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秋源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太平廣記》中的佛教造像的研究,本文的題目實際上是將《太平廣記》的研究和我國東漢至宋初時期的古代佛教造像的研究兩方面結(jié)合,最終回歸到對小說文本的研究,希望能夠從藝術(shù)這樣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研究《太平廣記》,并且以此為鑒進而研究其他的小說。這樣的研究是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在進行論述之前,首先對于佛教造像和小說的概念有所界定。
佛教造像是佛教所信奉的佛、菩薩、羅漢等諸圣以及供養(yǎng)人等的各種藝術(shù)造型,是雕塑種類中的一種。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說,屬于宗教雕塑的范疇。佛教造像藝術(shù)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產(chǎn)生,最早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佛教造像,隨著佛教的傳播發(fā)展,在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后,佛教在隋唐達到成熟時期。佛教造像取材有銅、鐵、石、泥、木等等,主要以圓雕為主,此外還有造像采用浮雕形式制作。佛教造像受到政治、經(jīng)濟、地域文化、時代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呈現(xiàn)出個性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
為了敘述嚴謹,下面對“小說”(本文中特指文言文小說)的范疇也做簡述?!短綇V記》輯錄的是從先秦兩漢到北宋初年期間的文章著作。因此本文也就只對先秦到宋這一時段的小說進行論述。古代的小說概念和現(xiàn)今的小說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小說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概念,它的范疇很寬泛。最初小說只是與大道相對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殘叢小語”。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小說類序中言:“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唐代的《隋書·經(jīng)籍志》仍襲《漢書·藝文志》:“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著錄的多是談笑應(yīng)對,敘述藝術(shù)器物游樂之類的事情。五代時候,《唐書·經(jīng)籍志》把地理博物類的《博物志》歸入小說類。到了宋代,《唐書·藝文志》又把志神怪、明因果的史部雜傳類書歸入小說,還增加了教育訓(xùn)誡、典故糾訛之類的著作入小說。從如今的眼光來看,《太平廣記》中所輯錄的小說有很多都不是小說,而是史傳、筆記、方志等文章,但是實際上用“小說”是完全可以概括《太平廣記》中的絕大多數(shù)篇章的。
在《太平廣記》中,一共有七千一百多個篇目,研究的范圍主要集中在與佛教相關(guān)的篇目當中。大體分布在卷第八十七(異僧一)到卷第一百一十六(報應(yīng)十四),此外還有一些在其他卷中零散分布的篇目。
《太平廣記》作為一部小說類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和文化的內(nèi)容。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研究者們對于《太平廣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版本、編纂、傳播等文獻學方面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太平廣記》的以文化為主導(dǎo)的多元化研究逐漸盛行。這類研究包括政治、經(jīng)濟、社會以及宗教等方面,其中的宗教文化研究占了一定的比重。佛教文化方面,研究的重點主要在于其因果報應(yīng)的思想,一些研究者發(fā)表了優(yōu)秀的論文,其中《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這篇文章,文章涉及《太平廣記》中的“定數(shù)”、“釋證”、“悟前生”等類目的篇章,探討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因果報應(yīng)觀和宿命及其佛教果報觀的特點;《唐代果報地獄小說研究》通過比較佛教傳入中國前后陰曹地府的思想差異,得出以《太平廣記》為主體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實際上暗含著儒家的道德思想準則;《佛教的果報與唐代社會》研究了大量的《太平廣記》中唐代的佛經(jīng)報應(yīng)小說和戒殺報應(yīng)小說,分析了唐代社會重“現(xiàn)報”而不重“生報”和“后報”的獨特性,也就是唐代佛教更注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特點;《〈太平廣記〉報應(yīng)類故事研究》專門研究了《太平廣記》中的“報應(yīng)”類小說,文章不僅對這些報應(yīng)類小說進行分類,還探討了此類小說的佛教思想和民間信仰的文化內(nèi)涵,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此類小說的史傳、議論等等的敘事手法和先因后果、先果后因、因果并陳的敘事模式。
