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鵬[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二十四詩品》的當代啟示
⊙吳慧鵬[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在工業(yè)文明社會的背景下,生態(tài)批評應運而生?!抖脑娖贰纷鳛槲覈膶W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蘊含著深刻的生態(tài)智慧。本文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野出發(fā),追問《二十四詩品》的當代啟示。《二十四詩品》主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主觀意念與外在自然的相互契合,體現(xiàn)了主體間性哲學,同時它以自然之“實”寫詩品之“虛”,展示了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象,是另一層意義上的自然的“復魅”。其次,它又主張“無意”“無法”“無工”的自然美,是一種“緣發(fā)性、直接性的美感生成機制”。再次,它描繪了一系列理想人格,一定層面上回答了“如何詩意地棲居”的拷問。
生態(tài)批評 “復魅” 自然
工業(yè)時代的人們在三百多年以來,在“擅理性,役自然”的觀念下,憑借著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地向自然進軍,實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突飛猛進。科學之光照耀下的地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改造自然的野心一再勃發(fā),大地不再是神圣的萬物之母,在人工化肥與農(nóng)藥的逼迫下不斷地交出更多的食物,在挖掘機與鉆井平臺的刺痛中供出更多的工業(yè)原料。
然而,生存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迎來了精神世界的荒漠,情感危機、道德危機、個性危機、精神危機的蔓延,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文明的偏頗。正如馬克思所言:“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的。隨著人類日益控制自然,個人似乎愈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者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下閃耀。我們的一切發(fā)現(xiàn)和進步,似乎結果都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①”,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生態(tài)學是一門顛覆性的學科,最大的顛覆則在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人類不再是高高在上主宰自然的主體,人類也不再是萬物的尺度,自然不再是人的對立面,而是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存、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在此觀念統(tǒng)攝下的生態(tài)批評重新審視“自然”在文學中的位置,探討文學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生態(tài)批評雖然產(chǎn)生于后現(xiàn)代時期的工業(yè)社會,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先秦的《詩經(jīng)》《老子》《莊子》等經(jīng)典作品開始,中國文人始終沒有停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抖脑娖贰肥侵袊糯恼撌飞现匾奈膶W理論,體裁獨特,立意高遠。它以二十四首精美的四言詩來論述詩歌的藝術境界,極富詩意之美。清代李元復的《常談叢錄》云:“《詩品》原以體狀乎詩,而復以詩狀乎所體狀者。是猶以鏡照人,復以鏡照鏡?!雹谕瑫r,它既品詩,也兼顧談文,既綜述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也闡明一些文學基本原理,清代無名氏《皋蘭課業(yè)詩品解序》指出詩品乃“詞林之玉尺,藝苑之金針”“文章關鍵,盡在其中”③?!抖脑娖贰冯m然無意于探討生態(tài)審美,但卻蘊含著極其豐厚的生態(tài)智慧,作者在不自覺的探索與追求之中,有意無意間已經(jīng)觸摸到了許多我們今日才漸漸醒悟的生態(tài)智慧和生態(tài)美學觀念,并將之作為一種詩學追求,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影響深遠。
生態(tài)批評的哲學基礎是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哲學一反主體性哲學,超越主客體的二元對立關系,把存在確定為自我世界與客體世界的交往、融合,而非人對世界的征服、創(chuàng)造。把自然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主體,才能通過交流、體驗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自然的美是人的主觀經(jīng)驗的投射,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而生態(tài)批評則強調(diào)自然的“復魅”,承認自然美中自然應有的價值,恢復自然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潛在的審美性。
