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忠佩
我對老屋的迷戀,是從天井上投射而下的陽光開始的,游移,飄忽,流瀉,恍惚浮塵光影中有一個夢境,它緩慢而詭秘地顯現:房梁、窗欞、門樓、石礎上殘存的雕飾疊化在一起,村莊遠去時光的表情便一覽無余,暗影里,有馱犁出門備耕的村民,有背著包袱手拿油紙傘即將遠行的青年,有一襲長衫手執(zhí)線裝書的長者,有翹首以盼等待丈夫歸來的村婦,還有無憂無慮嬉鬧的稚童,場景有獨立的,也有混融的,而場景的生發(fā)地,是老屋的庭院,深巷的轉角,抑或村莊的水口。循著夢幻的路徑,我依稀聽到了雞啼犬吠,仿佛看到村莊正在遠去的時光中醒來,甚至,還感受到了比刀還鋒利的時光。
老屋有三個天井,前堂、中堂寬闊空寂,露天的天井上空是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朵,在陽光游移的光影下,地上長長的石板泛著青幽,墻壁、樓板、梁柱顯得更加晦暗與破敗,而后堂呢,天井稍顯狹小些,梁柱都朽了,已是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從縣城喧囂的街市,回到村莊祖居老屋靜寂的堂前,我有時空倒錯的感覺,停滿灰塵的長條香椅桌,桌腳被老鼠咬噬過的八仙桌,以及泛著油黃汗?jié)n的竹床竹椅,都在還原我過往生活的符號。從推開虛掩大門的那刻起,我思考的是當下生活的焦慮與過往生活的背離。老屋房梁、窗欞、門樓、石礎上雕飾的戲劇人物、龍鳳松鶴、花鳥魚蟲,古典而清雅,以木質的紋理與磚石的特質,成為先祖詩意的甚而是靈魂的居所。而如今,卻成了我和兄弟,甚至我們的子女退讓或遠離的現場。我是從少年開始,歡喜在老屋的天井仰望藍天的,雖然,當時房梁與窗欞上的雕刻,已是人為粗暴地劈鑿過的殘痕,但有云彩與陽光的幻影,還是引發(fā)和賦予了我無窮的想象。晝上,家里人都出去做事了,我無聊的時候,就坐在堂前的小竹椅上,掐著指頭算陽光從天井游到堂前的時間,數著蒼蠅在石板地上停留的數量,以及公雞追逐母雞的次數。有一天,我的雙眼突然莫名地紅腫起來,痛得睜不開眼睛。奶奶、母親見了,都慌了神。后來,住在祠堂邊的老中醫(yī),從山崖采來幾株野草搗爛涂抹,便消了腫痛。記得當年,村莊里的許多事物與現象,仿佛藏有神秘與詭異的成份。譬如:狗子的父親被一陣“穿堂風”吹歪了嘴巴;烏皮小砍了水口林中一棵香樟樹,鬧下了腰疼的毛病;桃花的姐姐在油菜花期便神志不清了;還有魁手六吃了過夜的韭菜腹脹如鼓等等。這些,別說我們“小把戲”(小孩子)當時說不清,就連長輩也難說出個因為所以……時光飛逝,我在尋找自己的過往,即便在村莊老屋找到了,又能留住什么呢?門庭依舊,物是人非。在老屋,我沒見過先祖,也沒見著爺爺,卻目睹了奶奶和父親先后把睡眠的地點,從老屋改到了村前汪山和天馬山的山場上。淚水浸泡中的割裂,不僅有銘心刻骨的疼痛,還洇出生命的脆弱與卑微。從那個時候開始,老屋在我內心淪陷了。我,還有我的二位弟弟,迫于生計,都沒有成為老屋的守望者,而最終,只有我那孤寡的叔還在老屋守著枯寂的晚年。
一個人能遺忘過去的時光和往事么?不能!奶奶是裹過小腳的女人,一輩子守著如同“小腳”的家境,變形、干癟、萎黃、枯瘦,像一個特定時代的怪胎,無論如何包裹,都是一種衰朽的象征。盡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家的生活十分拮據,餐桌上一年到頭難見葷腥,過年前菜櫥的鹽罐里卻腌有幾塊咸肉,這是奶奶在除夕用來蒸菜孝敬先祖的。每年的除夕,灶膛里的火呼嘯著,火光映著奶奶蒼老的臉。奶奶躬著身,再次往灶膛添柴的時侯,鍋里開始氳氤起蒸菜飯的香味。奶奶艱難地把飯甑捧到堂前的八仙桌上,虔誠地燃燭焚香燒紙,先接灶司老爺(灶神),再敬獻祖宗……這是從我記事起,每年除夕吃隔歲時,重復在祖居老屋的一幕。