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久高 邵艷平
[摘要]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不僅包括時間上的縱向置換,也包括空間上的橫向置換。就空間向度而言,在異質(zhì)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中國文學原型在日本文學中的置換變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反映了日本深層文化不同于中國之處。
[關(guān)鍵詞]原型;置換變形;《史記》;《平家物語》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1.宿久高,男,漢族,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中日比較文學。2.邵艷平,女,漢族,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長春 130012)
引言
文學原型理論,是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倡的原型心理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端的,發(fā)展于加拿大文藝批評家弗萊。自從弗萊將原型概念應(yīng)用于文學研究之后,美國學者費德萊爾、加拿大學者喬納森·哈特等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學原型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界定。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文學原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理論的考證辨析、具體的作品批評實踐、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原型(意向、結(jié)構(gòu)、母題)的研究等等。
文學原型,隨著時代、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也會被不斷地置換變形?!啊脫Q的方式有兩種:或者是有意識地改變表達方式,或者重點強調(diào)或發(fā)揮原型的某一特定意義。影響原型‘置換的因素也很多:在異質(zhì)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及特定的文化、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使得原型可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
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探討文學原型的時間上的縱向置換(同質(zhì)文化背景的置換),還要關(guān)注文學原型的空間上的橫向置換(異質(zhì)文化背景的置換)?!斑@種從時間與空間兩個向度宏觀觀照人類文學藝術(shù)發(fā)展現(xiàn)象,并追尋其深層的‘原型和‘結(jié)構(gòu)的視角,也許是原型批評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優(yōu)勢所在?!雹?/p>
雖然已有學者關(guān)注到文學原型在異質(zhì)文化背景下的空間橫向置換,但迄今為止,鮮有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具體到中國兩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而言,雖然已有大量的成果問世,但幾乎沒有涉及中國文學原型在日本文學中的置換變形。因此,本文擬以《史記》和《平家物語》為中心,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探討中國文學原型在日本文學中的置換變形,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深層文化背景,乃至集體無意識,希冀能夠拋磚引玉。
一、“烽火戲諸侯”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
《史記》作為中國歷史文學、敘事文學的高峰,擁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與藝術(shù)風格,不僅對中國后世歷史文學與敘事文學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導(dǎo)向作用,而且對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各國文學也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是對日本文學的影響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镀郊椅镎Z》是軍事小說,成書于日本中世紀,描述了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風云動蕩的社會歷史。就《史記》對《平家物語》的影響而言,中日兩國學者都給予了關(guān)注,日本的成果有《〈平家物語〉中〈史記〉的機能——以義仲與賴朝的不和為中心》④、《〈平家物語〉中的〈史記〉——以義仲和項羽的相似性為中心》⑤等,國內(nèi)的成果有《論〈史記〉對日本軍記文學之影響——以『太平記』研究為中心》⑥、《〈史記·項羽本紀〉與〈太平記〉中的楚漢故事》⑦等。綜觀上述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以人物為中心,并未涉及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
