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明,張 艷
(1.南昌工程學院保衛(wèi)處,江西南昌 330099;2.江西警察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大學生自殺死亡的質性研究
章建明1,張 艷2
(1.南昌工程學院保衛(wèi)處,江西南昌 330099;2.江西警察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大學生作為有自殺傾向群體中的高危人群,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對象。通過對大學生自殺死亡事件的質性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種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自殺行為往往由生活事件所激發(fā),大學生自殺行為起著決定性影響的仍是其主體內(nèi)在的因素,大學生自殺是可以防范的,防范大學生自殺不能僅限于預警對象。而要防范大學生自殺行為,應正視并重視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加強著眼于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能力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實際問題,減輕學生的各種壓力,并建立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機制。
大學生自殺;質性研究
近些年來,大學生自殺的負面新聞頻現(xiàn)報端,自殺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且自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相關文獻指出,大學生自殺率高于同齡人,是同齡人的2~4倍。[1]與此同時,潛在的危機更是讓人擔憂:有調(diào)查顯示,25%的大學生曾經(jīng)有過自殺的想法,12%的大學生曾經(jīng)有幾次以上自殺的想法。因此,大學生作為有自殺傾向群體中的高危人群,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對象,而如何防范大學生自殺,亦成為其倍加關注的問題。
其中危機干預的研究涉及自殺的各個方面,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研究都是思辨型研究,缺乏實證性研究,危機干預措施的實效性得不到保證。因而,本文從實證角度入手,對一則大學生自殺死亡案例進行質性研究和分析,以試圖為大學生自殺預防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研究對象:選取江西省某高校一張姓學生(以下簡稱“張某”)考試舞弊被抓后自殺身亡事件中的張某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此事件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盡管各高校一直致力于減少舞弊現(xiàn)象,但毋庸置疑的是,舞弊現(xiàn)象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每年因抓住舞弊而被處理的學生不少,各院校對此見慣不怪,并沒有特別的措施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為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另一方面各高校對于學生自殺多是隱匿不宣,要發(fā)現(xiàn)象此事件中各相關人員并配合相關調(diào)查并不容易。
(二)研究方法: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質性研究注重個體研究,亦注重與之相關的社會組織建設。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其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本研究嘗試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此個案進行“描述”與“解構”,并從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殺與學校、社會等之間的關系。具體做法是:1.盡量復原事件發(fā)生過程。2.盡量復原張某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軌跡。3.掌握張某的心理健康狀況。
但因本研究的特殊性,被研究者已死亡,所以無法從本人處還原當時情境,因而通過走訪與之相關的各位人士,獲得張某的一系列資料,從而盡量復原張某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軌跡;同時通過查閱張某的心理健康檔案,掌握張某平時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自殺的防范做出一定的思考。
(一)事件過程
2014年1月9日下午,某高校大三學生張某正參加《微機原理及應用》科目考試,因想到自己快畢業(yè)了,卻從未拿過獎學金,于是拿出手機進行作弊,但不幸被監(jiān)考教師發(fā)現(xiàn),并將其違紀行為以書面形式將報告了教務處。
1月10日下午4時左右,張某的班主任與張某進行了談話,并做了談話記錄,告知按學校規(guī)定擬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在談及此次考試為什么要舞弊時,張某說第一年和第二年考試沒有舞弊,因此沒有拿到獎學金,吃了虧,這一次如果自己不舞弊,還會拿不到獎學金,還會吃虧。談話期間張某沒有抵觸情緒,也未見異常表現(xiàn),不過十分關心地問老師是否能拿到學位證。對此班主任的回答是:有處分的情況下,一般拿不到學位證書,但對于該校有諸多措施可以讓學生的處分撤銷的情況卻沒有做出解釋或說明。談話后下午4時48分,班主任電話聯(lián)系張某父親,張某父親沒有接電話。下午5時50分班主任再次聯(lián)系張某父親,告知其孩子因考試舞弊,按學校規(guī)定擬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希望張某父親能夠盡量開導,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其父表示會盡力開導張某,并反映下午4時19分張某曾給他打過電話,當時由于在開會,未接孩子電話,并發(fā)短信告知“正在開會,20分鐘后給你回電話”。開完會給張某打電話,但張某手機已處于關機狀態(tài),因此懇請老師幫忙聯(lián)系張某,并要求張某與家里保持聯(lián)系,班主任當時表示會聯(lián)系張某。
