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臘生
(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舊五代史·選舉志》云:“按:唐典凡選授之制,天官卿掌之,所以正權(quán)衡而進賢能也;凡舉貢之政,春官卿掌之,所以核文行而第雋秀也。洎梁氏已降皆奉而行之,縱或小有厘革亦不出其軌?!庇州d天成五年二月九日敕:“……其進士科已及第者,計選數(shù)年。滿日,許令就中書陳狀,于都堂前各試本業(yè)詩賦判文,其中材藝灼然可取者,便與除官,如或事業(yè)不甚精者,自許準添選?!保?]卷148可見,五代科舉大體依唐制,五代狀元奪魁后依然要“計選數(shù)年”。不過,《舊五代史·梁紀》貞明六年五月的詔書云:“有進士策名,累年未釋褐者,與初任一官已釋褐者,依前資敘用?!庇纱藖砜?,守選時間似乎有所松動,守選制度已經(jīng)不甚嚴格了。那么,五代狀元的釋褐職任是否也跟唐代狀元一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搜尋具體記載。
對于五代科舉,《文獻通考》也好,《登科記考》(以下簡稱《記考》)也好,都僅僅注意了中原五朝。在對這五朝47次科舉考試的考證中,《記考》明確指出為狀元的11人是:崔邈、陳逖、崔光表、王歸樸、黃仁穎、郭晙、盧華、寇湘、王溥、王樸、扈載。筆者認為,盧華并非狀元,而另應(yīng)補入7人:就《記考》本身的記載,即應(yīng)補入王徹、李飛、李覃、劉坦等4人,另據(jù)《莆陽比事》應(yīng)補入徐寅、據(jù)《玉壺清話》應(yīng)補入艾穎、據(jù)《南部新書》、《廣卓異記》等應(yīng)補入鄭雍,即五代中原五朝有姓名可考的狀元共17人[2]。這17人中,目前我們只能找到13人的釋褐資料。
1.鄭雍(或作致雍),后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狀元,脫白授校書郎,入翰林?!赌喜啃聲肪?云:“鄭致雍,未第求婚于白州崔相遠,初許而崔有禍,女則填宮。至開平中,女托疾出本家。致雍復(fù)續(xù)舊好,親迎之禮,亦無所闕。尋崔氏卒,杖绖期周莫不合禮,士林以此多之。場中翹首,一舉狀頭。脫白,授校書郎,入翰林與丘門同敕。不數(shù)年卒?!保?]《五代會要》卷13亦云:“梁開平三年十二月,以前進士鄭致雍為翰林學(xué)士,非常例也?!保?]這就是說,鄭雍奪魁后,由于聲譽頗高,沒有守選數(shù)年,當(dāng)年年底就授了校書郎,還以校書郎的身份跟他的座主同一敕書官拜翰林學(xué)士,此乃“非常例也”。校書郎,正九品上,高于法定3階。奪魁當(dāng)年就脫白了,可見他只守選了大半年。
2.徐寅,在唐末已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改朝換代后,于開平四年(910年)重新參試而奪魁。此次奪魁后因很快就得罪了當(dāng)權(quán)者,被除名,回鄉(xiāng)依王審知,可視為給節(jié)度使當(dāng)幕僚?!妒畤呵铩肪?5載:“徐寅(《黃滔集》、《正字》、《釣磯集》俱作夤,今從《五代史》——原注),字昭夢,莆田人,登唐乾寧進士第。試《止戈為武賦》,一燭才盡已就,有‘破山加點,擬戍無人’之句,禮部侍郎李擇覽而奇之。是歲釋褐,授秘書省正字?!保?]這說的是唐末登進士第的情形?!镀侮柋仁隆肪?則云:“徐寅字昭夢,登唐乾寧第。梁祖受禪再試,進士第一。梁祖曰:‘是賦人生幾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歸,此為何語?盍改之?’曰:‘臣寧無官,不可改賦?!旆饕露鴼w閔。梁祖怒,削其名。至皇朝,其孫鐸復(fù)魁天下?!庇衷唬骸靶熘鲙熑市蚱涓感滩考唬骸宕?、國朝,吾宗廷試擢第一者二人:正字寅,吾家之曾伯祖(原文為“伯祖”,筆者據(jù)上下文改)也;尚書鐸,吾先君之諸昆也?!试伷侮柺⑹抡哂性疲骸埢裆蠈O嗣祖,鳳凰池上弟連兄?!保?]可見他的確兩次參加進士考試被錄取,且第二次還奪了魁。他是個很有棱角的人,很快因頂撞了梁太祖,被“削其名”,不過他不在乎,回家鄉(xiāng)去找出路?!缎挛宕贰肪?8云:“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審知仕宦?!保?]除不除名無所謂,曾經(jīng)是狀元,他就不愁找不到事情做。
