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世紀基督教新教對中國婦女形象的建構

2014-03-03 02:58:09郎揚
關鍵詞:基督徒傳教士基督教

郎揚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史學

19世紀基督教新教對中國婦女形象的建構

郎揚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自19世紀新教進入中國以來,向婦女傳教就成為傳教士的一項重要工作。建構出理想的基督教婦女就成為傳教士進入中國社會和傳播基督教義的一個結(jié)合點。晚清重構的婦女形象是各種力量的博弈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形象”的女性化身。新教傳教士所重構的婦女形象,既反映了傳教士對中國婦女皈依的向往,也反映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焦慮。于是,傳教士在對婦女形象的再構過程中汲取了中國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這兩種思想文化資源。

19世紀;基督教新教;中國婦女;形象建構

早在馬禮遜來華時就已經(jīng)意識到婦女工作在中國傳教事業(yè)中的重要性。沒有或為妻子或為母親的女信徒的加入,對于“整個傳教事業(yè)來說是危險的”[1]。19世紀傳教士的工作重心在于家庭生活、衛(wèi)生、幸福、和諧①,向婦女傳教被認為是走進中國家庭的途徑。婦女信仰基督教意味著整個家庭都可以信仰基督教,而她的子孫后代都可能成為上帝的子民。女傳教士向婦女傳播福音、辦學校、醫(yī)療等都是為了接近中國婦女的家庭,家庭一直都是女傳教士的工作重心。傳教士教育女童的目的是為了使她們成為更好的妻子和母親,成為基督教的傳播者②。為此,傳教士認為中國福音的需求和成功的希望是建立在對道德和精神需求的回應上③。建構出理想的基督教婦女將會彰顯基督教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優(yōu)越性。

一、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婦女

象大多數(shù)社會一樣,中國婦女在困難時期也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虮豢闯墒羌依锏慕?jīng)濟負擔,或在出生時被認為沒有價值,或在饑餓時期更多被丟棄或賣掉。在婚姻中,她們被迫剪斷同朋友和家人的聯(lián)系,變成丈夫家的財產(chǎn)。來華的傳教士對中國婦女的命運充滿了憐憫,他們認為,中國婦女的人生充滿了悲傷艱辛和可怕的苦難,只有基督教才能把她們帶到歡樂和自由的世界②。

傳教士對中國婦女命運的憐憫首先反應在婦女的身份上,從一出生開始,中國婦女的命運就表現(xiàn)出她的不幸。在中國,傳教士經(jīng)常被問道“你有幾個孩子”,當聽到只有一個女孩時,常常報以憐憫地感嘆“真可憐,你們不想要男孩嗎?”④在歐美國家,女孩有受教育權利和獲得自學成才和資助的機會④。有美好地青少年時光,“愉快的學校生活、歡樂的冬季運動會、夏天的郊游、熱情的友誼”等④。在中國,14-20歲的女孩未婚嫁的很少,她們沒有青少年階段,直接從兒童階段跳到了婦女階段。在傳教士眼中,中國婦女悲慘的命運在出生時已注定,對于沒有兒子的母親,她可能會殺死剛出生的女嬰,為了能盡快地生兒子④。如果出生時活過來,也只會是被忽視、歧視、不公平對待,經(jīng)常被虐待的命運等著她們⑤。沒有快樂的童年,如果養(yǎng)不起,或被賣掉或被送人。為了節(jié)省財禮錢,男方家或購買,或領養(yǎng)一個女孩,為了長大成為兒媳。女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后,要學習紡織、針線活、做飯等所有家務活④。盡管纏足并不像想象的那樣普遍,女孩一般在13歲之前都已開始纏足,只為了將來找個好人家⑤。絕大多數(shù)女孩不識字,除了女德書之類的,很少有為女孩準備的書籍④。而女孩的最大希望是“來生成為男人”④。中國女孩嚴肅而不安的人生,“連美國最貧窮的女孩,她們也比不過”。這樣的女孩沒有“成為高尚的基督教婦女的決心和智力”④。這也可以說是傳教士辦女校的緣由,培養(yǎng)合格的基督教婦女。

