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人》不論是其小說還是電影都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敻覃愄亍ざ爬沟男≌f《情人》在1984年一經出版就廣受讀者和文學批評界的贊揚,并捧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1992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將這部小說搬上銀幕,影片在歐美獲得巨大成功,將這部文學作品帶入更廣闊的舞臺。本文將運用文學電影改編和影視藝術欣賞的理論,對《情人》在小說和電影雙向層面上進行綜合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關鍵詞]《情人》;文學電影改編;電影藝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榆林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對法國當代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小說作品《情人》的研究”(項目編號:12GK20)。
隨著科技的全面進步,我們逐漸進入一個視覺化的時代、一個影像的世界。電影藝術是吸取和借鑒了多種傳統(tǒng)藝術而建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文學在電影發(fā)展中的特殊地位不可否認。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由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作品占到很大部分,陳林俠在其研究《從小說到電影——影視改編的綜合研究》中表示,在世界影片年產量中改編影片要占到40%左右的比例,可見文學作品改編在電影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傳統(tǒng)文學特別是經典文學的電影改編涉及很多問題,我們很容易就會走到原著與電影作品的對比中去,然而在筆者看來,兩者的優(yōu)劣好壞是無法在同一層面進行比較的。單一的文學的角度或電影的角度又會割裂文學與改編作品的聯系。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經典文學作品《情人》以及該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為了對這部小說與影視作品作出較全面的解讀,本文將從文學與電影藝術的交融和互相影響這個角度進行闡述。
一、《情人》簡介——小說與電影
《情人》就其小說形式來說,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創(chuàng)作的一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作品。小說以作家對殖民地生活的回憶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白人少女與孱弱的中國情人之間的愛情故事。1992年上映的電影The Lover(《情人》)是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根據杜拉斯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由梁家輝飾演中國情人,簡·瑪什飾演白人女孩一角。白人女孩家庭貧困,同母親與哥哥一起在越南生活,她在西貢讀書,每逢假期就乘船在西貢與沙瀝間往返。正是在渡船上的一瞥,拉開了女孩與中國情人愛情的簾幕。富有的中國人用黑色的利穆新汽車將她載到堤岸的那所房子,他們在昏暗和嘈雜中瘋狂做愛,然后靜靜攀談,談論家庭、貧窮、寫作……母親最終還是發(fā)現了女兒的秘密。愛情從一開始就摻雜了對金錢和欲望的向往,而愛情最終也以分離結尾:他奉父命結婚,女孩也踏上了返回法國的郵輪。在郵輪上,黑暗中不知誰在彈奏她熟悉的肖邦舞曲,那音樂讓她想起了堤岸上的人,她的情人,突然間,她發(fā)現那愛情原來存在,那一份她從不愿承認的、已消逝的愛情。
二、圍繞《情人》影片的爭議
《情人》一片,在收獲贊譽的同時,也必然存在批評的聲音,這種聲音一方面來自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杜拉斯,另一方面則圍繞情欲這一話題展開,我們接下來一一來解釋和分析。
