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如何拿捏人情與制度?不少為官者遇到這樣的兩難選擇時,總覺得不知如何面對。
唐貞觀三年(629年),濮州刺史龐相壽犯了貪賄罪,受到免職處分,并追還贓款。為了保住官職,龐相壽向唐太宗李世民寫了一封信,據(jù)史書記載:“龐相壽自陳幕府之舊”,哀求太宗念在“故舊”的情分上予以寬恕。原來,龐相壽打出了“老下屬”這張親情牌,心想自己犯了法,皇上自然會網(wǎng)開一面的。李世民看了龐相壽的上書后,禁不住“深矜之”,決定只給龐相壽一個很輕的處分,官還繼續(xù)讓他做。
這事被那個敢于直言的魏征聽說了,他覺得皇上這樣處理無異于縱容犯法,于是直言相諫:龐相壽為人“猥濫”,貪婪卑鄙,遠(yuǎn)近聞名,可說是罪不可恕?,F(xiàn)在陛下因為顧念“故舊私情”,不僅赦免了他的“貪濁”之罪,又加以重賞,還讓他官復(fù)原職,這樣做無助于他棄惡從善,重新做人。況且,過去秦王府故舊熟人很多,如果這些人犯了法,都依仗與陛下有私情而受到庇護(hù),那么只會使貪鄙者得意,為善者害怕,社會怎得太平安寧?
李世民被魏征這么一諫,知道自己有錯,于是召見龐相壽說:“我昔日為秦王,自然要為王府做主;現(xiàn)在我是皇帝,已是天下之主,既為天下之主,就不能‘偏與一府恩澤,專憑私情來照顧你這個王府老部下了?!焙髞砝钍烂窠o了龐相壽一些補(bǔ)償金讓他離職,回家養(yǎng)老了。
貴為天子,既能做到講人情,更能守制度,實在是難能可貴。也許恰恰是這種對于制度的敬畏,讓李世民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
《后漢書》中記載了一段關(guān)于蘇章的故事。蘇章是東漢的一名官吏,有一年,朝廷任命他為冀州刺史,上任后,他到各地巡行,考核官吏的治績??疾斓角搴訒r,發(fā)現(xiàn)清河百業(yè)凋敝,民不聊生。見刺史來了,百姓都紛紛告狀,所告的對象都是清河太守,告他強(qiáng)占民田,貪贓枉法。蘇章暗中派人進(jìn)行了查訪,掌握了清河太守的大量罪證。按理說,既然證據(jù)確鑿,下一步就應(yīng)該把清河太守抓起來審判了,但蘇章沒有立即行動,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清河太守是他的老朋友。但蘇章是一個正直的官員,他容不得手下的官吏為非作歹,盡管對方是自己多年的至交。一日,蘇章在家中預(yù)備了好酒好菜,把清河太守請來,兩人把酒言歡,敘說多年的友情,興致極高。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章對太守說:“今天夜里,我之所以同你一起喝酒,是因為我們之間的私人感情很好??!明天,在公堂上,我身為冀州刺史,要考核你的政績,那就是公事了??!”太守也沒聽出弦外之音,隨聲附和了幾句,兩人繼續(xù)喝酒。沒想到第二天,蘇章就派人將太守抓了起來。蘇章令人宣布了太守的罪狀,不容太守多說,便將他押進(jìn)了大牢,為當(dāng)?shù)爻艘缓Α?/p>
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個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個是封建官吏,他們在人情與制度面前,都講了人情,一個是給了老部下一些賞賜,讓他的晚年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一個是請老朋友喝酒,送老朋友最后一程。他們講究私情,但沒有忘記制度。李世民對于老部下選擇了“關(guān)后門”,而蘇章對老友選擇了毫不留情地執(zhí)法。兩個人公私分明的處世哲學(xué),值得后人回味。
【原載2014年第1期《唯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