一個碗里三塊咸肉覆著幾挾蒸菜,一個碗里幾條小河魚,還有煙香、明堂紙、金銀紙等等。在煙香繚繞,紙灰紛飛中,奶奶輕聲細語地與先祖進行交流,我不懂祈求先祖護佑的話語,只有一次次在奶奶的指導下躬身作揖……奶奶的話,我言聽計從,卻無論她如何誘導,我對除夕敬獻過先祖的蒸菜蒸飯是不敢動筷的,以至到現在,我還弄不明白是心存對祖先的一種敬畏,還是其它的原由。倘若少年時對奶奶和除夕吃隔歲的記憶,只是激活成長的味蕾,我是在成年后才慢慢品味到個中的溫涼。奶奶說,接過灶司老爺獻過祖宗的飯菜養(yǎng)人,村里個個都是吃蒸菜蒸飯長大的……其實,奶奶的話只說了一半,又吞了回去,在村里,每個人也是在蒸菜蒸飯中老去的。奶奶裹過腳,走的是碎步,雖然一輩子圍著幾分冷水田和鍋臺打轉,但說話做事卻處處體現出一個山村老嫗的智慧。奶奶臨終前有個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讓我忠厚木訥的叔討上老婆。奶奶走的那天,我見叔只有淚在眼里打轉,硬是沒哭出來。人呀,比嚎啕大哭更痛苦的是無聲之泣……我奶奶的辭世,卻仿佛有一個無形的刪除鍵在叔的腦中生成了,他在衰老中一天天地丟失記憶。自小失去父親的叔,孤僻、偏執(zhí)、焦慮,母親既是他的天,亦是他的地。在晚年失去了天地的叔,像暗夜里看不到光亮,陷入的是無邊的孤獨與絕望。奶奶去世后,老屋廚房的鍋灶就冷了,叔用一塊育秧的塑料布遮蓋了灶臺與鍋面。叔孤身一人,只用一個蜂爐(泥爐)就解決了一日三餐。有時,他懶得動,連蜂爐都不燒,一杯白燒(白酒)一碗冷飯冷菜就打發(fā)了自己。隨著手上老繭的消褪,那個曾經犁田、育秧、割禾、榨油、做茶都在行的叔,仿佛也從此消失了。叔不僅慵懶,人也變得古怪起來。面對以后的日子,他茫然而無措,甚至自閉、麻木、惶恐,言行舉止都出現了間歇性的怪異現象:有時見著同胞的兄弟,仿佛有深仇大恨似的,緊張而憤懣,甚至語無倫次地破口大罵;有時看見侄子輩的,陰著臉,蹙著眉,囁嚅而滑稽……在叔蒼老而黯淡的眼中,似乎自己沒有安全感,他疑心、驚恐、冷漠、厭倦,卻一次次渾然無覺地用粗暴與頹然,在親情的紐帶上留下了裂痕,以至于沒人敢惹他。即便侄子、侄孫輩的去看望他,說不定還遭他繃臉瞪眼的。一個人一旦關閉了心靈的門戶,別人根本找不到進入他的路徑。有時,我難得與叔見一次面,他吝嗇得連半句話都不給我。我說叔,看你頭發(fā)亂糟糟的,胡子拉碴,也不去剃剃?叔尷尬地笑下,轉身就沒了身影。在時光與生命的謎面中,我還沒有找到謎底,也只有眼巴巴地看著叔在老屋咀嚼苦澀,孤零零地緘默。兒子去武漢上大學的那年暑假,我?guī)颠€村里去看望叔。那天,叔難得的咧嘴笑了笑,然后就沉默了。臨走的時候,叔從貼身的衣兜里拿出一張疊得整整齊齊的紙,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送給“小把戲”(小孩)的。我不知叔的葫蘆里賣什么藥,就把疊得像信封的紙打開了,紙上棲著一只蠟筆畫的鳳??粗圃嘧R的五彩飛鳥的形象,我立即想到了老屋中刻著的瑞獸。我無法想象,一個連字都不識的人,一筆一畫描摹鳳時將是一個怎樣的笨拙情形?!《說文》中說,“鳳,神鳥也?!惫录诺氖迨窍朊枘∫环P,給他侄孫帶來祥瑞嗎?這次,叔不僅讓我感到詫異,還切實讓我與他平時的舉動對不上號了。這一年,叔已向著古稀之年邁進。endprint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清明是界于春分和谷雨之間的。清明前,村莊周圍茶園的茶樹,抽出了嫩綠的芽頭,田地上一畦畦的油菜,枝頭的花也燦燦地開了。在這茶韻繚繞的日子,也是草木最為生發(fā)旺盛的時候,葳蕤、繁茂。這時候,仿佛有一種無聲的召喚,遠離村莊的村人,甚至村子的后人,都陸續(xù)趕回了村里掃墓。我通常也是清明前偕妻子回村掃墓的,叔卻經常給我們吃閉門羹:老屋的門虛掩著,堂前空寂寂的,只有天井里的陽光在無聲地驅趕著春季的霉味……掛紙錢的水竹還是成捆地擱在中堂的拐角。