張某考完后一直情緒低落,有同學叫他也不理。他含淚回到寢室后曾與同學討論過處分一事,并收拾了自己的衣物。1月10日晚6時許,張某提著垃圾袋,低著頭離開了寢室,有同學問其是否吃了飯,他沒有理睬。
1月11日下午6時05分,班主任在聯(lián)系張某未果的情況下,給班長打了一個電話,要求班委設法聯(lián)系上張某。1月11日晚8時15分,張某父親打電話給班主任詢問張某情況,班主任告知其父仍沒有找到張某,學校正在加緊尋找,如有消息會及時與其聯(lián)系。晚9時25分,班主任打電話給張某父親,告知張某還沒找到,并希望家長最好能盡快來學校一趟。
1月12日下午始,學校師生會同其家長、親屬在校園周邊、網(wǎng)吧及汽車站、火車站等多處尋找,未果。
1月13日下午,學校向公安部門報告張某失蹤。
1月14日18時許,該校保衛(wèi)處接到當?shù)毓卜志蛛娫?,該公安分局一派出所在某湖(距該校約5公里)打撈出一具男尸,根據(jù)其身上的校園一卡通、身份證等,判斷其身份為與該校報案失去聯(lián)系多日的學生張某。并請該校有關人員及張某家長趕赴現(xiàn)場進行辨認,確認死者即為張某。
(二)事主心理健康狀況
該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時采用的量表是心理健康狀況自評量表 (SCL-90)。①SCL-90是國內(nèi)外應用較廣泛的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之一。該量表共有90個自我評定項目,包含10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項)等。每個評定項目按嚴重程度采取5級評分制:1分代表無癥狀;2分代表輕度;3分代表中度;4分代表偏重;5分代表嚴重。某項因子的因子分偏高,則說明此項因子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較嚴重。經(jīng)查閱心理健康檔案,發(fā)現(xiàn)張某的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結果是:所有因子分均為1,總分為90(見圖1)。也就是說,張某對該量表90道調(diào)查各種癥狀的題目都選擇了無癥狀。該校進行心理測試時采用的是網(wǎng)絡版心理測試軟件,能夠反映出學生測試所耗費時間。張某的測試時間為41秒,即該生在90個測試題目中,每道題目中所用的時間均不到0.5秒。說明該生在答題過程中可能存在答題時間過快、沒有認真審題或者對自身的癥狀的選擇存在自我保護的傾向性,沒有認真答題的情況。
圖1 張某的SCL-90測試結果
(三)亊主學校表現(xiàn)及家庭情況
張某,男,22歲,×省×市人,系外省籍學生。他在大學生活中,學習刻苦努力,積極要求上進,對自己要求嚴格,與同學關系相處融洽。張某的學習成績第一年在班里排名較靠前,第二年排名略有退步。對此,張某母親說他小孩曾反映學??硷L不好,有些學生靠作弊取得了“好”成績,并獲得了獎學金,而像他一樣沒有作弊的學生卻吃了虧。當時他母親勸他,學習還是要靠真本事,并要求他不要作弊。
張某父親,高中老師,后調(diào)至縣教育局工作,母親為高中名師。
張某父母對張某的期望值較高。張某父母反映,自己有很多學生都進入了國內(nèi)知名大學,而自己的孩子卻只考取了一般的院校,心理上有一定的失落感。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個人的努力,本科畢業(yè)后順利考取知名大學的研究生。張某父母有一學生叫劉某,博士,在某省電力公司某部門擔任一把手。張某父母一直以有這樣的學生而自豪,因此自己生了小孩之后就取名為張某(與劉某同名),并要求張某管劉×叫叔叔,希望張某今后能像劉某一樣讀書成績好,事業(yè)有成。
(二)事件情境還原分析
此次事件中的張某,因其父母出身教育系統(tǒng),教出的學生有成就的不少,故而對張某的期望值較高,一方面有比較,一方面有榜樣(與之同名的劉叔叔),再加上沒有考上名校已經(jīng)讓父母失望了一次,張某入校以來的學習壓力應該是比較大的。因此,他在大學生活中,學習刻苦努力,積極要求上進,對自己要求嚴格,與同學關系相處融洽。盡管如此,張某的學習成績在班里第一年排名比較靠前,第二年的排名還略有退步,這與張某的預期目標和父母的期望明顯有所差距,這才讓張某對于學??硷L不好,有些學生靠作弊取得了“好”成績,并獲得了獎學金的行為耿耿于懷,不能釋懷,并產(chǎn)生了效仿的欲望。張某當時眼里其實只有不舞弊就吃虧,就拿不到獎學金這一執(zhí)著的認知偏差,母親的勸告與舞弊的風險性此時在張某眼里自動忽略不計,因而毅然伸出了偷看的手,結果被監(jiān)考老師抓住并報告了教務處。
張某考完后一直情緒低落,有同學叫他,他也不理,因為知道此次事件對他的影響可能很大,便一直處于等待處理結果的煎熬之中。
隨即在班主任找他談話,并告知其處分結果是留校察看之后,塵埃落定,僅有的希望也落了空,不能拿到學位證,也就無法去考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父母會失望,自己今后找工作也受影響,前途一片黯淡。他聯(lián)系了父親,卻只有一行冰冷的字:“此時在開會,20分鐘后回復?!彼瑴I回到寢室后曾與同學討論過處分一事,亦無果,于是收拾了自己的衣物。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可以改變這種狀況,不知道誰能幫助自己,而事實上是可能他認為這就是最后的結果,沒有人可以改變的結果。這時,他應該已經(jīng)想到了自殺。不過,此時的張某應該依然處于矛盾之中,因為他并沒有立刻自殺,而是關掉了自己的手機,到自助機上提取了存款,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網(wǎng)吧里去想一想,靜一靜,理清一下自己的情緒,或者寄希望于網(wǎng)上有沒有人能幫助他。但事實是殘酷的,沒有人能夠幫到他,其實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怎樣讓人幫他。因為沒有外界的干擾轉移其注意力,張某一直處于一種負性情緒當中,灰暗的前途令其無法感受到一絲光明,因而無法從其中走出。終于,他邁出了最后一步,去到那個結束他夢魘的湖泊,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一)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種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大學生生活在學校、家庭、社會交互作用的外界環(huán)境中,通常會遇到各種心理-社會應激因素。可以說,自殺往往是這三種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三種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層面上、不同程度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殺心理、行為。
