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 長春130024)
近年來,關于公元前10世紀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層的勘定是《圣經(jīng)》考古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并由此引發(fā)了學者們對公元前926年沙??艘皇腊屠账固箲?zhàn)爭的討論。由于這場戰(zhàn)爭所造成的地層毀壞是勘定公元前10世紀巴勒斯坦考古地層的主要依據(jù)。于是,沙??艘皇腊屠账固箲?zhàn)爭的影響及其在巴勒斯坦考古地層勘定上的作用遂成為學者們爭論的焦點。
沙??艘皇溃糯<暗诙醭?,也即利比亞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其在位時間大約為公元前945—924年,在《圣經(jīng)》中沙??吮环Q為示撒,他曾于公元前926年在巴勒斯坦地區(qū)作戰(zhàn)。在《圣經(jīng)》研究方面,許多學者都曾發(fā)表過關于沙??藨?zhàn)爭的專題論文[1]139-150,1-16。在埃及學方面,科琛在他的題名為《古代埃及第三中間期》的專著中對此次戰(zhàn)爭進行過專門的討論[2]292-302。盡管這些學者在戰(zhàn)爭細節(jié)的描述上存在著差別,但是他們所使用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卻基本相同,即他們都是以《圣經(jīng)》關于該戰(zhàn)爭的記述為主要依據(jù)。在《圣經(jīng)》中,沙??艘皇赖膽?zhàn)爭主要被記錄于《列王紀上》第14章第25—28節(jié)和《歷代志下》第12章第1—12節(jié)中。此外,他們還使用了古代埃及文獻和考古資料。在古代埃及文獻和考古資料方面,沙??艘皇揽柤{克神廟中的浮雕是他們最為有力的證據(jù)[2]432-447。他們把浮雕中的地名表作為此次戰(zhàn)役的行進路線圖,以此來重建戰(zhàn)爭。
然而,在使用地名表重建沙桑克一世戰(zhàn)爭上,學者們卻遺留下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一,《圣經(jīng)》僅僅提到猶太首都耶路撒冷是埃及人的主要進攻目標,而地名表則主要由以色列和奈格瓦地區(qū)的地名組成,猶太的地名少有提及。以色列國在所羅門王死后分裂成仍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南部國家猶太和以撒瑪利亞為首都的北部國家以色列。奈格瓦(Negev),以色列南部沙漠地區(qū)或半沙漠地區(qū)的總稱,占以色列領土面積一半以上。為此,學者們認為,這是因為《圣經(jīng)·列王紀上》記述的重點是猶太,而忽略了埃及戰(zhàn)爭部分。事實上,《列王紀上》用了大量的篇幅記錄耶羅波安在以色列的統(tǒng)治,對猶太的記錄卻很少。第二,學者們在重建戰(zhàn)爭時沒有對沙??艘皇肋M攻耶羅波安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讀,一些學者認為沙??艘皇朗菫榱藨土P耶羅波安的背叛而對其宣戰(zhàn)的[1]147,[2]298。目前,我們的確有證據(jù)顯示耶羅波安曾歸順過埃及,但是卻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他曾反叛過。
在使用沙桑克一世的勝利浮雕作為重建沙??艘皇缿?zhàn)爭的時候,學者們也遇到了一些難題。第一,勝利浮雕由三部分組成:以殺戮敵人為主要場景的浮雕本身,銘文和地名表。然而大多數(shù)學者們只把目光投到了地名表上,他們往往忽略了銘文和浮雕本身在重建戰(zhàn)爭上的價值,這將直接導致他們對浮雕的理解不夠全面。第二,學者們并沒有注意到沙桑克的勝利浮雕只是許多同類浮雕中的一個。新王國時期,勝利浮雕大量出現(xiàn),這就意味著沙桑克的勝利浮雕是這類浮雕的承續(xù),甚至到第三十王朝時期勝利浮雕仍然存在①本文所提到的勝利浮雕包括以下三個要素:殺戮敵人的場景,銘文和地名表。而這三個要素并不是勝利浮雕所獨有的。在古代埃及,從前王朝時期到羅馬征服時代,以殺戮敵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一直存在著,如從前王朝向第一王朝過渡時期的納爾邁調(diào)色板(Narmer Palette)、第五王朝國王薩胡拉(Sahure)和尼烏塞拉(Nyuserre)的浮雕,第六王朝國王派匹一世(PepyⅠ)和派匹二世(PepyⅡ)的浮雕,第二十六王朝國王塔哈卡(Taharqa)的浮雕。