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紅
(呂梁學院 外語系,山西 呂梁 033000)
自1965年查德提出“模糊”概念以來,模糊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多種學科。模糊理論為模糊現(xiàn)象的解釋提出了新的方法論依據(jù)[1]。模糊理論同樣用于語言學中,幫助人類合理地解釋了許多難以解決的語言問題,使語言研究的發(fā)展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模糊理論應用于語言學產生了模糊語言學,學者們對模糊語言學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語言的模糊性與精確性同樣都是語言的自然屬性,模糊性是客觀存在的。在研究語言時,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語言的這兩個屬性,既承認語言的精確性又不能否認其模糊性。
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是英語專業(yè)高年級課程,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獲得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的再一次提高。它屬于英語專業(yè)核心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有關翻譯的基本理論,傳授翻譯中常見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重點放在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原文以及準確、流暢、貼切地進行獨立翻譯的能力上。在翻譯教學中,無論是教師使用的教學語言還是翻譯中涉及到的英漢兩種語言,都首先要求學生能正確理解。正確理解教學語言和教學內容就要求學生了解語言的準確性和模糊性,并且能夠辯證地對待語言的這兩種自然屬性。語言的準確性是語言使用者甚至是語言學者歷來關注的重點,使用精確的語言,這種思想千百年來已深深植根與人們的內心深處,尋常人以它為謀事立身之本,學者以它為篤志窮理之根,科學家以它為洞悉科學奧秘的準則。然而,“模糊”幾乎成了不求甚解的代名詞。于是,在漢語中出現(xiàn)了許多貶責模糊的詞語,如“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不倫不類”、“似是而非”等[2]。語言的模糊性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生對于語言準確性和模糊性的不同態(tài)度,對于語言模糊性認識的不足,也使得翻譯教學中要達到正確理解教學語言以及在翻譯過程中要正確理解原文且用譯文準確表達難以實現(xiàn),所以在翻譯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語言的模糊性特點,并能自如使用這一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例如:A:It’s a little hot here.
B:Ok,I’ll open the window.這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師生之間的對話。祈使句往往帶有太多強制性和命令性的色彩[3]。如果我們能學會上述例句中使用語言模糊性的方法,用委婉表達提出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就會使對方在接受的同時也能取得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為這種模糊語言的使用有助于我們“維護對方的面子”。
1.語音的模糊性
語音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說話者往往使用諧音(同音或近音)或聽力上的錯覺使聽者獲得模糊審美,產生模糊效果。語音的模糊性常用在雙關修辭中,能夠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例如: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相信我們吧。歷經5000多只耳朵的檢驗,有著5000多年經驗。
這是一則助聽器推銷廣告。該廣告中利用一對諧音ears和years之間的模糊性,表面上說明該產品已經經歷過眾多消費者的考驗,質量上乘,實際上也暗示了該產品擁有悠久的歷史,有著久經考驗的質量。
2.詞義的模糊性
英國語言學家肯普森(R.M.Kempson)指出詞的模糊性有四種以下類型:指稱模糊、詞義多項化、詞義缺乏確指以及詞項確指意義的析取。這些類型在英漢語中都廣泛存在。在翻譯過程中,只有理解了詞義的模糊性,才能做到準確理解原文,進而做到譯文對原文意思的準確再現(xiàn)。
指稱模糊是指詞義本身意義清楚,但是這些詞的外延具有模糊性。如漢語中的“桌子”就有“方桌”、“圓桌”、“長桌”、“辦公桌”、“書桌”、“課桌”等所指[4];英語中的city和town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顯,不能很清楚地區(qū)分開。
詞義多項化是指詞項本身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如:“Mary’shouse”(瑪麗的房子)可指“瑪麗買的房子”、“瑪麗擁有的房子”、“瑪麗設計的房子”等等。
詞義缺乏確指是指詞項本身意義清楚,但屬于泛指。如漢語中的朋友、年齡,以及英語中的 friend,gender,classmate 等等。
詞項確指意義的析取,即虛詞詞組either…or…的界限模糊性。
如:We can achieve knowledge either actively or passively.在本句中,either…or…連接的兩部分總有一個是真是的。但是,根據(jù)詞項確指意義的析取,此句還含有一層意思:兩個連接部分都是真實的,即我們既可以積極地又可以被動地獲得知識。所以,該句應有兩種相應的譯法:
A.我們或者主動地獲得知識,或者被動地獲得知識。
B.我們既可以積極地又可以被動地獲得知識。
3.語法的模糊性
模糊性幾乎在每種語言中都出現(xiàn)[5],尤其出現(xiàn)在各種語言的語法中。每一種語言的語法都是非常靈活的,都含有豐富的詞語搭配。然而,詞語搭配如果沒有了上下文或與之相關的語境,就會產生語義的模糊性。這種語法的模糊性主要體現(xiàn)在詞組的模糊性和句子意義的模糊性兩方面。
詞組意義模糊
動物保護人
這個詞組能表達兩層意思:即保護動物的人(the protector of animals)和保護人的動物(animals protecting people)。
句子意義的模糊性
如:幾個學校的老師參加了考試。
“幾個學校的老師”具有模糊性,這個表達可以理解為“這些老師分別屬于幾個學校”,以及“同一個學校的幾個老師”,因此,也可產生兩種相應的譯法:
A.Th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colleges competed in the contest.
B.The teachers of the college competed in the contest.
