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華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重慶400041)
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干部作風建設思想及啟示*
蔡文華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重慶400041)
西南解放后,黨所面臨的復雜局勢對干部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干部中出現(xiàn)的一些畏難情緒、享樂思想和攀比心理等不良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影響了黨領導的恢復和發(fā)展經濟、鞏固新生政權等工作任務的順利實現(xiàn)。鄧小平認為干部作風關系到黨的執(zhí)政安危,他要求領導干部嚴格按照政治紀律和組織制度加強學習、規(guī)范言行,自覺克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等傾向,切實依靠群眾推進各項工作。雖然當前中國共產黨面臨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和歷史任務,但是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根本要求都沒有變,還是要遵循共產黨的先進性建設規(guī)律和執(zhí)政規(guī)律,切實踐行群眾路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確保干部隊伍具有優(yōu)良的作風,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中流砥柱。
鄧小平;西南局;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群眾路線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進駐重慶辦公。一直到1952年7月,鄧小平都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第一書記,這期間,由于戰(zhàn)爭破壞,百廢待興,新的政權需要穩(wěn)定局勢,逐步恢復和發(fā)展經濟,這對剛剛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是一次嚴峻考驗。鄧小平作為主政一方的領導者沉穩(wěn)應對復雜局勢,以推進黨的建設作為克服各種困難的重要手段,他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尤其是作風建設方面提出許多新的要求,這些具有歷史沉淀的思考對于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具有借鑒價值。
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人民政權后,黨的中心工作發(fā)生變化,由于處在執(zhí)政地位,黨員干部的精神松懈現(xiàn)象引起領導人的關注。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展開,少數(shù)干部逐漸產生驕傲自滿和貪圖享樂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有蛻化墮落、貪污腐化的情況出現(xiàn)。西南地區(qū)地處邊陲,剿匪征糧任務重,干部隊伍結構復雜,干部作風方面不但存在與其他地方相似的一些共性問題,而且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干部隊伍結構的多樣給作風建設帶來不良影響
1949年9月,西南地區(qū)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在西南地區(qū)的干部數(shù)量還很少,除了10萬軍隊外,縣級以上干部只有1 200人,區(qū)村干部5 000余人,與西南地區(qū)7 000多萬人口相比,干部配備嚴重不足。由于重慶曾經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原政府中的公務人員數(shù)量龐大,一些人被新的政權暫時留用,這使得干部隊伍來源復雜、構成多樣。正如鄧小平所講的:“去西南工作的干部有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之分,有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之分,而外來干部來自四面八方,帶來了全國各大解放區(qū)的不同經驗與作風?!保?]7這種復雜的干部隊伍結構帶來了很多不良后果,如軍隊干部對地方工作不夠熟悉,外來干部對本地情況不很了解,導致工作中干部之間的信任不夠,產生一些不協(xié)調的事情,嚴重的情形就是出現(xiàn)小團體、小派別,黨內團結受到影響。
(二)經濟社會的復雜性致使一些干部產生畏難情緒
西南地區(qū)地理位置特殊,是多民族和邊疆地帶,與西北和中東部交通不便,形成一個相對閉塞的區(qū)域。由于歷史原因,這一地區(qū)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匪患問題突出,民族矛盾緊張,“在西南,除帝國主義封鎖之外,其他新區(qū)所有的困難在西南都會遇到。西南是最后一塊待解放的地區(qū),許多問題的解決更是不容易”[1]5。就解放初期西南的情況看,的確任務繁重,從1949年二野進入到這一地區(qū)后,先是建立軍管會,然后成立人民政權,黨委領導黨員和群眾開展了一系列的行動,接管城市農村、改造國民黨軍隊、平定匪患、發(fā)行公債、征集糧食、減租退押、團結黨外人士等工作給干部們帶來很重的任務。
在農村進行的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中,少數(shù)干部被地主等勢力收買、分化,給革命工作帶來惡劣影響,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由于西南不少地區(qū)是民族雜居,一些干部對黨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夠深入,工作方式簡單粗暴,激化了地方矛盾,工作難以推進,加之一些外來干部對本地情況不熟悉,憑經驗或靠發(fā)號施令的手段對待下級和群眾,遭到抵制,也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在西南地區(qū)的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中,“(有些干部)對反革命分子過于束手束腳,有的還是消極抵抗的情緒,對反革命分子的現(xiàn)行活動也不積極處理”[1]420。還有少數(shù)干部遇到困難時,沒有從自己的執(zhí)行政策和思想作風上找原因,而是埋怨上級給的任務重、干部配備少、群眾條件不好,這也是當時干部作風中的一種不良表現(xiàn)。