3.陳逖,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年)狀元,初為校書郎。整個《四庫全書》里只能找到數(shù)處陳逖中狀元的記載,未見他的其他任何信息。但是網(wǎng)絡(luò)文獻中有他的后人發(fā)布的《臺灣溫陵瀆頭世科陳氏祖譜》,該《譜》云:“陳逖,890年—952年,字田遠(1代,由莆田黃石桂嶺塘南徙居晉江瀆頭,世科陳氏始祖,古有‘欽賜五代后梁貞明四年狀元陳逖’,世科坊在焉,吾祖世科陳氏由此名也。配潘湖歐陽詹曾孫女,墓在三十二都獅山陳狀元嶺——原注)?!保?]同一網(wǎng)頁又有清宣統(tǒng)庚戌臺灣瀆頭世科陳氏宗親會續(xù)修的《臺灣溫陵瀆頭青陽嶼頭陳厝世科陳氏家傳》,該《家傳》載:“陳逖(890年—952年),字田遠,號易齋。五代泉州晉江卅五都瀆頭人,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九月二十五日生,少好學(xué)敏慧善屬文,五代后梁貞明四年(918年)高中狀元。是年取士十二。廷試時,胸有成竹,執(zhí)筆直書,一氣呵成,無一敗筆。是年,朝廷更迭,兵荒馬亂。逖公自幼聰慧,進退知禮,風(fēng)度翩翩,入京應(yīng)試,對答如流。逖公深沈又雄才大略,能日夜操勞悉心為后梁效力,為當(dāng)朝丞相敬翔所薦辟。末帝下詔,至后梁京都開封待候授職。初授編撰時,后梁國土盡為晉國所侵占,先是侵占河北,不久又占山東。逖公嘗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國家連年喪失兵力士氣未振,陛下深居殿閣之中,何以建家立業(yè)。終未被后梁末帝朱友貞所納。屢向當(dāng)朝宰相敬翔提出辭去編撰之意,未能獲準。后歷禮部員外郎、郎中、翰林承旨。后逖公又隨從安元信救上黨,攻破夾寨,收復(fù)潞州,以功授校檢司空。因受奸臣趙巖排擠,遂貶為雷州推官。居高宦,察民情,體民疾。家鄉(xiāng)瀆頭連續(xù)多年遭受水災(zāi),五谷顆粒無收,自奉月俸資助給陳洋中貧困之布衣,度難關(guān),建家園。然后梁末帝卻為奸臣趙巖所誘,趙操弄朝政,逖公深感憂慮,后梁王朝國勢也日見衰弱。后梁龍德二年(922年)十二月,陳逖抱憾稱病返回家鄉(xiāng)隱居。宋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家,賜謚號為文端。著有《田遠詩話》五卷?!编l(xiāng)人不懂歷史,這段文字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提法,但基本事實應(yīng)該是可信的。這里提到“初授編撰”,而五代尚無“編撰”一職,以“編撰”為關(guān)鍵詞全文搜索四庫電子版,有69處匹配,僅北宋·陳襄《古靈集》卷1有兩處是作為一種籠統(tǒng)職任提及:“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知杭州蘇頌,記問博洽,長于史學(xué),國朝典故多所練達,所學(xué)宋敏求之比,宜編撰檢討之任……秘書省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林希,少有文行,明敏勁正,學(xué)亦該博,長于記問,可與編撰檢討之職?!保?]其余的都是動詞。陳襄將編撰、檢討并提,都是編輯、校對之事,《家傳》所謂“編撰”當(dāng)為校書郎。所謂“至后梁京都開封待候授職”,也就是守選,這個時間有多長,我們無法猜度。
4.崔光表,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狀元,初為橫海節(jié)度使盧質(zhì)支使?!杜f五代史》載:“崔周度者,父光表,舉進士科甲,盧質(zhì)節(jié)制橫海,辟為支使?!保?]卷140“初為”二字表明是初始職任。他沒有得到朝廷的授職,走的是從幕之路。
5.王徹,同光三年(925年)狀元,晉昌軍節(jié)度推官。王徹,相關(guān)資料罕見,但他是宋代名相王旦的祖父,網(wǎng)絡(luò)文獻《聊城歷代狀元》轉(zhuǎn)引莘縣政協(xié)副主席兼文史委員會主任楊巨源的《三槐王發(fā)祥莘縣地》一文,中有宋代名相寇準為王徹(卒于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追寫的碑文。署時:景德五年,即公元1008年;署名:賜進士第榮光大夫樞密使兼參知政事后學(xué)寇準頓首拜撰書印。文中有:“公莊重不凡,甫冠為庠生,習(xí)學(xué)著書,晝夜不輟,鄉(xiāng)試第三,會試第五,廷試第一甲一名,授翰林編修,擢左拾遺。”[10]查《四庫》,自元代始有“翰林編修”這樣的官稱,整個《宋史》里并沒有這個稱呼,寇準何以這樣稱?再者“鄉(xiāng)試第三,會試第五,廷試第一甲一名”這樣的說法也是明代才有。這個《碑文》當(dāng)是元明以降王氏后人假托寇準之名冒寫的,且與歷史記載相左,不可信?!兜强朴浛佳a正》卷25第925頁引《宋太宗實錄》卷42:“(王)祐字景叔,魏郡人也。父徹,唐同光初與桑維翰同年登進士第,授晉昌軍節(jié)度推官,拜右拾遺。”可見王徹并未以京職釋褐,而是像崔光表一樣走了從幕之路。
6.黃仁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狀元,初授校書郎。“黃仁穎(900年—962年),字福祐,一字幼衛(wèi),別字仁達,號潘湖翁,行廿二。祖籍三山莆陽(今福建莆田涵江黃巷),遷入福建晉江潘湖。唐朝御史黃滔(840年—911年)庶孫,其父黃珦(870年—849年)字玉卿,官大理評事。母歐陽氏。仁愿胞弟。黃仁穎幼敏慧,喜好學(xué),善詩文,自負薪。同光乙酉年以明經(jīng)學(xué)究會試第一,后唐明宗天成丁亥年(927年)始登狀元。初授編撰、校書郎。其時李嗣源在河南洛陽稱帝,識狀元黃仁穎,特召入洛陽鳳閣輔助,隨即賜為護鑾學(xué)士?!保?1]這里的“初授編撰、校書郎”,也是后人不明白古代官制的似是而非的說法,實際就是校書郎。他是否守選,也不見具體記載。
