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王文娜,孫琦,張赫,楊曉虹,董雷,b※
(吉林大學a.藥學院;b.第一醫(yī)院,長春130021)
白蘞為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白蘞[Ampelopsisjaponica(Thunb) Makino]的干燥塊根,又名白根、五爪藤、山地瓜等。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能夠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生肌止痛。白蘞的化學成分包括甾醇及苷類[1,2]、有機酸類[3]、三萜類及蒽醌類等[1,4]。本試驗首次使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白蘞揮發(fā)油[5~8],應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GC-MS)技術對白蘞揮發(fā)油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為白蘞藥材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研究基礎。
HP5988A型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美國Hewlett-Packard公司)。藥材白蘞(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藥房,經(jīng)吉林大學生藥教研室王廣樹教授鑒定為白蘞的塊根),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9]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操作。稱取白蘞200g置于揮發(fā)油提取器中,加入500mL蒸餾水提取10h,經(jīng)乙醚萃取、無水硫酸鈉干燥后,揮凈乙醚得揮發(fā)油,計算提取率。
色譜柱為HP-5MS 5% Phenyl Methyl Siloxane 60m×0.25mm×0.25μm彈性石英毛細管柱;進樣口溫度200℃,傳輸線溫度280℃;載氣為高純度氦氣;流速1.0mL/min;分流比40∶1;進樣量2μL;升溫程序:柱溫60℃,保持2min,以10℃/min升至120℃,保持3min,繼續(xù)以5℃/min升至280℃,保持10min,再以20℃/min升至320℃。
離子源為EI源,電子轟擊能量70ev;離子源溫度230℃;加速電壓34.6V;分辨率2 500;掃描范圍50aμm~800aμm;倍增器電壓1 341V;NIST-98標準質譜圖庫。
用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樣品,得其總離子流圖(TIC),見圖1。利用水蒸氣蒸餾法制備白蘞揮發(fā)油,得到淡黃色油狀物0.57g,提取率0.29%。本實驗從白蘞揮發(fā)油中分離鑒定出14個化合物,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樣品中各組分的相對含量,經(jīng)計算機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NIST-98標準質譜圖庫檢索鑒定各種化學成分,確定出白蘞揮發(fā)油的化學組分,結果見表1。
圖1 白蘞揮發(fā)油總離子流圖
表1白蘞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
V Analysis chemical constituent of essential oil in Ampelopsis japonica(Thunb) Makino
本實驗從白蘞揮發(fā)油中分離鑒定出14個化合物,占揮發(fā)油總量的99.997%。其中芳姜黃酮(21.465%)、2-甲基-6-對甲苯基-2-庚烯醇(17.438%)和蒽(14.224%)為白蘞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芳姜黃酮屬于萜烯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蛇毒等多種生物活性。季明杰[10]通過DNA梯狀圖譜和流式細胞術證明,芳姜黃酮能夠選擇性地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對白血病細胞作用效果尤為明顯;Lee[11]發(fā)現(xiàn)芳姜黃酮能夠有效抑制促凝集因素膠原質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影響血小板凝集,進而預防血栓的形成。本實驗結果為進一步對白蘞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理論依據(jù)。
[1]赫軍,暢曉兵,楊旭,等.白蘞的化學成分(Ⅱ)[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9,26(3):188-190.
[2]赫軍,羨冀,宋瑩瑩,等.白蘞化學成分的研究[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25(8):636-638.
[3]郭麗冰,盧雁,陳水平.白蘞化學成分的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1996,12(3):145-147.
[4]鄒濟高,金蓉鸞,何宏賢.白蘞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0,23(2):91-93.
[5]吳芳,郭增軍,羅定強,等.五苓系列制劑中揮發(fā)油的GC指紋圖譜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13,33(8):1355-1358.
[6]張沐新,劉昕,楊曉虹,等.玉竹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J].特產(chǎn)研究,2008,(4):56-60.
[7]楊昭武,李敏,茍寒陽,等.GC/MS內標法建立黃絲郁金揮發(fā)油特征圖譜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7):1652-1655.
[8]董巖,祁偉,肖傳勇.蒙古蒿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3,48(16):1359-1362.
[9]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K].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2010:215,附錄63.
[10]季明杰.中藥姜黃組分芳姜黃酮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
[11]Lee H S.Antiplatelet property of Curuma longa L.rhizome-derived ar-turmerone[J].Bioresour Technol,2006,97(17):1372-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