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華
(渭南師范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教學方法研究】
論高等院校武術教學的審美教育
秦 華
(渭南師范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體育運動是展現(xiàn)人體美的運動形式,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特征。高校武術教學應重視審美教育,通過對學生姿勢美、氣韻美、風格美、勁力美和精神美的教育,提高學生認識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從而促進大學生審美的個性化發(fā)展。
高等院校;武術教學;大學生;審美教育
美育通過貫通肉體和精神廣闊領域的感性教育,保護和發(fā)展個體生命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升華和引導感性的抒發(fā),激發(fā)個體情感。美育教育的實施應與各個學科教育相結合,并根據(jù)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滲透。美是體育運動中最為普遍的現(xiàn)象,體育本身就是展示人體美的運動形式。[1]13-14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美學特征。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的美育是以武術運動中各種美的現(xiàn)象去感染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有效途徑。
1.高校武術教學中的美育是促進大學生審美發(fā)展的需要
審美發(fā)展是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是指個體的審美認同能力的發(fā)展,包括感知藝術形式美、欣賞藝術風格、品味藝術意蘊、展開藝術想象、實施審美創(chuàng)造等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大學生正處于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審美發(fā)展的決定性轉折時期,其審美感覺和審美意趣常處于變化和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過渡性、不穩(wěn)定性等特征,這對大學生的身體、道德、行為等方面都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fā)展,反映出其情感表達和交流、興趣愛好與理想諸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是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表現(xiàn),也是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2]20武術運動是一項技術上別具一格、風采飄逸的運動。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武術不僅技術精湛,形式多樣,而且文化內(nèi)涵深邃,這是其他現(xiàn)代體育運動所無法比擬的。中國武術門派繁多,風格各異。有的剛勁有力,氣吞山河;有的飄逸沉穩(wěn),氣定神閑。大學生練習武術,深入體會不同拳種的意境內(nèi)涵,可以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審美視角。武術中的美育促進了大學生的審美發(fā)展,也將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2.高校武術教學中的美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健全人格是感性與理性、個人與社會相互協(xié)調(diào)而又和諧的人格。美育過程是直接激發(fā)和升華情感、激蕩生命活力、啟智養(yǎng)性、活潑生動的身心體驗過程。[3]328-330武術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和諧的美,講究動作上下肢的和諧、運動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武術學習需要個體融于整體之中,尤其是技擊練習,要求相互間協(xié)調(diào)配合,互相尊重,點到為止。中國武術自古以來就注重德技并修。習練武術的目的決不是逞強斗狠,而是在體驗人體格斗藝術之美的同時提高自我防衛(wèi)能力。這項中華民族特有的運動形式反應的是一種民族氣節(jié),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謙虛內(nèi)斂”“勇往直前”的精神。武術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感知層面的審美體驗啟迪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精神層面的審美體驗教育,潛移默化地將大學生審美體驗融于其人格發(fā)展中,提升和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
3.武術教學中的美育是當前傳統(tǒng)文化認同與發(fā)展的需要
文化認同是指民族內(nèi)部個人、群體對自身身份的確認,在同一個社會族群、同一種語言方式內(nèi)部,更容易產(chǎn)生理解的共識和情感的共鳴,而這些需要美育進行滲透,正是這種由美育形成的共識與共鳴,才促進同一群體的人在其審美想象中呈現(xiàn)出相互維系的追求和思考,有效地達成民族文化認同。[4]中國美學認為,美來源于宇宙,太極圖包含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包含了中國之美的基礎,陰陽兩極相互交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圖中的S曲線構成陰陽循環(huán),表現(xiàn)出陰陽的對立與統(tǒng)一,這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中國武術,展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審美傾向,其動與靜、起與落、開與和、輕與重、剛與柔等矛盾變化正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中國的天道歸于陰陽循環(huán),最根本的在于中國的宇宙是氣化流行氣的宇宙?!皻狻币脖蛔鳛橹袊湫g技法中的重要組成,武術氣韻、武術氣勢、武術精氣神等都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武術中的曲與直、圓與方等線條和圖形變化也反映出武術審美意趣的文化傾向。當前,文化全球化急劇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武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無疑是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通過高校武術教學幫助大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特有的美學底蘊,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并使之成為中國武術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1.武術姿勢美