在傳教士看來,結(jié)婚是中國女孩的下一個劫難。訂婚已成為有利可圖的買賣。如同買一匹馬、一頭牛,經(jīng)常會聽到“今年的妻子便宜”之類的表述④。婚后女孩成為婆家的勞動力,絕對地從屬于她的丈夫和婆家,再也不能出現(xiàn)在大街上④。中國婦女不能同丈夫一起在街上行走,不能與丈夫同吃。沒有權利。不能單獨出門,也不能單獨接見男性來訪者。但中國婦女并不是沒有社交自由,只是這種自由很隱密④。中國已婚婦女生活單調(diào),一成不變。只能靠修飾自己、時不時的繡點東西、偶爾與來訪的朋友談談心,參加宗教活動來打發(fā)時間④。目前在向婦女傳播福音碰到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讓婦女來教堂非常地困難。“反對婦女上街的偏見是如此巨大,讓那些已經(jīng)加入教會的年青婦女定期上教堂都是非常困難的”⑤。

盡管中國婦女地位低下,但母親即有著另一番光景,尤其是有男孩的母親?!暗谝粋€男孩的出生開啟了每一個中國婦女的紀元。意味著她從奴隸地位解脫出來,在家族中獲得尊敬和自由”②?,敻覃悺の譅柗颍∕argery Wolf)認為,“生育為新娘開啟了一扇門——通過構筑自己的‘母系家庭’來建立其權力地位,并提供了以此來對抗婆婆的手段”[2]263。男人的母親是女人,而母親是家里的神像和迷信的教育者⑤。中國女孩會在沒有見過新郎的情況下被帶到了男方家,她的幸福取決于她的婆婆,而不是她的丈夫。當她成為母親,尤其是男孩的母親,她就獲得了權力,隨著她子嗣的增多,年長者的減少,她在家中的地位直線上升?!?5歲結(jié)婚到60歲,她已經(jīng)成為太奶,成為有幾十口人家庭的當家人”④。幾乎所有中國家庭的統(tǒng)治權實際上掌控在婦女手中。在兒童易受影響的那些年中,培養(yǎng)兒童主要由婦女負責。通過母親,這一代婦女工作不可避免地成為下一代男人的工作⑥。那些有成就的男子通常將他們的成就歸因于母親的獻身、智慧和道德的影響。在他們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父親很少起到直接的作用,正是他們的母親扮演著“黃蜂”的角色[2]269?!爸腥A帝國的精英生育文化表達了這樣的信念,即母親最重要的貢獻是‘教育’孩子,通過道德價值觀念的灌輸使孩子從生物體上的人轉(zhuǎn)變?yōu)樯鐣饬x的人”。“良母會教孩子如何做到知書達理,如何恰當?shù)貫槿颂幨?;她不僅在孩子上學前在家里教他閱讀簡單的經(jīng)典,還要為他們解釋經(jīng)典中所蘊涵的道德啟示,最重要的是,她要逐步地灌輸給孩子道德目的感和堅定的決心,激勵他們追求榮譽的雄心”[2]268。正是母親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作用,傳教士認為在中國只有教化了的婦女,才能有高尚的男人。19世紀末,廣州的那夏禮小姐在對一位剛加入教會青年考查時發(fā)現(xiàn),他家已經(jīng)多年不貢奉中國神像,在他家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他的外婆,他對基督教的認知來自他的母親⑦。像這樣有著一定基督教背景的信徒在19世紀基督徒中不算少數(shù)。