從本事件來看,如果學校有優(yōu)良的考風,杜絕了考試舞弊現(xiàn)象,尤其是杜絕了采用舞弊手段而考出好成績從而獲得獎學金的現(xiàn)象,相信張某也不會有吃虧之感并進而發(fā)展到實施舞弊行為。如果這次舞弊行為沒有發(fā)生,那么因舞弊行為而導致的自殺行為當然也不會發(fā)生。此外,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應是大學生生命的守護神。[2]但是,本案例中的班主任在談話中沒有細心體味張某的心理狀態(tài),當張某很關心地問老師是否能拿到學位證時,他僅僅告知“一般拿不到學位證書”,從而讓張某感覺前途沒有希望。事實上,該校有諸多措施可以讓學生的處分撤銷,班主任只要多一句 “只要你努力,處分還是可以撤消的”之類的話,事情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但班主任沒有對此進行任何解釋或說明。所以,班主任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是守護大學生生命的重要防線。同時,班主任和張某的父親發(fā)現(xiàn)張某的手機處于關機狀態(tài)是在1月10日下午,如果此時班主任和張某父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報告公安部門,得到公安部門的支持,還是可以找到張某的,但卻沒有引起相關人員的足夠重視。從家庭層面來看,本案例中的家庭對張某的期望值過高,從而導致張某對自己的要求過于嚴格,使得張某舞弊被發(fā)現(xiàn)后,面對即將到來的處分,便感覺對不起父母,因此陷入絕望而選擇了自殺。所以,家庭給子女樹立的標桿一定要適當,不能給子女帶來過于沉重的心理壓力。
(二)大學生自殺行為往往由生活事件所激發(fā)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自殺,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fā)生通常都有其激發(fā)因素,而這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生活事件。所謂生活事件,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諸如結婚、升學、工作、親人亡故等,[3]它有可能會破壞個體內(nèi)在的內(nèi)平衡,容易使個體傾向于破壞性的行為,其中就包括極端破壞性行為——自殺。國外有研究顯示,生活事件是自殺危險性的獨立因子。[4]而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高宏生等人的研究也證實,生活事件往往對自殺意念起到“扳機”作用。[5]張某舞弊自殺事件就是生活事件激發(fā)自殺的典型:張某先是經(jīng)歷了考試失敗——考試舞弊被抓,而后又在和班主任的談話中感覺前途迷?!赡苣貌坏綄W位證書,因此,其采取破壞性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大,并且最終也的確采取了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一些相關人士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較為明確的自殺原因有包括學習壓力、考試失敗、網(wǎng)絡成癮、為情所困、論文抄襲、前途迷茫、抑郁焦慮等,[6]這些也都基本上可以歸結到生活事件當中。
(三)大學生自殺行為起著決定性影響的仍是其主體內(nèi)在的因素
學校、家庭、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尤其是學校和家庭,是大學生最為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它們的健全與否與大學生的自殺行為有著密切相關。但對大學生自殺行為起著決定性影響作用的仍是其主體內(nèi)在的因素,大學生自殺行為往往與個人生命觀、價值觀及自我應激能力有關。
此次自殺事件中,張某對于生命的漠視令人惋惜。一次舞弊,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且處置過程中顯示其明顯不知道與班主任溝通是否有進一步解決的辦法,與父母聯(lián)系一次有事即以為其漠視自己、拋棄自己,或者覺得他們也沒有解決辦法,其自我應激事件處置能力明顯不足。
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聶振偉副教授曾經(jīng)說過,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比較大,且其在學校和家庭又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造成了他們的心理素質不高,在面對壓力時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
(四)大學生自殺是可以防范的,防范大學生自殺不能僅限于預警對象
從表面上看,自殺往往是突如其來,或是出乎人的意料,但自殺學研究有句名言: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從本例自殺案例來看,如果這起自殺事件在發(fā)生過程中有些信息得到足夠重視,確實是有可能不會最終釀成事故。也就是說,自殺確實是可以預防的。一方面,自殺要有激發(fā)事件;另一方面,自殺行為是有征兆的。
自殺行為的發(fā)生,往往首先開始于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之后是制定自殺計劃,最后才是采取自殺行為。[7]此外,自殺行為還有一個特點,除了不多見的突然的、十分沖動的自殺外,自殺者一般會處在矛盾之中,即使自殺者的自殺意念十分強烈,其自殺計劃十分周詳,但矛盾依然存在。[8]因此,心理學認為,自殺進程是被阻斷,還是演變到自殺未遂或自殺,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個體在矛盾中請求幫助及獲得幫助的能力;二是自殺者周圍的人識別其自殺性表達的能力及重視程度。本案例中,張某事實上表現(xiàn)出了自殺的情緒征兆——“情緒低落”、“含淚”、“低著頭”等,也表現(xiàn)出了自殺的行為征兆——“收拾自己的衣物”、“同學叫他,他不理”,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進行了阻斷,都不會發(fā)生自殺事件,但事實上整個過程當中沒有人發(fā)現(xiàn)并重視張某的這種負性情緒。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自殺具有重要關系,但大學時期卻是大學生個體一生中情感最豐富同時也是最動蕩的時期,因此也是個體成長最危險的時期。