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龔斌
田舍貴人:王敦比謝尚
宋祎曾為王大將軍妾,后屬謝鎮(zhèn)西。鎮(zhèn)西問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辨?zhèn)西妖冶故也。未詳宋祎。
(《品藻》二一)
宋祎的來歷,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八一《美婦人》引《俗說》:宋祎原先是西晉豪富石崇寵妓綠珠的弟子,有國色,善吹笛。西晉亡后,入晉明帝后宮。明帝病重,群臣進諫,請出宋祎。明帝問:“你們中誰想要宋祎?”吏部尚書阮遙集說:“愿以賜臣。”宋祎便歸了阮遙集。再后來,成了大將軍王敦的妓妾。王敦死,又歸謝尚。從石崇至謝尚,宋祎一生五易主君,等于物件,不斷轉(zhuǎn)手。魏晉時代美麗的藝妓,常常是這樣的命,宋祎不過是一個典型者。據(jù)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考證,宋祎為謝尚所納時,上距石崇、綠珠之死,已有四十多年,大概因為宋祎善吹笛,故謝尚納之用來教伎人。余先生的說法很近情理。否則,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嫗,要她作甚?
宋祎雖已是老婢,但經(jīng)歷豐富,見過大世面。她把王敦比田舍,把謝尚比貴人,雖說好像有一點恭維新主人的味道,仍然頗具眼光。遺憾宋祎沒有進而說出評價的依據(jù),故《世說》的編者劉義慶出來解釋:“鎮(zhèn)西妖冶故也?!?/p>
那么,何謂“妖冶”?妖冶,一般形容女子的美艷?!段倪x》司馬相如《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崩钌谱⒁蹲謺吩唬骸把?,巧也?!眲⒘荚唬骸把?,美艷也?!庇袝r以妖冶代指美女。例如《晉書》卷二六《食貨志》:“多發(fā)妖冶,以充傾宮之麗?!眲⒘x慶說謝尚“妖冶”,是否謝也是美男子,漂亮如潘岳、衛(wèi)玠之流?史所不詳?!稌x書》卷七九《謝尚傳》說:“及長,開率穎秀,辯悟絕倫,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笨梢娭x尚神情開朗超出常人,善辯悟性他人難及。不拘小節(jié),不為俗事。這樣的神情、風度、舉止,嫵媚可愛,以“妖冶”形容,雖不太確切,但并非不著邊際。
謝尚音樂才能極高,善舞能唱。王濛、謝尚同為王導掾?qū)?,有一次王濛說:“謝掾能作異舞?!敝x尚當即起舞,“神意甚暇”。意思是落落大方,自自然然。《語林》說:“謝鎮(zhèn)西酒后,于槃案間為洛市肆工鴝鵒舞,甚佳?!保ㄒ姟度握Q》二三及劉孝標注)王濛所說的“異舞”就是“鴝鵒舞”?!稑犯畯V題》說:“謝尚為鎮(zhèn)西將軍,嘗著紫羅襦,據(jù)胡床,在市中佛國門樓上彈琵琶,作《大道曲》,市人不知是三公也。歌曰:青陽二三月,柳青桃復紅。車馬不相識,音落黃埃中。”(《樂府詩集》卷七五)謝尚縱放自由、不拘小節(jié)、能唱會舞,即使大庭廣眾之下,也悠然唱著情調(diào)纏綿的時調(diào)小曲,這種舉止作風,在音樂演奏家宋祎看來,太嫵媚可愛了。上流社會的貴人,正應如此。
反觀王敦,十足“土豪”一個,早有“田舍”之名?!逗浪芬徽f:“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言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guān),意色殊惡?!笨梢娡醵刈陨俅直?,說話滿口方言,早被人喚作田舍——鄉(xiāng)巴佬,于伎藝不懂也不感興趣。王敦昔年赴宴石崇,見美人勸酒不力,使黃門交斬美人。王導責備此事野蠻,王敦卻說:“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汰侈》一)性情殘忍,令人齒冷。王敦先前尚舞陽公主,上廁所,不懂漆箱里放的干棗是用來塞鼻的,以為廁所也供應水果,吃個精光。從廁所出來,婢女拿來水和澡豆,他也不知這是叫他洗手,把澡豆倒進水里,吃得干干凈凈,說是“干飯”(《紕漏》一)。宋祎先事石崇,后事王敦,王敦這些土得讓人噴飯的紕漏事,大概不會不知。謝尚之雅,王敦之俗,何止霄壤!稱一是田舍,一是貴人,實在太到位了?!妒勒f》的時代是崇尚優(yōu)雅的時代,謝尚是雅士,宋祎又何嘗不是女中雅士呢?
