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林忠,吳雪梅
(鹽城工學院a.社會科學部;b.紀委監(jiān)察處,江蘇鹽城 224000)
【歷史研究】
從政者的一面鏡子
——春秋賢才鮑叔牙淺議
倉林忠a,吳雪梅b
(鹽城工學院a.社會科學部;b.紀委監(jiān)察處,江蘇鹽城 224000)
春秋時代的鮑叔牙志向高遠,關(guān)心國事,目光敏銳,未雨綢繆,好謀而成。他見識過人,擇大才而友,擇雄主而事,機智敏捷,極富口才,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與外交斗爭謀略。他輕財重義,公忠體國,推位讓能,律己正身,直言極諫,嫉惡如仇,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優(yōu)秀政治品質(zhì)。鮑叔牙作為我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賢才,對今天的從政者,如同一面鏡子,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春秋;賢才;鮑叔牙
據(jù)《荀子》中的《仲尼》篇云,齊桓公為人“般樂、奢汰,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1]352,其《王霸》篇云:“閨門之內(nèi),縣樂奢泰游玩之修,于天下不見謂修,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是亦無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盵1]392在荀子看來,齊桓公奢侈游樂,不修國政,論其資質(zhì),實在說不上是一代英主。他能稱霸,主要是重用了管仲。正如《呂氏春秋·察傳》所說:“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2]212管仲的才能得以施展,多虧了摯友鮑叔牙的全力薦舉。世人皆知鮑叔牙薦才,卻不知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一個罕見的品德高尚、見識超群、才能卓越的賢才。
據(jù)《呂氏春秋·不廣》:“鮑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與定國,……令鮑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糾所?!盵2]119-120據(jù)《左傳·莊公八年》:“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魯)。”[3]31鮑叔牙與管仲、召忽是相交甚厚、相知很深的布衣之交。齊襄公當政期間,面對昏亂的政局,他們憑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預(yù)見,準確預(yù)計到齊國將有大的政治動亂。在憂慮齊國前途的同時,積極籌劃應(yīng)對之策。約定分別輔佐齊君的兩個公子糾和小白,以順應(yīng)時變。一旦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他們就擁戴糾或小白即位,輔君復(fù)國。在鮑叔牙輔佐下,公子小白同國內(nèi)對政權(quán)具有重大影響的高、國二氏建立了同盟,在國外結(jié)交莒、衛(wèi)兩個鄰國作為外援,提前準備了后來避亂逃亡的退路和歸國即位所必需的國內(nèi)、國際支持力量。就在內(nèi)亂萌芽尚未發(fā)生之際,鮑叔牙率先果斷地奉小白逃到莒國。一方面躲避可能降臨的災(zāi)難,一方面等待輔佐小白歸國即位的機遇。后公孫無知殺君自立被殺,齊國果然發(fā)生內(nèi)亂。高傒聯(lián)系國氏作為內(nèi)應(yīng)迎接小白歸國。鮑叔牙聞風而動,立即擁戴小白設(shè)法搶在公子糾之前回國即位,贏得政治上的先機。以上史實充分顯示了鮑叔牙志向高遠,關(guān)心國事,未雨綢繆,行事果決,好謀而成,具有極其敏銳的政治預(yù)見性和行動力。
(一)識管仲相才于布衣之交,同舟共濟,共謀發(fā)展
據(jù)《列子·力命》,管仲有言:“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盵4]44從管仲的自述中可見,早年管仲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有所收入常給自己多分一點,顯得很自私;他為鮑叔謀劃事情,每常是勞而無功,似乎都不在點子上;他參加作戰(zhàn),多次臨陣逃跑,似乎貪生怕死;他數(shù)次做官,數(shù)次被國君斥逐,似乎不是做官的料;公子糾死,他沒隨召忽一道殉難,卻當了齊國俘囚,似乎缺乏忠誠和羞辱心。在一般人看來,管仲這人既自私,又愚蠢,既怕死,又無恥,不像是一個人才。但就是這樣一個多方面表現(xiàn)差強人意的人,鮑叔牙卻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認為管仲有以上表現(xiàn),主要是窮困所致,沒有好的機遇,需要孝養(yǎng)母親,要留下有用之身,干一番揚名立萬的大事業(yè)。多年的相處,使鮑叔牙如同伯樂,慧眼識人,知道管仲是一個經(jīng)邦治國的相才。他同管仲結(jié)為知己,共謀發(fā)展,并“相友甚戚”[4]43,始終如一地禮讓他,尊重他,信任他。一旦機遇降臨,他就相機推薦管仲為相,充分發(fā)揮他的才智,并與他同舟共濟,為復(fù)齊興霸的宏偉事業(yè)作出貢獻。