7.郭晙,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狀元,從幕秦王府,任六軍推官?!杜f五代史》卷44載:“長興四年……十一月……六軍判官殿中監(jiān)王居敏責(zé)授復(fù)州司馬,六軍推官郭晙責(zé)授坊州司戶,并員外置?!保?]卷44《資治通鑒》卷278曰:“(長興)四年……十一月……河南巡官李瀚、江文蔚等六人勒歸田里,六軍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晙并貶官(從榮判六軍諸衛(wèi)事,其府僚有判官、推官;晙祖峻翻——原注)?!保?2]這些人被貶,是因為秦王李從榮起兵造反失敗,而他們都是僚屬。郭晙被貶于長興四年(933年),離他奪魁5年,這個六軍推官應(yīng)該就是初始職任。《資治通鑒》卷278又說:“王府參佐皆新進少年,輕脫諂諛?!币簿褪钦f,郭晙奪魁后以新進少年投奔秦王李從榮,走了從幕之路,可能時間不長,李尚未給他奏授京職。跟他同時被貶的六軍判官王居敏就有個太子詹事(或作殿中監(jiān))的職銜,王居敏入幕應(yīng)該比他得多早?!杜f五代史》卷84載:“開運二年(945年)五月少帝大赦天下,九月……以前太子詹事王居敏為鴻臚卿?!薄缎挛宕贰肪?8載:“馮道曰:‘……詹事王居敏及劉贊皆以正直為王所惡?!保?]卷28敢跟王爺對著干,可見王居敏資格不淺。
8.寇湘,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狀元,魏王府記室參軍?!端问贰肪?81《寇準傳》:“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也。父相,晉開運中應(yīng)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13]這段記載是不確的,后晉開運中并無魏王。后晉宗室前后封有12王,但沒有魏王?!队浛肌肪?6轉(zhuǎn)載宋·孫忭《寇準碑》:“父湘,博古嗜學(xué),有文章名。晉開運中登甲科,冠多士。后應(yīng)辟為魏王記室終焉。”筆者曾對這個“應(yīng)辟為魏王記室終焉”的說法也提過質(zhì)疑[2]135注①。寇湘開運二年(945年)奪魁,次年十二月(947年元月)出帝石重貴即被契丹人所廢,舉族北遷。握有重兵的北京留守劉知遠趁機于次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聘寇湘為記室的魏王當(dāng)是劉知遠的長子劉承訓(xùn)?!杜f五代史》卷105載:“魏王承訓(xùn)字德輝,高祖之長子也。少溫厚,美姿儀,高祖尤鐘愛。在晉累官至檢校司空,國初授左衛(wèi)上將軍。高祖將赴洛,命承訓(xùn)北京大內(nèi)巡檢,未幾詔赴闕,授開封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府署,年二十六。高祖發(fā)哀于太平宮,哭之大慟,以至于不豫。是月追封魏王,歸葬于太原。”[1]卷105這個魏王是追封的,而且短命。愚意以為寇湘應(yīng)該是在劉承訓(xùn)任左衛(wèi)上將軍時就受聘入府了。將軍府也有記室參軍一職,既然他后來被追封為魏王,所以徑稱“應(yīng)辟為魏王記室”。天福十二年十二月為948年1月,如果他“終焉”于這個職位,那就比劉承訓(xùn)死得更早,又何來寇準?寇準生于宋朝建立之后。不過“終焉”二字也傳達了一種信息:寇湘早卒,他奪魁后只出任過這么一個職任。李高田《寇準與寇氏家族》曰:“據(jù)《渭南縣志》載:漢末晉初寇家從河北昌平始遷居華州下邽(今臨渭區(qū)官邸鄉(xiāng)),至今約1700余年??軠实淖娓缚苄蛭宕鐣邮?,不曾為官,是當(dāng)時有名的處士。他的父親寇湘,也很有學(xué)問,曾中過后晉進士,在一個貴族府上做過文書一類的幕僚??軠使?62年生于下邽。”[14]另有網(wǎng)文《古縣三賢——北宋宰相、萊國公寇準》說:“寇準(961年—1023年),字平仲,宋華州下邽縣人。相傳系春秋司寇蘇氏裔孫,后來子孫以官職為姓,世居昌平,更后一支徙居下邽;到寇準時已歷700余年。其父寇湘,很有學(xué)問,五代時,中后晉進士,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官。準出生時,家境已十分凋殘??軠视啄曷斆鬟^人,7歲時,父親帶他登華山,他便即景吟詩曰:‘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痪?,父親病故,母親趙氏,以紡織賺點錢供他上學(xué)?!保?5]網(wǎng)文《百家講壇網(wǎng):千秋是非話寇準(一)真實的傳奇》說:“寇爸爸也曾有過夢想,大約在945年時中過進士,考了第一,是個狀元,不過是太不逢時了,這時,是歷史上的五代,這段歷史時期是絕對的亂世。五代50年,換了五個朝代,國破身亡的皇帝有N個,寇湘考中進士后,被后漢皇帝的大兒子聘為幕僚,不幸,這位皇子不久就死了,這也是五代中最短的朝代,寇湘的夢也是轉(zhuǎn)瞬即逝。