參見,J.A.Wilson,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p.48-9,p.55。此外,地名表也被發(fā)現(xiàn)于其他類型的考古和文獻資料中,如阿蒙霍特普三世地名表被發(fā)現(xiàn)于其雕像底座上。。因此,只有把勝利浮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才能對其中的某一個浮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為此,我們收集了其他十一塊勝利浮雕:三塊屬于第十八王朝國王圖特摩斯三世(約公元前1479年—前1425年);一塊屬于第十八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二世(約公元前1427年—前1400年);一塊屬于第十九王朝國王塞提一世(約公元前1294年—1279年);兩塊屬于第十九王朝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279年—前1213年);兩塊屬于第二十王朝國王拉美西斯三世(約公元前1184年—前1153年);一塊屬于第二十五王朝國王沙巴卡(約公元前716年—前702年),以及一塊屬于第三十王朝國王奈布塔奈布(約公元前380年—前362年)②十一塊浮雕的詳細資料如下:圖特摩斯三世:卡爾納克神廟第六座塔門的西墻,編號為K C 56和K C 152。圖特摩斯三世:卡爾納克第七座塔門南墻,編號為K G 88和K G 90。圖特摩斯三世:卡爾納克第七座塔門北墻,編號為K G 40和K G 43。阿蒙霍特普二世:卡爾納克第八座塔門南墻,編號為K G 143(東)和K G 145(西)。塞提一世:卡爾納克柱廊大廳北側外墻,編號為K H 6(西)和K H 14(東)。拉美西斯二世:盧克索神廟庭院西側外墻,編號為L G 44(北)和LG 49(南)。拉美西斯二世:卡爾納克柱廊大廳南側外墻,編號為K O 44(西)和K O 50(東)。拉美西斯三世:卡爾納克神廟前廳北墻,編號為K K 10(東)和K K 1(西)。拉美西斯三世:邁迪奈特·哈布神廟第一塔門外墻,編號為MH A 39(南)和 MH A 31(北)。沙巴卡:麥迪納特·哈布小型神廟埃塞俄比亞塔門西墻,編號為MH B 223(北)和 MH B 232(南)。奈克塔奈布:邁迪奈特· 哈布小型神廟柱廊東墻,編號為MH B 267(北)和MH B 270(南)。參見 H.H.Nelson,Key Plans Showing Locations of Theban Temple Decorations,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 56,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1.。其中,拉美西斯二世的一塊浮雕被發(fā)現(xiàn)于盧克索,拉美西斯三世的一塊浮雕以及沙巴卡和奈布塔奈布的浮雕被發(fā)現(xiàn)于邁迪奈特·哈布,其他浮雕均被發(fā)現(xiàn)于卡爾納克神廟建筑群,沙??艘皇赖母〉褚脖话l(fā)現(xiàn)于此。
在對這些浮雕進行研究后,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這些浮雕中的地名表并不是軍隊的行軍路線圖。在把這些地名表與以圖特摩斯三世的行軍路線為代表的埃及真正的軍隊行軍路線對比后,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圖特摩斯三世行軍路線圖出現(xiàn)在圖特摩斯年鑒上,該年鑒被刻寫在圖特摩斯三世的卡爾納克神廟外墻之上③圖特摩斯三世年鑒的原始文獻,參見K.Sethe,Urkunden des?gyptischen Altertums,Abeiling IV:Urkunden des 18 Dynastie,Leipzig and Berlin,1906,pp.645-67;關于該文獻的譯文,參見J.H.Breasted,Ancient Records of Egypt,Vol.Ⅱ,Chicago,1906,§§406-540;M.Lichtheim,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Vol.Ⅱ,Berkeley,Los Angeles & London,1975,pp.29-34;J.A.Wilson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ed.by J.B.Pritchard,Princeton,1955,pp.234-243.。