(二)知桓公霸才于其少年落難之時,忠誠輔佐,始終不渝
齊桓公為人貪圖享樂,奢侈無度,是一個具有顯著缺點的公子哥兒。即便在稱霸事業(yè)成功以后,隨著管、鮑二人相繼離世,重新信用佞臣易牙、開方和豎刁,導致朝政日非,最后餓死王宮,釀成動亂??梢?他確實是一個“跟好人學好人,跟著佞人成妄人”的中材之人。但據(jù)《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小白奔莒,……而鮑叔……隨而輔之,知其可與至于霸也?!盵5]275據(jù)《呂氏春秋·當染》記載:“齊桓公染于管仲、鮑叔……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2]12在公子小白被迫遠逃莒國的落難時刻,鮑叔牙矢志不渝地追隨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忠誠地輔佐他,在于鮑叔牙知道小白本質(zhì)不壞,具有一代雄主的潛質(zhì),通過“染”即教育和引導,完全能幫他走上正途,共成大事。鮑叔牙從哪里看出小白的潛質(zhì)呢?據(jù)《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小白)有寵于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有高、國以為內(nèi)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3]312《史記·齊太公世家》云:“(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盵6]471這些記載,表明早年小白至少有如下優(yōu)點:一是他不貪財物,樂善好施。以小白齊公子身份,自然是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他樂善好施,濟危解困,其性質(zhì)遠不止一般意義上的搞慈善,多隱含巨大政治目的。即博取好的聲名,站在道義制高點上,為今后順利從政建立廣泛的群眾和輿論基礎(chǔ)。故小白青少年時代的做派,已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恼伪ж?。二是親近賢才,善于管理。正是由于他長于知人,親近賢才,在他身邊,先后集中了鮑叔牙、賓須無、隰朋、管仲、寧戚、高傒等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馁t臣,為他當政興國建立了優(yōu)秀的政治班底。也由于他能夠“齊肅”,即善于加強對部屬的管理,防止和杜絕了因招權(quán)納賄產(chǎn)生的各種弊端。三是具有協(xié)調(diào)能力,擅長同各方面建立良好的政治關(guān)系。在國內(nèi),他既能得到身為齊君的父親寵愛,又得到了輔政重臣高、國二氏的支持;在國外,他更得到了莒、衛(wèi)兩個鄰邦的支持。后齊國內(nèi)亂無君,“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于莒”;莒國派兵護送他歸國即位,“有高、國內(nèi)應(yīng),故得先入立,發(fā)兵距魯”[6]471。小白搶得政治先機,他早年打下的人脈基礎(chǔ),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四是胸襟闊大,從善如流?!秴问洗呵铩ぶ敝G》說齊桓公“可與言極言”[2]215,另有多種典籍記載了齊桓公納諫改錯的故事。如《管子·小問》載,小白稱霸后更欲稱王,賓須無徑直對他說:“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殺。今君之臣豐?!盵7]281說古代君主德望比臣下高,所以能稱王。你桓公德望還不如臣下,怎可稱王?賓須無一頓搶白使桓公討了個沒趣,不僅沒惱怒,反由此打消了稱王的念頭。小白能一步步擺脫困境,并節(jié)制本人私欲,登上權(quán)力高峰,引領(lǐng)齊國走上圖強興霸之路,與他虛心納諫,甚至重用仇人管仲,進行一系統(tǒng)政治、經(jīng)濟、軍事變革,并有條不紊地組織實施,而自己則言聽計從,信用無疑,絲毫不予干涉,是密不可分的。他的闊大胸襟,恢宏氣度,高遠境界,大開大合的宏大氣魄,遠非一般君主所及。四是懂得感恩,知情知義。據(jù)《呂氏春秋·贊能》記載:“管子治齊國,舉事有功,桓公必先賞鮑叔,曰:使齊國得管子者,鮑叔也。”[2]223始終不忘鮑叔的進賢之功。以上事實充分證明,小白既有雄才大略,又感恩知惠,有情有義,能與共終始。鮑叔牙沒有看錯人,跟錯人。他一旦看準小白,就堅定不移地追隨他,輔佐他,引導他,感染他,終于同管仲等人一道,輔佐小白勵精圖治,成就了彪柄史冊的功業(yè)。
