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
豐沛不竭的地下水泉
當我們仰望了大黑山高昂的雄姿,轉(zhuǎn)而又聆聽了響水觀淙淙的流泉,我們便會感知什么叫高下分野,什么叫剛?cè)岵?/p>
繃得再緊的人,總有流露真情的時候。這就好比是山和水的關(guān)系。大黑山一年四季總是端著架子繃著面孔,有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神圣不可冒犯的威嚴。是不是有點累,是不是有點假?其實,大黑山自有其真情流露、淺吟低唱的渠道,那便是豐沛不竭的地下水泉。
清梧消暑氣,道院復蟬吟;
最是神怡處,瑤琴洞內(nèi)尋。
一脈自大黑山體內(nèi)匯聚流瀉的水泉,成就了一座錦上添花的道觀。要說這一汪泉水喲,稱得上遼南一帶的圣水了!
因它倒映過唐朝豐腴的月亮——響水觀始建于唐代,那歇山式二層磚砌飛檐的山門,是典型的唐朝建筑特征。
因它打造了古金州“響泉消夏”的美景——院內(nèi)長有合抱粗的泡桐五株,樹齡高達兩個世紀,其涼蔭如華蓋庇護整個南院。更有瑤琴洞內(nèi)涼風習習潮潤舒爽,酷暑來此消夏頓生無限快意。
因它締造了醫(yī)治百病延長壽命的神奇——據(jù)傳,常飲此山泉能醫(yī)百病。調(diào)查表明,常飲此山泉的附近居民,從未發(fā)現(xiàn)一例癌癥患者,百歲左右的壽星比例占優(yōu)。科學化驗證明,此山泉含有多種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系難得的優(yōu)質(zhì)礦泉水。
因它久久盛傳著與山泉有關(guān)的神奇故事——馬蹄井:相傳唐太宗東征時,程咬金率大軍來到大黑山一帶,正值盛夏驕陽似火,人馬皆渴卻找不到水源。遍尋水源的程咬金忽然馬失前蹄從馬上摔了下來。他一氣之下舉鞭打馬,那征戰(zhàn)多年的老馬竟紋絲不動!程咬金細看發(fā)現(xiàn),馬的一條腿深深地陷在石頭里。待他費力將馬蹄周遭的石板砸破,馬蹄拔出后,形成了一個直徑1米、深約半米的石坑。未幾,石坑內(nèi)清泉上涌,將士紛紛下馬痛飲卻不見減少半分!唐太宗聞知后賜名馬蹄井。
瑤琴洞:洞內(nèi)山泉自石罅中涌出,泠泠悅耳之聲酷似瑤琴?!艾幥俣础笔逃蓮堄老榈篱L所題。洞口頂部有一棵非常珍稀的古樹——山茱萸,瞅著稀松平常,樹齡卻是300余年。據(jù)考證,山茱萸原產(chǎn)于朝鮮,系飛鳥銜種而來,在此地生根發(fā)芽,一枝獨秀閱盡滄桑?,幥俣纯谛「勾螅悄晗奶?,當我手腳并用潛入時,沁涼的溫度仿佛開啟著空調(diào),背部不慎觸及了洞壁,當即濡濕一片。經(jīng)過長達5米的迂回曲折,正當人的耐力面臨著考驗時刻,眼前豁然開朗猶如進入殿堂。洞頂高達丈余,四周還有很多洞口,仿佛走進迷宮似的。游人所處位置不同,所聞“琴聲”各異。順主洞前行約50米,即達洞的盡頭。只見碧水一潭,有一窈窕淑女,高梳雙髻,跪臥池中,左手抱琴,右手撥弦,形態(tài)逼真。這便是瑤琴洞的主人——瑤琴仙女。洞內(nèi)“琴聲”浩蕩,可謂壯哉,而撫琴之人更俊,令人憐惜。
這場景和塑像,鏈接著一段瑤琴洞的傳說。
相傳古時大黑山附近有一條數(shù)千年道行的綠龍,剛剛出世,就大鬧黃海,不受水府的清規(guī)戒律約束,到處橫行霸道。負責行云布雨的海龍王十分懼怕它,不敢來大黑山一帶下雨,這下可苦了當?shù)氐陌傩铡?/p>
在大黑山腳下,有一王姓姑娘,人長得漂亮,心地也善良,因彈得一手好琴,人們便親切地喚她瑤琴姑娘。為了除掉綠龍,瑤琴姑娘按照仙人指點的辦法,在大黑山瑤琴洞,連彈九天九夜瑤琴,勇斗綠龍。綠龍發(fā)怒想吃掉她,但洞口太小無法進入。綠龍又連降暴雨,大黑山周圍一片汪洋,但山洞地勢較高,積水淹不到那里。于是綠龍再次施法,一時間飛沙走石,直刮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到了第九天,奄奄一息的綠龍,成了一條可憐蟲,它想爬到小溪喝點水,但還沒等爬到目的地就斷了氣?,幥俟媚镆惨蚓A叨鵂奚恕?/p>
鄉(xiāng)親們?yōu)榱吮磉_敬仰、懷念之情,就將瑤琴姑娘的玉雕像供于洞中,并將此洞取名為“瑤琴洞”。同時也將綠龍雕塑成像,讓它終年為人們噴水,用來灌溉田莊和果園,以贖其罪孽。另塑一巨蟾看守。由于綠龍所噴之水直入巨蟾口中,所以,綠龍稍有懈怠,巨蟾馬上能感覺到,就會記錄在案告知瑤琴姑娘,使綠龍得到嚴厲的懲罰。
