關(guān)山寺詩贈清越》、《贈衡山麋明府》、《將入關(guān)行次湘陰》、《岳陽晚泊》、《洞庭湖》、《別湖上主人》諸詩章,均是他游湖南時的佳作。他筆下的當(dāng)年岳麓寺?lián)碛小膀枵锤哂陻?鳥退夕嵐沉”奇景;關(guān)山寺則是“溝遠(yuǎn)流聲細(xì),林寒綠色遲”妙境;洞庭湖隨著水的漲退形態(tài)變化是“吸迴日月過千頃”、“直到劫余還作陸”,而且湖上還有“湖林”、“菱市”。
按《全唐詩》所錄曹松《南海陪鄭司空游荔園》詩、《南海》詩,證明曹松依“鄭司空”,游歷過南海。此“南海”,即南???也就是唐時的廣州(今廣東廣州市)。“鄭司空”,則是鄭愚。關(guān)于鄭愚鎮(zhèn)南海,《北夢瑣言》云:“唐楊相國,貶死嶺外,于時鄭愚尚書鎮(zhèn)南海”[17]。此“楊相國”,即楊收?!杜f唐書·楊收傳》:咸通九年“八月,貶為端州(今廣東高要縣)司馬,尋盡削官封,長流驩州(今越南義安省榮市),又令內(nèi)養(yǎng)郭全穆齎詔賜死”[18]。鄭愚“鎮(zhèn)南海”(即任廣州刺史)的具體年份,是在“咸通九年(公元868)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71)”[12]曹松在南海依鄭愚即在此年限內(nèi)。在滯留南海期間,曹松除游廣州城,有《廣州貽匡緒法師》;還游過頗多地方,如雷鄉(xiāng)縣(今廣州龍川縣),有《贈雷鄉(xiāng)張明府》詩;今廣東龍川縣境的霍山,山名源于秦時有霍龍者居此的傳說,有《霍山》詩,豪放地謳歌此山“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蘿勢入天”、“月將河漢與巖轉(zhuǎn),僧與龍蛇共窟眼”、“直是畫工須擱筆,況無名畫可流傳”浩瀚氣魄;游過今廣東博羅縣與增成縣界的羅浮山,《有羅浮山下書逸人壁》詩;游過今廣西漓江別稱的桂江,有《桂江》詩,以這里的“筍林”、“斑竹”、“乳洞”、“石樓”之景,高歌當(dāng)年漓江“畫手不強(qiáng)元化強(qiáng)”的迷人魅力;游過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有《題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閣》;甚至跨過今天國境的“海南郡”,有《海南旅次》詩為證。“海南郡”,即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以交趾等三郡合置的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市),可見其游之遙。
綜合上述,曹松及第之前的幾次之游,一是在咸通四年(公元863)至五年(公元864)南游湖南,依李璋;二是咸通九年(公元868)至十二年(公元871)間,游廣州(即南???,依南??な剜嵱?;三是乾符二年(公元875)至三年(公元876)間,游建州,依建州刺史李頻;四是廣明元年(公元880),因“避亂”而游洪州(又稱豫章郡)。據(jù)《登科記考》,除咸通十一年(公元870),軍閥“龐勛盜踞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久屯戍兵,連年飛輓,物力方虛。因詔停貢舉一年”[19],其他年份均未停。可以說,曹松廣州(南???之游是“停貢舉”之游,洪州(豫章郡)之游是“避亂”之游外,其余均屬會試落榜后為解決食宿的滯留之游。時間都是在其及第之前,南游是及第前主要履歷,從現(xiàn)存詩章揣摩,他還游過大西北的邊塞、中原地區(qū)和黃河中下游。南游則是他的主要經(jīng)歷。
曹松進(jìn)士及第的年份,“《永樂大典》引《安慶府圖經(jīng)》:‘曹松字夢征,舒州人,光化四年(公元901)登第’”[19]。因是年四月“昭宗御長樂門,大赦天下,改元天復(fù)”[20]。故不少典籍稱曹松中榜是在天復(fù)元年。北宋宣和三年(1121)進(jìn)士計(jì)有功《唐詩計(jì)事》曰:“天復(fù)初,杜德祥主文,放(曹)松及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及第,年皆七十余,時號五老榜。時內(nèi)難新平,首求孤貧人,德祥以松等塞詔,各授校書郎。制曰:念爾登科之際,當(dāng)予反正之年,宜降異恩,各膺寵命”[21];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進(jìn)士洪邁又云:“天復(fù)元年欶文,又令中書廳下選擇新及第進(jìn)士中,有文在名場,才沾科級,年齡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于是禮部侍郎杜德祥奏:揀到新及第進(jìn)士陳光問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劉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鄭希顏年五十九。詔光問、松、希羽可秘書省正字,象、崇、希顏可太子校書。按〈登科記〉,是年進(jìn)士二十六人,光問第四,松第八,希羽第十二,象、崇、希顏居末級”[22]。