《平家物語》對中國敘事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大篇幅地講述中國故事,于微妙之處改變原型的所指;二是借用中國典故間接地評論出場人物和事件,于字里行間替換原型的意義?!镀郊椅镎Z》直接以中國題材命名的章節(jié)有3節(jié),第2卷第7節(jié)《烽火》、同卷第17節(jié)《蘇武》和第5卷第6節(jié)《咸陽宮》。蘇武的故事并未記載于《史記》中,因此,本文將著重以《烽火》與《咸陽宮》為例,說明《平家物語》對《史記》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
《烽火》中,平重盛為訓誡部下,講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镀郊椅镎Z》記載的前半部分,與《史記·周本紀》大體相同,結(jié)尾處卻發(fā)生了微妙變化:“結(jié)果都城陷落,幽王終亡。且說那個妃子,變成狐貍逃走了?!雹唷妒酚洝分泻偦淼腻邮翘K妲己,并非“烽火戲諸侯”的主角褒姒。筆者認為,此處應(yīng)該是《平家物語》將褒姒與妲己混為一談了,或許因為她們都是紅顏誤國的代表。
但是,平重盛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或者說《平家物語》引用這個故事的目的),并非怒斥紅顏誤國,亦非昏君誤國,而是告誡屬下不要效仿周幽王的部下。換言之,《平家物語》關(guān)注的焦點并非為君之道,而是人臣之道。作者隨后特意評論道:“‘君雖云不君,臣不可不臣。父雖云不父,子不可不子。為君盡忠,為父盡孝?!?/p>
由此可見,題材雖然選自《史記》,內(nèi)容也頗為相似,但故事的主旨、引用故事的出發(fā)點卻有天壤之別?!镀郊椅镎Z》的作者,于細微之處對“紅顏誤國”乃至“昏君誤國”的文學原型進行了置換變形,將其置換為“君為臣綱”、“臣不可以不臣”?!妒酚洝分塾跒榫?,批評昏君誤國,勸誡后世的君王不要重蹈紅顏誤國的覆轍;《平家物語》則著眼于為臣之道,將批判的矛頭對準臣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為始終極力主張人臣之道的平重盛自圓其說;另一方面這也是重盛思想——《平家物語》作者思想的體現(xiàn)。進而言之,這正是日本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深層體現(xiàn),“順應(yīng)社會秩序、服從社會權(quán)威就被認為是善,而反抗者則被稱為惡?!雹?/p>
“正統(tǒng)論觀念隨中國經(jīng)史之學傳入尚未出現(xiàn)正統(tǒng)爭議的日本,一開始就受到揚棄與改造,其中認可改朝換代的因素被完全排除,而汲取并強化了正統(tǒng)論中皇室血緣承襲的內(nèi)容。為此目的,日本必須(中略)把‘皇天無親直接變成‘皇天有親,天皇就是天神的嫡系血胤。”既然君主(天皇)是萬世一系,那么臣子就必須無條件服從,無論君主所行是對是錯。于是,才出現(xiàn)了《平家物語》對“烽火戲諸侯”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
二 “荊柯刺秦”文學原型的置換變形
《咸陽宮》的記載,與《史記·刺客列傳》也有差別。《平家物語》將太子丹逃回燕國描述為:秦國與燕國隔著一個楚國,楚國有條大河,太子丹墜河后卻如履平地,原來有無數(shù)只烏龜排隊搭救。這里有兩處細節(jié)不符:第一,楚國地處南方,不在秦國與燕國之間;第二,烏龜搭救恩人的故事出自《搜神后記》,主人公乃西晉時的毛寶。《平家物語》中還有一處明顯的錯誤,便是關(guān)于華陽夫人的記載:“始皇有后宮三千。其中,華陽夫人,乃彈琴高手?!雹?
華陽夫人的名字出現(xiàn)在《史記·呂不韋列傳》里:
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A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間,從容言子楚質(zhì)于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斥后宮,不幸無子,愿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托妾身?!卑矅S之。?
這清楚地說明了華陽夫人與秦始皇的關(guān)系:華陽夫人是安國君的王后,收子楚為養(yǎng)子,子楚的兒子是后來的秦始皇。由此可見,華陽夫人應(yīng)該是秦始皇的祖母,而不是《平家物語》描述的愛姬。
最關(guān)鍵的不同在《咸陽宮》的結(jié)尾?!吧n天不宥,白虹貫日不透。秦始皇躲過一劫,燕丹終于滅亡。有人議論道:‘現(xiàn)今的賴朝,最終也是這樣吧。”?這意味著,《平家物語》以荊軻、燕丹等謀反不成的人比擬源賴朝,以逃過危機的秦始皇比擬平家。但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源賴朝大獲全勝,平家則家破人亡。
