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翠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全真七子詩詞的膠東映像
蘭翠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金元時期全真七子的詩詞創(chuàng)作,有著深深的膠東地域映像。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們,充滿感情地書寫了膠東的青山秀水和變化莫測的大海,在他們廣泛的布道活動中,也不乏與當?shù)厝藗兘煌乃浊樗拙?,他們書寫真摯友情,關懷現(xiàn)實與民生。這些創(chuàng)作,空前全面地為我們展示了膠東的山水人文,豐富了文學史上關于大海景觀書寫的不足,增加了我國地域文學與文化中膠東山海的內(nèi)涵。
全真七子;詩詞;膠東
全真教由王喆①王喆(1113—1170),全真道的始創(chuàng)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后改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京兆咸陽(今陜西咸陽市)人,參見閻鳳梧、康金聲主編:《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頁。以下引用時為簡略只寫題名《全遼金詩》。創(chuàng)立,他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云游來到膠東,在今山東牟平、文登、萊州、福山等地收徒傳道。其間先后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人為徒,因他在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因此,這七個弟子被稱為“全真七子”。全真教在金元時期影響極大,全真七子多以詩詞的形式傳道,他們的作品除了記載勸化世人、道友的內(nèi)容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以及他們個人的生活志趣。其中,對他們的出生地膠東的書寫與反映,形成了他們作品獨特的地域特色。
全真七子都是膠東人士,他們中有五人是牟平人,一人是萊州人,一人為棲霞人。其中馬鈺與孫不二為夫婦,馬鈺家境富裕,號稱“馬半州”,弱冠能詩,擅長針灸,“心平性善”,在當?shù)仡H有聲望。孫不二原是寧海豪族孫忠翊幼女,性慧聰明,溫和慈善。許配給馬鈺后,兩人共育有三子。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王重陽到寧海傳道,馬鈺與妻子孫不二在王重陽的勸導渡化下,拋棄巨大家業(yè),皈依道門,從此勵行苦節(jié),專務清靜。王重陽卒后,他與譚處端、邱處機等扶柩歸葬終南劉蔣村,并守墓三年,有《漸悟集》二卷。
譚處端、郝大通和王處一也是牟平人。譚處端博覽經(jīng)史,善書法,為人慷慨重孝義。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師從王重陽學道,王重陽卒后,云游洛陽等地講經(jīng)傳道,有《水云集》傳世。郝大通出身世宦家族,但不樂仕進,他精通老莊易學,洞曉陰陽術數(shù),擅長卜筮占卦。他少年喪父,事母至孝,母親死后,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一說大定八年,即1168年)拜王重陽為師,皈依全真教。六十歲以后,回山東寧海老家著書講道,有《太古集》等傳世。王處一的一生則充滿了神奇色彩,道經(jīng)記載說他“元稟仙胎”,其母親夢彩霞丹衣披身而生下了王處一。他天資聰穎,自幼被稱為神童。他的《沁園春》序自述其“自七歲,遇東華帝君于空中警喚,不令昬昧。至大定戊子,復遇重陽師父”。拜王重陽為師以后,隨師父來到昆崳山煙霞洞進行修煉,苦心礪志,有《云光集》傳世。
