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武夷學(xué)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xué)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從《南齊書》為《漢語大詞典》補(bǔ)目
陳 平
(武夷學(xué)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xué)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按《漢語大詞典》收詞要求,從《南齊書》補(bǔ)《漢語大詞典》未收詞目,凡13例。
《漢語大詞典》;《南齊書》;補(bǔ)目
《漢語大詞典》①羅竹風(fēng)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是迄今為止最為權(quán)威的漢語詞匯工具書,但其對(duì)中古史書有所忽視,其中失收《南齊書》②參見: 蕭子顯. 南齊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 下文引自該書內(nèi)容均處于此, 不再一一作注.的詞例為數(shù)不少,筆者就其中的一些詞條做探討和補(bǔ)充,以進(jìn)一步完備《漢語大詞典》。
【說喻】
《南齊書》卷二十九《周盤龍傳》:“奉叔就帝求千戶侯,許之。高宗輔政,以為不可,封曲江縣男,三百戶,奉叔大怒,于眾中攘刀厲目,高宗說喻之,乃受?!?/p>
案:說喻即勸導(dǎo)之義,又如《北齊書》卷十三趙《郡王?。ㄗ宇#﹤鳌罚骸案咦媪畛I酵豕才P起,日夜說喻之。并敕左右不聽進(jìn)水,雖絕清漱,午后輒不肯食。”[1]《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七《于邵傳》:“旬有二日,遣使說喻,盜邀邵面降,邵儒服出城,盜羅拜而降,圍解?!盵2]256
亦作“說諭”,如《北史》卷七十三《虞慶則傳》:“后突厥主攝圖將內(nèi)附,請(qǐng)一重臣充使,詔慶則往。攝圖恃強(qiáng),慶則責(zé)以往事,攝圖不服。其介長(zhǎng)孫晟又說諭之,攝圖及弟葉護(hù)皆拜受詔,因稱臣朝貢,請(qǐng)永為藩附。”[3]《河?xùn)|記·段何》:“如是說諭再三,何終不應(yīng)?!薄杜f唐書》卷一百九十九《高麗傳》:“十七年,封其嗣王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又遣司農(nóng)丞相里玄獎(jiǎng)赍齋璽書往說諭高麗,令勿攻新羅。”[2]366
【鍾慈】
《南齊書》卷五《海陵王蕭昭文傳》:“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鐘慈太祖,識(shí)冠生民,功高造物?!?/p>
案:鐘慈,特別寵愛。又如《宋書》卷八十《始平孝敬王劉子鸞傳》:“年雖沖弱,性識(shí)早茂,鐘慈世祖,冠寵列蕃?!盵4]
【厭屈】
(1)《南齊書》卷十《禮》“凡厭屈之禮,要取象正服。祥縞相去二月,厭降小祥,亦以則之。”
(2)《南齊書》卷十《禮》“今以厭屈而先祥,不得謂此事之非期,事既同條,情無異貫,沒閏之理,固在言先?!?/p>
(3)《南齊書》卷十《禮》“厭屈之典,由所尊奪情,故祥縞備制,而年月不申?!?/p>
案:諸例中的“厭屈”均指“父在母亡,子服喪期由三年減為兩年”。與“厭降”同義,“厭”有“壓降,降低”義,《儀禮》喪服禮:“先君余尊之所厭,不得過大功也。”鄭玄注:“舊讀昆弟在下,其于厭降之義?!盵5]“屈”本義為短尾,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尾部:“凡短尾曰屈?!盵6]引申為“縮短、降低”??梢姟皡捛睘橥x復(fù)合詞,在以上各例中特指“喪期壓降、縮短”。
“厭屈”還有“屈從”義,《南齊書》卷三十四《虞玩之傳》:“經(jīng)昏踐亂,涉艱履危,仰圣德以求全,憑賢輔以申節(jié),未嘗厭屈于勛權(quán),畏溺于狐鼠,臣立身之本,于斯不虧?!?/p>
【必應(yīng)】
《南齊書》卷十《禮》:“又且求之名義,則小祥本以年限,考于倫例,則相去必應(yīng)二朔。”
案:“必應(yīng)”義為“必須,一定”。又如《陳書》卷三十三《沈洙傳》:“凡小大之獄,必應(yīng)以情,正言依準(zhǔn)五聽,驗(yàn)其虛實(shí),豈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7]《敦煌變文集新書》:“然兄夢(mèng)覺驚恐,今有斯事,煩怨思慕,其弟今被賊所殺,夜來夢(mèng)屬之言,必應(yīng)實(shí)也。”[8]
另“應(yīng)須”,已見《南齊書》卷十六《百官》:“應(yīng)須命議相值者,皆郎先立意,應(yīng)奏黃案及關(guān)事,以立意官為議主?!庇小耙獞?yīng)”,《南齊書》卷二十四《張瓌傳》:“瓌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有子十余人,常云‘其中要應(yīng)有好者’。”《漢語大詞典》舉唐杜甫等例,偏晚。
【泄哀】
