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學成
如果師不愛生,師不懂生,師不惜生,學生又怎會“親其師,信其道”呢?筆者認為,欲使莘莘學子“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不僅要懂學子之心,而且還要“愛”字當頭,一視同仁,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得當?shù)慕虒W方法,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
一、“愛”字當頭,以心換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彪m是治國之道,但教師治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教師沒有愛心,那么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從何談起?曾記得魏巍筆下的蔡老師即使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狡猾”,“打”也是善意的提醒,更何況是點到為止。每位學生皆在成長過程中,可塑性極強,成才與否,均在老師。將心比心,如果老師對待學生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教育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老師都喜歡好學生,這無可厚非,但也要知道后進生被老師遺忘后的感受。學生的好壞是可以轉(zhuǎn)換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中講到了禍福相依的道理,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并且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zhuǎn)換。學習好的學生如果不繼續(xù)努力,也會變?yōu)楹筮M生,就如宋代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中的仲永一樣,即使是神童,如果不繼續(xù)學習和上進,也會“泯然眾人矣”。又如,剛讀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課程比小學階段翻了倍,有的學生因此成績下降,而有的學生則因為接觸到感興趣的學科,成績突飛猛進,脫穎而出。故,為師之道一定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只有這樣,師生關(guān)系才會融洽。教師如果做到團結(jié)一致,一個也不放棄,全班成績定會整體提高。
三、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子路和冉有曾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鬃訉ψ勇氛f:家里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F(xiàn)在有些老師總喜歡拿一個優(yōu)等生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也就是說一把尺子量到底,這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因為學生個體差異大,有反應快的和反應慢的,有勤奮的和懶惰的,有粗心的和仔細的,有自覺的和不自覺的,有守紀律的和不守紀律的……如此種種,教師不能用一個評價方法衡量全體學生。每位老師都要向孔子學習,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盡量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身為人師責任重大,只要信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準則,“親其師,信其道”就會蔚然成風,重樹師道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