劉處玄是東萊(今山東萊州)人。他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1169)師從王重陽學道。大定十五年(1175)他繼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1176)返回老家,有《仙樂集》等著作傳世。丘處機是登州棲霞人(今山東棲霞),他十九歲在寧海昆侖山(今山東昆崳山)拜王重陽為師,學習全真教,丘處機勤奮好學,深受王重陽器重。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應成吉思汗之召,率弟子十八人西行,經(jīng)數(shù)十國,自昆崳山歷時四載,行程上萬余里,歷盡艱辛,到達雪山行營見到元太祖,受到賞識,并留侍左右。第二年,東歸燕京,居太極宮,后改名長春宮,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在全真教的歷史上,丘處機的地位僅次于其師王重陽。其著作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論》等。
在全真七子中,孫不二、馬鈺和譚處端年長一些,他們都是四十多歲以后跟隨王重陽學道,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和丘處機則是二十歲左右?guī)煆耐踔仃?。入道以后,他們中有的人雖然也云游四方,有著“四山五岳都游遍”①丘處機:《自嘆》,《全遼金詩》,第1023頁。的經(jīng)歷,但是膠東是他們的出生地,也是他們生活了大半生的故鄉(xiāng),這里的山水涵育了他們的氣質(zhì),為他們的成長賦予了靈氣,也使得他們的作品打上了深厚的膠東地域底色。
美麗宜人的膠東半島,丘陵、平原與遼闊的海域相互輝映。這里既有峰巒綿延、林深谷幽、清泉飛瀑、古木參天的昆崳山,有奇峰峻嶺、峽谷深壑的棲霞最高山——牙山,有風物秀麗、奇峰凌云、滄海鴻濛的嶗山;還有變化莫測,浩渺無垠的大海,以及充滿了神奇?zhèn)髡f的海上仙山蓬萊。膠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陶冶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全真七子們的性情,豐富了他們的閱歷,也成就了他們的山海風物詩。
全真七子的受教及傳教活動主要是在膠東這一區(qū)域,他們在傳教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其中孫不二、譚處端、郝大通和劉處玄作品相對較少一些,孫不二存詩二十余首,詞兩首。譚處端存詩八十余首,詞一百五十余首。郝大通今存《金丹詩》三十一首,詞兩首。劉處玄的詩現(xiàn)存十五題,共五百零二首,詞六十五首。而馬鈺、王處一和丘處機則都有大量創(chuàng)作。雖然他們的詩詞作品主要記錄其修道的要訣和修行感悟的哲理,用于教誨弟子,勸化世人和道友,表現(xiàn)他們超然悟道,怡然舍俗,固志守道,感念師恩等內(nèi)容,但是,其中對和他們修行生活關系密切的環(huán)境描寫,使膠東地域的風物第一次如此詳細而集中地呈現(xiàn)在詩詞藝術中,可以說大大豐富了文學史上書寫膠東山海風物的內(nèi)涵。
在他們的筆下,膠東的山各有風姿。被譽為“海上諸山之祖”的昆崳山,“異秀峭拔,為東方之冠”,是王重陽創(chuàng)建全真教的根據(jù)地。這里群山環(huán)抱,谷壑潭瀑相連,佳景迭出,環(huán)境幽雅,氣候宜人。據(jù)《寧海州志》記載,自隋唐以來,昆崳山就寺觀林立,洞庵毗連。主要活動于此處的全真七子對這里的山嵐景色充滿了贊美之情,如丘處機的組詩《煙霞洞》四首,其一從大處總寫在昆崳山煙霞洞俯瞰山云海濤的壯觀氣勢:
山云勃勃涌驚濤,海水漫漫浸巨鰲。極目下觀千萬里,扶桑依約見蟠桃。
其二從近處刻畫煙霞洞的磷磷白石、郁郁蒼松,以及洞中泉水和周邊桃花的幽靜景致:
白石磷磷繞洞泉,蒼松郁郁鎖寒煙。碧桃花發(fā)朱櫻秀,別是人間一洞天。其三則從群山中特別拈出高峻的姑余山,刻畫其周圍山勢:
海山群山培塿多,姑余高峻出陂陀。太平直與稽天翠,五岳高標未見過。
其四呼應其一,用蓬壺桃源,仙人玉女等非現(xiàn)實意象,表現(xiàn)煙霞洞周圍環(huán)境的靈氣:
海曲山阿洞府低,蓬壺閬苑海東西。仙人玉女時游集,不許桃源過客迷。
這四首詩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把他們在昆崳山的修煉地——煙霞洞描摹得令人神往。
丘處機還曾多次到嶗山傳道,他也因此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描寫嶗山風光的詩歌。如《牢山吟》①“牢山”即今青島嶗山,作者注。組詩二十一首,他在序中說“東萊即墨之牢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然僻于海曲,舉世鮮聞,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陽醮罷,抵于王城永真觀,南望煙靄之間,隱隱而見。道眾相邀,遷延數(shù)日而方屆。遂閑吟二十首,易為鰲山,因清暢道風云耳?!边@二十一首詩,丘處機從不同角度,不同季節(jié)和時序,詳盡地贊美了嶗山的獨特與美麗。如其一:
卓犖鰲山出海隅,霏微靈秀滿天衢。群峰削蠟幾千仞,亂石穿空一萬株。
其十:
因持翰墨寫形容,陟彼高崗二十重。南出巨平千萬疊,一層崖上一層峰。
其十九:
鰲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紅。浩渺碧波千萬里,盡成金色滿山東。
丘處機反復描繪了嶗山的高崗群峰,千仞奇石,以及三圍環(huán)海的獨特地域風景。后來,他又創(chuàng)作了《再題牢山》二十首,其中包括《上清宮》十首和《太清宮》十首,他認為,嶗山之美完全可以與五岳相儔,只是因為它地處偏僻的天涯海角,才不為人們所知:“五岳曾經(jīng)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雹谇鹛帣C:《上清宮》其十,《全遼金詩》,第989頁。從中不難看出他對嶗山的偏愛之情。
丘處機足跡遍及膠東半島,所到之處,他必“吟詠滿囊詩”③丘處機:《牢山吟》其三,《全遼金詩》,第988頁。。他對故鄉(xiāng)棲霞的一草一木更是充滿了深情,如他筆下“巨石危猶壯,寒松老更堅”的艾山,即便在秋風曉日中也有“嫩菊黃鋪地,明霞翠掃天”“巖花香馥馥,澗草綠綿綿”④丘處機:《秋日艾山》,《全遼金詩》,第1004頁。的柔美。他的出生地公山,是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在他的筆下也是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如《公山》⑤丘處機《公山》序:“余鄉(xiāng)公山之陽,故作是詩?!币姟度|金詩》,第986頁。十首其一描繪公山高入蒼穹的松樹:
公山隱隱插蒼穹,松影森森鎖碧空。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
其三表現(xiàn)公山的千尋瀑布映襯下的虛朦山嵐之色:
千尋瀑布清明秀,一派嵐光氣勢雄。
時被祥風吹作雨,瀟瀟溟漠灑虛空。
其六摹寫公山在白云籠罩下的虛無縹緲:
參差山色有無中,半入幽溟半入空。依約天涯尋不見,飄飄常被白云籠。
此外,公山的春夏秋冬四季之色,也都被他刻畫得特色分明。春天的公山可以“閑遣青龍耨月華”而耕種黃牙,夏天的公山則“陽光潑潑火云凝”般炎熱,秋天又是“云興霞爍映天衢”的高爽,冬天是一派“同云漠漠雪霏霏”⑥參見丘處機《公山春》《公山夏》《公山秋》《公山冬》,《全遼金詩》,第987頁。的景象。
膠東的山千姿百態(tài),膠東的水更令人驚嘆,特別是膠東的海。生活在膠東海濱的全真七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描繪大海的作品,他們刻畫了大海的不同情狀和形態(tài),如丘處機的《望?!?