其實(shí),記載曹松及第與授官之事最早的是王定?!短妻浴罚骸疤鞆?fù)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及第。時上新平內(nèi)難,聞放新進(jìn)士,喜甚。詔選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聞,特敕授官。故德祥以松等塞詔,各受正字。制略曰:‘念爾登科之際,當(dāng)予反正之年,宜降異恩,各膺寵命’?!ぁぁぁぁぁに伞⑾S鸺鬃咏越云呤?。象,京兆人;崇、希顏,閩中人,皆以詩卷及第,亦皆年逾耳順矣。時謂五老榜”[5]。王定保,是光化三年(公元900)進(jìn)士,早于曹松一年及第,同時代人記同時代事,最為可信。故《唐才子傳》也有:曹松及第年“七十余矣”之說[8]。
綜合諸家之言,可以認(rèn)定:一是“五老榜”,乃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五人,“陳光問”,不在其列;二是曹松及第年齡是“七十余”,不是“年五十四”?!鞍床芩捎谙掏ㄋ?、五年間即曾游湖南李璋幕,若以天復(fù)元年五十四歲計(jì),則咸通四、五年(曹)松僅十六、七歲,似略嫌年少。當(dāng)以《唐摭言》等所載為是”[23]。《唐摭言》所云:“五老榜”中劉象、柯崇、鄭希顏“亦皆年逾耳順”,所謂“耳順”,即人的六十歲。源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24]。
據(jù)《登科記考》:光化四年及第進(jìn)士二十六人,狀元?dú)w脩,試題是《天得一以清賦》和《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詩》,主考官(知貢舉)是禮部侍郎杜德祥[19]。杜德祥,即武宗會昌年間的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刺史杜牧之次子。杜牧長子,小名曹師,次子小名柅柅,“曹師名晦辭,柅柅名德祥?;揶o位終淮南節(jié)度判官,德祥昭宗時為禮部侍郎,知貢舉,亦有名聲”[25]。曹松《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考題詩,今尚存,詩云:
玉殿朝初退,天街一看春;
南山初過雨,北闕凈無塵。
夾道夭桃滿,連溝御柳新;
蘇舒同舜澤,煦嫗並堯仁。
佳氣浮軒蓋,和風(fēng)襲縉紳;
自茲憐萬物,同入發(fā)生辰。
以“初過雨”,“凈無塵”、“夭桃滿”、“御柳新”,描繪“天街”春色,用“堯”、“舜”之“仁”抒發(fā)對朝政的期盼。曹松還有《及第敕下宴中獻(xiàn)座主杜侍郎》詩,表達(dá)正是“杜侍郎”主張“公道”,方使他這位“碧落人”,能做為一株“桃李”,步入“放燒春”境界,以“淚卻頻”的激動情緒來對“座主”表達(dá)謝恩。
上引諸典籍中的“內(nèi)難新平”、“反正之年”,均為真實(shí)史事。“內(nèi)難”,指的是光華三年(公元900)十一月“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廢昭宗,幽(昭宗)于東內(nèi)問安宮”,令內(nèi)侍“手自扄鎖院廳,日于窗中通食器”。宣布“太子登皇帝位”、“昭宗稱上皇”之事;所謂“反正”,指光華三年十二月,“護(hù)駕都將孫德昭、周承晦、董彥弼以兵攻劉季述、王仲先,殺仲先”,使昭宗得以自幽宮出。“天復(fù)元年(公元901)春正月,昭宗反正”,復(fù)皇帝位,故死劉季述[20],故有“反正之年”之謂。昭宗才“宜降異恩”,對“五老”,不經(jīng)吏部“關(guān)試”,直接授于京官之職。
曹松得授之官職,《唐摭言》說是“授正”,《容齋三筆》云“秘書有正字”。“授正”亦即“授正字”;《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則云“授校書郎”?!罢帧弊鰹槁毠僭O(shè)置,始于“北朝末期”,為秘書省屬職,唐朝因元,“略次于校書郎,掌仇校典籍,刊正文章,亦文士出身之官資”;“校書郎”,語雖起于東漢,但作為正式官職,亦始于“北朝末年”,“屬秘書省,唐代為文士起家之美官,由此進(jìn)身,往往得居清要,其地位頗似明、清之翰林院庶吉士,秩為正九品”[26]?!罢帧币埠?“校書郎”也罷,其職責(zé)都是校正書刊文章,“正九品”的校書郎,官秩也低于一般的縣令,甚至縣主簿,故曹松的官職“則似以校書郎為是”[23]。校書郎官秩雖低,但末唐時期能獲得如此“文士起家之美官”,實(shí)屬不易。何況此職又是“得居清要”的階梯。曹松在此任上究竟多年時間,《郡齋讀書志》只言曹松“卒于校書郎任上”[27]?!短撇抛觽鳌芬嘁仓徽f“特授校書郎后卒”[8]。搞清曹松及第、任官后具體情況,必須從其及第、任官年的社會狀態(tài)入手。