謝安捉鼻曰:“但恐不免耳?!?/p>
初,謝安在東山居布衣時,兄弟已有富貴者,翕集家門,傾動人物。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乎?”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排調(diào)》二七)
謝安早年高臥東山,攜妓遨游,聲名著于朝野。雖然朝廷屢次征召,但謝安不為所動。看他的樣子,好像立志終生布衣,保持隱士的操守,敝屣功名。可惜“但恐不免耳”一句,泄漏了隱德終究會墜失的消息。
謝安當初長期在東山做布衣,其中一個原因是“兄弟已有富貴者”——謝尚、謝奕、謝萬皆為方伯,盛于一時。既然謝氏門中有多位兄弟做方伯,那么我在東山枕流漱石,享受山水的樂趣,不是遠勝風塵仕途嗎!須知那是一個隱逸高于入仕的時代,悠然山水的隱士,甚至比辛辛苦苦做官的更有名氣。隱居的謝安,就比他做官的弟弟謝萬名氣大得多。
可是,謝安妻子劉夫人卻心羨富貴了。看看丈夫的兄弟們,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出門或歸家時車輪隆隆如雷聲,引得人們紛紛駐足觀望,何等神氣。每看到兄弟們的顯貴,就越發(fā)覺得難耐寂寞,便玩笑似的對謝安說:“大丈夫不當如此乎?”謝安聽了,捏著鼻子說:“恐也不免如諸兄弟耳?!庇嗉五a《世說新語箋疏》解釋謝安這句話說:“安意蓋謂己本無心于富貴,固屢辭征召而不出。但時勢逼人,政恐終不得免耳。安少有鼻疾,語音重濁(見《雅量篇》注)。所以捉鼻者,欲使其聲輕細以示鄙夷不屑之意也?!赌芨凝S漫錄》三乃謂:‘安所以不仕,政畏桓溫。其答妻之言,蓋畏溫知之而不免其禍,非為不免富貴也?!云湮牧x考之,其說非是?!庇嘞壬墓{疏部分可取。下面我們再稍加分析:
余先生稱謝安“本無心于富貴”,此言恐未必?!稌x書·謝安傳》說安放情丘壑,簡文(指簡文帝司馬昱)時為相,說:“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意思是謝安憂樂與常人相同,征召必到。日后,謝安果然出仕,證明簡文之言確實有見。
天下之憂樂與人同者,是因為掛懷天下之事。謝安隱居東山,絕不是不聞世事?!顿Y治通鑒》卷一○○記晉穆帝升平三年(359),謝安之弟謝萬率軍擊燕,一副名士派頭,只是嘯詠自高,未嘗撫愛將士。謝安深為憂慮,對謝萬說:“汝為元帥,宜數(shù)接對諸將以悅其心,豈有傲誕如此而能濟事也?!薄鞍矐]萬不免,乃自隊帥以下,無不親造,厚相親托?!笨梢娺@位似乎充耳不聞世事的隱士,其實人情練達,對其弟謝萬的空疏十分了然,不惜親自替其補救。史稱謝安“矯情鎮(zhèn)物”,貌似無心于富貴,其實也是矯情的一種。
《晉書·謝安傳》說:“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之志。”謝萬北伐失敗,廢為庶人,時在升平三年(359)。而在前不久的升平元年(357)五月,鎮(zhèn)西將軍謝尚卒。升平二年(358)八月,豫州刺史謝奕卒。幾年之間,謝氏兄弟死的死,廢的廢,眼看“新出門戶”岌岌可危,為了保持謝氏的富貴,振興家門,謝安只能出仕。當他捏著鼻子說 “但恐不免耳”時,謝尚應該還未卒,而此時他已萌生出仕之心。當謝萬兵敗廢黜后,加上朝廷一再征召,謝安終于做了桓溫的司馬??偫ㄖx安出仕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身邊劉夫人心羨富貴;二是其弟謝尚、謝奕相繼卒,謝萬廢黜;三是朝廷“嚴命屢征”。為謝氏家族的長遠利益考慮,不得不出仕。若相信他真的“無心于富貴”,恐怕不免皮相。
“人固不可以無年”