海色吞天色,風聲雜水聲。云翻魚鱉駭,雷動鬼神驚。射激千巖險,汪洋萬里平。時無釣鰲手,擲犗引長鯨。
作者以“吞天色”狀海之博大,以“風聲雜”狀海之力量,先從聲色兩端將大海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震撼凸現(xiàn)出來。再從魚鱉、鬼神、釣鰲手、引長鯨等非常或者巨大的意象來表現(xiàn)大海的廣闊無垠與神秘。又如他的《海上觀濤》:
大風時起北溟寒,萬里驚濤輥雪山。怒色沖天昏氣象,雷聲出地駭塵寰。江神洶浪潛輸款,河伯威靈溢汗顏。白馬素車空有勢,非仙無路可躋攀。
寒冬季節(jié)海風制造出的波濤,色如雪山,聲如轟雷,更增加了濱海的嚴寒之氣,此時大海萬里驚濤的聲威足以令江神與河伯深愧不如。
大海在平靜時可以“汪洋萬里平”,在波濤洶涌時就是“怒色沖天昏氣象”了,它豐富的表情在全真七子的筆下都有所反映。然而,膠東的海景最美最神奇的還要屬蓬萊,所以,蓬萊的海以及海市蜃樓是他們描寫最多的景象。如馬鈺《重陽師父相引登蓬萊閣》《臘日海上見海市用東坡韻》,后者他先后寫作了四首,對那“萬頃琉璃”“紫霧紅霞”的海市景色驚嘆不已。王處一也有《海市詩》兩首并序,他以“水晶宮殿”來比襯“澄澄碧?!薄H欢?,在全真七子中,丘處機的蓬萊海景詩當屬藝術成就最高的,如他的《望海吟》:
蓬萊僻東隅,壯觀天下絕。地鄰仙圣域,山枕魚龍穴。憑高望羲和,目極猶未徹。蒼蒼天水回,泛泛云霞泄。長風起波濤,萬里卷霜雪。憑凌登島嶼,滉漭失丘垤。有時靈氣和,變化非常別。森羅無限景,欲辯難措舌。大哉百谷王,沉沉洞清澈。隨時潮有信,歷代旱無竭。人間頃畝池,是處廣開列?!?/p>
在這首寫蓬萊觀海的詩序中,丘處機表示:“余觀天下,形勢壯觀,自潼關以東淮水以北無出登州?!贝嗽姴捎娩侁惖氖址?,先總括登蓬萊觀海的壯觀景象,再一一描繪登島的觀感。回旋往復,把海的廣大無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丘處機刻畫蓬萊海景的詩作還有《海上述懷》《秋風海上》《登蓬萊閣》《秋旦與蓬萊道友游西溪》《憶秦娥·蓬萊閣》等詩詞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或者狀寫“東極萬里青茫茫”①丘處機:《秋風海上》,《全遼金詩》,第1000頁。的一色海天,或者感嘆秦皇漢武求仙不得而空留下的三島和海市:“求仙悲漢武,失道嘆秦皇。采藥童應老,乘槎客未詳。空余三島跡,時復顯嘉祥。”②丘處機:《海上抒懷》,詩尾注曰:“大竹山、小竹山、車牛島為三島,嘉祥即海市也?!薄度|金詩》,第1004頁。不僅狀寫了蓬萊海市的虛幻縹緲,還在遼闊的膠東地域中融入了深邃的歷史感慨。
在我國詩歌史上,描繪長江和黃河的詩作比比皆是,然而把大海作為描寫主體的詩歌則不多見。以詩歌最為發(fā)達的唐代為例,在現(xiàn)存的全唐詩中,竟然少有以“海”為題的詩歌。雖然有的詩歌也寫到了大海,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钡窃谶@首詩中,大海僅僅是作為月的陪起,整首詩的主體卻是寫“春江”和“月夜”。因此,全真七子這些以海為主體審美對象的作品,如此細膩地刻畫了大海的不同情態(tài),無疑豐富了我國詩史上關于大海的形象描寫,擴大了古典詩歌中描寫自然景象的內(nèi)涵,在詩歌史上就具有了獨特的文學意義和價值。
膠東的青山秀水和浩瀚大海,涵育了全真七子的山水情懷,為他們修煉心性無疑提供了優(yōu)良的自然條件。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云游傳道,足跡遍布膠東的各個角落,所到之處,對這一方水土的風物也有豐富的描寫。