昭宗“反正”的天復(fù)元年(公元901),天下時局即混亂不堪。是年七月,昭宗為脫離官宦挾持,與崔胤密謀“盡誅宦官”。謀泄,崔胤遣書朱全忠(朱溫)出兵迎駕。大軍閥朱全忠與另一軍閥李茂貞“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全忠欲上(皇帝)幸東都(今河南洛陽市),茂貞欲上幸鳳翔(今陜西鳳翔縣)”,而中尉韓全誨卻劫昭宗、諸王、宮人“先之鳳翔”,并大掠“內(nèi)庫寶貨、帷帳、法物”,以致“京城大駭,士民亡竄山谷”、“百官不入朝,闕前寂無人”。因“諸軍大掠,士民衣紙及布襦者,滿街極目”,昭宗再被從鳳翔挾至華州(今陜西華縣)。此時已形成“京師無天子,行在無宰相”極度混亂現(xiàn)象;朱全忠入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令崔胤帥百官及京城居民悉遷于華州”[28]。京師朝廷不存在了,曹松這個“正九品”的秘書省校書郎也就無職了,因之棄官。此時江淮之地也在大亂中,有家歸不得,遂再至江南的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曹松有《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郎外閑游》詩,唐時“鐘陵縣”,即“南昌縣”改名,在今江西南昌市,為當(dāng)時洪州治所;“寒食日”,乃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中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同年”,指同一年的同榜及第進(jìn)士;“先輩”,是進(jìn)士間相互尊稱;“鄭校書”則是光化四年(天復(fù)元年)“五老榜”中的鄭希顏。此詩題可視為曹松等人及第、授官之后于天復(fù)元年下半年,再游洪州的佐證?!剁娏旰橙战纪忾e游》詩,也為此時所作。此時洪州的執(zhí)政官是鐘傳。鐘氏自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逐江西觀察使高茂卿,遂有洪州”。僖宗皇帝又“擢鐘傳江西觀察使”[29]。唐時各觀察使均兼所住地州刺史,鐘傳任洪州刺史時限是從“中和二年(公元882)至天裕三年(公元906)”[30]可以認(rèn)為:曹松及“同年”諸人去洪州,所依的即鐘傳幕府。亦可認(rèn)定:曹松在秘書省校書郎任上僅幾個月,即棄官去江南洪州。
七十余歲的老者,以布衣之身顛波于異地他鄉(xiāng),艱難程度難以想像。致于曹松何時“駕鶴”而去,安葬何地,因歷史文獻(xiàn)里均無蛛絲馬跡,不得而知。以當(dāng)代文學(xué)史大家傅璇琮先生給曹松結(jié)論是:“卒年不可考”[23]、“卒年未詳”[31]。
曹松一生苦吟,詩作頗多。宋代成書的《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曹松詩集》,三卷”[32];元代《唐才子傳》仍云:曹松“集三卷,今傳”[8];清代江輯的《全唐詩》,曹松詩則成了兩卷(卷七一六、七一七)。初步統(tǒng)計(jì),現(xiàn)存的“兩卷”,詩共146首,另8句,從《國史補(bǔ)》、《吟窗雜錄》、《錦繡萬花谷》、《升庵外集》里“補(bǔ)遺”出“曹松詩九首”[33];今人孫望先生又據(jù)《永樂大典》,為曹松這位“秘書省校書郎補(bǔ)詩一首”[34],這就是曹松現(xiàn)存詩的全部,其中45首為七言律詩,其余皆五言律詩。有的文獻(xiàn)載:曹松“計(jì)詩130多首”的說法[35],是無依據(jù)的。因?yàn)椤巴硖迫硕嘀铝τ谖?、七言律?作樂府歌行者極少,作古詩者更少,故后世人所謂晚唐詩,指的都是五、七言律詩”[36]。這個時期律詩創(chuàng)作,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成就,都是極為令人矚目的”[37]。作為晚唐詩人曹松,故他的五、七言律詩,也當(dāng)屬于“極為令人矚目”范疇。