王珣疾,臨困,問王武岡曰:《中興書》曰:“謐字雅遠,丞相導孫,車騎劭子。有才器,襲爵武岡侯,位至司徒?!?“世論以我家領(lǐng)軍比誰?”武岡曰:“世以比王北中郎?!睎|亭轉(zhuǎn)臥向壁,嘆曰:“人固不可以無年?!鳖I(lǐng)軍王洽,珣之父也,年二十六卒。珣意以其父名德過坦之而無年,故致此論。
(《品藻》八三)
晉安帝隆安四年(400),王珣將死,問武岡侯王謐:“世人將我家領(lǐng)軍(指王珣父領(lǐng)軍將軍王洽)同誰相比?”人之將死,不囑后事,卻念念不忘死了多年的父親的聲名優(yōu)劣,可見東晉名士熱衷品鑒人物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
王謐回答:“世以比王北中郎。”劉孝標注以為王北中郎指王坦之。劉孝標的說法是正確的。然近人劉盼遂不以為然,說:“按孝標指北中郎為王坦之。坦之學詣績業(yè),與安石齊名,洽非其比。借時人阿好,擬于不倫,珣亦宜欣然相領(lǐng),不至有無年之嘆。竊謂北中郎系指王舒。本傳:‘褚裒薨,遂代裒鎮(zhèn),除北中郎將?!际嫫缴?,庸庸無奇跡,正洽之媲,故時人得以相提并論。特人知王坦之為北中郎者多,知舒之為北中郎者少,故孝標有此失耳。又南朝矜尚伐閱,擬人往往取其支屬之中。此處不應獨以太原王比瑯琊也?!惫P者以為劉氏之說不能成立??纪跏嬉韵毯桶四辏?33)卒,王珣卒于隆安四年(400)。珣、謐談論“我家領(lǐng)軍比誰”時,距王舒之死將近七十年,世人對王舒行事恐多已茫然。以事理推之,此“王北中郎”當指王坦之較可能。又劉氏以為“不應獨以太原王比瑯琊也”,乃屬臆說。本篇四七王修齡問王長史:“我家臨川,何如卿家宛陵?”我家指瑯琊王,卿家指太原王,正可說明擬人并非“往往取其支屬之中”。所以,孝標之注是正確的。
王珣為何感嘆“人固不可以無年”?劉孝標解釋是“珣意以其父名德過坦之而無年”。王洽是否名德勝過王坦之,或者前者年壽若長,名德是否一定勝過后者,這些姑且不作討論。我們只是從王珣之嘆指出:魏晉品藻人物,年壽之長短是裁定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稌x書》卷五八《周訪傳》說:“初,訪少時遇善相者廬江陳訓,謂訪與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壽,周當下壽,優(yōu)劣更由年耳?!L小侃一歲,太興三年卒,時年六十一。”王珣言“人固不可以無年”,意即“優(yōu)劣更由年耳”。又《世說·賢媛》一二記王武子為妹求佳偶,看中有俊才的兵家子。其母鐘氏說要親自看一看。鐘氏看完評論說:“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門第低賤),不有長年,不得申其才用,觀其形骨,必不壽,不可與婚。”幾年之后,兵家子果然死了。由此可見,鐘氏鑒別人物有三個因素:才能、門第、年壽。年壽為其中重要因素。魏晉時期因種種原因,人命大多短促。在短暫的人生中,許多才能之士不有長年,不得盡其才用,憾恨無窮。因此,當時把年壽作為評論人物的重要因素,自有其時代原因。事實也正如此,如果才能難分高下,那么年壽的長短必然成為衡量優(yōu)劣的重要砝碼。當然,若人才相去太遠,譬如百歲野人,也絕不能比肩短命的天才王弼。
此則故事敘述、描寫十分簡潔傳神。特別是王珣“轉(zhuǎn)臥向壁”,嘆曰云云,用動作與語言刻畫王珣的無奈與喟嘆,既有感父親年命短促,影響名聲的評價的不平,同時流露出自己僅得下壽(王珣享年五十二),世人不知又將己比誰的感傷。告別人世之前的心理與情緒,表達得極為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