筆者認為,這處明顯與史實不符的評論,并非《平家物語》作者記載有誤,而是有深層的文化原因?!镀郊椅镎Z》之最大特色在于成書過程,伴隨著琵琶法師?的彈唱,平家故事流傳于整個日本,在此期間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眾(包括不同時代的貴族、武士)的共同情感。由此可見,《平家物語》的成書過程,也可以被視作民族心理原型的形成過程,是集體無意識的積淀過程。筆者認為,《平家物語》在日本之所以被稱為“國民敘事詩”,被視為是能夠反映日本國民思想、備受日本國民追捧的文學作品,原因也正在于此。
以源賴朝舉兵為例進行分析。源賴朝舉兵之際,正是安德天皇在位時期,賴朝此舉實屬犯上作亂。平清盛身為安德天皇外祖父,是名正言順的護駕護國。另外,平治之亂時,源賴朝的父親源義朝站在叛軍一方,兵敗被殺。平清盛本想處死作為嫡子的源賴朝以絕后患,但清盛的繼母池禪尼?為賴朝求情,平重盛作為池禪尼的使者也幫著求饒,清盛后來動了惻隱之心,將賴朝改判為流放。如此,站在平家立場而言,源賴朝舉兵不僅是犯上作亂,也是忘恩負義,自然要落得一個自取滅亡的下場。
如上所述,《平家物語》成書過程中凝聚了廣大民眾的情感,民眾當然也有平家一方,或者同情平家一方的。《平家物語》的作者也與平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才有了批判賴朝舉兵的上述言論,以及后文中對源賴朝言行的對比。源賴朝虛偽地借用感激平重盛的幌子,騙取重盛子孫主動前來投降,隨后對他們痛下殺手。通過賴朝言語與行動的對比,作者巧妙地對其形象進行了反諷,“勝者為王”的冠冕堂皇,也難掩其忘恩負義、言行不一的性格缺陷。對于為自己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兩位異母弟弟——范賴和義經(jīng),賴朝也絲毫沒有念及手足之情。雖然源賴朝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日本首位幕府將軍,但《平家物語》字里行間依然流露出同情平家、同情義經(jīng)等日本民眾的集體無意識。
綜上所述,《平家物語》雖然大篇幅引用了《史記》等中國文學作品,但卻對文學原型進行了置換:第一,《平家物語》大多混合了幾個名人或幾處典故,與中國文學原典在細節(jié)方面有諸多差異;第二,為了滿足日本民眾的共同情感,《平家物語》會刻意改變中國文學原型的主題思想,賦予其新的解釋,這種置換變形恰恰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反映了日本深層文化不同于中國之處。
三 “白魚入舟”敘事母題的置換變形
《平家物語》的敘事母題,也對中國文學原型進行了置換變形。第1卷第3節(jié)《鱸》將平家的榮華富貴說成熊野權(quán)現(xiàn)的庇佑,特意引證了《史記·周本紀》中武王伐紂時“白魚入舟”的故事,用以說明鱸魚跳入平清盛舟中是吉兆?!鞍佐~入舟”,發(fā)生在周武王興師討伐商紂途中,具體記載為:“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边@也反映了中國承認“革命”的歷史觀,“儒學經(jīng)傳在主張忠君、尊王的同時,也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即將改朝換代視為正常的天意。”?
“鱸魚入舟”,據(jù)《平家物語》記載,則是發(fā)生在平清盛任安藝國國受時,參拜熊野權(quán)現(xiàn)途中:“有一尾很大的鱸魚跳入清盛公的船中,熊野神社的向?qū)дf:‘這是權(quán)現(xiàn)的庇佑,請趕快吃了吧?!卑佐~入舟和鱸魚入舟,雖然都是用魚之祥瑞,預(yù)示主人公將飛黃騰達,但二者依然有明顯差異。一方面,白魚入舟的敘事文學原型,反映的是武王伐紂,深層的集體無意識是“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而《平家物語》將這種改朝換代的集體無意識完全剔除了。
另一方面,白魚入舟是天降祥瑞,鱸魚入舟則是熊野權(quán)現(xiàn)的庇佑?!啊焓侵袊幕幸粋€代表自然法則、天理的原型,是一種精神的‘皇帝,‘天是祭祀的最重要的對象,對天的敬畏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和禮儀中。(中略)善惡報應(yīng)的觀念背后實際就有對‘天的作用的期待?!睆倪@個意義上而言,《史記》中的白魚入舟,反映了中國人信奉的“天有天理”的文學原型,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善惡報應(yīng)的集體無意識。
與此相對,《平家物語》中的鱸魚入舟,則映射出日本的多神教信仰?!豆攀掠洝肪陀涊d了伊耶那岐與伊耶那美夫妻神,順利生出日本國土大八島和其他六島與河神、海神、風神等35神。而建速須佐男命大鬧高天原,致使天照大神關(guān)上了天石屋的門時,八百萬眾神懲罰了建速須佐之男命。由此可見,“萬物有靈論與多神構(gòu)成日本多神教國家的本質(zhì)特征。”?正因為日本民眾集體無意識的深層是多神教信仰,所以,熊野權(quán)現(xiàn)等某一個神社的權(quán)威就足以令人信服。這才是《平家物語》對《史記》文學原型進行置換變形的原因所在。
四 愛情敘事母題的置換變形