這灣水可值錢?。〉朗扛袊@道。是啊,山泉由瑤琴洞涌出,借地勢之差,由“洗茶池”流至山門外綠龍腹內(nèi),泉水由龍口飛瀉而下,濺入巨蟾口中。泉水長流不息,即使嚴冬也不凍結(jié)。響水之聲聞名遐邇,永無衰竭,水溫恒久,冬暖夏涼。
人文氣息濃郁的歷史遺存
響水觀坐落于大黑山西北麓,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廟,明清兩代多次修繕,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為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重修大殿三楹、客舍五間及山門一座。
由丘處機創(chuàng)立的道教龍門派,北宋之后盛傳于金州地區(qū)。清朝末年主持響水觀的張永祥道長,則是龍門派第十八代弟子。當時響水觀多年失修,正如碑文所載:丹青剝落,殿宇傾欹,不足為名山生色。于是,張道長率徒“荷鍤持畚,攀幽涉險,栽植林木”,廣結(jié)善緣,籌集資金,重修道觀。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間不長,響水觀便以“丹甍碧瓦掩映于白云紅樹之間”,重振昔日風采,可謂功德無量。
瑤琴洞外圍,馬蹄井側(cè)旁,高矗石碑一座,碑文不但敘說了響水觀的來歷,還載錄了重修響水觀募捐者的單位姓名,其中便有我的祖先。我的舅舅,是一位鶴發(fā)儒雅的高級工程師,每年往返于中美之間?;蛟S是上了年紀的緣故,他每年都要回金州老家轉(zhuǎn)轉(zhuǎn)。而每次又都要來響水觀看看。于是,在同樣是高級工程師、風韻猶存的舅母的陪伴下,集合了母親及老同學的團隊,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大家乘興游覽響水觀。啊,“臥蟾戲蛟龍”點綴的水潭,垂柳成行,枝條搖曳,山雀鳴啼,頗有“柳浪聞鶯”之情趣。碧潭之上,木橋回環(huán),涼亭倒映,香荷綻放,鯉魚躥紅,頗得西湖“花港觀魚”之神韻。這是舅舅的團隊游覽的第一站。他們興致勃勃地拿面包渣喂魚,選擇不同的視角你拍我照。游覽的第二站便是院內(nèi)的瑤琴洞。哈哈,天性快活的舅母竟然勇敢地鉆進了瑤琴洞。舅舅則像一位老學究,手扶著花鏡趴在高高矗立的石碑前,小心翼翼一聲不響地尋找著。忽然,他興高采烈地高喊著:找到了,找到了!舅母、母親、同學紛紛聚攏,他手指著幾枚刻字講解著:這是我爺爺?shù)纳烫枺Q“樂天堂綢緞莊”!當年重修響水觀,我爺爺也募捐了!在大家欣羨的目光中,舅舅感覺很自豪。后來聽母親說,太姥爺是一位秀才,經(jīng)營“樂天堂綢緞莊”,災荒年曾舍粥數(shù)日。當時家境富足,住著二進門的套院,位于城內(nèi)會館廟后街。適逢東三省會議在金州召開,一些與會代表還住進了太姥爺?shù)亩M院里,臨別時皆穿著長袍馬褂合影留念。而太姥爺?shù)纳烫栔怨诿皹诽臁倍?,大約是追尋和展示了樂天、自然、達觀的心境,這從舅舅、母親的秉性中便可窺見一斑。
真應該感謝張永祥道長,這一方石碑的作用無可估量!這不僅是對響水觀、募捐者的紀念,也使異國他鄉(xiāng)的金州人士,對家鄉(xiāng)、對家族的深情眷戀找到了對應物。
據(jù)悉張永祥道長還是一位古琴師與書法家,響水觀內(nèi)隨處可見他渾厚遒勁的題詞。響水觀不但是自然與宗教聯(lián)姻之所,而且也是人文氣息濃郁的一方領地。當時金州的文人雅士常在響水觀雅集,自然美景、宗教氣息、人文情結(jié),令文人雅士心曠神怡、談興甚濃、詩情勃發(fā),而張永祥道長每每總要奉上幾首儒雅高曠的古琴曲。哦,四根平行的琴弦,被十指撥來撥去、顫顫悠悠,音符之間跨度很大,那是一段想象體悟的空間。想象清癯健碩的張道長,氣定神閑,緩緩撫琴,自然從容,物我兩忘,該是怎樣一種淡定與愜意?這不禁使人想起觀前虎溪橋的來歷。晉代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送客從不過虎溪,一天他與高人陶淵明、陸修靜攀道,感覺殊勝,不覺間漫過了虎溪,山中老虎大聲吼叫,三人相視大笑道別。世稱“虎溪三笑”。響水觀前臥一彎拱橋,橋下溪水涓流,道長之所以巧借虎溪之名,蘊含了道長對古代隱賢的崇敬以及與現(xiàn)實高人切磋的意愿。
1925年,歷史文化名人康有為來金州孔廟祭祀,在當?shù)匚娜伺阃掠螝v了響水觀和瑤琴洞,聽了張道長的一曲古琴后,興致勃勃地在石壁上題寫了“金州城外百果美,瑤琴洞內(nèi)三里深。舊時唐王曾駐蹕,尤留遺殿耐人尋”的詩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