他把所有夢想放在兒子身上?!保?6]地方志和當(dāng)今關(guān)注他的人也都只提及他這么一個職任,看來寇湘奪魁后確實只有這么一個職任,當(dāng)為初始職任。據(jù)《舊唐書》卷40,王府屬官里有“記室參軍事二人”,為正六品上。《新唐書》卷49下《百官志·王府官》也說有“記室參軍事二人”,但是官秩為從六品上。筆者從《新唐書》,因為在網(wǎng)上查詢,幾乎所有解釋古代官制的都說唐五代的王府記室參軍是從六品上?!犊軠时吩诳芟鎽?yīng)辟前加個“后”字,應(yīng)該就是寇湘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守選。
9.王溥,后漢高祖乾祐元年(948年)狀元,起家秘書郎。《宋史》卷249有《王溥傳》,云:“溥字齊物,并州祁人,父祚為郡小吏,有心計。從晉祖入洛掌鹽鐵案……漢祖鎮(zhèn)并門,統(tǒng)行營兵拒契丹,委祚經(jīng)度芻粟……歷周為隨州刺史……拜左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致仕。溥,漢乾祐中舉進士甲科,為秘書郎?!保?3]卷249依據(jù)網(wǎng)絡(luò)文獻《三槐王氏研究》,王溥為王徹之孫,是北宋名相王旦的堂兄。該文說:“王徹子嗣在些許宗譜和幾位纂書者的筆下只見其王祐(一作祜)一子。本人在搜集進士名錄中屢屢發(fā)現(xiàn)王徹生有三子,即王祐(后梁貞明五年即919年生)、王祜(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生)、王祉(一作祚、祁,后唐同光四年即926年生)。多數(shù)書譜都將王祜當(dāng)作王祐,故王祜生年錯為王祐生年,是為誤也。上述王徹生三子,譜見東陽《永泰王氏宗譜》卷三:王祐,行百一,字景叔;王祜,行百二,字昱叔;居江西義寧州(今南昌市)崇鳳鄉(xiāng)塘埠;王祁,行百三,字元叔,仕右贊善大夫,禮部侍郎,祐、祜、祁三兄弟的字號都為‘叔’字。東陽木衢王氏宗譜(原為永泰王氏同宗)載,王徹生王祐、王祜、王祚……又貴州六盤水市王大銳,他所復(fù)印積累的一本多方面的譜書(書頁為第162頁)中,書頁題目為《太原王氏的發(fā)展——北宋聞名天下的三槐王氏》,該頁書標明王徹也生祐、祜、祚三子?!保?7]又說:“史載王祜娶妻任氏、邊氏,分別封贈為徐國夫人、秦國夫人,兩位夫人共生育了三個杰出的兒子:懿、旦、旭。”又說:“二十六世王祜(約915年—978年),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黎陽令,父徹,舉后唐進士,至左拾遺……二十七世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并州祁人,王祚子。漢乾祐(948年—950年)中,舉進士甲科,為秘書郎,顯德六年(959年)加右仆射,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子貽孫、貽正、貽慶、貽序。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大名莘人,王祜次子,天禧元年(1017年)薨,年六十一,帝臨其喪,廢朝三日,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三子:雍、沖、素?!笨梢?,王徹、王溥是一對鮮為人知的祖孫狀元。據(jù)《舊唐書》卷42,秘書郎為從六品上階,跟寇湘的初始官階持平。王溥的初始職任得以超授,這與他父親的聲望和他本人的才干都有關(guān)系。
10.王樸,乾祐三年(950年)狀元,解褐校書郎。《舊五代史》卷128云:“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父序,以樸貴贈左諫議大夫。樸幼警慧好學(xué),善屬文,漢乾祐中擢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薄缎挛宕贰肪?1、《續(xù)通志》卷289亦均言:“樸字文伯東平人也少舉進士為校書郎?!贝?處記載的釋褐職任完全一致。他是否守選過待考。
11.扈載,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狀元,以校書郎釋褐?!缎挛宕贰肪?1云:“扈載,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學(xué),善屬文,廣順初舉進士髙第,拜校書郎、直史館,再遷監(jiān)察御史?!薄独m(xù)通志》卷289、《明一統(tǒng)志》卷1、《萬姓統(tǒng)譜》卷78等所載扈載釋褐職任均同。