(一)機智敏捷,幫助公子小白化險為夷,搶得政治上的先機
據(jù)《呂氏春秋·貴卒》記載,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國內(nèi)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俱至,爭先入公家。管仲捍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鮑叔御,令公子小白僵。管子以為小白死,告公子糾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鮑叔因疾驅(qū)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鮑叔之智應(yīng)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鏃矢也”[2]204。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魯送糾者行益遲,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盵6]471鮑叔牙與管仲各自搶著護送小白與糾回國即位。因莒距齊都臨淄比魯國曲阜近,富有謀略的管仲擔心小白搶先到達齊國,就提前趕到半道上設(shè)伏。他箭射小白,一下射中小白的帶鉤。此時小白的舉措稍有失當,被管仲趕來追殺,頃刻間就會命喪黃泉,更談不上歸國為君了。恰在這時,鮑叔急中生智,當即叫小白假裝被射死,僵臥不動,麻痹了聰明一世、疏忽一時的管仲,讓糾放慢了前進速度。而鮑叔卻保護著化險為夷的小白,迅速趕回齊國,在高、國二氏的幫助下?lián)屜燃次粸榫?。這件事充分顯示了鮑叔牙機敏過人,行事果決,具有相當驚人的急智。
(二)見識超群,口才便捷,采取多種方式說服桓公接受正確意見
一是說服桓公重用仇人管仲為相。據(jù)《列子·力命》記載:“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腹?我仇也,愿殺之。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其君。”[4]43據(jù)《史綱評要·周莊王》記載:“(鮑叔)薦管仲。桓公曰:夫管仲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盵8]35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鮑叔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從之。”[6]471管仲趕到桓公歸國的半道上截殺他,還差點要了他的命,這讓桓公恨透了管仲,一心要殺他以泄憤。但就在此時,鮑叔牙卻迎難而上,果敢地向桓公推薦管仲為相。讓盛怒之中的齊桓公腦筋急轉(zhuǎn)彎,其中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但這一難題,卻被鮑叔牙成功地破解了。鮑叔牙敢于向桓公作出這一建議,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和說服桓公的底氣:第一,他掌握桓公的心理,懷有強齊興霸的強烈愿望;第二,他了解桓公的性格,氣度恢宏,胸襟闊大,不會以個人恩怨影響國家大計;第三,他相信管仲的才能,足以吸引、折服桓公;第四,他充分了解桓公對自己的信任和倚仗;第五,他相信自己的口才,足以說服桓公,接受本人的意見。當然,鮑叔牙為說服桓公,作了精心的準備。他采取的方法是,首先,講自己追隨桓公,終于幫桓公即位,君臣都很幸運,既向桓公表示慶賀,也隱含著自己追隨桓公跟著地位榮升,表達對桓公的感激之情。進一步拉近感情距離,融洽談話氣氛,預(yù)防并減弱勸諫時桓公可能產(chǎn)生的抵觸情緒。其次,讓桓公自己定位,是要做守成之主,還是做進取之主,明白人才在興霸圖強中的重要性;第三,表明自己與高傒等人的才能,只能幫桓公守成,不能幫他興霸;第四,強調(diào)管仲是一個能幫他強國圖霸的相才,唯有重用他,才能實現(xiàn)桓公的愿望。第五,分析管仲射鉤,不是同桓公有什么私怨,而是忠于其主。管仲既能忠于公子糾,同樣也能為了國家忠于桓公?;腹珜掑镀渥镞^,重用其才能,同樣可以為桓公盡忠效力。鮑叔牙高屋建瓴,站在桓公的立場,從振興齊國、圖強興霸的角度,以高明的見解,出眾的口才,巧妙的說服藝術(shù),緊抓桓公的心路要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層層剖析,說到了桓公心坎里。終于使他幡然醒悟,轉(zhuǎn)變態(tài)度,接受建議,決定禮聘管仲。據(jù)《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盵8]57經(jīng)過深談,進一步了解了管仲的才能,終于任命他擔任相國。