(1)《南齊書》卷十《禮》:“二十九日大祥,三月二十九日祥禫,至尊及羣臣泄哀之儀,應(yīng)定準(zhǔn)。”
(2)《南齊書》卷十《禮》:“名立義生,自古之制。文帝正號(hào)祖宗,式序昭穆,祥忌禫日,皇帝宜服祭服,出太極泄哀,百僚亦祭服陪位?!?/p>
案:“泄哀”為“表露哀悼,致哀”義,“泄”有“發(fā)泄,發(fā)散”義,也常與其他表心理狀態(tài)的詞組合成表“表露某種情感,情緒”義的復(fù)合詞,如“泄恨”“泄怒”“泄欲”“泄憤”等詞。
【祲烈】
《南齊書》卷二十《天文》:“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蝕,色赤如血。三日而大司馬王敬則舉兵,眾以為敬則祲烈所感?!?/p>
案:“祲”表“盛貌”;“烈”有“威,威武”義,《國(guó)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覿武無烈,匿文不昭?!表f昭注:“烈,威也。”“祲烈”指“盛大的聲威”[9]。
【衰幘】
《南齊書》卷二十一《文惠太子肖長(zhǎng)懋傳》:“既當(dāng)成服之日,吉兇不容相干,宜以衰幘行事。望拜止哭,率由舊章?!?/p>
案:衰幘指喪服。“衰”可指古代喪服,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卷二五“缞”:“此字本但作衰。從纟之缞,則后起增偏旁體耳。古人居喪,前有衰,后有負(fù)版,左右有辟領(lǐng),皆以粗布為之,不縫不緝?!盵10]“幘”為古代包扎發(fā)髻的巾。
【員大】
《南齊書》卷二十六《王敬則傳》:“東間錢多剪鑿,鮮復(fù)完者,公家所受,必須員大,以兩代一,困于所貿(mào),鞭捶質(zhì)系,益致無聊?!?/p>
案:?jiǎn)T大指完整。古代社會(huì)有人“把一些形制完好的古錢或者當(dāng)局鑄行的法幣拿來剪鑿。一般是模仿磨損的古錢的樣子,剪去或者磨去完好錢幣原來的輪郭,有的甚至連同部分錢肉一并剪去。被剪去或磨去的銅屑、錢肉多被重新熔鑄輕小劣錢,即時(shí)人所謂‘剪鑿取銅’?!借T者再把它們投入流通。更有甚者,會(huì)把完好古錢用利刃圓鑿切割,將之一分為二?!盵11]這種“被剪后的錢往往只剩半邊,……大小不等,周邊不整?!盵12]因?yàn)檫@樣的錢被鑿去一部分或分為兩半用,“大小不等,周邊不整”,因此《南齊書》例中所說的公家接受的錢幣必須是完整的,即“員大”,否則兩個(gè)抵一個(gè)。
【逆念】
《南齊書》卷二十六《陳顯達(dá)傳》:“王仆射、王領(lǐng)軍、崔護(hù)軍,中維簡(jiǎn)正,逆念剖心。蕭衛(wèi)尉、蔡詹事、沈左衛(wèi),各負(fù)良家,共傷時(shí)崄?!?/p>
案:逆念指操心,又如《弘明集》卷第十三:“失之則憂惱為痛,得則歡喜為癢。未至逆念為思。過去追憶為想?!盵13]
【園藪】
《南齊書》卷二十六《陳顯達(dá)傳》:“沈仆射年在懸車,將念機(jī)杖,歡歌園藪,絕影朝門,忽招陵上之罰,何萬古之傷哉?!?/p>
案:園藪,家園。又如《藝文類聚》卷五十七:“俯視云霧,騁目窮視,園藪平夷,沼池漫衍,禽獸群交,芳草華蔓?!盵14]1024卷六十一:“騁流星于突陋,追歸雁于軒軨;帶螭龍之疏鏤,垂菡萏之?dāng)?shù)榮;顧濯龍之臺(tái)觀,望永安之園藪。”[14]1103
【動(dòng)足】
《南齊書》卷二十八《劉善明傳》:“使僧副密告善明及東海太守垣崇祖曰:‘多人見勸北固慶陵,恐一旦動(dòng)足,非為長(zhǎng)算。今秋風(fēng)行起,卿若能與垣東海微共動(dòng)虜,則我諸計(jì)可立?!?/p>
案:“動(dòng)足”在例中為“動(dòng)腳,啟程”義。中古史書中較常見,如《南史》卷二十五《榮祖?zhèn)鳌罚骸叭魡悟T輕行,廣陵人一旦閉門不相受,公欲何之?公今動(dòng)足下床,恐便有叩臺(tái)門者,公事去矣?!盵15]《晉書》卷六十二《劉琨傳》:“群胡數(shù)萬,周匝四山,動(dòng)足遇掠,開目睹寇?!盵16]
【慚戰(zhàn)】
《南齊書》卷二十八《劉善明傳》:“善明至郡,上表陳事曰:‘……臣早蒙殊養(yǎng),志輸肝血,徒有其誠(chéng),曾闕埃露。夙宵慚戰(zhàn),如隴淵谷,不識(shí)忌諱,謹(jǐn)陳愚管,瞽言芻議,伏待斧鉞?!?/p>
案:慚戰(zhàn),慚愧惶恐。又如《魏書》卷二十一下《彭城王勰傳》:“(高祖)曰:‘……頃因酒醉坐,脫爾言從,故屈朝彥,遂親傳說。將臨講坐,慚戰(zhàn)交情?!盵17]
【脅遏】
《南齊書》卷四十《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但令朱鼓裁完,鈹槊微具,顧眄左右,叱咤自專。擿宗斷族,排輕斥重,脅遏津埭,恐喝傳郵。破崗水逆,南旅半引,逼令到下,先過己船?!?/p>
案:“脅遏”為“威脅控制”義。句中“脅遏津埭,恐喝傳郵”為互文,“津埭”指“水道船舶往來征稅處”,“傳郵”為“驛站”,兩句合指“威脅控制水路沖要之地”義。
[1] 李百藥. 北齊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3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445.