中國婦女對宗教信仰的虔誠給傳教士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在中國最常見的景象之一就是,中國婦女或結(jié)伴,或獨自一人去寺廟上香。她們經(jīng)常帶著一個小藍子,里面裝著香和蠟燭⑧。中國婦女一直被認為是民間宗教的最忠實地支持者,她們通常立足于世俗生活來認識和理解宗教。在中國“女人沒有靈魂”的觀念很普遍,作為女人,她是沒有希望到極樂世界的。如果她對丈夫和他的家人很賢惠,如果她有兒子,她或許可以在來生成為男人,然后就有可能到達佛祖的極樂世界。否則是不可能的。這就使得每一個中國女孩成為了最虔誠的祈禱者,這也就成為她宗教生活的動力④。中國婦女選擇宗教信仰大多是出于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來華傳教士深有感觸,“大多數(shù)敬神者是婦女。一有需要,這些無助的人就會哀求神明的幫助”。在這方面,社會中下層婦女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如“沒有孩子的妻子或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母親會來到寺廟,祈求男孩。如果她的愿望實現(xiàn)了,說明神明聽到了她的祈禱。當愿望實現(xiàn)時,她們會報答”⑨?!八淖诮讨皇敲孕?,她只有一個欲望,就是生兒子……幾乎不可能去說服她,無論是今生還是來生,世上還有其他更好的道路可以選擇”④。正是因為婦女對宗教選擇的尺度是“實用”,而不是“信仰”,是為了從各種超自然的存在中獲得自己需要的幫助和慰藉。她們對宗教的選擇不是基于對教義的理解和認同,而是信仰對象能為自己及家人做些什么。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傳教士在悲嘆中國婦女命運的同時,也看到了因母親身份而帶來的變化。母親在家中權利地位的上升,使得向中國婦女傳播基督教有可能成為福音中國的一個契機。中國婦女對宗教信仰的熱情也使得向中國婦女傳播基督教成為可能。

二、基督教視域下中國婦女的新形象

基督教對中國婦女形象建構的實質(zhì)是基督教本地化的過程。所謂本地化,即“一群地方文化人士所帶來的革新”[3]。就基督教中國婦女形象而言,指中國本土女教徒通過基督教意義系統(tǒng)的建立來完成的,是中國本土女教徒自主實踐基督教倫理的結(jié)果。任何宗教或信仰都有自己的意義系統(tǒng),這是信仰者看待世界、解釋一切事物的依據(jù),也是他們組織安排生活的依據(jù)。基督教傳入之前,中國民間宗教信仰是個體的意義系統(tǒng),是他們看待生活、安排生活的重要參考體系。日常生活的順與不順、運氣好壞,都與神靈聯(lián)系在一起?;浇虃魅牒?,基督徒開始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建構意義系統(tǒng)。不僅如此,基督徒還基于信仰重新解釋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行為模式,使得基督徒意義系統(tǒng)與中國儒家文化相統(tǒng)一,成為其身份認同和劃定行動邊界的依據(jù)。傳教士建構的理想婦女形象表面上與中國傳統(tǒng)婦女形象沒有多大區(qū)別,都是以家庭為本位、以對丈夫和子女的義務為本分,但她們的核心價值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在她們的意識中,業(yè)已初步生成了性別角色的自覺與相應的價值判斷,并且基于此而主動選擇了的生存空間。這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基督教促使中國婦女主體性的產(chǎn)生。在成為基督徒之前,中國婦女完全從屬于她的家庭,意識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底層的婦女,更是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對生活的無望,使她們寄希望于各種鬼神信仰,希望借此來改變命運。對基督教的信仰則完全不同,當意識到自己是上帝的子民,應當如何恰當?shù)貫槿颂幨聲r,她的主體性由此產(chǎn)生,這種主體性與他的身份感和宗教皈依是相伴相生的?;酵綄⒆约旱娜粘I钆c神建立起聯(lián)系,塑造了基督徒新的世界觀與自我觀,反應到日常生活中,基督徒的信仰世界就轉(zhuǎn)變成了他們生活中的現(xiàn)實世界。婦女的主體性就表現(xiàn)為能夠按照個人的意志自由選擇行動的能力以及強烈地與他人分享救世主的愿望。如一位因病接觸到福音的婦女,最初不敢公開接受基督教,后因病治愈,加入教會,成為一名積極熱情地信徒,認真學習基督教,在村里開辦婦女聚會,在遭到她丈夫和家人的強烈反對后,并沒有停止,而是采取相對隱秘的方法——單獨找婦女談話,晚上教她們唱圣歌,帶她們到醫(yī)院去年病,偶爾巧妙地帶她們?nèi)ソ烫?,自覺地成為上帝的傳播者②。