二是以特殊舉動,提醒齊桓公建立內(nèi)外輔制度,相互牽制,以確保齊政權(quán)的政治安全?;腹珜⒘⒐苤贋橹俑?令群臣“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東郭牙①據(jù)《管子學刊》2006年第2期姜穎《齊國部分疑異人物考辨》,“東郭牙”即鮑叔牙。中門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能謀天下乎?公曰能。以斷,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以管仲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內(nèi),管仲治外以相參”[7]271-272。管仲才智膽識過人,用得好,可以興齊;但若他攬權(quán)過甚,也會給桓公和齊政權(quán)帶來危害。所以鮑叔牙在推薦管仲為相后,以不左不右中門而立的特殊方式,提醒桓公建立內(nèi)外輔制度,分解權(quán)力,使內(nèi)輔與外輔之間既相得益彰,又相互牽制,從而避免管仲攬權(quán)過甚,對桓公及齊政權(quán)帶來危險的情況出現(xiàn)。
三是利用群體力量打消桓公稱王的念頭。齊桓公對管仲說想稱王,管仲讓他問鮑叔牙。鮑叔牙又讓桓公問賓須無。賓須無直截了當?shù)叵蚧腹鞒鲆?guī)諫,然后鮑、管隨之跟進。[7]281鮑叔牙與管仲不直接勸諫桓公,卻通過賓須無的嘴,變相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是因他們作為朝廷重臣,桓公的師傅和“仲父”,如直接進諫,一旦同桓公頂起來,沒有回旋余地,會損及他們同桓公間的感情和權(quán)力核心層的凝聚力。先讓賓須無代為進諫,給桓公留足思考自省的空間,又隨著他與管仲的跟進,雖還未講話,卻已讓桓公明白,朝中重臣都反對他的荒唐想法。避免了同桓公之間可能發(fā)生的直接沖突,更促使桓公幡然悔悟,打消了念頭。
(三)以軍事壓力與外交手段相結(jié)合,智賺管仲歸國
春秋初期,列國紛爭。國勢的強弱變化,人才的有無多寡是關(guān)鍵。在《國語·齊語》中,當桓公接受鮑叔牙建議,打算接管仲回國,十分擔心地問:“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魯)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9]56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在鮑叔牙輔佐下,桓公當年“秋,與魯戰(zhàn)于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于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6]471。為了保證管仲能夠安全回國,鮑叔牙早早準備了應(yīng)對預(yù)案,打出了一連串組合拳:一是輔佐桓公率領(lǐng)齊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突擊并打敗了護送公子糾回國的魯軍。再親率大軍壓境,以兵圍魯都曲阜相要挾,威迫魯君臣就范。二是通過逆向思維、迂回曲折的方式,不說管仲是杰出人才,索之回國擔任要職;而是宣稱管仲是桓公仇人,要將他作為重犯追回齊國嚴加懲辦。三是首先要求魯國殺掉桓公政治競爭對手公子糾,而將管仲、召忽作為附帶的復(fù)仇對象交齊處置,主次分明,合情合理。從而減小管仲、召忽的目標,以防引發(fā)魯國君臣疑心。四是為防魯國起疑而殺掉管仲,派出使者強硬宣示,桓公一定要親將管仲剁成肉醬以報仇雪恨,如得不到活人,就是跟桓公作對,即便將尸體送來也決不答應(yīng)。
正如鮑叔牙所料,施伯識破齊國的計謀,勸魯莊公說:“此非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鼻f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盵9]56管仲身在魯國,魯君臣從本國安全利益考慮,將之殺掉,把尸體送歸齊國,齊國也無可奈何。這時管仲的性命可說是懸于一線。但在齊強魯弱、齊軍又擊敗魯軍、大軍壓境的危迫情勢下,齊使者一番話中有話的威脅逼迫,和一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姿態(tài),不能不使魯莊公心生恐懼和倍受壓力,即便懷揣疑惑心有不甘,也不得不乖乖將管仲活生生地交齊使者帶回。鮑叔牙設(shè)計周全,準備充分,采取詐謀詭計、軍事壓力結(jié)合外交手段,終于從魯人手中追回了他心目中的大才管仲。
(四)建議晚救邢國,弊晉惠邢而使齊坐收實利