全真七子的詩詞為我們記載了膠東遍及各地的道觀和庵宇,顯示了當時膠東道教活動的興盛。這些道觀和庵宇,除了現(xiàn)在依然保存良好的嶗山上清宮和太清宮外(丘處機《上清宮》十首和《太清宮》十首),還有如文登于疃的契遇庵(馬鈺《題文登于疃于庵主契遇庵》)、丹霞觀(王處一《文登擇福地作丹霞觀二首》),昆崳山中的玉清觀(王處一《玉清觀號曰小圣水,實為勝地,故有是詩》)、東華庵(王處一《贈昆崳山東華契遇二庵道眾》),榮成槎山中的上清觀(王處一《買查山上清觀》),棲霞的太虛觀(丘處機《平山堂四首》自注:棲霞太虛觀也),招遠的云屯山觀(丘處機《題萊州招遠縣云屯山觀》)、三寶庵(王處一《贈招遠三寶庵道眾二首》),萊州的靈虛觀(丘處機《靈虛觀賞梨花》),登州的修真觀(丘處機《登州修真觀建黃箓醮》),等等。這些分布于各地的眾多道教活動處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市民官吏同興觀”宗教活動的繁盛,成為今天我們了解金元時期膠東各地宗教活動一個非常直觀的窗口。
每年春天的三月三,全真教的道友們都會在昆崳山的圣水觀聚會,豪貴們也趁此機會,不辭勞苦聚集到這里來祈福:“圣水三三聚貴豪,志誠祈福不辭勞。”①王處一:《每年季春三月三日圣水聚會,是日道友請說教,遂作》,《全遼金詩》,第849頁。他們還在圣水洞的南澗洗浴,以示脫離塵垢,“各持精爽成修煉”“滌除內(nèi)外身心凈”。②王處一:《圣水洞南澗下澡浴,請眾去垢作二首》,《全遼金詩》,第856頁。同時,膠東眾多山嶺中豐富的自然物產(chǎn),也為道友們提供了服食求長生的上好食材,如聚“日月精華”,包“玄光真氣”③王處一:《詠查山石芝》,《全遼金詩》,第830頁。此處“查山”即今天榮成“槎山”,作者注。的榮成槎山石芝,“寸靈無彼我,百草變芝蘭”④王處一:《嶗山采藥》,《全遼金詩》,第879頁。的嶗山百草藥,以及五月份從棲霞到蓬萊路上可以充饑的“紫葚”,止渴的“黃梅”⑤丘處機:《途中作》,《全遼金詩》,第974頁。,等等,這些膠東物產(chǎn)在他們的作品中都留下了芳名。
道觀和庵宇多是修建在風景優(yōu)勝之地,全真七子們不僅在這里打醮布道,也在這里賞花賞景頤養(yǎng)性情,他們與道觀里的一草一木都結(jié)下了深刻的情緣。丘處機就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在萊州武官村的靈虛觀品賞梨花的詩詞,如《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春游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jié)。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靜夜沈沈,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幣_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又如《靈虛觀賞梨花》:
妙景從來說武官,周天回斡暮春看。千株白錦霜凝雪,一派香風吐麝蘭。羽客徘徊升月榭,高真依約下星壇。神功暗結(jié)靈虛秀,化作無邊碎玉團。
這些詠梨花的作品,都突出了梨花的高雅潔白之質(zhì),作者極盡形容,渲染其玉白之外形,贊美其靈秀清英之內(nèi)質(zhì),使其形神俱現(xiàn),來象征自己的人格追求。明人楊慎就對此感嘆:(丘處機)“詞之清拔如此”。這些潔白的梨花在我們今天看來,就不僅僅是丘處機人格的外化,還是膠東梨鄉(xiāng)淵源的真實記載。膠東不僅自元代就種植梨樹,還可以種植竹子。丘處機就充滿憐愛地描寫了太虛觀的竹子:
小軒幽檻不栽花,只種瑯玕主歲華。直節(jié)自非凡草木,虛心真合道生涯。風吹瑟瑟香還冷,雨洗涓涓凈更嘉。不待歲寒方見重,吟窗朝夕思無邪?!雹耷鹛帣C:《竹軒》(太虛觀也),《全遼金詩》,第977頁。
在全真七子中,譚處端也特別喜愛竹子,他的《詠孤竹》詩,贊揚竹子“一竿碧玉出芳叢,直節(jié)虛心眾莫同”的品格,另有一首《酹江月·詠竹》詞,抒發(fā)他“愛君(指竹)嘉秀”的情懷。竹子與他“閑窗相伴”,其“傲雪欺霜,虛心直節(jié)”的特質(zhì),正符合了他的“野客幽懷”。膠東氣候四季分明,全真七子們就是這樣在道觀中陪伴并享受著春天的花香鳥語、柳綠桃紅,長夏的修竹蒼松、飛流白石,秋天的黃雞稻熟、紫茱金菊,冬天的香爐茶灶、梅蕊雪花。膠東的自然風物讓全真七子能夠突破宗教的樊籬,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景,并充滿興致地去表現(xiàn)大自然宜情又宜性的盎然趣味。從而使他們的許多詞作體現(xiàn)了清純之境,創(chuàng)造出純美超拔的藝術境界。