瑪格麗特·杜拉斯不只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劇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電影藝術家,她將自己的很多文學作品改編并拍攝成電影,其中包括《印度之歌》《恒河女子》《卡車》等。她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對作品的闡述方式。勞拉·阿德萊爾在《杜拉斯傳》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她要講述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她明確地說她不希望用她自己的名字,為了母親的愛出賣自己的小女孩,想成為作家的小女孩?!盵1]同樣,《瑪格麗特·杜拉斯:真相與傳奇》中我們也看到了作家的態(tài)度:“她說,要搬上銀幕的是小說中到處可見的那些圖像:毀滅、侵蝕了人和物的時間,對生活的詛咒,恒河和湄公河內褐色的泥水,記憶中的河泥……她聲稱只有自己能表現那種失敗、侵蝕、熱帶叢林和公園里的氣候、那個年輕姑娘的愿望?!盵2]而這一點并沒有得到阿諾的贊同,在杜拉斯完成的電影腳本中,阿諾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杜拉斯的偏執(zhí)也影響了影片的進程,最后在金錢的安慰下,杜拉斯才同意不再以自己的意愿干涉影片的創(chuàng)作。阿諾贏回了主導權,并在小說和原來腳本的基礎上挖掘和凝練出有自己風格的故事。
電影《情人》的出現將本就炙手可熱的文學作品推上了更大的舞臺,也為《情人》小說引來了更多的關注。電影的另一個爭議點就集中在作品對“情欲”的處理和呈現方面?!肚槿恕愤@部小說的巨大成功來源于經典的故事取材、優(yōu)美的文字、獨特立體的寫作方式等方面,杜拉斯對欲望的描寫一向是采用非常直白、大膽的方式,但“情欲”并不是作品的重點部分。而阿諾的電影一經問世,在亞洲地區(qū)就引起了熱議,很多之前并不熟知杜拉斯的觀眾,將這位女作家與“情色”聯系在一起,甚至認為她擅長的寫作方式即所謂“身體寫作”。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與阿諾對電影的處理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片長115分鐘的電影里,導演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呈現給觀眾視覺感超強的色情場面,將文學作品中的小部分文字描述通過蒙太奇的方式展現:醉心其中的男女主角、黑暗的堤岸小房子、搖曳的光線、嘈雜的中國人聚居地,這些場景無疑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使得有人將《情人》歸類于色情影片,甚至在世界色情電影榜上有名。可以說,導演在對原著小說的改編過程中,運用自己對小說的理解,以自我的獨特闡釋方法對文字進行了篩選處理。
杜拉斯在小說作品中表現了家庭的痛苦、殖民行為的丑惡、絕望的愛情、寫作的渴望等多個方面,注重的是場景、環(huán)境氛圍和細節(jié);而讓·雅克·阿諾則選擇用欲望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反襯愛情的美好和絕望。在文學作品改編的領域,一直存在是否“忠于原著”的評價標準爭論,我們在這里不愿意用這種標準去衡量這部小說的改編,也不應該將阿諾的電影版呈現看做是對原著的一種背叛。文學作品改編遷移為電影,實現文字與影像的互動,在其過程中加入了導演的創(chuàng)作,已經成為經過“再創(chuàng)作”的嶄新的作品。而且,即使是在欲望表達這一爭議點上,我們也能找到小說作品與電影的互通性與一致性:而從影片總體來看,導演始終忠于原作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氣質。杜拉斯對做愛場景的描述和阿諾對情欲畫面的處理都起到了突出人物內心的作用。欲望的包裹反襯出人物內心的孤獨和絕望,在這一點上小說與電影是契合的。
三、《情人》中文本與視像的互動遷移
電影《情人》是由小說改編而來的,原著作者杜拉斯的這部作品帶有自傳性色彩,小說在敘述上由記憶的碎片拼湊而成,看似脫離了時間的控制,實際上由照片、情人這樣潛在的線連接,圍繞主線又敘述了與之相關的記憶片段,最后呈現給我們完整的畫面。杜拉斯的研究者戶思社教授稱這種獨特的敘述方法使小說具有“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結構”?!肚槿恕吩跀⑹路椒ㄅc小說結構上具有獨創(chuàng)性,但這不影響作品敘事的本質。因此,在對小說進行改編的過程中,電影就不得不保持與文學作品相同的側重點:敘事性。而這里的敘事性主要表現在對故事的敘述和對人物的解讀這兩個方面。