(三)少數(shù)干部存在著驕傲自滿以及享樂主義的思想
西南地區(qū)解放以后,共產黨成為領導經濟社會建設的執(zhí)政黨,干部的地位與所面臨的環(huán)境都有了根本性的變換。一些干部出現(xiàn)懈怠和放松的狀態(tài),少數(shù)人還出現(xiàn)及時享受的思想傾向和行為。1951年1月8日,鄧小平在給川南軍隊領導的去電中講到,重慶的部隊正出現(xiàn)享樂主義的苗頭。“所謂部隊享樂思想,實際上是團以上干部的思想,不愿駐鄉(xiāng)村,不愿到小城市,不愿住無電燈的房子?!保?]60這種享樂主義思想的出現(xiàn)就是少數(shù)干部認為革命勝利了,危險也已經過去,自己應該享一陣子福。干部中的這種“享?!彼枷氩粌H表現(xiàn)在對個人物質利益和生活待遇的追求上,還表現(xiàn)為對下級干部和一般群眾的冷漠。當時重慶街頭有一名因病掉隊的戰(zhàn)士,軍管會的人沒有送這名戰(zhàn)士到其所屬的部隊,將之推出去,這名戰(zhàn)士自己找到二野司令部,這件事情給鄧小平很大的震撼,認為這就是黨執(zhí)政后少數(shù)黨員干部的一種麻木不仁。
鄧小平對這種現(xiàn)象十分警惕,要求干部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愛護群眾,絕不可居功自傲,共產黨人不是李自成,更不能當李自成,打下江山自己坐。他認為黨員干部中鬧個人享受和等級待遇的享樂思想、腐化行為已經嚴重損害到黨的形象,這些問題不及時糾正的話,不但影響工作,而且還要搞垮一些同志,凡是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一定要進行嚴
肅的思想教育,并嚴肅處理當事人。
鄧小平作為西南局第一書記,對黨的建設一直很重視,在實際工作中,他更倚重干部貫徹和執(zhí)行好黨的各項政策。面對干部隊伍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他十分警覺,只要有這樣的反面典型,他都予以批評,并結合西南地區(qū)黨的實際,將之傳達到各個層級的干部中,引以為戒。鄧小平對干部作風問題的諸多思考和要求也成為他關于執(zhí)政黨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
2.1.3 術后臥位的指導與訓練 臥床休息是預防電極脫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術前護士即應訓練患者習慣保持平臥位。
(一)執(zhí)政黨干部作風問題的突出表現(xiàn)是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
從整體上講,西南地區(qū)干部的政治素質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干部們來自各個地方,為了建設更加美好的新社會而努力工作,但是因為工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出現(xiàn)了冒進和急躁的情緒,這種作風對下級和群眾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鄧小平抓住問題的癥結,認為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這兩種作法最為突出,最為群眾所不滿,也是最影響革命事業(yè)的表現(xiàn)。他曾指出:“老區(qū)干部常會有命令主義作風,在新區(qū)最怕脫離群眾,以統(tǒng)治者自居?!保?]8這種統(tǒng)治者的思想就是官僚主義的根源。鄧小平還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分析命令主義產生的原因:“西南干部作風問題是很嚴重的,官僚主義特別是命令主義、脫離群眾是很嚴重的。還有的干部忠心耿耿,想完成任務,就是往往不顧政策蠻干,把政策與任務對立起來,不了解完成任務要在政策正確的基礎上,結果影響了任務的完成?!保?]131他自己也承認由于征糧任務重,一些干部的作為引起群眾的不滿,以至于中央都認為西南干部作風存在嚴重問題[1]142。
1950年6月,鄧小平在重慶市黨代會上作《關于整風問題的報告》,論述西南地區(qū)開展整風運動的目的和意義,他認為,黨內干部的作風不正會貽害無窮。中共進入西南以后,工作任務重,大多數(shù)同志工作都很努力,一種努力是執(zhí)行了政策,做好了工作,完成了任務,另一種努力則是實行命令主義,違反政策,脫離群眾,損害了黨的信譽。他把第二種人稱為“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2]152。鄧小平認為共產黨如果不克服干部中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不僅會脫離群眾,損害革命工作,而且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貽害無窮。因此,整風的對象也主要放在三萬干部的身上,就是要克服嚴重存在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特別是命令主義。
(二)干部作風存在的各種問題從根源上看就是脫離了群眾
鄧小平在分析干部作風中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問題時,分析到其中的原因,他認為正是由于少數(shù)干部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才會盲目決策、亂指揮、以權壓人,把下命令而且是錯誤的命令作為開展工作的手段,這給下級領導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困難?!拔覀冊S多同志所犯的命令主義錯誤,有的是產生于執(zhí)行繁重任務的急躁性;有的是不懂得進行工作的方法;有的是由于反動分子的破壞和地主惡霸的抵賴所刺激;有的是歷來工作作風就有毛病,只相信自己的狹隘經驗,不學習黨的政策和政府法令,只相信個人的本事,不相信群眾的力量,有的甚至還有封建思想的遺毒;也有個別的人品質不好,好以勝利者統(tǒng)治者自居,喜歡坐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不管根源如何,其結果總是一樣的,就是必然大大地脫離群眾,損害黨的信譽,違反黨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完成不了工作任務。”[1]187-188
鄧小平還以廠礦企業(yè)中的官僚主義為例,一些干部習慣于坐在辦公室批公文,終日忙碌,沒有時間或不愿意到車間,因為不到車間里去,久而久之,問題得不到解決,然后又靠公文來解決問題,工作只體現(xiàn)在公文中。雖然群眾對生產提出過不少合理化建議,但是由于領導干部與群眾聯(lián)系不夠,忽視了這些意見,導致群眾熱情降低,干部與群眾的隔膜加深,領導更是偏向于自作主張,命令主義的方式又會重演。這一事例分析恰恰找到了干部作風存在問題的根源,沒有走群眾路線,干部自然不能接地氣,不熟悉群眾的語言,不了解群眾的訴求,不會采納群眾的智慧。