二、基督教賦予中國婦女新的精神面貌。信仰基督教前后形象的變化業(yè)已成為提升上帝力量的證據(jù)。中國婦女的苦難生活使大量婦女成為鴉片吸食者,吸鴉片成為中國婦女唯一的安慰⑩。很多婦女深受其苦,想要戒掉,卻無能為力。有一位寡婦,“吸食鴉片,無法養(yǎng)活自己”,被家人所拋棄,送到了基督教會,家人認為即使上帝也不可能改變她的命運。二年后,她回到了曾經(jīng)生活過的村子,村里人看到她都感到很震驚她的變化。以至于有婦女主動向傳教士要求,“‘能把我也變成她那樣嗎?’我說‘我不能,你也不能,但上帝能,如果你向祂祈禱,來教堂學習,就可能’。她說:‘我下個月就去上課。我現(xiàn)在就是她過去的樣子……她現(xiàn)在很快樂,很強壯干凈。我也想變好’”(11)??梢哉f,信仰基督教的婦女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xiàn)出健康快樂、自信樂觀。這種嶄新的精神面貌已成為基督教在中國的宣傳符號。傳教士經(jīng)常為中國傳統(tǒng)偶像崇拜習俗的根深地固而甚為苦惱。尤其對于那些即使經(jīng)過多年的教導,仍很難破除他們對偶像崇拜依賴的教徒,常常感到無能為力。為此傳教士感嘆到,要使“真理真正走近心里,重塑他們的生命則需要很長時間”④,但他們中間最虔誠的基督徒的影響力是廣泛的。尤其是那些來自底層的中國婦女,能力一般,但卻給人印象深刻,她們宣揚美德的能力是無限的⑥。

三、基督教對中國傳統(tǒng)婦德的認同。在中國,宗教一直從屬于儒家社會結(jié)構,人們信仰宗教,不是為了脫離社會秩序,而是為了更好地溶入其中。宗教有助于社會成員形式良好的角色意識,并以適當?shù)纳鐣袨榘缪菹鄳纳鐣巧W诮淌故浪椎囊?guī)范更具有神圣性,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成員的角色意識。家庭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基礎。中國社會通過儒家禮教把婦女固定在家庭,家庭成為中國婦女生活的主要空間。女基督徒正是通過基督徒的意義系統(tǒng)獲得了對女性理想人格的身份認同。女人的領地就是家庭,向人們展示“家和婦女最佳、最強烈的景象”就成為基督教的一個新的傳播方式?;酵交谛叛龅男枰诩彝サ膬?nèi)外形成了禮俗交往圈。在這個圈子內(nèi)尋求心靈的安慰與生活上的互助,是基督徒意義系統(tǒng)的內(nèi)化與社會信仰再生產(chǎn)的實現(xiàn)空間。對于有家庭的婦女,村中鄰里是她們的主要活動空間。信仰上帝的女基督徒比非教徒婦女更注重基督徒身份的符號意義,尤其是圣經(jīng)婦女,她們在完成傳統(tǒng)家務勞作之后,還會日復一日耐心地、充滿愛和同情的教導其他婦女識字,學習福音。熱情地走訪婦女家庭,宣講福音,或是增強她們的信念、或是撫慰她們的煩惱。在與人交往時,更為自覺地恪守禮教,從不直接跟男人說話。正是她們合乎禮法的行為,也吸引著男人在旁邊聽她們的講解。在家里,她們以更加積極地行動踐行著對孝順的媳婦和能干的妻子的倫理要求,目的是向那些所謂無知和偏見的非教徒施加影響力,以證明不信祖先崇拜的人一樣可以忠誠地對“五倫”思想表現(xiàn)出尊敬和友愛,成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②。傳教士希望通過新的婦女形象來調(diào)和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矛盾。