就內(nèi)容看,曹松的詩多為行旅之作。幾十年的落榜后而不能歸家的“滯留”期間和“避亂”,他游了大河上下、黃土高原、中原地域、長江南北、南海嶺南;以行政區(qū)劃而言,則是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甚至今天的越南國境。飽覽河山,抒發(fā)情懷,用精湛筆觸,揭示與勾勒出晚唐社會兵禍和民間苦難,諷譏“豈料為文日,翻成用武年”(《言懷》)的現(xiàn)實(shí)。如《己亥歲二首》,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詩云: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jì)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兩岸疆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用“萬骨枯”、“百神愁”、“疆兵過來休”、“長共血爭流”深刻、明快地揭露出“己亥歲”(乾符六年)戰(zhàn)禍的殘烈之境。實(shí)如《商山》詩:
垂白商于原下住,兒孫共死一身忙;
木弓未得長離手,猶于官家射麝香。
“兒孫共死一身忙”、“猶于官家射麝香”,真實(shí)地勾勒出晚唐統(tǒng)治階級殘酷、腐敗的丑惡嘴臉和勞動人民被壓迫的悲楚苦難。再加《塞上》詩:
邊寒來所闊,今日復(fù)明朝;
河凌堅(jiān)通馬,胡云缺見鵰。
砂中程獨(dú)泣,鄉(xiāng)外隱誰招;
回首若經(jīng)歲,靈州生柳條。
此詩既描繪出當(dāng)年邊塞靈州 (今寧夏靈武縣)春景的衰敗,也展示出“砂中”行者“獨(dú)泣”的悽楚心緒。以及“芳草未歸日,故人多是墳”(《憶江南并悼亡友》)、“無人醫(yī)白發(fā),少地著新墳”(《吊北邙》)等詩句。這些詩,充溢著詩人曹松憂國憂民情操,也是研究唐末政治經(jīng)濟(jì)和社會形態(tài)的難覓珍貴資料。
曹松詩中更多地是以友情交往或送別為內(nèi)容。辛文房評論曹松是:“野性方直,罕嘗俗事,故拙于進(jìn)宦,構(gòu)身林澤,寓情虛無,苦極于詩,然別有一種風(fēng)味”[8]。曹松以此特殊品格,交結(jié)了諸多朋友,相互唱和,除上述與賈島、李建州(李頻)等人意渾牽腸、獨(dú)鐘情愫之外,友朋之中,尚有方干 (《贈鏡湖處士方干二首》、《秋日送方干游上元》、《九江送方干歸鏡湖》)、許棠(《都門送許棠東歸》、《山中寒夜呈進(jìn)士許棠》)、陳陶(《哭陳陶處士》)、喻坦之(《送進(jìn)士喻坦之游太原》)、賈匡(《廬山訪賈匡》)、陳樵(《送陳樵校書歸泉州》)、孫鄂(《覽春榜喜孫鄂成名》)、邵安石(《送邵安石及第歸連州覲省》)、胡汾、貫休(《與胡汾坐月期貫休上人不至》)、鄭谷 (《送鄭谷歸宜春》)、曾德邁(《送曾德邁歸寧宜春》),還有不少只留姓不明名的,如“陸處士”、“胡處士”、“李處士”、“李郎中”、“廣州王拾遺”、“余干袁明府”、“雷鄉(xiāng)張明府”、“華陰李明府”、“衡山糜明府”等等,等等。
正由于曹松“構(gòu)身林澤,寓情虛無”,結(jié)友之中,遂有不少僧侶、道人。僧侶如楚霄(《慈恩寺貽楚霄上人》)、云顥 (《青龍寺贈云顥法師》)、棲白(《薦福寺贈棲白大師》)、德光(《送德光禪師》)、清越(《關(guān)山寄詩僧清越》)、省文(《江西逢僧省文》)、廣宣(《贈廣宣大師》)、臨遇(《送乞雨禪師臨遇南游》)、匡緒(《廣州貽匡緒法師》),還有不留法名的,像《送僧入蜀過夏》、《送僧入廬山》以及《贈道人》等等,用幽雅、清靜的筆墨描繪寺院、道觀的逸優(yōu)環(huán)境,與兵禍連天的俗塵之境,有著鮮明的對照。折射反映出曹松的宗教信念。
曹松留下寫故里家鄉(xiāng)的詩不多,但都絕妙、精彩。像《望九華寄池州太守詩》:
進(jìn)化峰峰異,宜教岳德謙;
靈蹤載籍古,怪刃刺云尖。
盤蹙陵留壯,孤標(biāo)建鄴瞻;
霽余堪洗月,青出謝家簷。
“靈蹤載籍古”,說明古老文獻(xiàn)都有對九華山的記載?!胺宸瀹悺薄ⅰ按淘萍狻钡木湃A神景,成為“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瞻仰的“孤標(biāo)”,南齊謝眺的“謝家青山”成了九華山的門簷。將九華山與“謝家青山”有機(jī)相連,真可謂意蘊(yùn)深邃也。
舒州歷史上竹的儲存量極為豐富,“主要有毛竹、斑竹、水竹、淡竹、箬竹、闊葉箬竹、長耳箬竹、孝順竹、鳳尾竹、實(shí)心竹、剛竹、曲桿竹、羅漢竹、紫竹、毛金竹、仙居苦竹”等多種[38]。以竹所編席,選料精細(xì),工藝精巧,歷史上“舒席”就名播海內(nèi)外。曹松用歡快之筆,大力頌揚(yáng)家鄉(xiāng)的這一特產(chǎn),寫下《碧角簟》、《白角簟》二首詩?!侗探囚 吩疲?/p>
細(xì)皮重疊織霜紋,滑賦鋪床勝錦茵;
八尺碧天無點(diǎn)翳,一方青玉絕纖塵。
蠅行只恐煙黏足,客臥渾疑水浸身;
暑日不教炎氣入,滿堂秋色冷龍鱗。
《白角簟》曰:
角簟工夫已到頭,夏來全占滿床秋;
若言得惜歸華屋,只會封題寄列侯。
學(xué)卷曉冰長怕綻,鮮鋪寒水不教流;
