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必祥,袁愛紅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臨床經驗·
楊駿運用針灸治療神志病經驗
查必祥1,袁愛紅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楊駿認為神志病的病機為七情異常、六郁之邪等因素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受擾,氣血津液異常,腦神失用。其治療神志病多從任督二脈選穴組方,以周身通調、形神共養(yǎng),達鎮(zhèn)靜安神、調和陰陽之效。
楊駿;神志??;針灸
楊駿教授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春秋,尤善于臨床診治各種疑難雜病。茲將其對神志病病機的認識及針灸治療特色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神,既是一切生理活動、心理活動的主宰,又包括生命活動外在的表現。楊師認為,人體五臟功能的協(xié)調,精氣血津液的貯藏與輸布,情志活動的調暢等,都必須依賴神的統(tǒng)帥和調控?!端貑枴ひ凭儦庹摗吩疲骸暗蒙裾卟裾咄??!鄙裰?,即臟腑精氣對外界刺激的應答反應,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動,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意志及情感等過程。楊師認為,在七情異常、六郁之邪等因素作用下,人體臟腑功能受擾,氣血津液變動,直接影響到神志的正常功能,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神志改變,形成神志病。根據臨床癥狀來看,神志病基本涵蓋現代醫(yī)學中失眠、抑郁癥、焦慮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分裂癥、癔病等。
對于神志病的病位,各醫(yī)家有不同的見解,主要包括心、腦及五臟。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認為人的精神意志和思維活動的主宰是心?!额愖C治裁·卷三》載:“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蓖跚迦翁岢觥办`機記性在腦不在心”。《素問·宣明五氣》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將神志與五臟相聯(lián)系進行論述。楊師認為,腦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匯聚之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感覺以及思維記憶力等皆受腦所控,而古人之所以認為神為心或五臟所主且與血的關系最為密切,是因精血同源,精化髓。《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薄夺t(yī)林改錯》強調:“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p>
穴,《內經》中稱為“骨空”“結會”“氣穴”“氣府”,并未對穴位進行具體定位。楊師潛心研讀經典古籍,細心揣摩穴位及針法,認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且認為縫隙之處,穴位與其內在的器官有密切聯(lián)系。針刺縫隙之穴,針感傳導速度更快、更強,易調內臟。楊師在臨床中善根據經脈循行、大腦反射區(qū)、脊神經支配、肢體對應點等方法進行取穴,穴位定位多位于孔隙、骨節(jié)、經脈相交之處。
在神志病的治療上,石學敏院士于2011年中國針灸學會年會上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大部分精神和行為障礙性疾病,如輕中度失眠、神經衰弱、癔病、輕中度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均可單獨采用針灸療法,部分可采取針灸療法為主、其他療法為輔的治療方案[1]。楊師根據神志病的主要病因六郁,即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制定治療原則,給予鎮(zhèn)靜安神、調和陰陽。在臨床中逐步組建一套經典穴方,為其眾多學生所采用。本方選穴多位于督任二脈之上,主要穴位為百會、神庭、印堂、水溝、承漿、膻中、中脘、陰交、神門、照海、攢竹、安眠,并且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進行加減。
楊師強調,施針重調神,調神重百會。古人尊百會穴為“天”之門戶,與腦的關系最為密切,而“腦為元神之府”。楊師認為,針刺百會穴可調神導氣,使患者寧神凝意。同時,楊師特別注重百會穴刺激量的大小:醒腦開竅采用重刺激,調神導氣采用輕刺激。神庭,為人神之所出入也?!稌樉膶W》論:“神庭者,神光所結之庭,目神之光,來源通于六腑六臟之神系,是腦腑前之庭堂,故名神庭。”《針灸甲乙經》:“癲疾,神庭及百會主之?!彼疁?,又名人中、鬼宮。《圣濟總錄》引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p>