此外還有論文涉及異僧、夜叉等形象的研究。相對而言,對于《太平廣記》中相關(guān)的佛教造像的研究還很薄弱。
關(guān)于我國古代佛教造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漢魏六朝時期和隋唐時期。研究者們探討了佛教造像的傳入、形成、發(fā)展及其藝術(shù)特色、表現(xiàn)形式等等。在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佛教造像藝術(shù)所反映的宗教思想、社會風貌、地域文化風俗等等方面的內(nèi)容。對于北朝時期和唐朝的佛教造像研究分別在這兩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這些研究大多基于實地考察、考古發(fā)現(xiàn)等直觀手段,探討的是佛教造像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而對于在文學作品中涉及的佛教造像的研究卻很少有人關(guān)注,研究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出現(xiàn)的佛教造像的人就更是少見了。究其原因,首先,像《洛陽伽藍記》一類的歷史地理著作,還有《魏書》等史書對佛教造像有一定的記載,研究者們往往只是引用來印證史實,并不作過多的研究;其次,但就小說方面而言,涉及佛教造像的小說并不多見,即便文章中提到相關(guān)的佛教造像也大多是一帶而過,資料較少。
除了上述的資料以外,還有很多研究的論文、著作以及資料是具有借鑒價值的。這些文章雖然從多種角度分別對佛教造像藝術(shù)進行了研究,卻很少有人對文學作品中的佛教造像進行過研究。而人們對《太平廣記》雖然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對于其中的佛教造像這樣的跨學科的研究卻還是很薄弱。誠如梁思成先生所言:“我國言藝術(shù)者,每以書畫并提。好古之士,間或兼談金石,而其對金石之觀念,仍以書法為主?!倍鳛樽罟抛钪匾囊婚T藝術(shù)——雕塑,卻是向來被人們所忽略的?!翱贾偶?,鮮有提及;畫譜、畫錄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詳?!痹跉v來文人士大夫的眼中,雕塑之于藝術(shù)就如同“自來無史”的中國小說之于文學,是不足道的。而學界更是很少有人將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不僅是有必要的,還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筆者認為其價值意義主要有兩點:
首先,在以往的論述中,對《太平廣記》中的佛教造像研究并沒有進行過全面細致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大量查閱相關(guān)的史實資料和對前人研究成果學習整理的基礎(chǔ)上,將《太平廣記》中的佛教造像研究與其產(chǎn)生時代的文化相聯(lián)系,最終回歸文本,探討佛教造像在《太平廣記》小說中的作用。
其次,通過對《太平廣記》中的佛教造像的研究,希望能夠由點及面,從藝術(shù)這樣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研究《太平廣記》,對其他研究者有所啟發(fā),通過樂、書、畫等角度來研究《太平廣記》。再向外擴展,進而研究其他的小說。
綜上所述,《太平廣記》中的佛教造像的研究這樣的題目實際上是將《太平廣記》的研究和我國東漢至宋初時期的古代佛教造像的研究兩方面結(jié)合,最終回歸到對小說文本的研究,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從藝術(shù)這樣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研究《太平廣記》,并且以此為鑒進而研究其他的小說。另一方面,從文學書籍中研究佛教造像,也極大地豐富了佛教造像研究的外延。因此研究是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中華書局,2010.
[2]李昉.太平廣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梁思成.中國雕塑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費泳.漢唐佛教造像藝術(shù)史[M].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9.
[5]曾禮軍,劉伙根.《太平廣記》宗教文化研究述評[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1(7).
[6]霍明琨.人的神仙世界——《太平廣記》唐五代神仙小說的文化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7]鄭宣景.仙的時空——《太平廣記》神仙故事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8]李曉敏.《太平廣記》看隋唐民眾的佛教信仰心態(tài)[C]//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五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