12.李覃,世宗顯德二年(955年)狀元,釋褐校書郎?!杜f五代史》卷115云:“詔曰:國家設(shè)貢舉之司,求英俊之士,務(wù)詢文行,方中科名。比聞近來已來多有濫進,或以年勞而得第,或因媒勢以出身。今歲所放舉人,試令看驗,果見紕繆,須至去留。其李覃、何曮、楊徽之、趙鄰幾等四人宜放及第。”可見李覃被點為狀元是經(jīng)過“看驗”,亦即重新審查的。他以何種職任釋褐,我們找不到直接的記載,但是可以通過其它記載進行推測?!端问贰肪?96載,楊徽之“周顯徳中舉進士。劉溫叟知貢部,中甲科。同時登第者十六人,世宗命覆試,惟徽之與李覃、何曮、趙鄰幾中選,解褐校書郎”。這里可以理解為楊徽之“解褐校書郎”,也可以理解為4人全部“解褐校書郎”。《武夷新集》卷11亦云:“公(楊徽之)及李覃、何曮、趙鄰幾得預(yù)其選,是年秋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保?8]《宋史》卷439《趙鄰幾傳》也說趙鄰幾“周顯徳二年舉進士,解褐秘書省校書郎”。從前面的10例來看,有5例狀元都是以校書郎釋褐,那么狀元以校書郎釋褐應(yīng)是慣例,李覃同年4人中,名次靠后的兩人都是以校書郎釋褐,很有可能此4人全部“解褐校書郎”。
13.劉坦,世宗顯德五年(958年)狀元,初為淮揚節(jié)度使李重進書記?!赌喜啃聲肪?0載:“劉坦狀元及第,為淮揚李重進書記。好酒,李常令酒庫:‘但書記有客,無多少供之?!瘜檎茙炖纛H吝之,須索甚艱。因大書一絕于廳之屏上云:‘金殿試回新折桂,將軍留辟向江城。思量一醉猶難得,辜負揚州管記名?!磶?,重進望日復(fù)謂于坦,讀之,忽悟,曰:‘小吏吝酒于書記也?!⒚鼣刂?。坦不懌,凡數(shù)月,悔而成疾?!保?]卷10《五代十國方鎮(zhèn)年表》載:“李重進……后周顯德四年(957年)九月始任鄆州節(jié)度使,至六年(959年)七月調(diào)任淮南節(jié)度使?!保?9]可見劉坦奪魁后是守選了一年多才受聘從幕的。
中原五朝13位有釋褐資料的狀元中,京官7例,占53.85%(其中6例為校書郎,占85.71%,1例為秘書郎,僅占14.29%);幕僚6例,占46.15%(其中從幕王府2例,占33.33%;從幕方鎮(zhèn)4例,占66.67%)。可以說初始職任多為京官,又以校書郎為慣例,到王府或地方大僚那里當(dāng)幕賓的不到一半,沒有授地方官,如縣尉、主簿之類的情況。這個時期很少看到朝廷舉行制科考試和吏部舉行科目試的記載,查《記考》,只有開平四年提到“博學(xué)宏詞科二人”[20]1059,《張補》于同光三年引新舊《五代史·馬縞傳》說他“以明經(jīng)及第,登拔萃之科”,“少舉明經(jīng),又舉宏詞”[20]1070。天成二年(927年)中書門下奏:“……據(jù)成德軍解送到前進士王蟾狀,請罷攝深州司功參軍,應(yīng)宏詞舉……奉敕:‘王蟾宜令吏部準往例,差官考試?!保?0]1077-1078后周顯德四年十月有道詔書說:“制策懸科,前朝盛事,莫不訪賢良于側(cè)陋,求讜正于箴規(guī),殿廷之間,帝王親試……爰從近代,久廢此科?!保?0]1139可見在唐代敞開著的這兩扇可使佼佼者得以提前釋褐的側(cè)門此際只是偶爾開啟,一般說來,狀元們?nèi)〉贸跏悸毴沃挥惺剡x和從幕兩條路,由于政局總有波動、政權(quán)迅速更迭,及第舉子守選的時間限制似乎也有所淡化。在有關(guān)五代的典籍里,我們很難找到像唐代那樣強調(diào)或提及守選時間的文字。
初始官階較法定最高上浮13階。筆者曾考察過40例唐代狀元的釋褐職任,情況是:整體40人中,京職12人,占30%(其中校書、正字9人,占75%);地方職10人,占25%(其中縣尉8人,占80%);從幕18人,占45%(其中,掌書記4人,巡官3人,判官3人,支使2人,6人為不知實際職務(wù)的“從事”)。分階段看,初盛唐10人:京職4人,占40%(其中校書、正字2人,占50%);地方職5人,占50%(其中縣尉4人,占80%);從事1人,占10%,最高上浮5階。中唐16人:京職5人,占31.25%(校書、正字4人,占80%);地方職4人,占25%(縣尉3人。占75%);從事7人,占43.75%,最高上浮6階。晚唐14人:京職3人,占21.43%(全部為校書);地方職1人,占7.14%(縣尉);從幕10人,占71.43%。任京職12人中,初盛唐4人,占33.33%;中唐5人,占41.67%;晚唐3人,占25%,呈現(xiàn)兩頭小中間大的態(tài)勢。地方州縣職10人中,初盛唐5人,占50%;中唐4人,40%;晚唐1人,占10%,初盛唐往下比例越來越小。從幕18中,初盛唐1人,占5.56%;中唐4人,占22.22%;晚唐10人,占71.43%,比例越來越大。分階段統(tǒng)計,初盛唐狀元奪魁后從幕的只占當(dāng)期狀元的10%,中唐發(fā)展到43.75%,晚唐竟到71.43%。從取得初始職任的方式來看,唐代40人中,最多的是通過從幕入仕的15人,占37.5%;其次是科目試釋褐8人,占20%;制科釋褐5人,占12.5%;守選4人,占10%;直接授職1人,占2.5%;不知方式的7人,占17.5%。
五代中原五朝狀元初始職任為京官的超過一半,而且絕大多數(shù)都是秘書省校書郎。跟唐代相比,五代中原五朝狀元的初始職任有由多樣化走向單一化、慣例化的趨勢。唐代狀元到州縣任職的比例呈逐漸減少之勢,到五代就變成零了。唐代狀元實際初始職任較之法定最高上浮6階,而五代上浮擴展到13階,這應(yīng)該跟政權(quán)更迭頻繁,當(dāng)權(quán)者主觀意志的膨脹有直接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都機械地照慣例辦事,特殊情況下就隨意處置。由于唐代狀元老老實實通過守選取得初始職任的只占10%,狀元們都有逃避守選的傾向,進入五代政局不穩(wěn),用人在急,而制科與科目選這兩條捷徑又被廢弛,所以不能過于強調(diào)守選時間,五代狀元守選之事也就被朝野慢慢淡化了。