楊師對水溝穴定位進行了詳細研究,認為該穴位于鼻唇溝上下正中間,上通天氣(鼻),下通地氣(口),刺法應該向鼻縱隔斜刺,并認為該穴在治療神志病上有通絡寧神之效。
楊師的督脈取穴法善取頭部穴位,根據古人“迫近臟腑”選穴原則,能起到鎮(zhèn)靜安神之效。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而任脈總領一身之陰,取兩經穴位可平衡陰陽、通暢營衛(wèi)。承漿穴,是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任脈為“陰脈之?!保附洖椤八戎!?。同時,任、督、沖脈一源三歧,彼此聯(lián)系,督脈為“陽脈之?!?,沖脈為“十二經之?!?,又稱“血?!?。楊師選一穴通“四?!保w現出臨床選穴的少而精。膻中,心包募穴,八脈交會穴之氣會,位于兩乳之間,氣所回旋之處,又名“上氣?!?。其行氣之力強,使血行痰化。中脘,胃之募穴。楊師認為,胃與神志的關系甚為密切,為氣血生化之源,胃和則臥安,并且楊師認為中脘穴在腦部的對應點為囟門,與腦相通。陰交者,元陽之氣,相交于陰,癸水之精,合于陰氣,上水分合于任水之精,陽氣從上而下,與元陰相交注丹田,水火既濟,故名陰交。楊師認為,針刺上述任脈穴位,可行氣通絡、養(yǎng)血安神,為調神之基礎方。
除此之外,神門穴為心經的原穴,針刺可直接起到調心神之功效。照海穴通陰蹺脈,陰陽蹺脈交會于目內眥,入屬于腦。另外,楊師還善用膀胱經起始穴,膀胱經從巔入絡腦,然而睛明穴針刺較危險,則選攢竹穴以代替。經外奇穴安眠穴,又名腦清穴,為臨床調神常用選穴。
在經驗方的基礎上,楊師善隨證加減配穴,如配用勞宮清瀉心火,加內關和胃安神,加太沖、合谷清瀉肝火,加期門疏肝理氣,加足三里、溫和灸神闕健脾和胃。另外,楊師善將古典醫(yī)籍中各醫(yī)家之法在臨床中應驗,如取浮郗穴治療頑固性失眠,配大敦治心情急躁,神闕穴拔罐治療各種神志病。
案1 王某,女,50歲,無業(yè)。2012年7月10日首診,主訴“失眠,情緒低落半年”。患者6個月前因不幸喪子,并與家人不和導致失眠,情緒低落,有時悲傷欲哭、流淚,口干口苦,健忘,納食不多,大便或干或溏,舌質淡,舌尖紅,苔少,脈弦細。楊師辨為肝郁脾虛、心神失養(yǎng)證,治療上予以疏肝健脾、養(yǎng)血安神之法。取穴:百會、印堂、水溝、承漿、安眠、膻中、中脘、陰交、神門、照海,艾盒灸神闕穴。隔日1次,治療5次后,心煩癥狀明顯好轉,飲食有所增加。繼續(xù)針5次后,食量漸近正常,無口苦口干,夜間睡眠時間延長,但患者仍悶悶不樂,去神門、照海,換用合谷、太沖。再繼續(xù)治療10次后,健忘、情緒低落等癥狀明顯好轉。治療期間楊師對患者同時進行心理疏導,隨訪1年后,患者已正常與人交往,樂觀心態(tài)面對生活。
按 該患者老年喪子,情志不暢,導致情緒低落、悲傷欲哭、流淚、口苦、口干。肝郁氣滯,橫犯脾胃,致納差,大便時干時溏。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之源匱乏,神失所養(yǎng),出現失眠、健忘。舌苔脈象符合肝郁脾虛表現。楊師采用其經驗方調神安神治其失眠,艾盒灸神闕穴溫陽健脾,后配用合谷、太沖加強疏肝理氣之功。
案2 舒某,女,50歲,某醫(yī)院藥房工作。2012年3月1日首診,主訴“氣急煩躁,精神恍惚2個月”?;颊咭蜷L期緊張工作,且遇家庭不和,郁悶日久,始出現胸悶、氣短、干嘔,繼而出現口吐涎沫,四肢不自主震顫,精神極度緊張,思維跳動活躍,似熱無熱,似寒無寒,發(fā)作可達1 h左右,后可自行緩解,夜不合目,口苦,飲食一般,二便調,舌質偏紫,苔厚膩,脈弦。就診于多家三級甲等醫(yī)院,各項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神經分裂癥。楊師辨證為痰氣郁結、蒙蔽心竅證。治以降火豁痰、化瘀通竅。取穴:百會、神庭、印堂、水溝、承漿、安眠、膻中、中脘、陰交、太沖、合谷,神闕穴拔罐。針1次后,患者訴晚間即能安睡,但遇情緒波動,主訴癥狀復現。楊師配合心理療法,繼續(xù)針刺,隔日1次,再治療9次后,主訴癥狀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但夜間睡眠時間波動較大,加用神門穴,繼續(xù)針10次,夜間睡眠時間超過6 h。后間斷來門診治療1年,無上訴癥狀發(fā)作。
按 該患者因高強度工作,家庭不和,導致精神極度緊張,情緒失控。肝郁氣滯,氣機逆亂,致胸悶氣短、口苦干嘔、口吐涎沫。氣滯痰瘀,蒙蔽心竅,出現周身不能自控,半身忽冷忽熱,夜不能眠。舌苔、脈象符合痰氣郁結、蒙蔽心竅之證。楊師采用其經驗方降火豁痰、化瘀通竅,起到鎮(zhèn)靜安神之效。
隨著中醫(yī)神志病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楊師不斷地探索和總結針灸治療神志病最有效的方法。楊師強調,在臨床中多注重疾病的診斷,針對神志病,首先排除器質性病變。治療上楊師根據古人經驗及親身體驗,總結出一套周身通調、形神共養(yǎng)的組方,并且在針刺手法上,需根據患者的自身感覺來調整針刺強度。在診治過程中楊師常配合疏導、暗示、轉移精神等心理療法,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石學敏.針灸臨床適應病證與未來展望[J].中國針灸,2011,31(11):961-964.
查必祥(1988-),男,碩士研究生
R246.6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6.011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