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復習課作為一種承前啟后的課型,具有“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發(fā)展”的獨特功能,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漫長的十年課改中,廣大教學工作者都在努力地關注并參與著一件事情,即課堂教學改革。然而在形式多樣的課堂類型中,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沒有很大的進展,導致日前“小學數學復習課”仍然作為一個教學瓶頸困惑著廣大數學教師。那么,如何上好復習課?如何讓復習課變得更加有效?筆者通過反復探索和實踐,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立足“生本”,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復習課與所有課堂一樣,也是一個師生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作為主導,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因此,復習課中必須突出“以生為本”的理念,改變教師代替整理的方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通過學習活動,達到復習的目標,使知識得以真正地“升華”。
二、著眼“四基”,確定全面的教學目標
數學復習課作為數學課堂的一個分支,同樣存在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樣是一個“以生為本”、師生互動完成的教學過程。因此,在數學復習課中教師也應該圍繞“四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復習課堂中既得到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和提升,也得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再經歷和再發(fā)展,最終到達復習課“溫故知新”的目標。
三、突出“要點”,設計精要的教學內容
由于復習課具有知識點多、覆蓋面廣等特點。所以教師必須抓住教材,圍繞知識重點和難點,巧妙運用典型錯例分析,對易混、易錯的概念、法則及解題方法進行比較、辨析,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理解知識的本質,夯實基礎。復習課學的起點不同于新授課,為了真實地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每復習一節(jié)內容前設計幾道有針對性的測試題。同時,在例題的選編方面,力求將知識縱向的系統(tǒng)梳理,串點成線;橫向的聯系,構建知識網絡。使零散的知識縱成行,橫成片,讓學生實現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會一面的目標。此外,在練習設計方面,做到一道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四、秉持“科學”,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復習課不僅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的過程,更是進一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的優(yōu)化對于減輕過重學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復習的質量呢?關鍵是在“科學”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1.依據課標理念,選擇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币虼?,在組織數學復習教學活動時,我們應該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推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思想,選擇學生自主嘗試、合作交流、分析推導、討論總結等學習方法,積極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依據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以及“綜合與實踐”四大內容的組合下,從課型結構來分,可以分為概念課、方法課和應用課。然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應該選擇不同復習方法。例如:在“概念課”的復習時,我們根據概念課的知識特點一般選擇“梳理—應用—拓展”的復習方法,復習的重點是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的提升。而對于“方法課和應用課”的復習時,我們卻慣用“練習—梳理—應用—拓展”的方法,這種方法重在訓練,在練習中梳理,在應用中拓展。
3.依據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
所謂學生實際就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和能力,要掌握學生的求知心理特點。既要研究學生群體,又要研究學生個體。尤其要對基礎好的和基礎差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目標要求,因材施教。例如,在六年級的數學總復習時,畢業(yè)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并掌握了小學階段的所有數學知識和技能,此時復習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提高學生對小學所有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重在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在各類數學問題的解決中能夠綜合運用。此外,在平時復習課中,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們要巧妙地運用錯題分析等資源,加強學生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則要重點關注綜合運用和拓展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
小學數學復習課是一片值得開發(fā)的地帶,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無論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復習,都要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成為復習課堂的主體,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留給他們充分展示個性、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促進他們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特約編輯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