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廈門361012)
在中國,“街”和“路”往往不加區(qū)分被看作是相同的概念。1996年由國務院頒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將城市道路定義為“城市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道路、橋梁及其附屬設施”,沒有將城市道路定義為“街”[1]?!冻鞘械缆饭こ淘O計規(guī)范》(CJJ37—2012)將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的道路統稱為城市道路,也沒有提“街”的概念[2]。由于中國將城市道路定義為“路”,致使城市道路的規(guī)劃和設計更加側重于解決機動交通問題,較少考慮人在街道上的活動需求,以及街道空間的設計問題。事實上,“街”和“路”在概念上并非完全相同。本文通過考察“街”和“路”的概念起源及演變,比較分析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街”和“路”的概念差異,從概念上將“街”和“路”區(qū)分開來,進而提出街道設計的基本理念,為合理進行城市街道設計提供借鑒。
“街”字出自《管子·五行志》,是通的意思[3]。到東漢年間,《說文解字》將“街”解釋為“四通道”,即十字路口[4]。宋朝年間,“街”又與“市”結合,形成“街市”、“街道”等概念。其中,街市通常是指商販在街道兩側經商、藝人在街頭賣藝,以及城市居民在街上交易、圍觀及休閑散步等活動所形成的市場。到現代,“街”的字面含義是兩側有房屋、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路段[5]。
“路”字最早見于《詩經·鄭風·遵大路》,其含義與今天的“道路”相同[6]。《楚辭·國殤》中“平原忽兮路超遠”,“路”字當動詞解,意思是途經、路過[7]。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將“路”解釋為“大”和“途”[8]。《說文解字》將“路”解釋為“道”[4]?,F今,《辭?!穼ⅰ奥贰苯忉尀椤暗缆贰?、“途徑”、“路線”、“路程”等含義[9]。
從上述解釋可見,“街”一般指兩側有房屋建筑,且有較多人在路旁活動的道路,包含路旁有房屋建筑、人在路旁活動(如商業(yè)交易、演藝、休閑散步等)和滿足交通通行三重含義。而“路”則更多地指供人或交通工具通過的道路,強調交通的通過性。
英美國家將“街”稱為Street或Avenue,將“路”稱為Road,Route,Way,Path等。英美國家早期普遍將Street一詞定義為建筑環(huán)境中的公共道路,是指與城市建筑毗鄰的道路,人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聚集、休憩和走動。隨著城市機動化的發(fā)展,Street一詞逐步包含了城市中的步行街、巷道及大量機動交通通行的城市中心街道[10]。Avenue一詞主要指大街或林蔭大道,也有一些城市將東西走向的城市道路稱為Street,將南北走向的城市道路稱為Avenue,如美國紐約市。
Road一詞在早期的英語中的含義指在戶外騎馬或騎馬旅行,后引申為路徑或公路。Route一詞主要解釋為路線、航線、通道。Way一詞當作道路解釋時,其含義是指連接兩地的獨有道路或途徑。Path一詞主要是指小路、軌跡[10]。
在英美國家,城市中的道路多稱為Street或Avenue,城市區(qū)域以外的道路或城市中專供機動車通行的道路多稱為Road??梢?,英美國家“街”和“路”也是兩個不同概念,“街”泛指城市建成區(qū)內的道路,而“路”通常指城市區(qū)域以外的公路或專供機動車通行的城市道路。
在日本,“街”和“路”的概念也有明顯區(qū)分?!敖帧钡娜瘴慕忉尀榇蟮?、通衢和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奥贰钡娜瘴慕忉屖恰暗馈⒙?、途、徑”,即道路和通路的含義[11]。城市中的一般道路,特別是與居住、辦公、商業(yè)緊密聯系的道路通常稱為“某某街”,而主要服務于機動交通的道路通常稱為“某某線”。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街”和“路”都是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差異體現在四個方面。
1)空間界面。
“街”強調由其兩側建筑圍合的空間,以及在這一空間中人的各種活動(包括交通行為)的順利實現;而“路”強調交通的通行空間,見圖1。通常,“街”以兩側建筑為空間界面,向路中延伸依次為行人活動空間、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和機動車通行空間,交通空間與兩側建筑通常有密切的聯系。而“路”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區(qū)以外,兩側通常沒有建筑界面,不需要考慮專用的行人活動空間和非機動車通行空間。然而由于大城市快速疏解交通的需要,在城市建成區(qū)內也修筑了一些“路”(如快速路),這通常為機動車專用道路。
2)使用功能。
“街”除保障交通功能外,還需要考慮街道作為公共場所時各種活動功能,以及城市賦予街道的其他功能的順利實現,例如與居住社區(qū)對接功能、停車功能、街景功能、廣告設置功能、市政管線敷設功能及街道家具擺設功能等。
“路”重在保障交通功能的順利實現,而道路上快速行駛的交通工具以機動車為主,因此,“路”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機動車順利通過,一般不需要考慮“街”所承擔的復雜功能。
3)使用對象。
“街”的使用對象較為復雜,除機動車外,還有大量行人,特別是老人、孩子甚至是殘疾人;而“路”的使用對象較為單一,主要是機動車。
4)交通特點。
“街”的交通特點是行人較多,交通方式復雜,出行需求不同(有人需要走、有人需要停),致使過境交通和集散交通共存?!敖帧痹诮煌ㄉ系脑O計特點是保障“通”即可,一般不求“快”;而“路”的交通特點是行人少,交通方式較為單一,在交通上的設計特點是不但要“通”,而且要保證一定的行駛速度,使出行者以最短的時間克服空間距離的障礙。
“街”和“路”的概念雖然不同,但二者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首先,“街”通常是由“路”演化而來。“路”的建設為人們在某一地點聚集提供了交通路徑,并由此促進城鎮(zhèn)建設以及街市和街道的形成。其次,“街”需要保留“路”的交通功能,從而為人們順利地抵達、離開和通過提供途徑。