走到山上的墓地,發(fā)現墳上墳周前幾天被叔拔除的茅草、荊棘、藤蔓,又長出了嫩芽與卷須。往往,等我們燃香作揖的時候,叔便悄然出現了,仿佛他是尾隨而來的。叔“嗯”的一聲,算是對我們晚輩招呼的回應了,然后是一言不發(fā)。他對語言的節(jié)儉,已經超過了對生活的節(jié)儉。從叔的身上,我很難看到春季到來的變化,他依然戴著皮帽,穿著冬衣,胸前還黏著一朵朵的油漬,腳上的保暖鞋讓塵垢與泥土遮去了本來的面目。掛紙錢、供祭品、燒冥幣、上香拜揖、放鞭炮,都是村莊掃墓的傳統(tǒng),叔是一絲不茍的,他的認真與虔誠,讓我們一次次地感動……村莊周圍,山巒綿延,山底是方整有序的水田,山腳是一條一塊的菜地,山腰以上,就是茂密的林地了。人陷進了泥土,墓冢就隆了起來。起起伏伏的山場上,隆起著一個又一個的墓冢,墓碑有風化了的,也有青石新刻的。陰刻的碑文上,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都是村莊記憶的一種隱退。春天里,動植物都兀自醒了。然而,我在山地墳前燃起噼哩啪啦的鞭炮,是否會驚醒親人的酣眠?!
從汪山的山場上下來,過了江思坑橋,就回到了車田的村口。溪水如輪,像個大大的問號,在追問村莊忽略或遮蔽的時光。車田的開村始祖延壽公(唐代歸隱長史),在一千一百多年前從安徽篁墩來到婺源大鄣山下,把定村的香樟樹植在了黃荊墩上。時光荏苒,古樟聳立,蒼翠、生發(fā)、繁茂、壯闊,帶給村莊一片安寧的景象。緊挨著黃荊墩邊的洪氏宗祠——大訓堂,建于清代,八字圍墻,青磚門樓,木柱回廊,天井雙池,正堂,香火宮(寢堂),建筑雕梁畫棟,巍峨、氣派,而所有這些,都毀于人性泯滅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如此規(guī)模的大訓堂,沒有留下任何影像,唯一留下的只有儲存在村中老人的記憶中。時光蒙塵,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祠堂的殘基。當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已定都南京,還心懷故土,千里迢迢趕到古樟下的大訓堂祭祖吟誦:“如蓋亭亭樟覆霓,專程祭祖到輪溪。殘廬依舊莽荊發(fā),故墅猶新雞鳴啼。河曲流長翁醉釣,山祟峰峭月憂低。裔今壯志乘天馬,大訓堂開閱戰(zhàn)車”。我無法去猜度天王當時的內心世界有著怎樣的波瀾,但可以讀出他對祖先的敬崇,以及古樟與大訓堂在他心中的那份神圣。這,應是他人性的本真吧……我家的老屋也座落在古樟邊,青磚鱗瓦,廳堂天井,集結生成著家園往事的基調,周邊深巷斑駁、空幽、靜謐,依然還有古村的味道。老屋,樟樹底,合作社門口,成了叔一年四季轉悠的三點一線,我去老屋找不到他,去樟樹底或合作社門口,一定能看到他蒼老的身影。一次,叔病在床上,還是鄰居打電話告訴我的,我趕去找醫(yī)生為他打針吃藥,一個星期總算有了轉機。我出于好心對叔說,我們都不在村里,你一個人孤零零的,也沒個照應,送你去敬老院生活至少有伴。誰知,這句話惹得叔不高興了,他把藥瓶都摔了,一臉憤怒地說,你想當然,我去敬老院了,老屋誰看護呀?老屋不在了,還有什么呢?你知道不知道,隔壁村大頭炳圖幾個錢,把祖居老屋賣給了販子,你以為他是生病生死的,是被村里人唾沫淹死的。好多年,我都沒聽過叔一次說這么長的話了。
雖然,我說不清楚老屋在叔的心中占據著什么樣的位置,但我記住了他不愿離開老屋時一臉憤怒的神情。而于我而言,老屋與村莊一樣,是個熟悉而溫暖的詞匯,但在凝望與懷想中還是經不住時光的切片,漸漸地開始變得疑惑、散淡而模糊起來,就像掌心的沙,我想握得越緊,漏得越快……漫游生活是我精神的向往。現在,我在遠遠地想著村莊的老屋,還有我在老屋的時光,一如夢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