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平
(韓山師范學院 政法系,廣東 潮州 521041)
從自殺現(xiàn)象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戴景平
(韓山師范學院 政法系,廣東 潮州 521041)
大學生自殺逐年增加的現(xiàn)象,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科學輕人文、重謀生技能忽略生命價值、重短期功利忽視長遠目標等弊端.這些弊端匯集在一起,交互影響,導致了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以及生命意義的缺失.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成功經驗,在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有助于大學生認識生命,探索生命的價值,以達到弘揚生命價值、珍愛生命、完善自我.這不僅能夠矯正高等教育的某些缺失,也能夠對大學生今后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成就人生事業(yè),獲得幸福生活等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生命教育;大學生;自殺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逐年增加,這一問題已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大學生自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它不僅給大學生個人、家庭帶來了重大損失,而且也對其他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應對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已經成為我國高校面臨的嚴峻課題.
自殺不是當代特有的,而是伴隨人類歷史長期存在的現(xiàn)象.自殺被認為是從人的社會行為中演化出來的一種反常的社會行為.之所以把自殺界定為反常的社會行為,是因為自殺行為是人類對自身完整性的破壞和對生命的毀滅,它違反生命的自我保存本能.生命的本能主要有兩個:一是個體生命的延續(xù),二是種族(類的繁延)的延續(xù).但自殺卻違反了生命的規(guī)律,所以自殺被認為是一種反常的行為.
根據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將近100萬人自殺,令人觸目驚心.在我國,每年約28.7萬人自殺,占全球自殺死亡人數(shù)的近三分之一,成為致人死亡的第5位原因.每天至少有750人死于自殺,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和精神衛(wèi)生問題[1].進入21世紀的中國,自殺率開始逐漸增高,自殺成為15至34歲年輕人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大學生的自殺現(xiàn)象更是觸目驚心.
大學生成為自殺的高危人群,其自殺率一般為同齡人口的二至四倍.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705名大學生(包括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內)自殺,其中568人死亡,137人存活,自殺死亡率80.6%.而在高校自殺率統(tǒng)計中,大學生群體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僅2007年5月,北京相繼有5名高校學生跳樓自殺身亡,自哈爾濱有39人自殺,其中約三分之一為高校學生[3].國內一些學者也對大學生自殺的觀念進行過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有自殺觀念或絕望感的發(fā)生率為8.89%-18.53%[4].
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何以如此輕視自己的青春年華,如此決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對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分析,歸納起來,大學生自殺的一般原因主要有個體因素、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我們認為,大學生自殺是多種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然而,究其根本,大學生自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的生命意識淡薄,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道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同時,我們也不能回避,大學生自殺的直接原因,就是高等學校教育(當然包括基礎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匯集在一起,導致了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以及生命意義的缺失.
重視科學知識,輕視人文知識,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的普遍做法.我們知道,人類的實踐活動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做到既要遵循真理原則,又要遵循價值原則.正是基于實踐活動的這一要求,人們逐漸形成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就是科學家們在認識自然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探索精神、求實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精神,它保證了科學能夠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人文精神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了人類文化的價值和理想,它指向人的主體生命的終極關懷,體現(xiàn)了一種為了人、關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懷.只有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tǒng)一起來,才能夠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但我國高校過分注重科學知識的灌輸,卻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傳授.這種教育的不平衡,使學生們在掌握了大量科學知識的同時,卻呈現(xiàn)出人文知識的荒漠.當學生們全力追求科學知識、追求技術力量以及物質財富時,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的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義.歷史告訴我們,這些東西的獲得絕不意味著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情況是,隨著在物質上過多的滿足,很多大學生對為什么活著、為誰而活、怎樣活著等問題上陷入迷茫.在精神世界里,他們無家可歸.他們只追求知識、追求財富等實際的東西,不關心生命的價值意義等超越性的境界.這就使得他們一旦出現(xiàn)外界巨大的壓力時,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在壓力跟挫折面前,選擇了終結生命的最不智之舉.
