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009)
三跳距離及比例是否合理是決定三級跳遠成績優(yōu)劣及影響跳躍效果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我國5名健將級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三跳距離及比例指標進行運動學分析,并與國外優(yōu)秀三級跳遠運動員的相關參數進行比較,找出之間存在的差異,提高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水平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根據2013年5月29日—6月1日在江蘇蘇州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暨全運會預選賽,選定女子三級跳遠決賽前5名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5名研究對象基本能代表我國現階段女子三級跳遠的整體技術水平,符合本文的研究需要。
表1 5名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1.2.1 高速攝影與影片解析
采用兩臺Fastec500高速攝影機同時進行拍攝,拍攝頻率為120f/s。賽后采用愛捷三維DLT立體標定框架對研究動作范圍進行標定。影片解析采用美國艾里爾運動生物力學分析系統(tǒng)(SPAS)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量化處理,經低通數字濾波法對原始數據進行平滑處理,取得相關運動學數據。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獲得相關指標的平均數、標準差,并進行差異性檢驗。
表2顯示了5名研究對象與國外5名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成績、三跳距離及其比例。從表中可以看出,5名研究對象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雖然各跳距離的平均值均低于國外運動員,但其劣勢主要在第二、三跳的距離上,經T檢驗,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第二跳:T=4.653,P=0.007,<0.01;第三跳:T=9.471,P=0.001,<0.01)。在研究我國5名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三跳距離與成績的關系時,發(fā)現其第一、二、三跳距離均與成績呈正相關關系,特別是第一、二跳距離與成績呈顯著性正相關(第一跳:R=0.867;第二跳:R=0.497),這說明提高第一跳與第二跳距離將有助于我國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專項成績的提高。由于第三跳距離5名研究對象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且與成績呈正相關關系(R=0.436),所以,在保證前兩跳距離穩(wěn)定增長的前提下,積極向“速度型”技術發(fā)展,盡快提高第三跳遠度,不但順應了現代三級跳遠技術的發(fā)展趨勢,而且能彌補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勢,有利于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成績的快速提高。
表2 5名研究對象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三跳距離及其比例 (m)
從表2可以看出, 5名研究對象一、二跳距離之和與二、三跳距離之和的平均值都明顯小于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且差異非常顯著(P=0.005,<0.01;P=0.001,<0.01)。特別是二、三跳距離之和,國內外選手的差距達到1.23 m,由此可見,成績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二、三跳距離之和上。因此,要提高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成績,應該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離,尤其是提高第三跳距離作為訓練中的突破口。
從表2可見,5名研究對象三跳比例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相比,除第二跳比例以外,其它兩跳的比例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P>0.05、P<0.05),從三跳比例的整體情況分析,5名研究對象三級跳遠技術類型與高跳型技術相似,而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的技術類型則與平跳型技術相似。
5名研究對象第一跳比例偏大而第三跳比例偏小,基本屬于高跳型技術,形成這一技術類型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助跑速度低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這在前文已有所闡述;其次,由于在力量、支撐能力、弱腿跳躍以及快速用力能力等方面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導致速度利用率較低,進而產生在第一跳爭取較大遠度,犧牲第二跳距離,將第二跳“真正”作為第一、三跳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技術“思維”及其表現,但由于未能將助跑獲得的水平速度較好地保持到第三跳(速度損失率過高),最終第三跳的距離及比例仍偏小;第三,與我國女子三級跳遠訓練的指導思想以及內容、方法的安排也有一定的關系。
5名研究對象第二跳比例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其比例仍偏小(見表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女子運動員第二跳時,不僅損失了較多的水平速度,水平速度從第一跳的8.26 m/s下降到6.84 m/s,同時也未獲得較大的垂直速度,平均僅為0.84±0.3254 m/s,遠低于國外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的1.50±0.2733 m/s(見表3)。
表3 中外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三跳起跳離地瞬間身體重心水平速度(VY)、垂直速度(VZ)及速度損失率對照表
1)第二、三跳距離之和最直接地影響著三級跳遠成績,應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離作為訓練的突破口。
2)研究對象三級跳遠屬于高跳型技術類型,與世界三級跳遠技術發(fā)展趨勢已不相適應;只有在保證第二跳距離增加的前提下,積極向速度型技術發(fā)展,并提高第三跳的遠度, 順應現代三級跳遠運動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才能彌補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勢,快速提高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成績。
3)研究對象的三跳比例,第一跳比例過大,第三跳比例過小,與世界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相比,第二跳比例也偏小。因此,通過加大力量與速度素質訓練強度,逐步提高第二跳遠度,同時應避免第一跳遠度過大,從而為大幅度提高第三跳遠度奠定堅實基礎。
4)減少助跑水平速度的損失,盡量把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在技術訓練中,要采用跑跳結合的訓練方法,加強助跑與起跳及各跳之間的自然銜接能力;減少制動力;減少身體重心的上下波動,保證身體重心平穩(wěn)快速地過渡;增大垂直速度,尤其是第二跳的垂直速度。
[1]曾紅輝. 國內外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某些運動學指標的研究[J].體育學刊,1997,4(1):26-27.
[2]李小平.序列運動圖像采集與解析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J].體育與科學,1997,18(3):28-31.
[3]鄭權.世界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體育科學,2002(5):128-130.
[4]譚新莉,王蔥. 三級跳遠技術的重點、難點及其訓練手段[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5(2):41-42.
[5]徐佶. 對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各跳距離與運動成績的關聯(lián)分析[J].寧夏體育科研,1993(4):29-33.
[6]賀輝. 世界水平的三級跳遠運動員的3跳比例[J].湖南體育科學,1987(3):28-31.
[7]楊愛華,李英. 三級跳遠中速度與三跳比例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