年鑒以散文的形式對圖特摩斯的第一次戰(zhàn)役,也即米格都戰(zhàn)役進行了細致的描述[3],同時,它也被卡爾納克神廟中的另外三個被征服城市列表所證實。當我們把來自于年鑒的行軍路線與另外三個地名表相比對后發(fā)現(xiàn),后者不是以軍隊的行進順序排列的。加沙——年鑒中提到的位于伽南的第一座城市,沒有被列入地名表中。圖特摩斯三世接下來經(jīng)過的兩座城市葉姆和阿如納在地名表中有所記載④葉姆(Yehem)在地名表A和B中的序列號為68,阿如納(Aruna)在地名表A和C的序列號為27。。但是它們的位置靠后,且出現(xiàn)的順序與年鑒的記載正好相反。年鑒中的第四座城市米格都,在地名表中是第二座城市①在地名表C中米格都沒有出現(xiàn),但是該地名表的頭三個地名沒有被保存下來,或許米格都是這三個地名中的一個。。而卡代什,圖特摩斯三世并沒有到過這座城市,在地名表中卻位列第一[4]125。此外,地名表中的其他主要城市,圖特摩斯三世都沒有到達過,但是在米格都戰(zhàn)役中,它們卻聯(lián)合起來與埃及對抗。當我們把塞提一世浮雕中的地名表與業(yè)己勘定的塞提一世行軍路線相對照后,我們同樣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結果。拉美西斯三世的浮雕地名表尤為如此,他的地名表包含了巴勒斯坦地區(qū)的125座城市,但卻沒有一個是他真正有過戰(zhàn)事的城市②拉美西斯三世曾在以下地區(qū)進行過軍事行動:阿矛(Amor),參見K.Kitchen,Ramesside Inscriptions,Vol.V(以下簡稱KRI V),Oxford:Blackwell,1969-1990,p.40:1,扎黑(Zahi),KRI V,30:5and 40:7,圖尼普(Tunip),KRI V,78:15,伊萊特(Ereth),KRI V,79:12,和納哈林(Naharain),KRI V,88:8。拉美西斯三世還曾與幾支海上民族作戰(zhàn):派萊塞特(Peleset),KRI V,40:3,杰克(Tjeker),KRI V,40:3,曬克萊什(Sheklesh),KRI V,40:3,登延(Denyen),KRI V,40:3-4,和外曬什(Weshesh),KRI V,40:4。這些地名同樣也沒有出現(xiàn)在地名表中。?;诖耍覀兺耆梢哉J為浮雕中的地名表并不是軍隊的行軍路線圖。
第二,這些勝利浮雕并不是為了紀念戰(zhàn)爭的勝利而創(chuàng)作的。如果我們把浮雕的三個部分,即銘文、場景描繪和地名表,作為一個整體,對其進行考察,我們將不難得出這個結論:銘文是以阿蒙神③阿蒙(Amon),新王國時期埃及的主神,他通常與太陽神拉合二為一,稱阿蒙·拉神。的神諭形式來記述事件的,事實上,它沒有提及任何戰(zhàn)爭。相反,它卻提到了作為地理名詞的亞洲和努比亞,以及亞洲人和游牧民族貝都因人。銘文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一個語句是“所有的異邦”。浮雕展示了法老正在打擊一群敵人的場景,敵人的身份很模糊,通常他們是亞洲人和努比亞人的混合體,因為亞洲人和努比亞人是埃及人心目中敵人的代名詞[5]143-148。
現(xiàn)在,我們考察勝利浮雕三要素中的最后一個要素——地名表。我們發(fā)現(xiàn),地名表與銘文和浮雕本身一樣也是對埃及人心目中的所有異邦的展示,只是它們在展示異邦時使用了不同的方式:銘文記述了法老對整個世界的征服,地名表則為法老的這一行動作出了圖解。換言之,銘文講述了法老征服所有的異邦之地,與此同時,浮雕展示了法老正在殺戮所有的異邦俘虜,而地名表則開列出了法老的征服之地。據(jù)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勝利浮雕并沒有記錄戰(zhàn)爭,它展示了法老的豐功偉業(yè),在這里,法老被描繪成世界的征服者。
