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腎腫瘤手術可分為單純性和根治性兩種切除術,傳統(tǒng)手術方式治療腎腫瘤成為標準方法, 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的完善及提高, 逐漸在泌尿外科領域廣泛應用, 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手術方式。山東省聊城市復退軍人醫(yī)院自2012年1月開始采用后腹腔鏡技術對收治的腎腫瘤患者進行治療, 并與同時期行傳統(tǒng)手術患者進行對比, 取得滿意效果, 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月~2013年11月科室接收治療的64例腎腫瘤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 奇數(shù)組作為對照組, 偶數(shù)組作為觀察組, 每組32例。對照組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齡44~73歲, 平均年齡(56.4±3.4)歲。觀察組中男20例, 女12例,年齡43~74歲, 平均年齡(57.0±3.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式, 患者靜脈復合麻醉, 臥位, 11肋間或12肋下切口, 在腎周脂肪外進行分離, 完整切除腎腫瘤、腎周脂肪及腎周筋膜, 清除區(qū)域淋巴及脂肪組織。
1.2.2 觀察組 患者全麻, 置導尿管, 臥位, 腰部取4個套管針穿刺入路, 后用粗線關閉第1穿刺孔切口, 接通氣腹機, 將CO2注入, 后腹腔內(nèi)氣壓維持在12~15 mmHg, 首先在腰大肌筋膜后層間隙向中線進行分離, 用吸引器將腎動脈分離, 腎門處可以觸及腎動脈搏動, 分離腎動脈起始部分, 用超聲刀依次游離腎臟后壁、內(nèi)外兩側(cè)、下極、上極, 完全游離腎臟后將其放入標本袋中, 將第1、4通道連通, 取出腎臟, 留置腎窩引流管。術后2 d左右將導尿管拔除, 3 d引流管拔除。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均數(shù)間比較采用t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平均住院時間(d)對照組32201.7±28.5187.5±5.912.6±2.0觀察組32119.5±30.259.4±3.46.5±1.5 t 2.317.0513.77 P<0.05<0.05<0.05
后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比較, 在治療后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患者恢復時間較快, 安全可行,同時對于術前有腹部手術病史的患者在采用后腹腔鏡治療后, 可以明顯減少對腹腔器官的干擾及損傷。而且, 臨床上對于后腹腔鏡治療腎腫瘤報道逐年增多,有逐步取代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趨勢[1]。
后腹腔鏡手術對各個腎臟血管進行充分分離, 鏡下清晰顯露腫瘤與周邊臟器等的黏連, 有效防止術中損傷其它臟器, 還可以清晰暴露腹膜后各組淋巴結,較好的判斷局部淋巴結受侵情況, 在清晰的術野下徹底清掃周圍淋巴結。本研究中結果顯示, 采用后腹腔鏡治療腎腫瘤, 其臨床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傳統(tǒng)手術組患者(P<0.05), 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
綜上所述, 后腹腔鏡在治療腎臟腫瘤方面, 與傳統(tǒng)手術比較, 在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方面均顯著減少, 是一種治療腎腫瘤的微創(chuàng)技術,為今后治療腎腫瘤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1] 馬璐林,趙磊,黃毅,等.后腹腔鏡下與開放式兩種腎癌根治術的療效比較.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09, 19(8):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