這一時期向來被認為是心理問題的高峰期。在學習、生活、情感、就業(yè)等多重壓力的作用下,大學生往往容易發(fā)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發(fā)生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高宏生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意念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就是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5]吳連海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癥狀對自殺傾向具有非常高的預測效應。[9]但各高校防范大學生自殺主要高度關注心理健康狀況欠佳預警對象,對其余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很小。本事件中,張某即為在心理健康普查中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而實際上,有研究顯示,13.04%的自殺個案并未在心理健康普查中被檢查出存在心理健康癥狀。[10]因而,防范大學生自殺盡管要高度關注預警對象,但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也不可忽視。
大學生自殺對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和損失,對周圍的學生和老師亦會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一個本應朝氣勃勃的生命就這么結束,猶如一朵鮮花尚未綻放便突然枯萎,讓人覺得惋惜、心痛。我們說,大學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共同重視,就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正視并重視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
自殺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高校應該要正視它,并引起高度重視。2013年9月,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在5000多名新生踏入校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們簽訂一份《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xié)議書》,明確提出“學生本人對自殺、自傷引起的后果承擔責任”。我們可以理解校方如此行為的苦衷,大學生輕生可能引發(fā)家屬遷怒學校、圍堵鬧事甚至索要巨額賠償。但高校這樣做的結果卻顯示其逃避和不負責任。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健康、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熱愛,是一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應正視并重視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并通過各種正確的途徑對其進行預防,珍愛呵護每一個大學生的生命。
(二)加強著眼于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能力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課堂教學、教育活動、講座等各種途徑在大學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把心理健康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來開設,讓大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并注重實踐教學,多開展案例分析和討論,幫助其了解和掌握心理適應技巧,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要經(jīng)常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知識競賽、圖片宣傳、校園論壇等,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幫助大學生優(yōu)化個人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diào)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要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教育的出發(fā)點是人,教育的歸宿點也是人”。教育作為傳承文明,教化人類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向來關注人的發(fā)展,引導人追尋生存的價值、領悟生命的真諦、追尋生活的意義。生命教育就是讓大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并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xiàn)個體的生命價值,為社會創(chuàng)造幸福??梢圆捎秘S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方法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如征文、辯論、演講、主題班會、慰問孤兒院和敬老院等,讓學生領悟生命的價值,并珍視自己的生命。