全真七子經(jīng)常在膠東各地布道,他們與這里不同階層的人們很自然地有了交往聯(lián)系。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布衣百姓,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道友。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酬贈應答類的詩詞占有很大比重。他們或者是應他人求索神靈而作,或者是與當?shù)毓賳T往來應酬而作,或者是為勸導道友而作。如王處一的《福山王押司因病求教》,教導朋友要細養(yǎng)沖和之氣,修心養(yǎng)性以正功德;他的《寄萊陽宋二先生》《寄萊陽長澗孫思翁》等勸導朋友弘揚真教,普化大眾。馬鈺的《和寧海范學正》希望“競利爭名”的鄉(xiāng)賢范學正,能夠早日領悟道門的玄妙之趣;他的《和寧海孫公執(zhí)殿試》也苦口婆心地說服朋友:“唯愿吾親早棄華,慨然拂袖訪仙家?!敝T如此類,不勝枚舉。
雖然全真七子追求“忘情絕了塵緣”的出世境界,這些酬贈詩詞的內(nèi)容也多是宣揚道教教義,勸善懲惡,清談玄機妙理,處處倡導要休妻別子,拋卻富貴榮華與兒女情長,似乎是了無情緣,但是“情如天網(wǎng)亦恢恢”①丘處機:《途中作》,《全遼金詩》,第974頁。,這些交游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他們的世俗情誼。如丘處機的《定海軍節(jié)度使致政劉師魯挈其子見訪于棲霞太虛關》描寫朋友在菊花搖曳時節(jié)拜訪自己的閑情:
數(shù)騎翩翩出郡城,西風搖蕩菊花清。吟詩馬上無橫槊,訪道人間暫濯纓。
這種一邊賞玩著清香的秋菊,一邊在馬背上吟詩的閑適情致,不正是充滿著凡世人生的樂趣嗎?又如譚處端的《游劉公花園》:
眾賢邀我賞芳菲,雨霽晴明獨過扉。倚檻牡丹爭秀麗,繞庭蛺蝶斗高飛。風吹柳眼無情意,雨洗花心絕是非。萬物盡成春一氣,無私普布吐馡馡。
春雨過后的劉公花園,牡丹倚檻爭秀,蛺蝶繞庭高飛,柳綠花紅,一派春色。作者徜徉其中,心醉于眼前景致,體悟著物象品格,少了一些道學之氣,而多了一些人間的凡俗之情。
全真七子的酬答詩中也不乏與朋友交往的真摯友情。如王處一的《乳山巡檢丁憂告別贈之》:
哀書一到痛悲傷,千里區(qū)區(qū)返故鄉(xiāng)。我即昌陽當濟度,不能攀送亦回惶。
這首詩是為一位乳山朋友因父母去世要返歸故鄉(xiāng)而作。王處一為自己不能隨行友人,就作詩誠懇地表達了內(nèi)疚之情。語言雖樸實,但是情真意濃。又如丘處機的《答寧海書召》:
雪滿群山路不通,天教車馬不西東??蓱z寧海官民意,目斷西山一望空。
因為大雪封山,道路不通,所以不能滿足家鄉(xiāng)官民召他歸寧海的心愿。丘處機對家鄉(xiāng)人民望眼欲穿的翹首企盼,表示了深深地歉疚,感情也十分真誠。
不僅如此,全真七子還時常鼓勵邊功。王處一的《福山高萬戶被差北征索》就在送人出征時鼓勵友人效忠圣君,建立邊功:
存忠竭力發(fā)威雄,一撞麾關顯大功。收得江山歸圣主,嘉名稱贊滿寰中。
詩中充滿著積極進取的慷慨之氣,全無一點道教徒的逍遙。再如他的《贈益都統(tǒng)軍》:
本是虛無一點真,降臨中國作賢臣。威加遠塞無邊事,忠佐清明用至仁。
完全用儒家倡導的賢明、忠誠和仁義等標準來贊美他的軍旅朋友。