(三)嚴格的組織生活和健全的學習制度是解決作風問題的手段
鄧小平認為干部作風不僅是領導干部自身修養(yǎng)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組織要求,良好的作風是領導干部應具備的基本政治素養(yǎng)。對于如何提高這種素養(yǎng),鄧小平認為健全的制度尤其是正常的組織生活是關鍵。雖然一些干部主觀上是想把工作做好,但由于工作方法的原因,有時在辦好一件事的同時,也辦了幾件壞事,因此,可以通過召開黨的代表會議、專門的工作檢討會議和舉辦訓練班等形式,整頓干部思想,“要向同志們灌輸政策思想,人人要做執(zhí)行政策法令的模范。政府通過的法令,黨員一定要好好學習,切實執(zhí)行,不然就一定要出亂子”[1]135。要建立學習制度,根據(jù)工作需要,研究理論和工作方法,經常吸收新的營養(yǎng),防止干部陷于事務主義泥坑。
除了加強學習以外,鄧小平注意黨內組織生活是促使干部保持優(yōu)良作風的長效方法,他認為嚴格黨的支部生活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支部生活就沒有戰(zhàn)斗力。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是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監(jiān)督黨員遵紀守法的重要武器。鄧小平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有些同志通過向上級組織寫匿名信的方式揭發(fā)一些問題?!斑@些傾向還表現(xiàn)了我們黨的組織生活太差,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夠,特別是在領導同志中間?!@也反映了一些部隊和地方黨內生活不民主、不健康,黨員的正氣還抬不起頭來?!保?]159因此,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在黨內形成健康的意見表達氛圍,合理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有助于幫助干部提高作風方面的認識,從而改正錯誤。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后,黨在堅持這些傳統(tǒng)的同時,也不斷拓展和豐富黨風的內容。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結合中央部署和西南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把加強干部作風作為改進黨的工作的突破口,嚴格要求領導干部,這些好的經驗和思路對當前干部作風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良好的干部作風是黨風建設的核心和關鍵
西南地區(qū)在解放初期面臨的情況復雜,經濟發(fā)展滯后、民族矛盾突出、匪患不斷、征糧負擔重,要領導7 000萬民眾建設和平繁榮的大西南,十分不容易,在這樣的局勢下,干部的作為顯得尤為重要。鄧小平把穩(wěn)定局勢、發(fā)展經濟的重任交給廣大干部,對于干部在工作中出現(xiàn)的作風問題,他顯得尤為關注,可以說,干部的作風比一般黨員的作風所帶來的影響更大。正如鄧小平所講:“西南工作的根扎得正不正,就看這三萬人的作風正不正。如果作風不正,根扎歪了,就會貽害無窮?!保?]154
干部作風與工作方法、個人修養(yǎng)、政策執(zhí)行、地區(qū)發(fā)展密切相關,在歷史上如此,在現(xiàn)實中更是這樣。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審議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時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作風如何,對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具有重要影響。”[3]根據(jù)部署,中央于2013年下半年開展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來改進和加強黨的作風,重點就是市縣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著力“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是新形勢下中央對黨風問題的判斷,從中也可看到干部作風在黨的建設中的地位,可以說,執(zhí)政條件下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其重心就是管好干部,尤其是干部作風這個主題。
(二)干部作風建設要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
鄧小平注重從制度上加強干部作風建設,他曾對干部作風建設的途徑有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干部工作上的獎懲、升降搞好了,干部風氣就要變。這個工作不搞好,干部總沒有向上心,干部人事調整很難搞好”[1]430。這是黨內較早從制度上探索以干部管理加強干部作風的嘗試,對于當前干部作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執(zhí)政骨干隊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yōu)良、奮發(fā)有為的執(zhí)政骨干隊伍?!保?]以干部人事制度作為切入點加強干部選拔運用過程中的管理是以制度保證干部作風優(yōu)良的有效途徑。
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干部作風建設,關鍵是要在干部選拔任用以及管理監(jiān)督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上下功夫,形成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機制,把作風方面的指標作為干部選拔、調用和考核的重要尺度,在樹立選人用人的正確導向上下功夫,不讓投機取巧者得利,也不讓埋頭苦干、作風優(yōu)良的人吃虧。說到底,就是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將之形成穩(wěn)定的干部工作機制。
(三)以群眾路線為保障來推進干部作風建設