《馬氏南唐書》卷23云:“羅穎,南昌人也。經(jīng)傳涉獵,與里人彭會友善,皆以詞賦稱。開寶中詣金陵舉進士第,例以黃衣守選?!保?1]可見,南唐已及第進士也是依例守選的。筆者曾撰《南唐貢舉考略》(載《文獻》2001年第2期)一文,稍后,拙著《五代狀元奇談·五代狀元譜》(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亦有《南唐貢舉考略》一節(jié),對前文做了補充修訂,認定的南唐狀元有:王克貞、伍喬、王崇古、樂史、楊遂、張確、盧郢、郎粲、鄧及、趙綺、姚端等11人。后來筆者又有署名平川的補白《又發(fā)現(xiàn)一位南唐狀元——章文谷》(載《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3年第4期第54頁),次年發(fā)表《狀元資料輯考二題》(載《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4年第1期),對章文谷為南唐狀元的說法進行了補充。南唐這12位知道姓名的狀元中,只有5位能夠找到可以確定或推測其初始職任的記載。
1.王克貞,元宗保大十年(952年)狀元,初授秘書省正字。徐鉉《大宋故尚書戶部郎中王君墓志銘》云:“公諱克貞,字守節(jié),其先太原人也。緱山之胄,本固源深。淮水既微,枝分派別,所居占籍吳楚為多,今為廬陵人矣。曾祖某,不仕。祖某,贈吉州別駕??寄常吞锢芍?。君弱不好弄,幼善屬文,風(fēng)骨峻整,器度閑雅。年未及冠,名聞于時。自唐室之季,詞場道喪,江左延祚,復(fù)睹舊章。翰林學(xué)士江君文蔚典司春官,詳求藝實,取人至寡,較文尤精。君一舉擢第,首冠諸子,時人以為追蹤元和之際矣。明年,以秘書省正字釋褐,宣直樞近,專掌文翰之任。”[22]南唐進士釋褐未見有制科和吏部科目選的記載,王克貞得以“明年”釋褐當(dāng)是守選而來。很顯然,跟中原五朝一樣,南唐也淡化了及第舉子守選的時間限制。秘書省正字為正九品下,低于校書郎1階,而高于法定2階。
2.伍喬,保大十三年(955年)狀元,署宣州幕府?!恶R氏南唐書》卷14載:“伍喬,廬江人也。性嗜學(xué),以淮人無出已右者。遂渡江入廬山國學(xué),苦節(jié)自勵……明年春試《畫八卦賦》、《霽后望鐘山詩》。是歲同試數(shù)百人,初中有司之選者必延之升堂而加慰飲焉。先是宋貞觀登坐,張洎續(xù)至。主司覽程文,遂揖貞觀南坐,而引洎西首。酒數(shù)行,喬始上卷,主司讀之驚嘆。乃以貞觀處席北,辟洎居南,登喬為賓首。覆考榜出,喬果第一,洎第二,貞觀第三,時稱主司精于衡鑒。元宗命勒喬程文于石,以為永式。署宣州幕府,考滿遷考功郎,卒于官。”《明一統(tǒng)志》卷14、《萬姓統(tǒng)譜》卷78、《新安志》卷10均載伍喬奪魁后“署宣州幕府”。
3.樂史,宋建隆三年(962年,此時南唐奉宋正朔)后主即位后首次考試的狀元,從幕臨川王府。《宋史·樂黃目傳》:“樂黃目,字公禮,撫州宜黃人,世仕江左李氏。父史,字子正,齊王景達鎮(zhèn)臨川,召,奏,箋授秘書郎?!保?3]卷306《資治通鑒》卷294載:“顯德五年……三月……齊王景達亦以敗軍辭元帥?!薄督弦笆贰肪?云:“及嗣主繼立,嘗欲禪位景達與宋齊丘,既不獲,后果喪淮甸,而國幾亡矣。后景達出鎮(zhèn)臨川,開寶中以壽終?!保?3]其具體時間《馬氏南唐書》有記載:“顯徳五年……十有二月,流陳覺于饒州,流李征古于洪州,皆殺之。放宋齊丘于青陽。太弟景遷固請歸藩,于是以長子冀為太子,以景遷為洪州大都督、封晉王,齊王景達為撫州大都督?!保?1]卷4同書卷5又云:“開寶……四年……夏四月齊王景達卒?!笨梢娎罹斑_率兵與后周作戰(zhàn)失敗后,任撫州大都督、鎮(zhèn)臨川是顯德五年十二月(958年元月)的事,而卒于開寶四年(971年)四月。樂史是宜黃人,奪魁后回鄉(xiāng)守選,李景達看重轄下人才,將他聘為幕賓,然后為他奏授京職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李景達鎮(zhèn)臨川12年,在樂史奪魁后還有9年,我們不清楚樂史得以奏授秘書郎是何年何月。筆者認為,他的這個秘書郎只是虛銜,還沒有來得及轉(zhuǎn)成實職。而且,李景達死后,其幕府自然解散,他這個帶虛銜的幕職也許都不存在了。因為上引《宋史·樂黃目傳》在“箋授秘書郎”后接著說:“入朝,為平原主簿。太平興國五年與顏明遠、劉昌言、張觀并以見任官舉進士。太宗惜科第不與,但授諸道掌書記,史得佐武成軍。既而復(fù)賜及第,上書言事,擢為著作佐郎、知陵州?!笨h尉、主簿,自唐以來都是舉子們釋褐到地方的初始職任。如果樂史在南唐已官至秘書郎,入宋后不至于又從初始職任做起,更不至于重新參加科舉考試。比他早的王克貞“及宗國淪喪,策名天朝,自太子中允歷戶部、兵部二員外郎,禮部、戶部二郎中,典漢、滑、襄、梓四州事”[22]卷29;比他晚的楊遂是開寶五年(972年)奪魁的,3年后入宋便時授職贊善,王禹偁還為他感到委屈,說他“歸朝才得一贊善”[24]。這說明宋初為了籠絡(luò)人心,對南唐的官員的職任安排是較為優(yōu)惠的。通過比較,我們說歸宋時樂史只是個“府散失職”的前朝王府幕僚當(dāng)不為過。