武術動作對手、眼、身、法、步有著嚴格的要求,給人以姿勢端正、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具體到不同的拳種,對姿勢的要求又各不相同,高校武術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長拳和太極拳系列為主,長拳姿勢舒展,動作要求規(guī)格,講究骨法,有“五體稱”之說,即四肢與軀干五條線就像寫字一樣,結構勻稱、工整,或撐拔張揚,或勾扣頂蓋。太極拳對身體姿勢要求“五弓”,處處呈圓弧,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圓襠松胯,如春蠶吐絲婉轉纏綿。武術姿勢有靜態(tài)、動態(tài)之分。靜態(tài)姿勢也指定勢,主要由拳、掌、勾三種手型和弓、馬、仆、虛、歇五種步型組成;動態(tài)姿勢則有快慢、收放之分,快的動作似煙云翻滾,慢的動作則似鷹在空中盤旋,放的動作要讓肢體充分舒展,收的動作則要求盡量曲卷全身,在這種快慢收放的交替中,充分展現(xiàn)身體運動的美感。從武術動作名稱也可以反應姿勢特點,如彈踢沖拳,跳步蓋掌等,其中的彈踢、跳、蓋都反應的是武術姿勢的動態(tài)變化。此外還有一些動作名稱則是抽象、含蓄的,如太極拳的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手揮琵琶等等。武術教學時,首先教師要用優(yōu)美標準的示范動作讓學生對武術姿勢美有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拳種功架特點,要求其功架到位,姿勢正確。在學生對武術姿勢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采用比喻、聯(lián)想、類比等方法增強其理性理解,幫助學生融入武術姿勢的情感體驗。如教授太極拳白鶴亮翅時,引導學生想象白鶴舒展肢體,閑適灑脫的神態(tài)。
2.武術氣韻美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美離不了“氣”,氣是美的本源,美是氣韻的展現(xiàn)。[5]16-17中國武術歷來講究通過練“氣”,達到元氣充沛,精神旺盛,發(fā)力充實。武術所注重的練“氣”,是對生命元氣的一種修煉,也包含著對人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錘煉,以展示人生命的強大和煥發(fā)出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生命力的美感。武術練習注重意隨氣注,氣到則力到,要求氣的運行方法要隨動作的不同有所變化,靈活自如。武術中氣的運用主要包括“提、托、聚、沉”,如騰空動作時多采用“提”,有助于騰空的高度,定勢時采用“聚”,有助于身體的穩(wěn)定。高式向低式變化時采用“沉”,反之則采用“托”,這些不同形式的氣息運行組合,構成了武術特有的氣韻美。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武術呼吸形式,細心揣摩太極拳呼吸時的深長勻慢,氣沉丹田,長拳呼吸時與動作的配合。結合組合動作進行氣韻訓練,如初三路翻身蓋掌接提膝穿掌接仆步穿掌,翻身蓋掌時氣宜沉,提膝穿掌是由低勢向高勢采用“托”,仆步穿掌由高勢向低勢轉為定勢,采用“沉”與“聚”,強調(diào)意識引導氣息運行,切忌行拳走架中氣喘吁吁,呼吸散亂。只有使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不同的呼吸方法,才能深刻領會武術的氣息變化,感悟武術氣韻美的內(nèi)涵。
3.武術風格美
中國武術門派繁多,風格各異,長拳是一種快速有力、節(jié)奏鮮明的拳式,運動時全身無一處松軟,無一處懈怠,呈現(xiàn)出健美之勢,反應出折如弓弩、翻如車輪、靜如山岳、動如波濤的威威壯觀之美。太極拳則是一種緩慢松靜的拳術,運動時虛實分明,式式相承,猶如一葉小舟隨波蕩漾,時起時浮,纏綿不斷,給人以飄逸的陰柔之美。武術教學對大學生風格美的教育更多表現(xiàn)在動作節(jié)奏與動作勁力上。節(jié)奏上長拳強調(diào)急與緩、走與停、連與斷的銜接,太極拳則強調(diào)動作間的式式相承、無始無終;在勁力上長拳要求力要順達,要有穿透力,太極拳則要求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對力的發(fā)放是以意導力。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用口令的節(jié)奏快慢,聲音大小,語音輕重,語調(diào)高低幫助學生體會不同拳種特有的風格變化之美,領略武術文化的獨有魅力。
4.武術精神美
形神統(tǒng)一是武術演練者精神境界與風度氣質(zhì)的體現(xiàn),形聚而神生,武術中的踢、打、摔、拿無不與“神”相配合,神隨形轉,形動意動,意含而不露,使武術演練協(xié)調(diào)而有生氣。[6]“神”也是武術演練者對動作理解的情感表現(xiàn),即不能怒目圓睜,呲牙咧嘴,也不能微笑作態(tài),強鎖眉頭。要想有合適的精神表現(xiàn),就要對武術動作的攻防內(nèi)涵有所理解,認識到武術套路演練作為技擊藝術,應在“擊”與“情”上下功夫。武術運動中的精神美主要通過頭部位置與面部肌肉變化展現(xiàn)。教學中要對大學生武術精神美進行特殊訓練,尤其是眼睛,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武術運動中眼隨手動,目隨勢注,眼神時而深遠,時而淡定,通過眼睛內(nèi)在的靈動反應出武術內(nèi)在的韻勢。對大學生武術精神的訓練要結合不同拳種風格。長拳要求精神領起,挺胸塌腰,眼神要匯聚,神情要鼓蕩,給人奮發(fā)向上之美,運動時擺頭快速,快轉快停;太極拳則要求沉肩含腹,眼神內(nèi)斂,神情安逸,目光深邃,給人以含蓄深遠之美。教學中示范、領做、口令、糾錯相結合,并讓學生實踐不同拳式的技擊原理,體悟武術之擊是本、神是情、形是意的高度和諧余味無窮的美感魅力。
此外,武術運動還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美,自古以來,中國武林英雄輩出,許多人都是愛國護國,除暴安良,淡泊名利的俠士。教師結合武術英雄的事跡向學生講授抱拳禮的意義,通過武術練習,練就一身浩然正氣和錚錚鐵骨。[7]21在練習過程中,學生間相互配合、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欣賞,在運動中緩解壓力、愉悅心情、激發(fā)情感。通過這些人文精神層面的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中華武術精神及其品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1.加強審美感知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一般稱之為“美感”,包括審美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xiàn)形式,如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核心部分,這種審美感受需要通過人的審美感官進入人的審美意識,也是通向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教師要善于運用示范、講解等不同的教學手段,積極引導大學生對武術不同形式美進行深刻體驗,理解和把握姿勢、風格、氣韻、精神不同層次美的內(nèi)涵,提高大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進而形成審美觀念,樹立審美理想,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達到美育的目的。
2.創(chuàng)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引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
良好的審美氛圍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審美心態(tài),主動參與到審美感知活動中,進行審美思考和審美評價,教學時良好審美氛圍的營造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就武術教學而言,環(huán)境應相對整潔安靜,最好周圍有樹木與花草,使學生一到上課地點自然神清氣爽,身心安舒,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武術學習中。此外,教師還可用音樂營造審美氛圍,借助不同音樂的情感誘導力將學生導入到武術美的意境。如長拳可用《中國功夫》《精忠報國》《中國龍》等鏗鏘有力、節(jié)奏分明的樂曲;太極拳則采用《春江花月夜》《梁?!返葴赝袢崦?、節(jié)奏和緩的曲目。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儀表大方,語言親切,行為端莊,示范優(yōu)美,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包括情感、精神、態(tài)度等,注意武術不同形式美的體驗轉換。安排專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審美展示和審美思考,組織分組練習或單人演練,帶領學生叫好鼓掌,用語言激勵學生的表演欲望和表現(xiàn)熱情,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審美評價,針對不同個體武術美表現(xiàn)的差異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美、理解美、探討美。良好和諧的審美氛圍能增強大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提高大學生武術技能與技法,推動高校武術教學高層次審美教育的深化。