鄧小平把干部作風出現(xiàn)的問題歸結為脫離群眾,這無疑是找到了問題的病灶,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由于工作崗位的性質,職責重大、工作繁忙,遠離基層和群眾的可能性比普通黨員要大,在工作方面表現(xiàn)的問題更為突出。正如毛澤東在1945年講到的:“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shù)氐娜罕娨笙噙m合,都是聯(lián)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shù)氐娜罕娨蟛幌噙m合,都是脫離群眾的?!保?]
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和工作方法,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立場和群眾觀點,才能端正干部的思想作風,解決好理想信念動搖和宗旨意識淡化的問題。干部也更加求真務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xiàn)實、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問題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同時,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才能培育良好學風,錘煉良好的生活作風[6]。除此以外,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媒技術,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來督促干部作風轉變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綜觀西南局時期鄧小平關于干部作風建設的思想,可以看出,干部作風在黨的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領導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現(xiàn)不僅事關大局,而且給一般同志和人民群眾都帶來很大影響。加強干部作風建設,說到底還是需要發(fā)揮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把群眾作為干部作風的試金石和助推器,讓群眾來評判監(jiān)督干部作風建設的成效,通過優(yōu)化組織管理方法,形成內外合力,著力解決干部作風中長期存在的頑疾,保持黨的肌體健康。
[1] 鄧小平.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集(1938-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有關規(guī)定[N].人民日報,2012-12-05.
[4]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6] 張文杰.淺析黨的群眾路線與干部作風建設[J].共產黨人,2013(17):27-28.
Deng Xiaoping’s Thought and Enlightenment of Cadre’s Style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South Bureau
CAIWenhua
(Teaching Research Deparement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ommittee,Chongqing 400041,China)
After liberation of Southwest,the complex situation required more high-quality cadres.However,some negative phenomena such as fear ofhardship,hedonism and psychological comparisons had seriously damaged the Party’s image,and affected the tasks of economic recovery and consolidating of the new regime.Deng Xiaoping had been believing that the cadres’style was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the party’s ruling,he had demanded cadres enhancing learning,standardizing words and deed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s,overcoming bureaucracy and commandism and other phenomena,relying on the masses to push all the work.Although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faces different era and the historical task,but the significance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adre style construction has not changed,sowe stillhave to follow the laws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ruling,with the help of themass route and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s to ensure that the cadres have excellent style,making them become themainstay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eng Xiaoping;Southwest Bureau;cadre team;style construction;mass route
A849
A
1673-8268(2014)06-0008-05
(編輯: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02
2014-06-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制度研究(13BZZ007)
蔡文華(1979-),男,湖北新洲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執(zhí)政黨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