4.盧郢,乾德三年(965年)狀元,初授近職。為數(shù)不多的幾處有關(guān)盧郢的記載都沒有提及盧郢奪魁后的初始職任,只有《十國春秋》卷28隱約提了一下:“明年,郢舉進士,試《王度如金玉賦》,擢第一。徐鉉娶郢姊,嘗受后主命撰文,累日未就。郢曰:‘當(dāng)為君抒思?!m庭下有石,十夫不能舉。郢戲弄之,有頃,索酒,頓飲數(shù)升。復(fù)弄如初,忽顧筆吏,口占使書,不竄易一字。鉉服其工,遂以郢文進。后主謂鉉曰:‘語勢遒俊,似非卿作?!C以實對,郢由是知名(一云擢任近職——原注)國亡入宋,知全州卒。”[5]卷28這里有個“擢任近職”的注,說明盧郢奪魁后有一段時間守選,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后主得以看到他代寫的文章后才授予“近職”的。具體是什么職任?是校書郎還是秘書郎不好猜度,不過我們可以做點分析。盧郢雖然“由是知名”,但《江南余載》卷上一一列出后主朝22位文臣姓名,其中并沒有盧郢[25],《說郛》卷39下列出后主朝25位文臣,也沒有盧郢[26],可見他在南唐并不算有名文臣。這兩處,王克貞、伍喬都在名單之內(nèi),其初始職任都不高,盧郢應(yīng)該就是個校書郎,或者像王克貞一樣只是個正字。王克貞“以秘書省正字釋褐,宣直樞近,專掌文翰之任”。可見,不僅校書郎,連正字都算是“近職”,我們似可看作后主依照慣例讓盧郢以校書郎釋褐。
5.張確,開寶八年(975年)狀元,初授秘書省校書郎。張一雄《南唐狀元張確籍貫仕歷考》云:“至于張確的仕歷,一般史籍均無記載,僅(嘉靖)《沙縣志》引證私錄的《南唐與確誥詞》提及張確登第后‘可授文林郎,守秘書省校書郎’。其它情形不見于任何載籍,上引民間傳說,說張確在朝做了幾十年宰相,當(dāng)屬子虛烏有?!保?7]這個私錄的誥詞其文氣與唐五代誥詞無異,當(dāng)可采信。
另,楊遂,開寶五年(972年)狀元,在南唐已釋褐,初始職任未見記載。王禹偁《小蓄集》有多首酬楊遂的詩,其《酬楊遂》云:“楊君江左士,文律何飄飄。人言未冠時,作賦凌洞簫。甲科中南國(江南狀元及第——原注),通籍趨東朝(入中國為贊善——原注)??部牢徊贿M,陶潛還折腰(復(fù)為縣令——原注)?!保?4]卷5《還楊遂蜀中集》亦云:“夫君擢秀在江左,國小而逼何區(qū)區(qū)??泼嫉弥当?,金陵坐見成丘墟。歸朝才得一贊善,黜降重為縣大夫?!保?4]卷13在南唐奪魁僅3年的楊遂入宋得授贊善?!杜f唐書》卷42、《新唐書》卷49,都說贊善大夫為正五品上;據(jù)《宋史》卷169,贊善大夫要比校書郎高5階,可見他在南唐已經(jīng)釋褐得官,并且有過升遷了。徐鉉《大宋故尚書戶部郎中王君墓志銘》云:“(王克貞)由是二十余年,累遷至中書舍人、樞密副使,未嘗他任。求之前載,亦為異矣。及末葉多故,時政浸衰,唯吾守道中立,不涉浮議。及宗國淪喪,策名天朝,自太子中允,歷戶部、兵部二員外郎,禮部、戶部二郎中,典漢、滑、襄、梓四州事。”[22]卷29王克貞在南唐出仕20多年,官至樞密副使,入宋時也只是個太子中允(跟贊善同階而靠前)。兩相參照,楊遂入宋前的職任可能不低,而且以京職釋褐,并一直在京城任職的可能性較大。
又,目前尚未找到其它政權(quán)狀元的釋褐職任資料。五代其它政權(quán)的狀元,目前僅知道南漢有梁嵩和簡文會、后蜀有王歸和費黃裳,但是都找不到他們的初期仕歷,僅有個佚名的網(wǎng)絡(luò)文章《佛山第一位狀元簡文會》提到簡文會:“他先任翰林院編修,為皇帝起草、批答文書,撰擬文詞等?!保?8]這個說法不倫不類。五代時期尚無“翰林院編修”這個官職,后世的翰林院編修也沒有資格“為皇帝起草、批答文書,撰擬文詞”,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才有這個資格。也許他只是照慣例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被后人臆測為“翰林院編修”。他是什么時候釋褐的,是否守選過一段時間也不得而知。
南唐可知或可推知其初始職任的5人中,兩例京職,3例幕職。如果將楊遂視為以京職釋褐,則正好一半對一半,那么京職與幕職的比例跟中原五朝相差不大。南唐跟中原五朝狀元初始京職的類型是一致的,幕職也是有受聘于方鎮(zhèn)有受聘于王府的,都沒有地方州縣職任。
總之,相對唐代而言,五代狀元釋褐體現(xiàn)了簡與短的特點。所謂簡,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釋褐途徑?jīng)]有唐代那么復(fù)雜,只有守選和幕職兩條路可走;二是所授職任也較為單一,京職主要是校書郎,少數(shù)為正字、秘書郎,都是一個類型的職任。不像唐代那樣,還有大樂丞、拾遺,地方職除王府參佐、方鎮(zhèn)幕僚之外,還有不少人被派往各地去當(dāng)縣尉。所謂短,就是守選期短了,唐代狀元一般都要數(shù)年守選,最長的達15年,而五代守選似乎成了象征性的,未見強調(diào)守選時間的記載,這種變化正是宋代改為直接授職的一種過渡。