3.在大學生中積極加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自我意識教育。一方面要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自我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愉快接納自我,積極發(fā)展自我,樹立自信,消除自卑;另一方面,通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以一種樂觀的姿態(tài)來面對生活,不再過于計較自己的個人得失,從而更好地減少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4.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開展危機應對教育。危機是指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保持的一種內(nèi)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被打破之后所出現(xiàn)的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紊亂的一種失衡狀態(tài),即一種穩(wěn)態(tài)的破壞。而心理學中通常將個體面臨壓力時減輕負面影響而維持心理平衡所作出的認知、行為努力過程稱為應對。相關研究表明,個人在高度應激狀態(tài)下,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應對方式,其心理損害的危險程度比普通人群至少高出兩倍。所以,當個人遭遇嚴重挫折或打擊出現(xiàn)心理危機后,應沉著應對,以避免引發(fā)心理障礙。
大學里要積極開展危機應對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危機及危機的處置應對。當然,圓滿處理心理危機的關鍵在于遭受生活打擊而不消沉不怨天尤人的自控能力,它能幫助個人撥開烏云見光明。同時,大學生要學會實施心理自救,學會在遭遇不幸的時候面對現(xiàn)實,寬容自己,自我安慰;學會說、寫、吶喊、流汗等宣泄方式,讓心理的重負得到減輕;學會積極面對,多往好的方面想,化悔恨為教訓,把該忘記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忘掉,從而摒棄心理包袱,掃除心理危機。
(三)心理咨詢常態(tài)化,建立相關事件心理輔導機制
1.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近兩年,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重,調(diào)查顯示高校自殺身亡的學生中,有60%都與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有關。因而,在高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隨時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十分必要。一方面,我們在進行心理測試時不能走形式、走過場,對于明顯不符合常理或敷衍了事、不注重測試的大學生要組織其重新進行測試;另一方面,除重點對象外,其他學生在有生活上的特殊情況時也應進行重點關注,及時跟蹤記錄,并在有需要時進行重點干預。
2.重視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的建設。當一個人心理失去平衡時,如果能尋找心理咨詢師診治,或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苦悶的心情可能會變得開朗,壓抑的情緒可能會得以釋放,緊張狀態(tài)可能會得到放松,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的人會可能會變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危機干預對于處于危機的深淵而無法自拔的大學生來說,可能具有指明方向,疏通心理,甚至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應重視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的建設,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配備經(jīng)驗豐富、敬業(yè)、品德高尚的心理咨詢專家,開通24小時的心理咨詢熱線和心理咨詢網(wǎng)站,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咨詢者要及時通知班主任輔導員,共同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和開導。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都應列入心理健康咨詢?nèi)藛T范疇,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知識培訓,以便更好地擔負起心靈衛(wèi)士的責任。
同時,高校對于大學生采取了一些重要處置措施,如大學生因為舞弊、打架等被學校處罰之后,除班主任、輔導員外,還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師跟進相關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其進行引導干預,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心理危機的出現(xiàn)。同時,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咨詢機制,培養(yǎng)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就直接向心理咨詢師咨詢的意識,不愿暴露身份的可以通過電話、網(wǎng)絡、微信來進行,以更好地解決其心理問題。
(四)逐步改變大學的教育評價方式
我國大學教育評價大學生一味追求成績、就業(yè)率等量化標準,而不太在意學生基本成長發(fā)展需求。這與大學教育成才、教育管理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理念是相違背的。在大學階段,大學生處于從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目標等變動性非常大的時期當中,他們可能會經(jīng)歷嚴重的思想整合,也勢必需要一定的指引。學校在此便需要扮演好“導航者”的角色,為學生健康的成長發(fā)展保駕護航。
同時要解決實際問題,減輕學生的各種壓力。針對大學生所面對的各種問題,進行一些相應的培訓,指導或完善相關制度,切實緩解學生的壓力。如開設一些校內(nèi)免費的英語、計算機等培訓,對后進同學進行幫助,減輕學生因學習落后而產(chǎn)生的學業(yè)壓力;建立公平的助學金發(fā)放辦法,盡可能多地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緩解貧困學生的經(jīng)濟壓力;對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進行應聘技能培訓,及時公布各單位的招聘信息以幫助學生把握就業(yè)機會,盡量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實習機會等,緩解學生的就業(yè)壓力。
