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娟 劉丁義
與生活接軌,同積累相通,用影劇印證,在課堂教學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既可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又可拓展學生語文積累的廣泛性。同時,以課內(nèi)帶課外,把閱讀視角延伸出去,拓展閱讀空間,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之真正成長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中學語文聯(lián)想閱讀教學今天的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情感豐富、求知欲旺盛、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學生學習的切入點。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shù)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睆呐d趣入手,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呢?只要教師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存”,讓學生的思維在有限有形的課堂中無限馳騁,課堂就會演繹一場場溫“故”知“新”的精彩“對話”。
一、以文解文,觸類旁通拓積累
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學生深深為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論述所折服,誦讀起來搖頭晃腦,十分入境。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感受進行例證。
經(jīng)過短暫的小聲議論后,有個學生搶先提出,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有一段可印證,意思是說,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
有個男生發(fā)言:“洪戰(zhàn)輝的經(jīng)歷就證明了這段論述。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擔起了對另一個更弱小孩子的責任,撐起了困境中的家庭,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他是精神上的強者,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好漢?!?/p>
有個女生說:“邰麗華是自強不息的典范。她從小落下殘疾,但她在不幸的人生旅途中頑強抗爭,以驚人的毅力練習舞蹈,吃盡苦頭,終于從不幸的低谷攀登上了藝術(shù)的巔峰,成為著名的舞蹈藝術(shù)家。”
有個學生說,中國的保爾——張海迪更是在高位癱瘓的情況下,成就了人生的傳奇。
有個學生拿牧野的《生存其實很簡單》一文的內(nèi)容舉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深海中生活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水母,它與虎鯨、鯊魚等海洋中最兇猛的動物為鄰,為了逃命,它們快速游動,把身體鍛煉得十分強壯,觸須有人的手臂那么粗。它們每只重達60公斤,不但體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強健有力。這些水母時常被虎鯨、鯊魚咬得遍體鱗傷,觸須也被折斷,但它們不但不會死,而且會很快從折斷觸須的根部長出新觸須,傷口也會迅速愈合,因為傷痛刺激了新陳代謝。水母就在這樣殘酷的環(huán)境里,在肉體劇烈的傷痛里,將自己一點點變得強大起來。
豐富的例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形象地演繹了“逆境與不幸造就強者”“自古雄才多磨難”的論點,還通過以文解文的方式把孟子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以詩歌解文,相得益彰增底蘊
學習酈道元的精美游記《三峽》,研讀到三峽山的高峻美、水的奔放美時,學生浮想聯(lián)翩,迸發(fā)出了思維的火花,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以詩解文的好戲。
有的學生說:我們小學時學過的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就與本詩的情境相吻合,其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與第2段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相印證;“兩岸猿聲啼不住”與第4段中的“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的意境相近。詩中的寫景與融情、浪漫與夸張、飄逸與豪放,與《三峽》一樣,都達到了一種高境界。李白的詩與酈道元的文真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輔相成,成了詠唱三峽山水美景的“絕代雙嬌”。
有的學生補充說,李白《巴女詞》中的詩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也可印證課文中描寫的三峽夏水的急湍浩蕩。
有的學生說,杜甫《登高》中的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與課文中描寫的秋之凄婉之景、冬之清幽之象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詩中的“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更是生動表現(xiàn)了三峽水的磅礴氣勢和源遠流長。我們從中仿佛看到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風流賢達在這滾滾洪流中沉浮起伏,又有多少世間的繁華、多少朝代的興盛在這滾滾洪流中消逝。透視長江三峽的驚濤駭浪,真讓人有世事通明之感。
通過詩文互印,學生不但進一步理解了三峽的山水之美,更從有形之象延伸到對世事滄桑的審視,對人生價值觀的探討,這對增厚學生的文學底蘊有莫大的益處。
三、以影劇鑲文,對聯(lián)成趣增亮色
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賞析到唐雎面對秦王的威脅慷慨陳詞一段時,大家不禁高聲朗讀,情緒激昂,議論紛紛。
交流發(fā)言時,有學生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從容與唐雎的慷慨激昂比較辯論藝術(shù),有學生用明代著名才子解縉巧對鄉(xiāng)紳的對子來比較辯論風格……
最精彩的是一位學生用電影《東京審判》的經(jīng)典臺詞對課文進行了生動的演繹。他先給同學們講述了電影《東京審判》的劇情,接著朗誦片中中國法官梅汝璈的經(jīng)典臺詞:“柏奈爾先生,您說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于是否廢除了死刑,某種角度上我贊同您的觀點,但是我還是有些疑惑。按照您的邏輯,文明應(yīng)該被尊重嗎?我想我不用知道您的答案,您應(yīng)該不會否認生命是最寶貴的,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說杯子代表人類、水代表文明,(他將一只盛滿水的玻璃杯摔碎在地)文明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沒有人類,文明從何談起呢……如果法律不給日本,不給這些戰(zhàn)犯以嚴厲的懲罰,誰敢保證日本有一天不會再次挑起戰(zhàn)爭?誰敢保證日本不會再侵略別的國家?誰敢保證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不會再次復(fù)活?”最后他作了一副對聯(lián)作總結(jié):“唐雎君巧說秦王守國土;梅汝敖智摔水杯伏戰(zhàn)犯”。
這位同學的話音剛落,師生情不自禁地長時間鼓掌,對他出色的才智和精彩的演繹表達欽佩之情。
與生活接軌,同積累相通,用影劇印證,在課堂教學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既可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又可拓展學生語文積累的廣泛性。同時,以課內(nèi)帶課外,把閱讀視角延伸出去,拓展閱讀空間,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之真正成長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