《二十四詩品》在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時,涉及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情與外在事物之關系,體現(xiàn)了上述的主體間性哲學。在《縝密》篇,司空圖提出了“意向欲出,造化已奇”的觀點,指出了一種高妙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云:“有意斯有象,已不可知,象則可知。當意向欲出未出之際,筆端已有造化,如下文水之流、花之開、露之未,皆造化之所為也。造化何奇,然已不奇而奇也?!雹茏髡叩闹饔^意念和外在自然的物象契合無間,由此構成意象,把生活真實形貌奇特地表現(xiàn)出來,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主客體相互融合的和諧狀態(tài)?!独w》以春天的美景取象,細致刻畫纖風格所要求的神態(tài),認為作家應當趁著大好風光,深入觀察,對自然的神貌有更真切的理解,才能使得作品保持新鮮?!俺酥R之愈真”是因為大自然自身具有無窮的奧秘,有著不為人所知的審美性,只有用心體悟,與自然真誠地交流,才會發(fā)現(xiàn)美,繼而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
縱觀《二十四詩品》全篇,作者為我們展示了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象,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的認真觀察體悟以及對自然意象的依戀。在《雄渾》《勁健》和《豪放》等篇中,自然的高大闊遠、氣勢磅礴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盎幕挠驮?,寥寥長風”“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云連風”“觀花匪禁,吞吐大荒”“天風浪浪,海山蒼蒼”“前召三辰,后引鳳凰”,天空、風、云、日月、高山、大河、大地,這些自然中的壯麗景象,作者一一收羅,并抓住其神態(tài),展現(xiàn)自然的硬漢子形象。在《沖淡》《纖》《典雅》《綺麗》和《清奇》等篇中,又把自然的纖細、溫柔、細膩的姿態(tài)繪聲繪色地展示出來?!帮嬛?,獨鶴與飛”,鶴是古人觀念中的一種仙鳥,性情高雅,形態(tài)美麗,給人一種超然出眾的優(yōu)美之感“;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更是描繪了一副動人的春日風景圖。司空圖通過以詩論詩的形式,以自然之“實”寫詩品之“虛”,閱讀《二十四詩品》的過程,除了對文學理論的感悟,更是體悟自然的“復魅”之旅,讓我們重新審視自然,改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摘掉功利與實用的有色眼鏡,與自然平等地交流,藝術地感悟自然的靈動色彩、萬千景象。
生態(tài)批評關注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lián),認為人對自然的審美過程是通過生命的“共通感”而將自我的生命體驗與自然生命進行生態(tài)性的關聯(lián),這是一個直接的體悟過程,是“直尋”“不隔”的??档抡J為:“美的藝術作品里的合目的性,盡管它也是有意圖的,卻須像似無意圖的,美的藝術必須看作是自然,盡管人們知道它是藝術。但藝術的作品像是自然是由于下列情況:固然這一作品能夠成功的條件在于,使我們在它身上可以見到它完全符合著一切規(guī)則,卻不見有一切死板固執(zhí)的地方,這就是說,不露出一點人工的痕跡來,使人看到這些規(guī)則曾經(jīng)懸在作者的心眼前,束縛了他的心靈活力?!雹菝赖纳蛇^程是一個“無意”“無法”“無工”的進程,“有意圖”的“無意圖”性,超越成規(guī)的“無法”,不露人工痕跡的“無工”?!盁o意”“無法”“無工”在《二十四詩品》中得到了闡釋。
司空圖認為,最完美的詩歌是自然而然從高人逸士的內(nèi)心世界流淌出來的,不能強求也無法強求,當詩人忘卻紅塵,擯棄機心,回歸自然時,空寂寧靜的心靈對于萬事萬物才會有深刻的觀察與體認,才能潛心進入自然之道的深處,直觀把握天地萬物內(nèi)在的玄機。
《實境》篇曰:“取語甚直,計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見道心。清澗之曲,碧松之蔭。一客荷樵,一客聽琴。情性所致,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質樸的語言,并不艱深的作品構思,源自對自然世界真切的感悟,那種不可刻意尋找的性情,正是妙處。這是一種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真切地把握外在世界在內(nèi)心感受的一種佳境。劉紹瑾認為,《實境》所描述的美學境界,體現(xiàn)了中國詩學的美學之魂:“擺脫充斥著‘文人’、‘詩法’、‘格調(diào)’這些在文明、文化氛圍中容易形成的體制化、概念化的框架,追求概論前、語言前的與自然真實世界原始的、直接的接觸和原初體驗,主體在與外在對象的冥合渾一的直接感知中,自由生成、自然感興?!雹?/p>