在宗教的傳播過程中,都離不開某種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只有相似社會地位與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才容易產(chǎn)生。某種思想觀念從一個群體流動到另一個群體,需要能介于兩者間的群體作為媒介。新的婦女形象就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的媒介。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好老師、好朋友就成為新的婦女形象。

三、道德權力:中國婦女新形象的落腳點

基督教新教在海外傳播時都不可避免地面臨適應當?shù)匚幕膯栴}?;浇绦陆淘谌A的傳播過程就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沖突、融合的過程。一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元性,具有排他性,只能信仰上帝。二是基督教信仰跟中國傳統(tǒng)的習俗習慣之間的矛盾。因此,基督教新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就是要解決信仰的唯一性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社會秩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傳教士認為,中國社會風俗、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和觀念相互交織在一起,有一個發(fā)生變化,其他的都會隨著改變④。傳教士采取相應的文化適應手段來緩解基督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矛盾,建構女基督徒形象其實就是文化適應的一種策略。這一形象是基督教新教與中國傳統(tǒng)婦女意識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為上帝信仰的意義系統(tǒng)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秩序的統(tǒng)一,通過中國婦女道德權力的樹立來彰顯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

首先,宗教普遍被認為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在中國幾乎所有家庭都有神像(12)。佛道教以及民間信仰所堅持的倫理實踐,仍是儒家的倫理要求,在引導婦德方面發(fā)揮不可忽視的作用。宗教通過各種觀念、教義等對婦女的精神世界與人生施展著更大的影響力。婦女的宗教活動已成為她們實踐社會倫理的一種方式。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婦德是以維護男權、維護父系的宗法利益為出發(fā)點。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核心的儒家禮教起到凝聚宗族社會,鞏固封建制度的作用,維持著家庭的穩(wěn)定秩序和家族的倫理規(guī)范。儒家觀點認為,“家”是“國”之根基,而“女”為“家”之內(nèi)主,女性的德行言行意味著“家-國-天下”之統(tǒng)治秩序的開始。自《周易》以來的一系列儒家經(jīng)典紛紛強調(diào)“慎始”、“正始”,則以家內(nèi)女性作為一個理想政治秩序的基礎,因而格外重視對女性的道德規(guī)訓與言行管理。宋明理學興起之后,儒家倫理完全普及,深入到下層民眾的生活中,成為生活化的儒家倫理。基督教的美德包括謙卑、寬恕、忍耐、勇敢等,被認為是基督徒應具備的品格。而這些美德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婦德的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婦女不識字,雖然可以通過學習可以達到閱讀圣經(jīng)的程度,但對于基督教教義的理解仍停留在中國儒家倫理的層面上。這樣二者在道德上的一致性,使得基督教的傳播比較容易引起婦女心靈深處的自我認同,從而使其宗教倫理內(nèi)在化,進而培養(yǎng)出基督化的道德人格。

其次,中國婦女的依附性、邊緣地位并不意味著男女之間是對抗關系,相反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體系中男女是互補、互存的關系[4]。這種基于中國陰陽思想而形成的男女有機組合,使婦女在處于邊緣的同時也處于中心位置。婦女并非父權、夫權的被動犧牲品,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與社會秩序的積極有力的參與者[4]?!皨D女可能不是家里的當家的,但她擁有使生活變得快樂或悲傷地力量”(11)。這種力量是通過道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婦德是她們獲得力量的重要籌碼,婦女高尚的道德非但不是受到封建束縛的表現(xiàn),反而是其贏取全社會矚目、尊崇的重要泉源,是婦女權力的象征。孫康宜認為,對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權力,必須把它放在道德的上下文之中。中國女性所擁有的道德力量,她稱之為“道德權力”(moral power),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在逆境中對自身高潔忠貞的肯定,從而獲得的一種“自我崇高”的超越和權力感[5]。正是這種“道德權力”意識把中國古代的婦女的生活苦難轉(zhuǎn)化為積極的因素,進而獲得了一種力量,促進了中國婦女主體性的形成。傳教士也認識到,“基督教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逐漸地達到家庭的目標……對于每一次丈夫、妻子間的互動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以及發(fā)展雙親的責任感都是為了將來的家庭生活”①。