蒲桃錦是瀟湘底,曾得王孫價(jià)倍酬。
“簟”字之稱,源自《詩經(jīng)·小雅》:“下莞上簟,乃安斯寢”[39]?!拜浮?蒲席;“簟”,竹席。“無點(diǎn)翳”、“絕纖塵”、“勝錦茵”、“不教炎氣入”、“渾疑水浸身”,將“舒席”之美,推向了絕妙頂巔。“曾得王孫價(jià)倍酬”更標(biāo)示出“舒席”的經(jīng)濟(jì)價(jià)值。如此這般地贊美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體現(xiàn)出曹松對家鄉(xiāng)酷愛與眷戀。顯示出他愛家鄉(xiāng)與愛國家和諧統(tǒng)一的人生觀。
曹松學(xué)賈島為詩,既“深入幽境”,又能“無枯淡之癖”,突破賈島詩法中的弊端有所創(chuàng)新;更以“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苦吟精神,成就了他的詩歌特色:通俗流暢、言簡意賅、明潔雅逸、膾炙人口,奠定了他入列《唐才子傳》的堅(jiān)實(shí)基礎(chǔ)。
晚籍唐才子許棠“久困名揚(yáng)”三十年,五十歲方成進(jìn)士,而曹松“七十余”才及第,是位比許棠更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堅(jiān)定的詩歌藝術(shù)造詣及影響,成為全國數(shù)百年278名唐才子中的正傳者。此種成果,此種奮斗精神,即使以今天眼光評判,依然閃耀著以人為本的核心價(jià)值。他一生仕途,雖然是僅僅幾個月的“正九品”校書郎,但他留下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操節(jié)與酷愛家鄉(xiāng)的獨(dú)鐘情愫,則是無法評估而無價(jià)的。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曹松的詩章,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更是江淮地域?qū)氋F的文化資源?!霸诮裉?我們必須以對民族、對歷史、對后人高度負(fù)責(zé)的精神,把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zé)任,更好地用民族優(yōu)秀文化滋養(yǎng)民族生命力、激發(fā)民族創(chuàng)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建設(shè)好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40]。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進(jìn)程中,探索、鉤沉、尋覓、梳理曹松的人生史跡和對其優(yōu)秀詩章進(jìn)行研究,同樣是一項(xiàng)“義不容辭的責(zé)任”。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前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李立樸譯.唐才子傳全譯·前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六〇[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張忱石.全唐詩作者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李立樸譯.唐才子傳全譯·卷一〇[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9](清)董浩,曹振鏞.全唐書·卷七六三[M].北京:中華書局,影訂本.
[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五三~二五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五二[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3](清)彭定求,楊中訥.全唐詩·卷七一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〇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五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7](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8](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七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清)徐松.