中國文學中的愛情敘事母題,在傳入日本文學后,也是被置換變形的一個典型,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母題進行說明?!镀郊椅镎Z》多次提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但各有不同。第1卷第7節(jié)《兩代皇后》講述道:“主上(按:二條天皇)惟好色,時常暗中下詔高力士,在宮外搜求美人?!保繉⒍l天皇比作唐明皇,其手下也被戲稱為“高力士”,以藤原多子比擬楊貴妃。同卷第10節(jié)《立東宮》,將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置于后白河法皇和建春門院身上:“由于和朝廷、清盛均有姻親,時忠卿被視為權(quán)臣。凡封爵授官,全憑時忠卿之意。正同楊貴妃得寵時,楊國忠掌權(quán)?!保壳擅畹亟栌脳顕?,諷刺飛揚跋扈的平時忠。第3卷第1節(jié)《赦文》再次改變了楊貴妃故事比擬的對象:“比之唐朝楊貴妃,梨花一枝春帶雨,芙蓉遇風花失容,郎花因露頭愈垂,中宮更顯楚楚可憐?!保看颂幟鑼懙氖歉邆}天皇的中宮平德子。
綜觀上述三個版本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敘事便會發(fā)現(xiàn),《平家物語》置換了其主題傾向,將側(cè)重點放在了楊貴妃的美貌、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之上。雖然其中不乏嘲諷的意味,但諷刺的對象多是平時忠等臣子,而并非天皇,即使二條天皇強娶了已故近衛(wèi)天皇的皇后藤原多子。這再一次表現(xiàn)出避免正面抨擊天皇的傾向,與上文所述天皇萬世一系的日本集體無意識不謀而合。
從文學原型理論入手分析,《史記》等中國文學中的文學原型,在《平家物語》等日本文學作品中發(fā)生了置換變形,說明了中日兩國文化存在相通之處的同時,民族情感和深層文化卻迥然有異。這恰恰反映了原型的置換變形表現(xiàn)為相互聯(lián)系又矛盾的狀態(tài):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模式,原型的重現(xiàn)能夠獲得民眾的認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體無意識的深層制約,原型又不斷地被置換、變形。
參考文獻:
[1]程金城:中國文學原型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
[2]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學叢書第6巻中世文學と漢文學Ⅱ[C],1987年。
[3]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學國文學研究,1985年。
[4]邱明:論《史記》對日本軍記文學之影響——以『太平記』研究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年第4期。.
[5]邱嶺:《史記·項羽本紀》與《太平記》中的楚漢故事[J],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1期。
[6]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巖波書店,1999年
[7]津田左右吉.:文に現(xiàn)はれたる我が國國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年。
[8]司馬遷著.朱學勤編.史記[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9]喬治忠:論中日兩國傳統(tǒng)史學之“正統(tǒng)論”觀念的異同[J],求是學刊,2005年第2。
[10]陳秀武:記紀神話中的日本政治意識初探[J],日本學刊,2007年第1期。
[責任編輯 全華民]
1夏秀.原型理論與文學活動[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③程金城.中國文學原型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8:25-26.
④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學叢書第6巻中世文學と漢文學Ⅱ[C],1987:151-164.
⑤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學國文學研究,1985(5):63-66.
⑥邱明.論《史記》對日本軍記文學之影響——以『太平記』研究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4):41-44.
⑦邱嶺.《史記·項羽本紀》與《太平記》中的楚漢故事[J],外國文學研究,1994(1):29-35.
⑧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巖波書店,1999:154.下同。
⑨津田左右吉.文に現(xiàn)はれたる我が國國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74.
⑩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巖波書店,199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