基于此,沙桑克的勝利浮雕不能用來作為戰(zhàn)爭確乎發(fā)生的證據(jù)。他的浮雕沒有保存下來軍隊行軍路線圖,它也不是為紀念戰(zhàn)爭的勝利而作。于是,《圣經(jīng)》就成了我們研究沙??藨?zhàn)爭的主要證據(jù)。此外,出土于米格都的沙??耸畬?zhàn)爭也有所提及[6]61,F(xiàn)ig.70。然而,該文獻除了沙桑克的第四和第五王銜④古代埃及國王有五個王銜,它們是荷魯斯王銜、兩夫人王銜、金荷魯斯王銜、上下埃及之王王銜和太陽神之子王銜,其中只有后兩個王銜加有王名圈。以及一些頌揚國王的詞句外,其他部分均因破損嚴重而無法釋讀。盡管如此,學者們?nèi)詫⑵渥鳛樯成?苏鞣赘穸嫉淖C據(jù)[1]141,[2]299,因為他們認為,埃及人將石碑豎立在某一個異邦城市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紀念埃及對該城的征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塞提一世的第二塊本特山石碑是為紀念埃及擊敗阿皮如人⑤過去學者們通常認為阿皮如是一個種族,與希伯萊(Hebrews)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萊德弗德認為阿皮如一詞的原始含義是“灰塵的制造者”,即那些策馬飛奔的人。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1550年/1500年—前1200年)他們居于巴勒斯坦社會的邊緣,是一群與社會格格不入,被社會所拋棄的人。他們居住在巴勒斯坦各城邦的農(nóng)村,處于一種半獨立的狀態(tài)。參見D.B.Redford.Egypt,Canaan,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p.195。在《以色列歷史》中,布瑞特認為阿皮如一詞并不是指一個種族,而是指一種社會階層。任何種族都可能有阿皮如這個社會階層。這個社會階層沒有公民權,沒有固定的住所,處于一種半游牧的狀態(tài),間或以搶劫為生。偶爾他們也定居在城鎮(zhèn)。在動蕩的年代,他們常常組成一支臨時軍隊,掠奪他們所需物資。當他們被原來所居之地驅逐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把自己賣到埃及,在埃及的王室工程中充當苦力。由此他斷定,拉美西斯二世統(tǒng)治時期的賣身為奴的阿皮如應該就是以色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參見J.Bright,A History of Israel,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52,pp.82-84.對如哈馬城的進攻而作[7]Vol.I,12-13,但是這塊石碑卻被豎立在本特山。本特山是埃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qū)的行政管理中心,它不是阿皮如人的城市。拉美西斯二世的本特山石碑也是如此,這塊石碑雖然被豎立在本特山,但卻與戰(zhàn)爭無關[7]Vol.Ⅱ,27-29。就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拉美西斯二世從未在本特山有過任何軍事行動。由于該城一直被埃及牢牢控制著,因此,埃及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對其述諸武力。
根據(jù)米格都石碑,我們無法對埃及和米格都的關系進行準確的勘定。類似的石碑在其他城市也有所發(fā)現(xiàn),而埃及對這些城市卻有著不同程度的控制。例如,作為埃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qū)的行政管理中心,在整個新王國時期,埃及在本特山都有著完全的統(tǒng)治權,大量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能夠證明這一點,而埃及與卡代什的關系則有著另一番景象[7]Vol.Ⅱ,2-26。根據(jù)這座城市出土的塞提一世石碑記載,這位十九王朝的埃及法老曾征伐過該城。這座城市在被埃及征服后成為埃及的一個屬國,但卻不是埃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這表明,埃及并沒有像對本特山那樣,對卡代什實行過直接有效的控制。與卡代什的情形相同,提爾也是埃及的屬國,塞提一世在這座城市同樣也豎立過一塊石碑。然而,與卡代什不同的是,提爾從未被埃及進攻過,長期以來,該城一直與埃及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根據(jù)上述事實,我們認為,沙桑克的米格都石碑反映了居于米格都的以色列人在一定程度上認同了埃及對他們的統(tǒng)治,但是它卻無法證明埃及對該城擁有絕對的統(tǒng)治權。