對不同功能和等級的道路進行區(qū)分,便于設計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準確把握道路的本質屬性和特征,合理地設計、使用和管理城市道路。
英國《街道設計指南》(Manual for Streets)將城市道路細分為高速公路(Motorways)、高等級街道(High Street)和居住區(qū)街道(Residential Street)三個層級[12]。
美國《公路和街道線形設計政策》(A Policy on Geometric Design of Highways and Streets)將城市道路分為四個層級:城市主要街道(Urban Principal Arterials Streets)、城市次要街道(Urban Minor Arterials Streets)、城市集散性街道(Urban Collectors Streets)和城市地方性街道(Urban Local Streets)。對城市郊區(qū)及以外地區(qū)的道路或城市內專供機動車通行的道路稱為“路”(Road)[13]。
日本在城市規(guī)劃中將城市道路分為機動車專用道路、干線街道、區(qū)劃街道和特殊街道四類[14]。干線街道分為三類:1)主要干線街道,指城市間的聯系道路或城市過境道路;2)城市干線街道,指城市內聯系主要交通源且成為城市骨架的道路;3)輔助干線街道,指交通量集中的區(qū)劃街道和區(qū)域性公路的聯絡道路。區(qū)劃街道主要指鄰近居住區(qū)密集配置的街道,主要功能是為沿途用地交通出入服務。特殊街道分為三類:1)步行專用道,或自行車專用道,或步行和自行車混行道;2)地面軌道交通(地鐵、輕軌、有軌電車)通行道;3)無軌電車通行道。
如表1所示,無論是英美國家,還是日本,總體上將城市道路分為三大類:1)供機動車專用的道路;2)城市內具有顯著交通功能和骨架作用的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3)為沿途用地提供交通集散和街道活動服務的地方性街道。此外,日本還將步行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地面軌道交通通行道和無軌電車通行道列為特殊街道。
可以看出,國外對城市道路的分類明顯區(qū)分為“街”和“路”。所謂“街”是指需要為沿途用地和建筑提供交通服務和街道活動的道路,大致分為三類:1)交通通過功能較強、街道活動功能較弱的街道,對應于主要道路;2)交通通過功能較弱、街道活動功能較強的街道,對應于地方性道路;3)交通通過功能和街道活動功能均較強的街道,對應于次要道路和集散性道路。所謂“路”一般是指供機動車專用的道路,強調交通的快速性和通過性,一般不允許行人和非機動車使用。而中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按道路在城市道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用地的服務功能等,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個等級[2]??焖俾肥菣C動車快速通過的主要通道,主干路次之,次干路和支路主要是為道路周邊地塊提供出入條件和交通集散的道
圖1 “街”、“路”典型橫斷面比較Fig.1 Comparison on a typical cross-section between street and roadway design
路。相比之下,中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強調城市道路上機動車的通行屬性,忽視了“街”的公共活動空間屬性,使專業(yè)人員在進行街道設計時,不能區(qū)分“街”和“路”之間的差別,常常將“街”設計成“路”,致使城市街道的設計和建設偏向于解決機動交通問題,缺乏對交通弱勢群體的人性化考慮。因此,應在技術上嚴格區(qū)分“街”和“路”的概念,根據二者不同的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由于歷史的延續(xù)性、約定俗成,以及便于民眾稱呼等原因,中國許多街道均以“某某路”命名。盡管如此,在技術層面應將“街”和“路”的概念進行嚴格區(qū)分,便于技術人員充分認識“街”和“路”的特性,準確把握各自的設計要點,避免將“街”設計成“路”。
街道是指道路和道路兩側建筑所圍合的公共活動空間,在這一空間內要順利實現人的各種活動需求(包括出行需求)并提升人們對空間的愉悅感受。街道空間不單純是道路,也不單純是建筑,而是道路、建筑及其所圍合空間的組合體。在這一空間內,人們可以從事各種活動,其周邊建筑既可提供各類服務和必要的空間,又可提供愉悅的空間感受。街道的公共活動空間屬性使其區(qū)別于一般道路純交通通行的屬性。一般道路主要滿足人們的空間穿越要求,而街道的設計則需要吸引人們來此地活動。
表1 不同國家城市道路分類Tab.1 Urban road classifi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由于“街”和“路”在空間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對象及交通特點上均有較大差異,決定了街道設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道路設計。街道首先是供人使用的,因此,必須考慮人在街道上的基本需求,即以人為本,這是街道設計最基本的要求。人使用街道主要有六大需求:
1)通行需求:由于年齡、體力、智力不同,加之出行目的、出行方式不同,人在街道上的通行需求是多樣的。不但有動態(tài)交通的需求,還有靜態(tài)交通的需求。
2)活動需求:街道及其周邊建筑構成了街道的公共活動空間,在這一空間內,人們進行商業(yè)、辦公、居住、娛樂、餐飲、教育、休閑等活動。
3)觀賞需求:街道是城市的“臉面”,城市的許多個性特征需要通過街道體現,并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街道景觀的變化會在人們沿街步行的過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給人以不同空間特征的認同感。例如北京市長安街,無論是在實地還是在照片上都可以辨認,而不會混同于其他街道。
4)防災救護需求:當災難和疾病來臨時,街道是城市居民逃生和救護的主要通道。
5)生態(tài)需求:街道可作為城市的通風廊道和綠色生態(tài)廊道,并為臨街建筑提供必要的采光空間。