偏重謀生技能,忽略生命價值,是我國高等教育狀況的真實寫照.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就業(yè)的困難,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受教育者越來越缺乏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也就是說,凡與“升學”和“就業(yè)”無關的東西,學??梢圆唤蹋瑢W生也可以不學.其結果是,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人格等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比如群體暴力事件、吸毒亂交事件,乃至自殺事件頻繁地出現(xiàn).教育源于生命發(fā)展的需要,生命是教育的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宿.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卻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其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對學生的培養(yǎng)實行標準化、統(tǒng)一化模式,這在一定意義上就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歸結為知識、技能層面.高等教育變成了制造現(xiàn)代大生產分工需要的合格的“材”與“器”的工具.教育已經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把人鍛造成標準化的“人力”商品,按照統(tǒng)一程序、目標和過程加以控制——高校成了生產標準化產品的工廠.教育的產業(yè)化勢必把學生當作了無生命的“機器加工品”.這種教育把受教育者置于手段、客體的地位,過分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湮沒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過知識來啟迪智慧,進而提升生命的意義的最高目標.這種偏重謀生技能,忽略生命價值的教育理念的嚴重后果,就是導致了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思考,漠視生命,無視生命價值,不能理性、成熟地對待生命,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注重短期功利,忽視長遠目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又一弊端.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期工程,教育的最終目標本該是培養(yǎng)人、完善人,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一個能夠真正適應社會需要,能夠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簡言之,“人只能通過教育而成其為人”.[5]反觀我國當前的高校,在教育教學中,總是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當成教育教學的中心.學校總是把“分數(shù)”放在第一位,來評定各類獎項.更有甚者,就連入黨這樣與學習成績無關的政治追求,也要與學習成績掛鉤.因此,考試成績、學業(yè)成績,有形無形中成為了學生們追求的目標.久而久之,這種情況自然成為學生校園生活唯一關心的事情.經過這種氛圍的長期熏陶,使得大學生形成了追求短期功利,忽略了對自己內心素養(yǎng)的塑造和培養(yǎng)的長遠目標.大學生們坐不住冷板凳,急于出人頭地,急于一夜成名,導致了心境的浮躁,刻意攀比,不能心平氣和,沒有平常心,總是拿自己的短處同別人的長處比,這個比的結果往往使他們心理失衡,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良好心理素質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失去理智,采取不當方法處理問題,部分大學生甚至走上自殺這條不歸之路.
教育的產業(yè)化及以對金錢的追求已成當今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guī)模,隨意增設所謂的“熱門”專業(yè).教育這塊凈土也隨著整個社會浮躁起來了,教育的各種弊端也漸漸凸顯出來了.由于基礎教育過分追求升學率,把學生的生命成長簡化成了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分數(shù),學生們鮮活的生命變成了預定的教學教育的程序.這樣的教育必然是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的,其后果就是,學生們進入大學之后,對生命存在及價值的無知和漠視,缺乏生命意義、道德人格和生死問題的認知.
現(xiàn)代教育的弊端是世界性的.這些弊端使得人們對現(xiàn)代教育產生了沉重的憂慮,并開始嘗試尋求彌補教育的缺陷,于是,生命教育便應運而生了.生命教育的首創(chuàng)者,美國著名學者杰?唐納?華特士認為,現(xiàn)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混淆知識和智慧的區(qū)別,“正因為我們的社會將教育和智慧等同于知識,并將知識的積累視為一切教育的終極目標,于是我們認識不到人生是一個機會,一場歷險:人生是發(fā)展?jié)撃?,成為一個‘人’的機會;人生是發(fā)現(xiàn)各種自我未知層面的一場歷險.”[6]針對這一弊端,華特士所給出的答案是,“學校教育的良好起點,就是在原來課題傳授的知識之外,再加上對人生自然本質有智慧的學習研習”,“唯有從人生之中,才能看見過去一再重復顯現(xiàn)的教訓,找到人類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7]在華特士那里,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它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心靈與心智、身體與精神的各個層面上逐漸進步,變成比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樂、和諧的人.
生命教育開辟了教育領域的新天地,擴展了學校教育的定義,它融合了書本的學習和人生體驗,把教育轉化成渾然一體的過程.正因為它是新生事物,所以關于生命教育的本質、內容和教育教學方式,在國內外生命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中都是不統(tǒng)一的.通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在充分吸收借鑒相關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是以對生命的認識為出發(fā)點,探索生命的價值,以達到弘揚生命價值、珍愛生命、完善自我為目標的教育活動.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采取什么樣的形式,只要有利于達到“弘揚生命價值、珍愛生命、完善自我”這一目標的,就是合理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一個新門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正式興起于美國,之后很快得到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的一些國家與地區(qū)迅速推廣.在我國臺灣,生命教育開展已經近二十年,并且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還把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在香港、澳門,也相繼開始了生命教育的工作.而遼寧(2004年)和上海(2005年),則在大陸各省區(qū)率先頒布了有關推行生命教育的大綱或方案,并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活動.以上所有的生命教育活動,主要在中小學進行,只有部分高校的醫(yī)學院系開設一些與生命教育有關的課程,大多是以臨床護理、臨終關懷等形式出現(xiàn)的.這也就是說,高等院校目前仍然是被生命教育遺忘的角落.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學校園中暴力——自殺及傷害他人的事件頻繁出現(xiàn),引起了教育界、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加強高校生命教育,是大學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意,也是高校當前加強與改進學生工作的迫切需要,勢在必行.搞好大學生生命教育,不僅可以保證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而且能夠有效地減輕與消除大學生生命受到嚴重傷害的現(xiàn)實問題.乃至于對大學生今后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成就人生事業(yè),獲得幸福生活等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與意義.