登科記考·卷二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0](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二〇[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1](宋)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宋)洪邁.客齋隨筆·客齋三筆[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23]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一〇[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4]黃樸民.白話四話·論語[M].西安:三泰出版社,1990.
[25]繆鉞.杜牧傳·第五章[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7.
[26](清)黃木驥.歷代職官表·歷代職官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7](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M].四部叢刊,1985年影印版.
[2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9](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九〇[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0]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五七[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1]傅璇琮.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晚唐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3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六〇[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3](清)彭定求,楊中訥.全唐詩·卷八八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4]孫望.全唐詩補(bǔ)遺·卷一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5]潛山縣地方志編委會.潛山縣志·歷史人物[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1993.
[36]施存蟄.唐代律詩賞析·前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37]楊福生.唐代律詩賞析·前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8]潛山縣地方志編委會.潛山縣志·土?xí)r產(chǎn)品[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1993.
[39]孫作云.詩經(jīng)與周代社會研究·第一章[M].北京:中華書局,1996.
[40]北京市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需要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J].求是,2013,(24).
責(zé)任編輯:楊松水
K825.6
A
1672-2868(2014)04-0001-08
2014-01-24
李暉(1943-),男,安徽鳳陽人。安徽省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員。研究方向:歷史學(xué)、民族學(xué)、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