6)市政管線及其配套設施的布置需求:人們在城市中生活所需的水、電、燃氣等物質需通過街道下的各類市政管線運輸至生產、生活場所。同時,排放的污水需要通過污水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廠。
街道設計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即充分考慮人對街道的使用需求,應結合街道自身特點,尊重周邊環(huán)境和歷史脈絡進行設計。同時,應做到滿足公共活動需求、具有包容性和可替代性、綠色環(huán)保以及立體空間一體化設計等。
1)滿足公共活動需求。
首先,街道的公共活動空間屬性是其區(qū)別于一般道路的根本屬性。街道設計不僅要考慮交通通行,更重要的是營造公共活動空間。街道設計不應只是道路的平面、縱斷面和橫斷面的幾何尺寸設計,而是道路與周邊建筑所圍合的三維立體空間的設計,既要考慮道路與周邊建筑的空間關系,也要考慮道路與兩側建筑的交通聯系,還要考慮兩側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對街道設計的影響。此外,營造愉悅和具有觀賞性的公共空間,也是街道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些城市的街道設計一味地強調保障機動車通行的速度和安全,強調道路等級和線形標準,忽視行人和非機動車、忽視街道的歷史脈絡,致使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安全受到威脅,大量有特色的街區(qū)被拆遷、破壞,這是城市街道設計和概念認知上的失誤。
2)包容性。
城市街道中人的活動需求和交通需求各異,街道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多種需求。例如,就交通需求來說,應兼顧機動車、非機動車及其他交通工具,動態(tài)交通及靜態(tài)交通,通過性交通及集散交通,普通出行者及交通弱勢群體??傊值涝O計應具有廣泛的包容性。
3)可替代性。
街道除了滿足人們通行、公共活動及觀賞需求外,還有一項重要功能是防災救護。在緊急情況下,人們通常需要多通道、多路徑進行疏散和救護,這就要求街道系統不能只有單一路徑,而應有可替代路徑滿足緊急需求。此外,不同交通方式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時空上的矛盾,街道設計中需要考慮可供選擇的替代路徑或通道來滿足應急需求。
4)綠色環(huán)保。
首先,街道設計應充分考慮街道為城市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提供通風廊道和綠色生態(tài)廊道,為臨街建筑提供必要采光空間的作用;其次,街道設計中選擇的建筑材料應綠色環(huán)保、無污染。
5)立體空間一體化設計。
街道是城市市政管線及其配套市政設施的主要走廊,也是街道家具擺放的主要場所。因此,街道的橫向空間及立體空間應充分考慮地上、地下管線的布設,各類街道家具的擺放,以及地上、地下空間的一體化開發(fā),見圖2。
“街”和“路”的概念不同,二者在空間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對象及交通特點上存在差異。正是由于這些不同,形成了城市中具有不同特色的街道。街道作為城市的交通動脈和通道,有交通通行的重要功能,也是城市居民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街道設計應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盡量滿足城市居民對街道的基本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可替代性和觀賞性,并做到綠色環(huán)保以及立體空間的協調統一。
∶
[1]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98號)[EB/OL].1996[2013-05-20].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3/content_25642.htm.
[2]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S].
[3]謝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4]許慎.說文解字[M].柴劍虹,李肇翔.中國古典名著百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圖2 街道立體空間一體化設計示意圖Fig.2 Integrated design for street multi-level space
[7]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胡奇光,方環(huán)海.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0]Answers Corporation.Word and Phrase Origins[EB/OL].2013[2013-05-20].http∶//www.answers.com/T/Word_and_Phrase_Origins.
[11]王禾,王晶,王兆宏,等.日漢大辭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12]Welsh Assembly Government,Communities and LocalGovernment,Departmentfor Transport.Manual for Streets[M].London∶Thomas Telford Ltd.,2007.
[1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A Policy on Geometric Design of Highways and Streets[M].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State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2004.
[14]宮崎縣縣土整備都市計畫課.宮崎縣城市規(guī)劃道路修編導則[R].800-8501,宮崎:宮崎縣縣土整備都市計畫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