全真七子還關心著社會安定和民生疾苦,表現(xiàn)出“欲罷干戈致太平”②丘處機:《三太子之醫(yī)官鄭公途中相見,以詩贈之》,《全遼金詩》,第1029頁。的有為理想。如丘處機的《春寒》關心因海風勁吹,物候稍晚的時序:“海上春風日日顛,山頭春色幾時妍”。他的《因旱作》又擔憂經(jīng)年的干旱給百姓帶來的災荒:“鑠石流金萬物焦,镕腸裂背群生苦”;《以詩再寄燕京道友》感嘆兵災對社會的破壞:“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十二月既望,醮于蔚州三館……作詩以寫其意》哀憐蒼生:“無限蒼生臨白刃,幾多華屋變青灰”。這些對時序物候以及百姓饑疫戰(zhàn)亂生活的牽掛,無疑都體現(xiàn)了全真七子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和對民生疾苦的深刻同情。
像這些充滿了俗情俗緣的紅塵生活情事,都真實地呈現(xiàn)了全真教道士的一些思想與生活側(cè)面。他們與當?shù)馗麟A層人們關系的友好和諧,對建立戰(zhàn)功的鼓勵,對民生的關注,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出家人”情感的另一面。
總之,主要生活在膠東的全真七子這一群體,在傳道活動中,與膠東的山水人文產(chǎn)生了不可分割的緣分。在他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雖然有些作品語言不免稍嫌通俗樸直,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膠東的物情和人緣。尤其是他們關于大海的描寫,可以極大地豐富文學史上關于大海景觀書寫的不足,豐富我國地域文學與文化中膠東山海的內(nèi)涵。
[責任編輯:曹魯超]
Revelation of Jiaodong Region in Poems of the Seven Men of Quanzhen
LAN Cui
(School of Humaniti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The poems of the Seven Men of Quanzhen(全真)in Jin and Yuan periods presented ric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Jiaodong Region.The Seven Men passionately depicted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treacherous seas,expressing their secular feelings and fates with the local people during their various preaching activities.They described sincere friendship,and cared more about reality and livelihood.These writings,unprecedentedly and wholly revealing landscape and people of Jiaodong Region,fill the shortage of writings on sea landscap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s of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n landscape in Jiaodong Region.
the Seven Men of Quanzhen;poems;Jiaodong Region
I 207.2
A
1002-3194(2014)02-0051-07
2013-11-18
蘭翠(1963- ),女,山東乳山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詩歌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