在《韓非子·說林上》中,晉人伐邢,齊桓公不假思索就要派兵去救邢,鮑叔曰:“太蚤,邢不亡,晉不敝,齊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晉,齊實利。待邢亡而復(fù)存之,其名實美?;腹烁ゾ取!盵10]157鮑叔建議桓公,不要急于救邢,讓邢與晉相互斗的兩敗俱傷,齊不需花太大氣力,就能幫邢復(fù)國。這樣所施于邢國的恩惠更大,而幫邢復(fù)國的名聲更響,更能突現(xiàn)齊在列國中的份量。鮑子的策略,四兩撥千斤,讓晉、邢鷸蚌相爭,而坐收漁人之利。對齊國來說,確為一個代價小而收益大的好方略。
以上一系列謀略及其成功實施,充分展示了鮑叔牙文武兼?zhèn)?具有政治、軍事與外交斗爭等多方面的杰出才能。
(一)輕財重義,寬厚待人,善與人交
管仲在戰(zhàn)場上當逃兵,多次謀事不利,在常人看來,這個人十分窩囊。據(jù)《史記·管晏列傳》記載,鮑叔牙早年與他合伙經(jīng)商,“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6]653。管仲同鮑叔合伙經(jīng)商,每次獲利總給自己多分一點,這當然會損害鮑叔的經(jīng)濟利益。作為常人,必會對他的人品產(chǎn)生懷疑,還談什么友誼,早跟他割袍斷義了。但鮑叔牙能充分理解管仲的困境,另具只眼,知道他是一個大才,絲毫不與他計較,還同他結(jié)成了生死之交。在管仲身陷敵國、命懸一線的關(guān)鍵時刻,伸出援手,千方百計救他回國,并建議桓公用他為相。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鮑叔牙目光銳利,志向高遠,待人寬厚,輕財重義,具有相當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抱負。至今人們贊揚高尚的友誼,還稱管、鮑之交或分金之義,多有感于鮑叔牙高尚的人品。
(二)公忠體國,推位讓能,薦管仲為相,自居其下
據(jù)《國語·齊語》:“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jié)于百姓,弗若也;制禮儀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9]56據(jù)《呂氏春秋·贊能》,鮑對桓公說:“吾君欲霸王,則管夷吾在彼,臣弗能也……桓公不聽,強相鮑叔。固辭讓而相,桓公果聽之?!盵2]222-223桓公同鮑叔牙相處日久,了解他的才能及其對自己的忠誠,況鮑有輔佐桓公即位之功,桓公出于信任及報答他的功勞,任他為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故而桓公強制性地要他擔任相國。若是一個追求權(quán)位名利的人,早就求之不得了。但鮑居功不恃,誠懇地列舉自己在五個方面能力不如管仲。再三強調(diào)管仲是真正的相才,堅決固辭相位。據(jù)《列子·力命》載,當魯人送歸管仲后,“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腹Y之,而位于高國之上,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號曰仲父?;腹彀浴盵4]43。正因鮑叔牙等人公忠體國,不計個人名位,推賢讓能,心甘情愿地在管仲領(lǐng)導下為官做事,所以才能如同《荀子·解藪》所說,“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1]456。
(三)嫉惡如仇,直言敢諫,幫桓公糾偏改錯,取得良好政治效果
據(jù)《莊子·徐無鬼》,管仲認為,鮑叔牙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對任何人、事都敢于較真,犯顏直諫?!笆怪螄?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9]104,對上,他敢于規(guī)諫國君過錯;對下,他不怕得罪庶眾士民。據(jù)漢劉向《說苑·正諫》,桓公在霸業(yè)有成后,常有驕矜之色。一天他對鮑叔說:“寡人欲鑄大鐘,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豈避堯舜哉!”鮑叔正色曰:“君直言,臣直對。昔者公子糾在上位而不讓,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魯境,非義也;壇場之上,詘于一劍,非武也;侄娣不離懷衽,非文也。凡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無天禍必有人害,天處甚高,其聽甚下;除君過言,天且聞之。”鮑叔牙直言不諱、疾言厲色地數(shù)落桓公過失,一席話說得桓公無地自容,連連認錯。趕忙說:“寡人有過乎?幸記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幾有大罪以辱社稷。”[11]247-248據(jù)《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2]215在桓公與大臣們酒筵正歡時,鮑叔牙不怕破壞宴席上的熱烈氣氛,掃眾人的興,在祝酒中要求各人身在富貴,莫忘當初遭難時的困境,對他們予以提醒諷諫,使桓公受到教益。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也記述了鮑叔牙與隰朋利用夜間發(fā)生日食,諷諫齊桓公遠離佞臣,刷新政治的史事。鮑叔牙對桓公多所匡正,無疑對桓公和齊國政治過快地走向腐敗,起到了一定預(yù)防和制止作用。