[2] 劉昫. 舊唐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4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256.
[3] 李延壽. 北史[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3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869.
[4] 沈約. 宋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2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500.
[5] 鄭玄. 儀禮注疏[M]. 賈公彥, 疏.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701.
[6]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2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02.
[7] 姚思廉. 陳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2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871-872.
[8] 潘重規(guī). 敦煌變文集新書[M]. 北京: 文津出版社, 1994: 1225.
[9] 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組. 國(guó)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57.
[10] 張舜徽. 說文解字約注[M]. 鄭州: 中州書畫社, 1983: 44-45.
[11] 高燕. 東晉南朝錢幣私鑄與剪鑿問題初探[D]. 廈門: 廈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2002: 4.
[12] 高漢銘. 簡(jiǎn)明古錢辭典[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102.
[13] 僧祐. 弘明集[C] // 釋道宜. 四庫全書: 第1048冊(c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97.
[14] 歐陽詢. 藝文類聚[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15] 李延壽. 南史[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2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951-952.
[16] 房玄齡, 褚遂良. 晉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2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106.
[17] 魏收. 魏書[C] // 張?jiān)獫?jì). 二十五史: 第3冊(c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83.
Supplementary Pieces to the Chinese Dictionary from Nanqishu
CHEN Pi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China 35430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d-collec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 thirteen lexical items are added to the Chinese Dictionary from Nanqishu (《南齊書》).
Chinese Dictionary;Supplementary Pieces;Nanqishu (《南齊書》)
H164
A
1674-3555(2014)01-0089-04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1.01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3-04-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diǎn)研究基地重大項(xiàng)目(11JJD740016)
陳平(1977-),男,福建壽寧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訓(xùn)詁學(xué)
溫州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