《自然》篇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币庠谡f明寫詩是順理成章的事,反對挖空心思刻意追尋,反對矯揉造作,追求的是情深辭切,婉轉自然。但他并非提倡羅列素材而不加工,《洗煉》篇指出:“如礦如金,如鉛如銀。超心冶煉,絕愛緇磷”,文章需要提煉思想和文辭。這就是說,司空圖既提倡文理自然,又提倡藝術加工,但最終要達到的是不露雕飾痕跡的“無工”的效果。
再如《含蓄》篇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沉浮。如淥滿酒,花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浮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薄安坏靡蛔?,盡得風流”意在不倚靠文字,盡得神采、韻味和精神,在文字之外包含著深厚的蘊藉和余味?!缎蹨啞菲摹俺韵笸?,得其環(huán)中”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在說明要突破事物的“形”,表現(xiàn)事物的“神”?!缎稳荨菲摹半x形得似,庶幾斯人”,意思是“不拘泥于形似而達得神似,才是善于形容的人”。總之,司空圖注重把握事物內(nèi)在的生命氣韻和風致,而不追求外在形似。
“無意”“無法”“無工”是一種“緣發(fā)性、直接性的美感生成機制”,創(chuàng)造出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契合自由生命存在的本體狀態(tài),是一種直接的生命體驗與把握。在這樣一種體認中,對于自然價值的認同,對于自然的生命體驗,達到“盡得風流”的至上之境。
文學領域對生態(tài)學的思考源于人類永恒的“詩意的棲居”的夢想,所謂“詩意的棲居”,便是人與自然相處的最高境界,“詩意”是一種自在、自由的境界,“棲居”是人與自然同在,人與自然都“自在”,所以是一種“人與自然都自由自在地相處”的狀態(tài)?!叭嗽撊绾卧娨獾貤釉诖蟮厣稀笔巧鷳B(tài)批評的終極拷問,而《二十四詩品》早已在論詩的同時,塑造出一個個理想人物來回答這一問題。
《高古》篇,描寫了一個超凡脫俗、凌空蹈虛的畸人:“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被顺攘巳耸乐N種劫難,升入飄渺遙遠的仙境,浩瀚的太空中早已不見其蹤跡。遠離世俗,脫離人間,即是高古的畸人之精神世界。畸人升天后,夜空一片寂寞、空曠、幽靜、澄碧的狀態(tài),月光是明朗的,長風是涼爽的,華山是幽深的,鐘聲是清脆的,這就是高古的“畸人”曾經(jīng)所在的地方?!盎恕彪m已升遷,而留下的這個環(huán)境仍充滿了高古的氣氛。《高古》體現(xiàn)的是一種超脫于塵世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寄心于黃帝、唐堯的太古純樸之世,傾身于玄妙之宗旨,而與世俗落落不相入。
《沖淡》篇中,司空圖發(fā)揮了道家的“虛靜”說,塑造了一個心境淡泊、守靜致虛的理想人物?!疤撿o”是一種平素處事靜默、棄絕功名利祿,胸中了無機心,身不纏機事的狀態(tài),處于這種狀態(tài)才能與自然契合,與造化合一?!兜溲拧菲?,一個風度翩翩的“佳士”形象躍然紙上?!坝駢刭I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細雨中的茅屋里,佳士舉玉壺,淺酌慢飲,風韻神姿如修竹,窗外雨過天晴,幽鳥群飛?!叭说缇铡笔屈c睛之筆,菊花雋逸疏淡,秋枝傲霜,正是佳士的精神境界?!暗溲拧闭莵碜赃@種典雅淡泊的生活方式和內(nèi)心修養(yǎng)。
在自然危機與人類精神世界危機雙重爆發(fā)下,“詩意地棲居”的狀態(tài)遭到了全面的打擊。而司空圖所描繪的理想人物,都是心胸曠達、超脫于塵世、注重精神世界的修行,他們或在心靈上與自然相契合,或者隱居于自然之中,是一種自由自在、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從中,身居現(xiàn)代文明的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反思和啟示。
① 馬克思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版,第519頁。
② 周振甫,冀勤:《錢鍾書〈談藝錄〉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頁。
③④ 杜黎均:《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頁,第130頁。
⑤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57頁。
⑥ 劉紹瑾:《復古與復元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頁。
[1] 喬力.二十四詩品探微[M].濟南:齊魯書社,1983.
[2]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 黨圣元,劉瑞弘.生態(tài)批評與生態(tài)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 張國慶.《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6][英]A.N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7] 蓋光.自然生態(tài)藝術審美的生成性特征 [J].思想戰(zhàn)線,2005(4).
[8] 李月媛.二十四詩品的生態(tài)美學探微[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2(5).
作 者:吳慧鵬,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