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則關于信仰的寓言。英國詩人西格弗利·薩頌在其詩中有句“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闡釋了人性的兩面,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內在的、本能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薔薇叢生。李安導演正是在這部影片中,通過少年派和老虎在海上以及食人島上的一系列漂流的奇遇,向觀眾闡釋了有關人類的理性和信仰、人性的善和惡這一系列哲學問題。
[關鍵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寓言
一、影片內容
影片最初以少年派一家人在印度的生活為開端。小兒子派天生似乎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小伙,同時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內的三種教派。為生計所迫,他們一家人坐船前往加拿大,卻在途中遭遇了海難,除了Pi,一家人全部遇難。Pi幸運地搭上了救生艇活了下來,而同樣幸運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頭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
在船上的頭幾天,為了獲得食物,猩猩和斑馬都被鬣狗咬死了,而最后,鬣狗也被老虎吃掉了,船上就只剩下Pi 和老虎。起初,派和老虎也有過互相的對峙和攻擊,但派知道這樣的戰(zhàn)爭只會消耗彼此的體力,最終大家都是死路一條。于是,派選擇和老虎和平相處,直到來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島嶼。在得知這座島是一座食人島后,起初的興奮蕩然無存,派和老虎只有重新踏上漂流之旅,直到他們在墨西哥海灘上獲救。而就在那時,老虎卻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派。
情節(jié)發(fā)展到這里,大多數的觀眾都僅僅把這部電影看成是一部類似于《魯濱遜漂流記》或《荒島余生》的海上歷險記。可此時,故事所真正要揭示的才剛剛開始。
保險公司派來的兩個日本人來到派的病房了解情況,派向他們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但他們卻不敢相信這奇幻的漂流之旅,并要求Pi講出一個沒有老虎、沒有小島的真實故事。然后Pi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記: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只有廚子、水手、Pi和他的母親。廚子殺害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母親,最終Pi忍無可忍地殺害了廚子,并幸運地活了下來。也許我們會想當然以為他們會選擇第二個故事。但他們卻選擇了前者,故事的結尾正是:“最后他和這只動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這樣一句話。接著Pi又問來訪的記者:“這兩個故事,你相信哪個?”記者說:“有老虎的那個(第一個)?!盤i回答:“所以你跟隨上帝?!?/p>
這也正如導演李安所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則規(guī)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
二、第一個故事揭示的是現實
Pi這個名字代表了無窮數位的無理數。如他父親所說,科技帶領人類在這幾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成就。(邢竸文,2012)而在這個成就之上,影射的則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就像π值的無窮盡一樣。與前面人類欲望無盡的隱喻相聯(lián)系,則是暗示人類盲目的信仰,卻同時做著違背神性的事;有著無窮的欲望,始終無法脫離心中的獸性。
事實上有這么一個細節(jié)可以證明Pi與老虎其實是合二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賭去教堂喝水,神父問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實這句問答一語雙關,thirsty不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們知道,老虎是一個叫帕克的人在湖邊發(fā)現的,當時老虎在喝水,就給取名thirsty,結果送到動物園的時候,工作人員誤會地寫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在第一個故事中,老虎是主人公,Pi便是心中的神性,它無影無蹤,卻時刻引導著人類的一言一行。它既獨立于人類,又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在很多時候拋棄了它,卻又在關鍵的時刻接受它的指引,渡向脫離獸性的彼岸。在第一個故事中,老虎就代表著Pi甚至是人類罪惡和獸性的一面。當漂流初期的時候,老虎生猛無比,對Pi寸步不讓;后面老虎因為餓極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賞賜而漸漸被馴化。
主人公在島上獲救,白天有著無窮的食物,干凈的淡水,以至于他鐘情于這個小島,不想離開,因為對未知和死亡的恐懼讓他想在這個島永遠生存下去,他甚至將女朋友送給他的紅繩系到了那棵樹上表達了他的依戀。然而黑夜降臨,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開始吞噬魚類,那深不可測的湖水在吃著自己養(yǎng)育的動物,同時他又看到了那個仿佛蓮花的樹葉,一層層剝開后看到了人類的牙齒。白天和黑夜,饋贈與索取,吃和被吃。這就是此岸。這就是人類,這就是生存的殘酷。
Pi毅然逃離那個小島,因為他不想繼續(xù)活在過去,吃著同類生存下去。他繼續(xù)乘著小船,駛向脫離獸性的彼岸。但此時,他那內心的獸性并未完全脫落,直到最后,那只老虎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叢林中。Pi大聲痛哭,因為他知道,是人類的獸性讓他在最孤獨無助的時候生存了下來。而當他再試圖接近神的時候,獸性也隨之蕩然無存。他告訴自己,他看到老虎的眼里有另一個靈魂。而父親卻告訴他,其實他看到的只有自己。父親是對的,獸性即代表著血腥和殘忍,它與神性無法相容。起初Pi并不相信,但這海上的漂流經歷也讓他最終懂得,這兩者是不可能融匯調和的。
三、第二個故事展示的是真相
在派的第二個故事中,水手是斑馬,廚子是鬣狗,猩猩是母親,而Pi自己是老虎。但這并不是派的虛構,其實第二個故事的發(fā)生也并非沒有任何前兆:如在暴風雨中,當斑馬跳上船時,中國船員曾大聲叫喚著“斑馬”,即是告訴觀眾;吃飯時,廚子極為惡劣戲謔的表現,也正好符合鬣狗兇惡的本性。