3.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提升大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
武術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的隱喻,對其美的領悟是建立在高雅的審美趣味和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之上的。因此,在武術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透過武術不同形式的現(xiàn)象美感受更深層的文化意蘊之美,就成為武術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而,教師在進行武術審美教育的同時,應注意中國傳統(tǒng)哲學、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及古典美學文化的滲透,提升大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通過特征、想象、意象和聯(lián)想訓練學生的審美思維,使大學生在別具一格的武術藝術境界中體悟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特質(zhì),品味其藝術價值。
4.激發(fā)審美想象力,鼓勵大學生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
大學生是激情飛揚、敢于創(chuàng)造的一代,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已成為高校素質(zhì)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審美創(chuàng)造的前提是審美想象,在審美活動中,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功能,擁有想象力的個體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審美對象。武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角色轉化,教師優(yōu)美標準地對學生進行示范后,讓學生去評價,教師只是引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用自己對表象的感覺去解讀和審視,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然后教師給予補充與完善。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個性想象的平臺,將學生分為四到六人的團隊,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基礎、興趣和愛好創(chuàng)編武術表演,對舞臺造型、動作編排、隊形變化、音樂選擇等方面進行積極思考,還可以讓學生將武術單個的招式融于操化表演,反復體會其中的一招一式,音樂的選擇可勁爆可柔緩,在教學中進行表演,通過這種學生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去探求的“創(chuàng)”與“編”活動,引領學生去思考美、挖掘美、體現(xiàn)美,進而產(chǎn)生求知欲,激發(fā)學習靈感,啟迪藝術美的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美育教育是高校武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這種中國文化隱喻美的教育能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武術意蘊,進而感悟中國文化的意境與靈動,使學生產(chǎn)生對美的追求和需要,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樹立自身的審美情趣、審美意志和審美理想。武術美育教學過程本身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武術教師應充分認識武術教學中所蘊含的美的因素,遵循美育教育規(guī)律,注重創(chuàng)新與實踐,將美育與武術教育有效結合,使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將武術之美通過美的示范、美的語言、美的組織、美的氛圍,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滲透,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熱烈歡愉的教學環(huán)境中感受美、解讀美、創(chuàng)造美。
[1]胡小明.體育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伊衛(wèi)華.藝術欣賞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3]王一川.美學與美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4]孫剛.新時期武術審美教育的文化使命與實踐方略[J].搏擊(武術科學),2011,(9):21-22.
[5]黃念然.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論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39-43.
[7]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責任編輯 馬小俠】
On Im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
QIN Hu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Sports manifest the beauty of human body.As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Wushu is characterized by rich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Therefore,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Aesthetic education serves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ies of not only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but also manifesting and creating beauty;meanwhile,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aesthetic concepts,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l,thus promoting their individual aesthetic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teaching;college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G852
A
1009-5128(2014)04-0029-04
2013-11-04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陜西省民族傳統(tǒng)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13JK0530);渭南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地方師范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G201331)
秦華(1975—),女,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體育學碩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和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