在討論了來自于埃及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圣經(jīng)》是關于沙??藨?zhàn)爭的最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使是《圣經(jīng)》,也沒有為我們提供太多的關于此次戰(zhàn)爭的記述?!读型跫o上》第14章第25—28節(jié)只是提到在羅波安統(tǒng)治的第5年,沙??诉M攻耶路撒冷,并從王宮和神廟中掠奪了大量的珍寶。然而戰(zhàn)爭并不是這段話的中心議題,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向人們解釋為什么所羅門的金盾牌沒在神廟中。此外,《歷代志下》第12章第1—12節(jié)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居民對沙桑克戰(zhàn)爭的反映。
除了上述兩章節(jié)外,《圣經(jīng)》的其他段落也提到了有關沙??说男畔?。耶羅波安為了逃避所羅門以叛國罪對他的追殺,而躲藏在沙??说膶m廷之中。耶羅波安是所羅門統(tǒng)治時期的高官,他曾謀劃了反對所羅門的政變,結果被所羅門發(fā)現(xiàn)后處以死刑。為此,他逃到了埃及,并向當時的埃及法老沙??藢で笳伪Wo。所羅門死后,他返回以色列,并在示劍參加了反對羅波安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以色列國南北分裂,他成為北部以色列國國王,羅波安偏安于南部,成為猶太國國王。
根據(jù)埃及文獻和考古資料,結合《圣經(jīng)》的記載,關于沙??藨?zhàn)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二十一王朝時期的埃及對外政策十分復雜,一方面,埃及法老與大衛(wèi)和所羅門統(tǒng)治下的統(tǒng)一強大的以色列簽訂了同盟條約,《列王紀上》多次提到所羅門曾迎娶了埃及公主。與此同時,埃及卻窩藏了來自以色列的政治逃亡者。比如以東家族的哈達德,他返回巴勒斯坦后,在大衛(wèi)王之死上有所行動,并因此挑起了戰(zhàn)爭。據(jù)《圣經(jīng)》記載,基色曾被埃及征服,后來在埃及公主嫁給所羅門王后,該城重歸以色列。很有可能,埃及的對外政策具有兩面性。當埃及國力衰弱的時候,埃及無法公開與以色列抗衡,因此它就通過政治聯(lián)盟來確保兩國的友好關系。然而對于埃及法老來說,軍事力量強大的以色列始終是埃及東北部邊境安全的最大隱患,為此,他們便在幕后不斷地支持以色列的反對力量,以此達到消弱以色列國力的目的。
從第二十一王朝到第二十二王朝,埃及的對外政策始終如此,這就是沙??烁C藏大衛(wèi)王的主要對手之一耶羅波安的原因。但是伴隨著所羅門王之死,沙??怂坪蹩吹搅藴缤鲆陨械臋C會。當耶羅波安從埃及返回以色列,并參與了反對所羅門王的繼任者羅波安的戰(zhàn)事之時,他很有可能得到了沙??说闹С帧?梢哉f,埃及的幕后操縱是以色列分裂的原因之一。
據(jù)《圣經(jīng)》記載,以色列分裂后,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太之間沖突不斷,埃及法老沙??艘渤脛輩⑴c其中,并支持他的盟友耶羅波安,反對猶太。為此,沙??诉M攻猶太首都耶路撒冷,并從這座城市的宮殿和神廟中掠獲了大量物品?!读型跫o上》第12章第21—24節(jié)記述耶羅波安曾計劃重新統(tǒng)一以色列,但卻在預言家示瑪雅的建議下改變了這一想法。而事實上,正是沙??藙裾f他放棄了攻打猶太的想法。沙??朔祷匕<昂螅q太已經(jīng)沒有任何力量與耶羅波安抗衡了。