(四)廉潔自持,潔身自好,不謀私利
據(jù)《呂氏春秋·勿躬》記載,管仲說鮑叔牙,“早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重貴富”[2]145。在《莊子·徐無鬼》中管仲說鮑“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12]104。管仲與鮑叔牙相知甚深。在管仲看來,鮑叔牙為人品德高尚,不僅對自身要求極嚴,始終廉潔自持,克己奉公;且對壞人壞事極為反感,從不與那些品質(zhì)不良的人交往。考其一生,他臨財不茍,居功不恃,懷才不傲,見賢不忌,權(quán)位不貪;在個人利益上,一再讓財,讓能,讓權(quán),讓位。而在國家大事上,他始終如一,忠誠不貳,盡心盡力,鞠躬盡瘁。高風亮節(jié),古今所罕。據(jù)《韓詩外傳·薦賢賢于賢》,兩百多年后,孔子與學生討論人臣中的賢者,曾毫不猶豫地說:“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并進一步評價道:“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笨梢?在孔子眼中,鮑叔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難得的一個具有仁、義、智多方面優(yōu)秀品質(zhì)的賢才。
《史記·陳丞相世家》云:“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盵6]633在我國歷史上,宰相是對國君負責、輔佐國君處理政務(wù)的最重要的職官。作為宰相,要把握朝政大局,制訂和組織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靈活的策略思想;要善于識人、選人、用人,將官員各盡其才地安排在合適崗位上工作;要在個人品質(zhì)上具有足以領(lǐng)袖群倫的風范和威信;還必須具備很重要的一點,即調(diào)鼎和羹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宰相上須應(yīng)對君主,下須應(yīng)對群僚,會面對許多不同素質(zhì)、不同性格、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人。這就需要宰相能夠善與人處,看大放小,有很強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容人之量,妥善處理好同國君、同僚、下級、地方官員以及國際關(guān)系,化解各類矛盾,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正如《世說新語·規(guī)諫》中東晉顧和對王導所說:“明公作輔,寧使網(wǎng)漏吞舟”,不可搞“察察之政”[13]317。凡人皆有所短,不無缺陷。人至察則無徒。作為宰相,苛求屬下,政治上缺乏通融和靈活性,處不好各方面關(guān)系,就不可能率領(lǐng)整個官僚班子和衷共濟,共勤國事。
鮑叔牙很有才能,品質(zhì)也很高尚,但他過于耿介,對別人要求過于嚴苛?!肚f子》中《徐無鬼》篇說他“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12]104?!侗I跖》篇說“鮑子立干……廉之害也”[12]130。他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不愿跟才德不如自己的人相處。聽到別人的過錯,一旦產(chǎn)生成見,永難忘懷。正因他律己正人都過嚴,很難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guān)系,平常在群僚中顯得很孤立。讓他擔任宰相助手,從事某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擔任諫官或正紀肅貪的司法、監(jiān)察工作,相當稱職。但讓他任宰相,正如他自己所清醒認識到的,并不適宜。管夷吾病危,桓公問可否讓鮑叔牙繼任相國,管仲就明確指出他的這一缺點,并說讓他擔任國相,開罪國君,得罪民眾,是遲早的事情。[12]104管夷吾作為鮑叔牙的摯友和桓公的臣子,熟諳他倆為人,正如《列子·力命》所載,管仲說鮑叔牙不適宜擔任國相,“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終;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4]44,是出于對桓公和鮑叔牙雙方負責。管仲的意見,是很說明問題的。