在我們看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最大必要性,或者說緊迫性,就在于,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不良的精神狀態(tài),把握生命真諦.我們都知道,焦慮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生命成長中的沉重精神壓力,許多大學生出現(xiàn)迷茫、悲觀、消沉、失落、絕望等心態(tài).他們缺乏生活目標,感覺不到幸福,不知道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出現(xiàn)了焦慮性病癥,嚴重者甚至會為擺脫生命的困擾而走向生命的不歸之路.通過生命教育,能夠使大學生理解人生即是生命的展開,生命即是人生的本體.生命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人是有動物性的,這是人的自然生命,即人的第一生命.我們從父母那里得來的生命就是人的自然生命,還不是人格意義上的生命.真正的人不僅要有肉體的生命,還要獲得人格意義上的生命.由此看來,人的生命就絕不只是一重生命,至少是雙重生命,甚至是多重生命.我們的自然生命是由遺傳決定的,我們沒法選擇.盡管我們的父母可能通過優(yōu)生優(yōu)育使我們先天發(fā)育較好,但這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自然的生命,這個生命還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生命.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馬克思指的是,人的本質不是我們生來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實踐中獲得的.這個過程就是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也是人的自我選擇、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一個人在接受并遵守了社會的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社會規(guī)范后,便被社會化了,也就被社會接納為合格的成員,他也就在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屬于人自己的第二生命,即人格生命.人不是自然而成為人的,必須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去選擇、去奮斗、去創(chuàng)造,才能通過對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獨特人格,獲得自己的本質生命.在生命歷程中,人擁有多層面的生命內涵,例如,作為政治家,就具有政治生命;作為體育運動員,就有運動生命;作為學者,就具有學術生命;作為藝術家,就具有藝術生命.如此等等,舉不勝數(shù).因此,評價一個人的生命本質就應當從多重化的角度著手.如果僅僅從生物學角度理解人,那么人只有一重生命.人之為人的真諦,就在于我們如何成為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這就是如何在人的第一生命的基礎上獲得人的第二生命.正是這第二重生命,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也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區(qū)別開來.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在一個社會中,人們彼此之間的人格及所達到的境界卻有很大的差異:有的人為害他人和社會,盡管他們已經死了,也會遺臭萬年;有的人為他人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了人們的敬仰,盡管他可能已經去世了,但仍能流芳萬世,所以他便擁有了更高的生命,這種生命是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的.這就是我們說的生命的永恒,也就是人的第二生命的意義.人的第二生命通過世代傳承,把人類文明的成果延續(xù)下去,在整個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中彰顯了生命的永恒.
因此,把握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我們如何在人的第一生命的基礎上獲得人的第二生命.這實質就是一個人如何成為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根本性問題.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如何面對生命困境的問題.這些困境中最主要有三個:一是個人小我與社會大我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在如何處理個人的主體性與人的社會生命責任之間的矛盾沖突,使二者協(xié)調;二是理性與情感欲望的矛盾沖突.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怎樣對待異性、性關系和性行為,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怎樣獲得真正的愛情.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是困擾大學生真正難題之一;三是知識、能力與責任之間的貌似沖突.大學生已經是成人,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但他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經過十多年苦學得到的知識還不足以達到社會期許的能力,自己還不能夠擔當起社會賦予自身的責任.于是,許多大學生迷茫了.尤其嚴重的是,就業(yè)艱難把上述矛盾沖突進一步擴大了,大學生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常使他們身心疲憊,進而使他們對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產生懷疑.其結果是,一些大學生常常將生活中的失意、挫折與痛苦等,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選擇放棄生命;還有一些大學生堅持保命哲學,刻意抑制自己的欲求,他們的人生動力不大,進取的觀念不強,庸庸碌碌混日子.有鑒于此,在高校推行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1〕梁瑛楠,楊麗珠.自殺可能性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2):225.
〔2〕楚江亭.風險社會視野中大學生自殺問題的省思[J].人文雜志,2010(1):179.
〔3〕周詠梅.大學生自殺引發(fā)的思考[J].商業(yè)經濟,2010(3):18.
〔4〕鄭愛明,江寧玉,王志琳.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引發(fā)的生命教育的思考 [J].醫(y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7,28(1):53.
〔5〕(德)康德.論教育.楊自伍.教育:讓人成為人——西方大思想家論人文與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6〕(美)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4.
〔7〕(美)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6.
B844.2;G645
A
1673-260X(2014)01-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