埃及在制定了對外政策后,便開始把其付諸行動。公元前10世紀早期,埃及的實力并不足以與以色列抗衡。于是,埃及便利用一切機會,從其內(nèi)部削弱以色列。以色列和猶太的最終分立為埃及在東地中海世界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生存空間。在此之前,強大的以色列給埃及東北部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為此,他們不得不與其保持良好的關系。以色列分裂后,巴勒斯坦地區(qū)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變化,埃及所懼怕的強大統(tǒng)一的以色列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彼此紛爭不斷的小國。而且,其中的一些小國還不時地向埃及尋求保護。以色列分裂前,埃及在東地中海世界的地位十分被動,始終處于防御狀態(tài)。通過支持耶羅波安的反叛,埃及變被動為主動,一躍而成進攻態(tài)勢。
通過對近年來關于公元前10世紀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層年代的勘定以及它與沙桑克巴勒斯坦戰(zhàn)爭的關系的闡述,沙??藨?zhàn)爭的影響并不廣泛。相反,它的目的僅僅在于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本身也沒有被完全摧毀。這就意味著在勘定公元前10世紀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層上,考古學家們需要尋找其他依據(jù)。這也意味著他們需要對從前被勘定為沙??怂鶜牡牡貙舆M行重新研究,進而找出真正的毀壞者。
事實上,這項工作并不困難,因為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早期,在巴勒斯坦曾發(fā)生過很多場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不僅發(fā)生于以色列和猶太之間,而且也發(fā)生于這兩個國家和它們的鄰國之間。在此期間,以色列的政權因軍事政變而幾易其手,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毀壞地層或許是以色列內(nèi)部紛爭造成的。不管怎樣,在公元前10世紀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層的毀壞上,沙??藨?zhàn)爭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1]B Mazar.S Aituv,B A Levine.The Early Biblical Period:Historical Studies[M].Jerusalem,1986;G W Ahlstrom.Pharaoh Shoshenq's Campaign to Palestine[A].A.Lemaire and B.Otzen.History and Traditions of Early Israel:Studies Presented to Eduard Nielsen[M].Lieden,1993.
[2]K A Kitchen.The 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in Egypt(1100-650B.C.)[M].Warminster,1986.
[3]郭丹彤.圖特摩斯三世年鑒中的物品及其學術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60-64.
[4]D B Redford.Pharaonic King-Lists,Annals,and Day-Books[M].Mississauga,1986.
[5]G Belova.The Egyptian Idea of Hostile Encirclement[A].C J Eyre.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gyptologists[M].Leuven,1998.
[6]R S Lamon,G M Shipton.Megiddo I,Seasons of1935-39,StrataⅠ—Ⅴ[M].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1939,42.
[7]K Kitchen.Ramesside Inscriptions:Translated and Annotated[Z].Oxford,Vol.I.1993;Vol.Ⅱ.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