令在中國傳教多年的傳教士時常感到頭痛的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與傳統(tǒng)習俗之間的分離。無論男女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需要來選擇宗教信仰,不管宗教信仰怎么變化,傳統(tǒng)習俗一直保持不變。對于那些業(yè)已成為基督徒的人,傳統(tǒng)習俗仍然根深地固。即使經(jīng)過了多年的教導,讓他們認識到那是錯誤的仍是非常困難的(12)。傳教士正是看到了中國婦女的這種道德權力的力量,試圖通過上帝福音來展示基督教對婦女道德力量的促進,以提升其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弱化因信仰改變而產(chǎn)生的矛盾沖突的局面,并希望通過中國婦女的基督教化新形象推進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注 釋]

①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903(18)。

②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902(17)。

③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904(19):20。

④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879(9)。

⑤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878(8)。

⑥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901(16)。

⑦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883(13)。

⑧ 參看Life and Light for Heathen Women 1869-70(1)。

⑨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877(7)8。

⑩ 參看Life and Light for Woman 1883(13)。

(11) 參看 Woman’s Work for Woman 1906(21)。

(12) 參看Life and Light for Woman 1879(9)。

[1]HUNTER JANE.The Gospel of Gentility:American Women Missionaries in Turn-of-the-Century China[M].New Haven,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11.

[2](美(白馥蘭.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jīng)緯[M],江湄,鄧京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比)鐘鳴旦.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M].陳寬薇,譯.臺灣:光啟出版社,1993:32.

[4]褚艷紅.20世紀美國的明清婦女史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2(6)72-81.

[5] 孫康宜,錢南秀.美國漢學研究中的性別研究——與孫康宜教授對話[J].社會科學論壇,2006(11):102-115.

本文推薦專家:

袁向彤,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文學。

陳亞顰,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文化。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 Women in the 19th century

LANG Y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Changchun, 130024 )

It was an important work to sow the good seed to Chinese women since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he ideal imag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 women became the key for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come into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o spread the gospel in china. The reconstructive feminine image was a new culture code of the female avater brought by many powers of the society. The feminine image reconstructed by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came from the two aspects: the one is that the missionaries yearned for Chinese women conversions, the other is that the missionaries were anxious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Then the Chinese feminine image constructed by the missionaries was both from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hristian culture.

The 19th century; Protestant; Chinese women; Image Construction

B978

A

1008-472X(2014)11-0120-05

2014-10-24

郎揚(1973-),女,海南五指山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海南瓊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猜你喜歡
基督徒傳教士基督教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圣誕的中國往事
齊魯周刊(2016年44期)2016-12-26 20:15:50
女性基督徒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中世紀英國基督徒的借貸活動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五指山市| 逊克县| 莱芜市| 和林格尔县| 五河县| 定日县| 桃江县| 房山区| 许昌市| 桑日县| 榆社县| 诸城市| 邛崃市| 瑞丽市| 西乡县| 特克斯县| 涞源县| 南投县| 波密县| 南丹县| 黑河市| 桃园市| 汉寿县| 普洱| 合江县| 乐平市| 志丹县| 开阳县| 仙居县| 同德县| 武胜县| 克什克腾旗| 水城县| 盖州市| 汶上县| 电白县| 平武县| 泽库县| 油尖旺区| 若羌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