又如:他的笑話很多。
此句同樣具有模糊性,既可以指“他語言幽默”,又可以指“他老出丑”。
當然,翻譯問題不僅僅只是語言的問題,文化是語言的載體,翻譯中的正確理解以及用譯語準確表達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譯者對原語模糊性理解的偏差,從而在譯文中歪曲原文的意思。所以,翻譯的過程中也需要我們注意中西文化對漢英語言的影響。
英漢兩種語言中模糊語言的大量存在,給學生的翻譯實踐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學生要正確理解原文的意思,必須認識和了解語言的模糊性,這也使得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模糊性的表現(xiàn),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實用的翻譯技巧正確地理解、再現(xiàn)原文模糊性。
針對原文中使用的諧音雙關產生的語音的模糊性,在翻譯時可以采用分別表義法去再現(xiàn)原文的意思。如:Ask for More.
“再來一支,還吸摩爾”這是摩爾香煙的廣告語。這則廣告中,運用了more(更多)與More(摩爾香煙)這兩個詞的諧音與意義的雙關,使摩爾香煙深入人心,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譯文中的“再”、“還”也準確地傳達了more作為“更多”以及“摩爾香煙”的意思。廣告原文朗朗上口,譯文更是使用漢語中特有的四字結構,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達到了產品宣傳、刺激人們消費的目的。
以虛對實,即以模糊語言翻譯原文的精確語言。
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個例子中,英語原文使用精確的語言,字面意思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漢語譯文用模糊語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更形象地表達原文的內在涵義,向讀者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事的發(fā)生都有其潛在的,長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間就可以形成的。
這個例子中,英語原文用了一個具體精確的詞“waterloo”表示考試的結果是“失敗”,而漢語譯文用模糊語言“一塌糊涂”表達了失敗的程度,該表達形象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思,又給讀者留下足夠的空間去想象考試失敗達到的地步。
以虛對虛,即以模糊語言翻譯原文的模糊語言。
這個例子中,英語原文與漢語譯文分別使用模糊語言at sixes and sevens與“亂起八糟”表達出房間非常不整潔的狀況,至于是怎樣的不整潔留給讀者去想象。
又如: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譯文: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這個例子是毛澤東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毛澤東看到身邊的工作人員背槍演練的照片而即興揮毫,贊揚中國女民兵的有名詩句,該句中的“紅裝”和“武裝”都是都是模糊語言,分別指代“女子美麗鮮艷的衣著打扮”和“戰(zhàn)士的裝束”。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英語譯文中,用“powder”這一模糊性的雙關詞,將“紅裝”與“武裝”再現(xiàn)得栩栩如生,是漢譯英中成功的典范。
以實對虛,即以精確語言翻譯原文的模糊語言。
這個例子,英語原文中的a few(一些)與all(所有)都是表示數(shù)量的模糊詞,并且在數(shù)量的多少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漢語譯文使用精確的數(shù)詞“一”和“百”再現(xiàn)了原文了意思,同時也在數(shù)量上形成對比,譯文可以說取得了與原文同樣的效果。
這個例子中,“明顯”是模糊性的程度副詞,無法量化,而譯文用極其精確的表達“two and two makes four”也表達出“非常明顯、非常清晰”的意思,這樣的翻譯方法較好地再現(xiàn)的原文的意思。
綜上所述,語言的模糊性是隨處可見的語言現(xiàn)象,它大量地出現(xiàn)在翻譯教學以及翻譯作品中,從語言的模糊性和精確性方面探討翻譯的方法可以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模糊語言所傳達的意思,它已超越了直譯、意譯等傳統(tǒng)翻譯方法的思維,為新的翻譯方法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模糊理論的提出為多種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模糊語言學正是模糊理論與語言學研究相結合產生的一門新型的學科,它使人們認識到模糊性是人類思維的本質性特征之一,與精確性一樣都是人類語言的自然屬性。人類語言具有模糊性這一特點在認知層面上深刻地揭示了語言自身存在的本質特征,豐富了人類對語言實質的認識。
傳統(tǒng)上,翻譯理論家們喜于將翻譯理論點極化、純粹化,即以點概之,認為各種觀念非正即誤或非此即彼,這正是二值邏輯的思維方式。模糊理論使我們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認識到翻譯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我們不能為之設置固定的條條框框,固定的翻譯模式并不符合語言交際或跨語交際的客觀實際。我們應該擺脫傳統(tǒng)的直譯與意譯、異化與歸化等兩級劃分的翻譯方法,在翻譯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翻譯方法”的采用也不可能如此非此即彼,其含義也不可能如此非此即彼。模糊理論為多元化的翻譯方法、翻譯標準的出現(xiàn)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翻譯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語言還是教學內容,語言的模糊性都大量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學會使用和把握模糊語言,同時將語言模糊性的理據(jù)與語用功能傳達給學生,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本身的模糊性,理解作者的模糊表達,通過思維和表達的模糊性來理解教學中的模糊語言和模糊表達。同時教師通過進一步指導學生識別、理解和運用模糊語言,創(chuàng)新性地理解多元化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標準,可以有效地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對語言的理解以及用另外一種語言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間的轉換和表達能力。
模糊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它在日常生活乃至教學中都廣泛存在。翻譯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與教學內容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模糊性的特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甚至使用模糊語言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理解能力、使用能力以及翻譯能力。在翻譯教學以及在具體的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處理語言的模糊性對于翻譯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仍然需要我們繼續(xù)探討。
[1]韓慶玲.模糊修辭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3.
[2]邵璐.文學中的模糊語言與翻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
[3]魯苓.多元視域中的模糊語言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19.
[4]黎千駒.模糊語義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45.
[5]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