而食人島上發(fā)生的一切卻更是揭露了一個血淋淋的相殘的事實。狐獴其實是針對于老虎(即派的獸性)而存在的。之前海上漂流時派說過,沒想到一塊蔭蔽帶給我這么大的愉悅。說明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一點點的滿足與舒適都可帶給人意想不到的喜悅。整個食人島是個人形,其實這個島就是派母親的尸體,而所謂的密密麻麻的狐獴,則是母親因長期暴露存放而長出的蛆蟲。派因為極度饑餓而吃了母親的尸體,尸體自然不會反抗。仔細看派登上食人島之后,他掰下植物的根吃了起來,植物不會反抗,同時代表他身體里獸性的虎也開始吃狐獴,注意其他狐獴也只是呆呆站著沒有反抗。白天充滿生機的島,到了晚上湖水變成酸性,象征著人體的消化液。直到派吃到了母親的牙齒(花苞里的牙),幡然醒悟(呼應認識女友那段情節(jié),蓮花代表悟)。于是他把母親尸體拋下船(逃離小島),從求生的沉淪幻想中驚醒。食人島侵蝕的其實是派的人性 (即吃人),為了重生,所以派要離開(即重新振作起來,繼續(xù)漂流求生)。
四、隱喻的表達方式——預演
實際上,導演李安在這部電影里總是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他的寓言,那就是預演,即每一次大的行動之前,都會有一次小的行動作為預演。
電影一開始,同時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Pi和他的父親母親在晚餐時進行了一次談話,它是整個電影主題的第一次預演。
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 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睂嶋H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后者解決心靈問題。
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少年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這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經典困境,少年Pi最終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也就是說,他選擇了后者,也就意味著他認同了母親的話。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誠,Pi并非一個虔誠者,他是個泛神論者。成年Pi的一番論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種超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力量作為信仰依靠。至于無論是上帝、安拉還是毗濕奴,并不重要??梢赃@么說,他的意識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神明。
對虔誠者,他選擇信仰是去解決問題。而Pi這樣的人,他選擇信仰,只是為了逃避問題。信仰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具體膜拜的對象,而是一個寄托,一個可以逃遁的空間。
這就是為什么Pi要講兩個故事。
Pi在島上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這是食母的暗喻。而這個情節(jié)也曾預先出現在影片中。
Pi從來只吃素,但在海上,除了吃魚,他別無選擇。于是,當他在海上第一次抓到魚后,他一邊哭,一邊用錘子將魚砸死,并跪在竹筏上,對著魚的尸體,感謝毗濕奴,化身魚來救他。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必須違背自己的信仰,但為了達成心靈的妥協(xié)與慰藉,他只有在信仰里為自己找一個借口。
這次吃魚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啟后。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一家人晚餐時的對話。父親在晚餐時說了句話:“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們享受不了?!闭f明父親是吃肉的,他代表著理性,因為理性是要吃肉的。母親則告訴Pi,內在必須要靠信仰來解決,因為理性只能解決外在。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派在吃魚時要用信仰給自己內心找個借口。這個很變通甚至有點狡猾的舉動,與Pi在餐桌上輕松地說“我決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往后看,母親就是魚。魚是毗濕奴所化,那么母親也一定是毗濕奴派來的。Pi吃魚是因為這是毗濕奴的化身,Pi吃母親也是因為她是毗濕奴的化身。一個化成魚,一個化成了海盜。食魚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預演。
五、結 語
在英國詩人西格弗利·薩頌的名詩中:“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性具有兩面,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內在的、本能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薔薇叢生。
老虎是人心中的獸性,信仰是人心中的理性,活下去的本能獸性,讓生命在漂流中得以延續(xù),猛虎于心,惡的一面也是可以馴化的,因為他選擇了從善,現實苦難中的所犯的原罪讓他內心長期斗爭糾葛,這種糾葛與斗爭也便是他活下去的動力,惡是一種適應極端惡劣條件下的生存法則,但它在派心里已然被強大的善之信仰所馴服,而意象化表達便是與虎為伴中的相互適應和馴化了。信仰是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它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尋找內心世界的寧靜,善待世界,但從不那么干凈的歷史上來說,它又是一種奴化人內心的工具,它讓你忍耐,讓你馴服溫順。電影里少年的Pi吃飯時會禱告,中年Pi吃飯還在祈禱,這份祈禱和信仰卻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華。
[參考文獻]
[1] 賴新芳.現代性精神危機的主體與拯救——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啟蒙思想透視[J].名作欣賞,2013(08).
[2]馬伯庸.李安的隱喻森林與少年Pi的三個故事[OL].http://weibo.com/1444865141/z82zzzxn1#1354520021611.
[3] 揚·馬特爾.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姚媛,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 邢竸文.你相信哪一個故事?[N].中國電影報,2012-12-06.
[5] 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6] 張妍瑜.虛幻與真實、鏡像與自我——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老虎角色分析[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作者簡介] 胡學艷(1980— ),女,湖北宜昌人,碩士,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