(五)建立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機制
建立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機制可以提高心理危機預防能力,降低自殺事件的發(fā)生率。
1.應遵循的原則。(1)建立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機制要以當事大學生為中心,以當事大學生的安全為中心。要對大學生負責,避免因處理不得當而激發(fā)或者加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當大學生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危機時,要采取果斷措施,以保證當事大學生及其他人的安全。(2)干預要準確及時。對于嚴重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要準確判斷,及時干預。首先發(fā)現(xiàn)某大學生有自殺或傷害他人傾向的師生要想辦法控制當事人,并及時上報,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3)心理信息嚴格保密。所有涉及大學生心理的調(diào)查結果、各類報表、咨詢記錄都應該嚴格保密,并不能隨意向無關學生(包括當事人)透露,更不能隨意散布有關事件。
2.建立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心理危機預警系統(tǒng)。預警系統(tǒng)的基本任務是及時發(fā)現(xiàn)危機、監(jiān)控危機動態(tài),并發(fā)出危機警報,[5]其核心是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信息發(fā)現(xiàn)、報告信息網(wǎng)絡,亦即整個危機干預體系的信息橋梁。在家庭、社會與學校共同參與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心理危機干預的預警系統(tǒng)要通過一些具體制度在家庭、社會(諸如精神衛(wèi)生機構、學校周邊環(huán)境等)、學校、院系、班級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模式中建立反應迅速的信息渠道。
3.主動教育,重在預防。從根本上講,預防才是降低自殺事件發(fā)生率的關鍵,也只有預防才更有實踐意義。預警體系要充分尊重心理危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大學生為主體,通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作為危機應對的主要力量。此外,“危機”不僅是困境,也含有機遇、機會的意思。在預警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中,在對大學生進行危機干預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看到危機對于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近年來,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越來越多,這是在解決大學生自殺問題上不可否認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大學生自殺干預的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做的還有很多。
[1]翟書濤.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4.
[2]楊寧坤.高校輔導員應是學生生命的守護神——對近年幾起大學生自殺案例的評析 [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1(5):73-76.
[3]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3.
[4]Foster T,Gillespie K,McClelland R,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dependent of DSM-Ⅲ-R AxisⅠdisorder[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9,(8):175-179.
[5]高宏生,曲成毅,苗茂華.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社會心理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65-768.
[6]易良春,賴潔輝,華瓊,朱建芳.從一些大學生的自殺案例看高校應如何加強管理[J].消費導刊,2010,(4):116.
[7]Kachur S P,Potter L B,Powell K E&Rosenberg M L. Suicide:Epidemiology,prevention,treatment[J].Adolescent Medicine,1995,6(2):171-182.
[8]庫少雄.自殺軌跡模式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2,(6):110-113.
[9]吳連海,王萍,王磊,等.心理健康癥狀對大學生自殺傾向預測模型的構建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99-100.
[10]劉建平,巢傳宣,曾曉青.大學生自殺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對23例自殺未遂大學生的質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2,32(6):541-547.
責任編輯:黃曉玲
G455
A
2095-2031(2014)06-0123-06
2014-05-29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自殺預警系統(tǒng)構建研究”(11YJC190003)
章建明(1974-),男,南昌工程學院保衛(wèi)處處長、講師,碩士,從事高校安全保衛(wèi)研究;張艷(1971-),女,江西警察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公安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