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
漫步林間聽鳥鳴
曹莉
晨光熹微,伴著清脆的鳥鳴,擠進窗內(nèi),捎來清晨的邀約。我自睡夢中蘇醒,推開門扉,漫步林中。眼前,鳥兒扇動著翅膀,輕盈地躍上樹梢;耳畔,它們奏起歡快悅耳的歌謠;鼻端,花的芬芳和葉的清香追逐縈繞。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讓這個早晨神清氣爽。
這是我在閱讀美國著名自然文學(xué)作家約翰·巴勒斯的代表作《醒來的森林》時常有的想象。我成了他的同伴,與他漫步林間,尋鳥、觀鳥、聽鳥。
《醒來的森林》是一本關(guān)于鳥的書。透過靈動的文字紐帶,我在美國著名的哈德遜山谷、阿迪朗達克山脈探索;在鐵杉林、樺樹林中穿行;在白宮附近的原野和巴勒斯家的小花園里散步。我結(jié)識了不同的鳥類,聆聽它們細語,觀察它們筑巢。
巴勒斯在本書的序中提到一個感人的故事。某個人口不過5人的原始部落擁有眾多牲畜。部落中的每位土著人都能快速判斷,是否有牲畜走失。他們不靠數(shù)數(shù),而是通過記住每一頭牲畜的特征。土著人每天與這些牲畜在一起,熟知它們的一切,正如巴勒斯長期棲居鳥之王國一樣。巴勒斯幾乎可以叫出林中每一只鳥的名字,辨出它們的叫聲,識得它們的巢穴。
《醒來的森林》作者:[美]巴勒斯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棕林鶇、藍驅(qū)、知更鳥、褐頭牛鸝……書中數(shù)不盡的鳥名從作者口中叫出,顯得格外親切,如喚老友。刺歌雀的歌聲傳遞著歡樂;灰貓嘲鶇的鳴叫昭示著驕傲;白眼翔食雀啁唧顯露出羞澀;紅色知更鳥的叫聲則透著某種軍人的莊重。
在作者眼中,每種鳥性格不同。白眼綠鵑滔滔不絕、演技高超;知更鳥天性快活、親切和睦。就同一種鳥來說,雄鳥極富詩情和浪漫,雌鳥的生活則充滿了事務(wù)與責任。性格迥異的鳥兒不僅點綴了美麗的森林,也豐富了作者的朋友圈。
所有鳥都是巴勒斯的朋友。在林中觀鳥,成了他“再訪老朋友、結(jié)識新朋友”的愉快經(jīng)歷。對鳥兒的鐘愛賦予了巴勒斯馬良的神筆,讓一只只五彩斑斕的鳥兒在他的描摹下振翅、吟唱。
要親自體驗自然,方可欣賞到其中的奧妙。可惜,在21世紀的都市,人們略顯浮動,崇尚“時間就是金錢”,快餐文化和手機閱讀成為主角,能夠靜下心來品讀一本關(guān)于鳥的書的人越來越少,能夠沉下心來融入自然、體驗自然的人更是寥寥。
本書的譯者程虹,被稱為中國從事美國自然文學(xué)研究的第一人。她曾言,自然文學(xué)不是虛構(gòu)的形式,不是一種人為的推測,它是人在自然之中心靈的感受,一種躁動中人們向往寧靜的精神之追求。
《醒來的森林》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如同于林間休憩。它寫鳥,又不局限于鳥。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豐富的物種,無不沁人心脾、悅?cè)诵那?。它更教會我們從自然中尋求精神之價值和生命之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