鮑叔牙雖非宰相之才,卻是一個很值得后人尊敬和學習的楷模式的賢才。今天的從政者,多在鮑叔牙面前照一照鏡子,學習他的德能才智,避免他所具有的缺點,對提高自身的從政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zhì),想來當有所幫助吧!
[1]楊任之.白話荀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1.
[2][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M].楊堅,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9.
[3][春秋]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1988.
[4][戰(zhàn)國]列御寇.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4.
[5][漢]劉安.淮南子[M].楊堅,點校.長沙:岳麓書社, 1989.
[6][漢]司馬遷.史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春秋]管仲.管子[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8][明]李贄.史綱評要[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春秋]左丘明.國語[M].長沙:岳麓書社,1988.
[10][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1]趙善詒.說苑新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5.
[12][戰(zhàn)國]莊周.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4.
[1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朱正平】
Bao Shuya,the Talented through the Ages
CANG Lin-zhong,WU Xue-mei
(a.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b.Discipline Inspection Department,Yancheng Institute,Yancheng 224000,China)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Bao Shuya was an ambitious man,caring about the affairs,sharp-eyed,predictable and good at planning.He was a learned person,making friends with the talented,and seeking the wise lord.He was quick wit and very eloquent,with the talent to plan political,military and diplomatic strategy.He was generous and charitable,and loyal to the country,which proves him with high moral standards and excellent political quality.Bao Shuya is the rare talented in history, and for today's statesmen he has given the good referenc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talented;Bao Shuya
K225
A
1009-5128(2014)09-0054-06
2014-01-09
倉林忠(1950—),男,江蘇鹽都人,鹽城工學院社會科學部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吳雪梅(1975—),女,江蘇鹽都人,鹽城工學院紀委監(jiān)察處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黨的建設(shè)、中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