從故事敘述與呈現方面來說,《情人》本身是建立在杜拉斯對殖民地生活的回憶和描述的基礎上產生的,敘事性、故事性比較強。改編后的電影我們可以稱其為一種“小說型”的影片。這里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導演對敘事方式的處理以及改編的手段上來。小說和電影都是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當然,小說是采用文字表達的方式,而電影在人稱敘述的轉換上要擁有更多的手段。就這部影片來說,導演運用了畫外音,也就是畫外的聲音來承擔故事的敘述。杜拉斯那年老的、難以抗拒的、滄桑卻平和的聲音在畫外輕輕響起,暗示著不出場的第一人稱,取代她的是小女孩的影像和渡河的經典畫面,直接將觀眾引向故事中來:“我保持著這容顏,這臉孔記載我的往事……且聽我一一道來。我那年只有十五歲半,那是在湄公河岸的渡輪上……”電影與原作一樣,通過作者回憶的線條,產生了清晰的故事脈絡。同時,影片的解構很完整,具備故事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結構形態(tài)。借助畫外音中第一人稱的敘述,電影從一開始就完成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跨越,感情的發(fā)展同樣也是故事的發(fā)展,中國情人對白人女孩無可救藥的愛、他向女孩的告白、對父權的抗爭將故事推向了高潮,而故事以情人的永遠分離為結局,滲透出愛情的絕望和凄美。導演在敘事的處理上吸收了文學表達和敘述的方式,在故事清晰的脈絡和完整的結構中直接表達出了小說作者的情感傾向和主觀意圖。
另一方面,我們要關注的是影片的人物塑造。首先,從外觀形象上來看:影片的主角是白人小女孩與中國情人。在原著中,杜拉斯使用了大量描寫的筆觸,對男女主角的衣著、形象做描述。當然,在電影中,我們得到的是更為具象的畫面:中國人的閃閃發(fā)亮的皮鞋、柞絲綢的白色西服、白人女孩的玫瑰灰男帽、發(fā)白的連衣裙、年輕的發(fā)辮等。導演通過慢鏡頭的應用延長畫面的時間,獨特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國人的形象就清晰呈現在觀眾面前。其次,從人物性格上來說:導演將人物的性格融入人物的動作、人物的對白中去,通過背景的交代和故事的發(fā)展,人物的性格也慢慢呈現出來。以渡船上的相遇為例,中國人在看到站在船側的白人女孩之后,安然走了過去,然而從他在船舷上反復移動的手指、遞煙時抖動的手以及被拒絕后閃爍的不自在的眼神都能夠讓觀眾看到一個不怎么自信甚至說有些懦弱的中國男人。女孩第一次跟隨中國人來到堤岸的房子里時,兩人在黑暗中對視,通過一段對白,我們嘗試再次解讀人物的性格。情人這樣說道:“我怕……我害怕會愛上你。” 女孩則很平靜:“我寧愿你從沒愛過我……我想你照平時,對其他女人那般……”這次,導演通過對白和畫外音獨白的方式,呈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讓我們看到中國男人的猶豫和女孩的平靜決絕,如同她早已知曉這就是她的命運一般。可以說,在影片中,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聲音、動作、語言、心理的把握,對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進行了塑造和挖掘。綜上所述,不論是從故事敘述和人物塑造方面來看,導演阿諾基本沿用了文學作品的敘述方法和藝術技巧,同時對小說進行高度的凝練和加工。
四、結語
我們暫且忽略《情人》作者與電影導演間曾經的爭論,《情人》的改編,是小說作品與電影藝術的雙贏。電影《情人》的創(chuàng)作和成功,反映出導演阿諾對題材內容的獨特認識,對聲音、光線的設計安排,對蒙太奇的巧妙應用。我們不可否認電影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文學、取材于文學,文學也為電影藝術家們的“再創(chuàng)作”提供了條件,但這并不影響電影以其綜合包容的藝術形式和多樣的表現技術與技巧成為文學之外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 [法]勞拉·阿德萊爾.杜拉斯傳[M].袁筱一,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684.
[2] [法]阿蘭·德爾貢德萊.瑪格麗特·杜拉斯:真相與傳奇[M].胡小躍,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213.
[3] 陳林俠.從小說到電影——影視改編的綜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 李標晶.電影藝術欣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 [法]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張婷(1988—),女,陜西綏德人,法國利摩日大學文學碩士,榆林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古典及現代文學。
電影文學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