[1](宋)薛居正.舊五代史[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周臘生.五代狀元奇談·五代狀元譜[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08-111.
[3](宋)錢易.南部新書[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7.
[4](宋)王溥.五代會要[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3.
[5](清)吳任臣.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卷95.
[6](宋)李俊甫.莆陽比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卷1.
[7](宋)歐陽修.新五代史[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68.
[8]佚 名.臺 灣 溫 陵 瀆 頭 世 科 陳 氏 祖 譜 [EB/OL].http://bbs.66163.com/thread-560206-1-1.html.
[9](宋)陳襄.古靈集[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
[10]青椒.聊城 歷代狀 元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d27ef0100nb7c.html.
[11]佚名.黃仁穎——百科名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6840.htm/20130323.
[1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78.
[13](元)脫脫.宋史[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81.
[14]李高田.寇準與寇氏家族[N].渭南日報,2009-04-08(04).
[15]佚名.古縣三賢——北宋宰相、萊國公寇準[EB/OL].http://top.weinan.gov.cn/sxglrwwn/wnsx/bjyyj/bjyyxg/12549.htm.
[16]佚名.千秋是非話寇準(一)真實的傳奇[EB/OL].http://www. baijiajiangtan. org/biji/qianqiushifeihuakouzhun/6038.html.
[17]佚 名.三 槐 王 氏 研 究 [EB/OL].http://www.lzbook8.com/readonline-48944-48732-1.aspx.
[18](宋)楊億.武夷新集[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1.
[19]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zhèn)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7:61.
[20]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1](宋)馬令.馬氏南唐書[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3.
[22](宋)徐鉉.騎省集[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9.
[23](宋)龍袞.江南野史[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
[24](宋)王禹偁.小蓄集[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3.
[25](宋)佚名.江南余載[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上.
[26](元)陶宗儀.說郛[M/CD].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39下.
[27]張一雄.南唐狀元張確籍貫仕歷考[J].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62-63.
[28]佚名.佛 山第一位狀元簡文會[EB/OL].http://www.chancheng. gov. cn/ccdaj/rwfw/201208/de99984669f64ab181babfb9e490e8a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